跨国经营: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跨国经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经营、集团化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跨国经营是资源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配置形式。它可以节约资源,加快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开放的世界。所谓开放的世界,就是说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地理位置在何方,因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彼此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各国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向“世界经济”转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进一步扩大,专业化协作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经济必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发展跨国经营将是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跨国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它同一般的进出口贸易是有区别的。具有进出口贸易权利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活动,虽然也跨出了国界,但仅仅是产品从国内销到国外,不涉及国外经营问题。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基地,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全部或部分归其所有的子公司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按照它的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安排生产,从事跨国经营,以便获得高额的利阔和规模经济效益。

早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已开始出现了跨国公司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科技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如果说在战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之间主要存在着工业国和农业国、矿业国的国际分工的话,那么战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已经从工业部门内部分工、产品专业化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如有的是不同型号产品的专业分工,有的是产品的不同零部件的专业分工,有的是以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的专业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作,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国际经济联系已不能局限于商品流通领域,而必然进入到生产领域。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仅靠本国的有限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掌握一切先进的技术成果,而必须通过世界市场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博采各国之长,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以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战后跨国公司所以能有较大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

此外,战后特别是近30年以来,通讯信息、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规模生产领域里的国际经济联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战后,直拨电话、电传电视、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使通讯技术有了一个突变。航空海运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时空距离,不仅使跨国公司可以运送大量货物,加快运送速度,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保证公司体系内国际分工的实现。高速发展的通讯系统,又可保证母公司把各地子公司和附属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对其实行有效的指挥管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要比商品经济高得多。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是很发达,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等还比较短缺,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利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一切有用的知识、经验和财富。因此,发展跨国经营,积极参与新型的国际分工,是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发展跨国经营,可以利用国际资本。国际资本的流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信贷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是当代国际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形式。其流动方式包括国际资本的输入和输出。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强,资金短缺,所以吸收、利用外资仍是我国对外资金交流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利用外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的原则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指出:“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据联合国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球3.5万个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总值17万亿美元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工艺研制的80%~90%,以及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的贸易量,达到国际贸易量的1/3。但跨国公司本身所拥有的总资产仅为1.6万亿美元,其自有资本更大大低于这一数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资,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在境外跨国经营中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本。

第二,发展跨国经营,可以更主动地、更快地获得新技术。从历史上看,特别是近代以来,经济发展与技术革命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靠高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技术上的差距、知识上的差距。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以至上百年,要想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掌握新技术,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促使经济落后国家提高科技水平,振兴民族经济的一条捷径。但如果把获取先进技术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上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跨国经营,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在共同经营中,获取先进的技术。

第三,发展跨国经营,可以更快地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经营方法。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政府严格控制,企业的产、供、销、人、才、物全由政府包办,企业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和市场不发生任何联系;企业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十分落后,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销售、成本、财务、人员、设备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发展“三资”企业,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法。如果我们通过发展跨国经营,在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在与当地企业的共同经营中更直接、更全面、更快捷地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公认的或通用的产品标准、验收标准,以便更加迅速地打开商品销售渠道,占领国际市场,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经营观念。

第四,发展跨国经营,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资源。我们在发展经济中除遇到技术、资金等困难外,还会遇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内的资源约束问题。资源约束将会导致某些部门产业发展乏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则会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根据“木桶原理”,桶里水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主要是由木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的。在当代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仅仅依赖国内资源发展经济,势必难以达到最佳状态;而通过进出口来解决资源问题,则又会遇到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外汇制约。因此,发展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子公司所在国的各种资源,取天下之财为我所用,方能克服资源约束的限制。

第五,发展跨国经营,可以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扩大我国产品的销售。二战后,通过多次国际会议的谈判和协议,关税大幅度降低,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目前的关税还是相当高的。除关税外,还有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限额、卫生检疫等。从目前来看,国际间的竞争更多地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为此,许多国家都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从而使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和复杂。如果我们通过建立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国外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可以绕过贸易壁垒,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大售后服务,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以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产品的销售。这样做还可以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80%需通过国际中间商,而到达某一国后还要经过层层批发,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商品价格往往被抬高许多倍。假若我们搞跨国经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中,离开与世界经济整体的联系,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使今天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的发展,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与此相适应,生产、金融、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更是来势迅猛,推动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我们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经济有一个飞速的发展,尽快和国际市场接轨,参与现代化国际分工,就必须坚持双向流动,发展跨国经营,突破国界的限制,把全球作为经济活动的舞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取得世界范围内最大经济效益。否则,在国际竞争中只能消极地承受他国各种资源的流动后果,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越来越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陈旧观念,树立全球意识,面向世界大市场,通过发展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

标签:;  ;  ;  ;  

跨国经营: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