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提高儿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论文_杨娟,沈燕

杨娟 沈燕(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儿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习护7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2014年1月-2014 年12月72名实习护生为试验组,开展PDCA循环法的教学活动。收集两组护生科室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护生满意度调查表,对比两组实习生数据资料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护生科室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分别为87±3分和90±2分;试验组分别为95±3分和94±2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护生满意度调查为88.9%,试验组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教学中将PDCA 循环法运用于提高儿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中是有效可行的,运用科学管理的理念指导护生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生;PDCA循环法;儿科;护患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病人及其陪护人员之间的意见、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并且有助于护士了解病人的身心需求[1]。而在儿科临床带教中护生与病人的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PDCA循环法是由美国著名统计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提出,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k)和处理(action)4个阶段[2]。它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为了提高儿科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我科引入PDCA 循环法,规范护生沟通能力的教学管理,提高护生实习期间的护患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实习护生144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其中试验组男3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20.20±0.86;大专60例,本科12例。对照组男4例,女68例,平均年龄为20.22±1.05;大专56例,本科16例。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对一传统带教方式,专人按实习大纲完成教学内容,为期4周,实习结束后统一进行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试验组则采用PDCA循环法,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的运转方式进行儿科临床带教,具体如下。

1.2.1 计划阶段(1)现状调查:了解护生在护患沟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①心理问题:因患儿家属的不信任、不配合,护生惧怕与患者接触交流。②认识问题:部分护生对自己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护患沟通是带教老师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不主动与患者交流。③知识问题:有些护生的专业知识薄弱,使患者对护生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加大了护患沟通的难度。④沟通技巧问题:学校对护生护患沟通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得不少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从而使临床护理中患者对护生不信任,甚至对护理行为产生疑问。(2)分析以往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①带教老师往往注意如何培养护生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及临床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②带教计划不清晰,缺乏提高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训。③带教老师理论知识缺乏、缺乏带教主动性等。(3)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明确、详细的计划:①制定带教计划。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和专科特点制定带教计划:第一周主要了解儿科的环境,熟悉各班的工作职责和流程,新病人的接诊流程,儿科主要专科病种及用药特点,跟随带教老师参加交接班。第二周主要掌握晨晚间护理、留置针静脉输液、雾化吸入等儿科常见操作的流程,每日完成2-4例分管患儿的交班,了解儿科常见病的健康宣教、应急预案。第三周安排床边护理查房,要求护生能回答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熟悉护理查房的流程。本周还要完成一次临床技能演习,选取儿科常见操作,护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演习从护理评估到健康教育的护理全过程。第四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一例所负责患者的资料,完成一份案例分析,为全体护生讲解。②确定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水平,因此选择在儿科工作5年以上、有丰富专科知识和临床经验、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对学生实行一对一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且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考核合格。

1.2.2 执行阶段 此阶段是关键,应按照拟定的带教计划具体实施和执行,如定期召开带教小组会议、明确各阶段目标、定期进行阶段总结等。①定期召开科室带教小组会议:护士长向带教老师讲解对儿科护生严格带教的重要性,使每位成员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把带教计划的具体内容交予每位成员,使其做到心中有数。②做好入科宣教:护生初进科室时由护士长或带教组长主动、热情地接近护生,向其介绍儿科的环境、工作制度和医护人员,使护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消除其恐惧感;并介绍儿科的带教计划,使学生在儿科有目的地学习。③带教方式: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护生,教师要与其加强交流沟通,因材施教,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给予鼓励。④按带教计划进行培训:带教老师按带教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带教,提前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理骨干有目的地进行小讲课,同时解答护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护生进行交流。⑤培养护生临床思维与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及分析问题,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带教老师应注重抓好机会教学,发现典型案例时引导护生有的放矢地观察、提出问题,护生带着问题再去观察,促使护生不断思考,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1.2.3 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是对教、学双方是否按计划执行及其执行的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①总带教应每周检查上一周的计划落实情况,了解目标的可行性,及时调整带教方法,以促进总目标的完成。②出科考试:由总带教在护生每轮实习结束前,对护生进行案例分析及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③随机抽查: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小讲课或护理查房中随时提问相关知识以检查护生是否掌握;各种常见操作随时查看,及时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带教老师根据每个护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抽查;护生自我评价,自己确认未掌握的某项技能或知识,随时向老师请教。

1.2.4 处理阶段 ①带教老师定期小结:对护生结束PDCA循环带教后,带教老师均应进行总结,以自我督查带教工作的得与失;尤其是在带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认真加以分析,总结经验,并列入下一轮循环中及时处理,以待提高。②护士长经常不定期对护生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进行抽查考核,以发现各带教老师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抽查结果要反馈给各带教老师,以保证下一轮PDCA循环中带教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③发放护生满意度调查表,检查带教质量和护生对带教的反馈。每轮回结束后召开教学小组会,总结学生反馈结果,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当作推动下一轮循环的依据,提高带教质量。

1.3 观察指标 考核两组实习生理论知识及操作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其带教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试验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 Radit 值(R)表示,采用 Radit 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试验组理论成绩为95±3分,操作成绩为94±2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为87±3分,操作成绩为90±2分;试验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带教十分满意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f,P)

3体会

护生进入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最后一年,参加工作后必将面对与患者沟通方面的问题。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不仅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严格的带教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提高儿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带教工作进行督导,能使临床带教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护生能够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有利于带教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可根据存在的问题提高下一轮PDCA循环中的带教质量。在教学中护生、带教老师的学习积极性均普遍提高,努力学习儿科专科知识,切实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技能,也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韵,陈静.大专护生在妇科实习中护患沟通意愿性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9):120-122.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

论文作者:杨娟,沈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PDCA循环法在提高儿科护生护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论文_杨娟,沈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