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于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至2016年的160例维持性血透合并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80例,对照组采取低通量血液透析,试验组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2个月的观察,对照组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与治疗前相比,中到重度瘙痒患者占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通量血液透对于维持性血透合并皮肤瘙痒患者可明显减轻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尿毒症;皮肤瘙痒;高通量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100-02
临床上,维持性血液透析常用于尿毒症的治疗,对缓解病情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之中,患者经常出现皮肤瘙痒,对其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较大。这类皮肤瘙痒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其中一些治疗措施不是很有针对性效果[1]。临床观察到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皮肤瘙痒程度有了明显改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2014年至2016年的160例维持性血透合并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80例。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诊断标准[2];有明显皮肤瘙痒临床表现;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期有感染或过敏性疾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过激素类或免疫抑制剂;严重贫血、合并出血倾向者。
试验组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平均年龄(56.37±4.25)岁;平均透析(3.18±1.16)年。对照组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患者平均年龄(56.65±4.16)岁;平均透析(3.22±1.05)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选前均采用低通量透析器,超滤系数15ml/(h·mmHg),3次/周,4h/次;试验组入选后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45ml/(h·mmHg),透析时间不变。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的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皮肤瘙痒程度,取10cm长的标尺,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患者根据瘙痒感受在0~10分间标记,根据评分将皮肤瘙痒程度分为4个级别:评分0~2分之间无瘙痒,3~5分之间轻度瘙痒,6~8分之间中度瘙痒,8~10分之间重度瘙痒[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瘙痒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2个月的观察,对照组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VAS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肾衰竭可导致身体中各种有毒物质的积累,导致代谢紊乱和多系统功能障碍。本病患者皮肤瘙痒发病率高,虽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的了解,但有证据表明可能与体内中分子和大分子毒性物质积累、钙磷代谢和血浆组胺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4]。高通量血液透析中使用的高通量血液过滤器,其超滤系数≥20ml/(h·mmHg),使用的透析膜比普通膜更薄,生物相容性更佳,能清除低通量血液透析所难以清除的中分子和大分子毒性物质。通过本研究结果可见,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瘙痒程度显著减轻(P<0.01),对皮肤瘙痒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秀,薄天慧,赵伟.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3,12(5):268-270.
[2]韩林露.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透析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2):14-15.
[3]于东宁,张国安,顾铭.贻贝粘蛋白治疗瘢痕瘙痒的临床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6):39-41.
[4]李永川,刘亚伟,梅长林.尿毒症瘙痒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1):76-78.
论文作者:韩瑾1,蒋红利2(通讯作者),史珂慧2,魏丽敏2,贾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通量论文; 皮肤论文; 血液论文; 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尿毒症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