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债转股的积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战友[1](2021)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基本情况、作用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剖析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度参与公司治理、完善股权退出机制、促进机构业务发展等政策建议。
杭思敏[2](2021)在《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锡业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曾雯君[3](2021)在《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研究 ——以新特能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姬明明[4](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朱予晴[5](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也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行业作为我国主要供给端之一,近几年受投资惯性、资产缩水、借贷经营等影响,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也逐年攀升,不仅自身经营变得举步维艰,也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严重负担,急需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情况下,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贷款,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债转股再次在煤炭行业大规模展开,此次债转股由于在运作模式上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理念,因而被冠以“市场化”称号,简称市场化债转股。一方面债权转股权短时期能够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另一方面,“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企业引入多元产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市场化债转股成为当前有较好发展前景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煤炭企业渡过难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所以在当前面临“落地难”和“明股实债”情况下,对典型案例企业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煤炭行业,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研究,以期拓宽我国债转股理论研究体系,助推煤炭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含义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以区别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其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概况为背景,分析了煤炭行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最后,选取PM公司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与行业分析探讨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条件,在对该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具体方案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借助管理用财务报表、雷达图、EVA三项财务指标以及公司战略布局、投融资管理能力两项非财务指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讨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既能够在短时期内切实降低杠杆率,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无息负债的应用能力,也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用于落后产能的淘汰、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以及研发投入的扩大,从而进一步实现“去产能”和“补短板”,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由于“落地难”和“明股实债”问题存在,市场化债转股对煤炭企业治理结构效用有限,难以长期作用于“去杠杆”以及企业价值的提升。为此,本文拟通过在煤企选择、模式优化、政府引导等方面为煤炭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能够谨慎对待“明股实债”,提高市场化债转股落地效益,进一步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黄蓉[6](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新常态时期,面对不一样的经济环境,国家和政府号召社会各部门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经济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实际问题,助推国企成功完成改革任务,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被提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与1999年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它强调在实施中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国企在市场化债转股出台后,陆续实施债转股解决自身债务问题,中国重工作为军工国企中第一个成功实施债转股项目的大型国企,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面临相同困境的国企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债转股的制度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债转股形成了一个全面而基础的认知。然后,针对当前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背景、国企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国企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和国企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选取中国重工债转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并阐述债转股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中国重工进行债转股的动因,并研究债转股的实施路径以及实施债转股对中国重工造成的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研究得出,通过实施债转股,中国重工解决了债务问题,成功完成“去杠杆”任务,在有效降低财务成本的情况下,债转股对提高中国重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债转股资金的定向配置,帮助中国重工剥离低效产能,促进自身产业升级。中国重工债转股的“两步走”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步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债转股运作模式,该模式不仅保持了对标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成功设置了股权的退出渠道,为后续其他准备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文章基于案例分析的内容,提出了合理建议,促进债转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为陷入困境的国企提供一些参考。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要充分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专业性的实施机构;然后在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对标的企业的控制力;最后要注意债转股完成后的股权退出问题。经过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在短期可以帮助企业去杠杆、去产能,但企业始终不能忘记科学的治理和有效的经营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陈佳佳[7](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债转股是将公司债权转换为公司股权,是用来化解银行的坏账风险、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有效金融工具之一。债转股最早出现在海外,欧美、亚洲,不同国家在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时,都曾通过使用债转股来化解债务压力,缓解银行体系坏账压力。上世纪90年代,为了盘活银行不良资产,实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我国首次实施政策性债转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应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和外需低迷、内需不足的经济困境。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萎靡的经济,来扩大内部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近年来,大规模经济刺激后的弊端开始慢慢凸显,传统企业高杠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6年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拉开序幕,此次债转股着重强调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仍然存在“落地难”的问题,截至2018年初,落地率仅10%;截至2019年上半年,签约金额超过2.4万亿,资金到位仅40%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选择符合要求的目标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化解企业财务风险,还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选取中国重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资本结构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重工公司概况和中国重工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如下:(1)资本结构效果,市场化债转股明显降低了中国重工的资产负债率,减轻企业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缓解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股权结构效果,成功吸引投资者的加入,使得自身的股权结构更加的多元化,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3)公司治理效果,8家投资机构从债权人转变为控股股东,对中国重工经营决策情况起到良好的监督、促进作用。(4)促进外部融合,国有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能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同行业恶性竞争。通过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效果,总结有以下这些成功的因素:(1)受船舶行业周期性困境和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公司财务危机只是暂时性的。(2)作为上市企业,公司信息透明,股价相对公允并且处于低位,议价机制得以保障。(3)为投资者提供了完善的退出渠道,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4)成功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因此,针对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时,要谨慎选择目标企业,避免僵尸企业的混入。(2)市场化债转股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拥有完善的退出渠道,要积极地开拓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3)市场化债转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本研究可以为未来可能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
赵欣坡[8](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负债高,盈利水平与偿债能力下降,既制约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市场化债转股被看作是可以同时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负债高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市场化债转股在国内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落地,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改革,优化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和净化也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市场化债转股背景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债转股企业的背景、重整方案,以及对债转股前后企业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最后从商业银行角度对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划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其次,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我国市场化债转股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的问题所在,运用财务绩效分析的方法,对长航油运、长航凤凰以及南钢股份三家债转股企业进行财务绩效分析,我们发现债转股方案实施后,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率显着改善,表明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使得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和现金流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盘活也比较有利。最后,以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债转股企业进行债转股相关风险分析,结合研究案例债务偿还状况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给出国家、商业银行及企业层面应对债转股的建议。在对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来可降低负债规模,短期内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提高,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盈利能力相应提升。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市场化债转股虽然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整体而言,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债转股不仅可以直接将不良资产从表中移出,还对其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稳定商业银行的发展。
常佳丹[9](2020)在《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非金融企业部门对全社会杠杆率的突出影响,引发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阶段,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众多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债务规模与日扩大,财务负担不断加重。目前来看,从国际角度出发,经济环境受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全球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从国内角度出发,我国经济正处于“L”型走势谷底区,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经营能力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需求,埋下不少隐患,相应地,债务风险也就随之陡然上升。特别是基建行业,由于前期投入高,回款时间长,致使高杠杆问题一直存在,国务院为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决策部署,于2016年10月10日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新思路,并对其总体要求和主要途径做出了明确指示。本文选取基建行业的代表之一Z公司作为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明晰本轮债转股的特征、模式、动因和影响,并回顾上轮政策性债转股的操作细则,进行深入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化债转股。其次,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发生的背景进行概括,逐一介绍参与本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主体,梳理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流程,即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此基础上从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此次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次Z公司及其下属四家子公司的偿债能力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提升,资本结构也随之得到调整,降低了自身杠杆风险,但也暴露出存在即期摊薄风险、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集团负债规模依旧较大等问题。最后,为了更好弥补不足,先后有针对性地为Z公司和其余各行各业提出了相关建议,使其日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能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市场化债转股更加成熟和规范。
杭航[10](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转型阶段,但是面临着实体经济杠杆水平过高,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市场化债转股能够在降低企业负债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兼具优化融资结构、推动企业改革的作用,因此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自2016年国家提倡市场化债转股以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签约量大、资金落地率低的问题,原因在于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企业、投资者、银行等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每一步都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同时,市场化债转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确保投资者后期顺利退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A股市场流动性比较好,投资者通常更愿意接受债权转为A股上市公司股权。同时,我国多年来一直在完善股权再融资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拓股权融资方式,而定向增发是最常用的股权再融资手段。国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定向增发的一系列要求,相关政策经历了宽松-收紧-再放宽的历程。本文选取中国中铁2018年开始的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为对象。结合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探究中国中铁本次债转股的内外动因,接着回顾了中国中铁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方案,即债转股+锁价定增“两步走”的操作步骤。市场化债转股与锁价定增相结合,一来有的放矢,解决了非上市子公司的财务困难;二来让投资者以锁定的折扣价获得了A股流通股,实现双赢。之后从财务指标角度和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本次债转股的实施效果,验证了市场化债转股的积极作用。并结合主流券商的研究报告,估算了投资者一年锁定期结束后的收益率区间,结合目前国家对定增解禁后集中减持的政策限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预测投资者到期后大规模集中减持的可能性较小,逐步退出的概率较高,一方面不会对中铁的股价带来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所保障。最后,由本次案例得出启发,对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坚持市场化标准、拓展股权退出途径、丰富交易结构,可以促进市场化债转股后续项目的成功实施。
二、债转股的积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债转股的积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作用 |
(一)对商业银行 |
(二)对债务企业 |
(三)对实体经济 |
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比较 |
(一)业务范围 |
(二)比较优势 |
(三)资产定价 |
(四)收购处置 |
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业务开展 |
(一)资金募集 |
(二)债转股 |
(三)管理退出 |
(四)风险防控 |
五、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低成本资金的募集面临困难 |
(二)在债转股后能否盈利存在风险 |
(三)还未完全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
(四)公司治理过程中作用发挥还不够 |
(五)非上市公司股权后续退出难度大 |
(六)不能完全满足债转股业务需求 |
六、政策建议 |
(一)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三)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
(四)深度参与公司治理 |
(五)完善股权退出机制 |
(六)促进机构业务发展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契约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资本结构理论 |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4.2 行业基本情况 |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
4.3.3 具体实施进程 |
4.3.4 退出机制 |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
5.2.3 退出渠道分析 |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
5.3.1 经营风险 |
5.3.2 投资风险 |
5.3.3 利益输送风险 |
5.3.4 风险规避措施 |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6.2 相关建议 |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 |
2.1.2 债转股概念 |
2.1.3 债转股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博弈理论 |
2.2.2 MM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优序融资理论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行业分析 |
3.1 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概况 |
3.1.1 去产能效果逐渐显现 |
3.1.2 去杠杆进程缓慢 |
3.1.3 转型升级困难 |
3.2 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
3.2.1 签约情况 |
3.2.2 主要模式 |
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市场化债转股存在问题分析 |
3.3.1 落地难 |
3.3.2 明股实债 |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PM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企业经营概况 |
4.1.3 企业财务状况 |
4.2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动因分析 |
4.2.1 有效去杠杆 |
4.2.2 有效去产能 |
4.2.3 有效补短板 |
4.2.4 特有的竞争优势 |
4.3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概述 |
4.3.1 实施方案 |
4.3.2 方案评价 |
5 PM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的效应分析 |
5.1 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1.1 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纵向分析 |
5.1.2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横向分析 |
5.1.3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分析 |
5.2 非财务绩效指标分析 |
5.2.1 基于投融资管理能力角度 |
5.2.2 基于战略发展布局角度 |
5.3 案例小结 |
6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有助于煤企落实供给侧改革 |
6.1.2 市场化债转股对煤企治理结构效果有限 |
6.1.3 谨慎对待明股实债 |
6.2 研究建议 |
6.2.1 提高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入围标准 |
6.2.2 优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设计 |
6.2.3 有效落实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2.4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
2.1.2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2.1.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 债转股制度背景 |
2.2.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2.3 文献综述 |
2.3.1 债转股研究概况 |
2.3.2 企业债转股动因 |
2.3.3 企业债转股模式 |
2.3.4 企业债转股效果 |
2.3.5 企业债转股风险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企债转股机理分析 |
3.1 国企债转股制度背景分析 |
3.1.1 国企债务现状分析 |
3.1.2 国企债务成因分析 |
3.1.3 国企债转股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 国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企角度动因分析 |
3.2.2 银行角度动因分析 |
3.3 国企债转股运作模式分析 |
3.3.1 发股还债模式 |
3.3.2 永续债模式 |
3.3.3 定向增发模式 |
3.3.4 直接转股模式 |
3.3.5 资本公积转股模式 |
3.4 国企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3.4.2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3.4.3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案例选择原因 |
4.2 案例公司概况 |
4.2.1 公司简介 |
4.2.2 中国重工股权结构 |
4.2.3 中国重工经营状况 |
4.3 中国重工债转股方案设计 |
4.3.1 参与主体达成意向 |
4.3.2 中介机构展开尽职调查 |
4.3.3 明确债转股方案并开始实施 |
4.3.4 实现股权退出 |
第五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
5.1 债转股动因分析 |
5.1.1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 |
5.1.2 中船财务债转股动因 |
5.2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分析 |
5.2.1 中国重工子公司债转股 |
5.2.2 中国重工发股回购 |
5.2.3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优点 |
5.2.4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缺点 |
第六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6.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财务效果分析 |
6.1.1 中国重工偿债能力分析 |
6.1.2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分析 |
6.1.3 中国重工营运能力分析 |
6.1.4 中国重工成长能力分析 |
6.2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非财务效果分析 |
6.2.1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6.2.2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6.2.3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股权及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债转股对象企业的选择应符合指导意见要求 |
7.1.2 实施债转股可帮助国企推动改革 |
7.1.3 中国重工债转股运作模式有借鉴意义 |
7.2 研究建议 |
7.2.1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优化设计 |
7.2.2 实施债转股须合理审慎地选择对象企业 |
7.2.3 实施债转股须服务供给侧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评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相关理论 |
2.1.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1.2 债转股分类及对比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界定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
2.2.3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
2.3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理论 |
2.4 理论基础 |
2.4.1 资本结构理论 |
2.4.2 股权结构理论 |
2.4.3 公司治理理论 |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介绍 |
3.1 制度背景 |
3.2 我国债转股实施现状 |
3.3 中国重工基本概况 |
3.3.1 公司简介 |
3.3.2 财务状况 |
3.3.3 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
3.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介绍 |
4 市场化债转股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分析 |
4.1 资本结构效果分析 |
4.2 股权结构效果分析 |
4.3 公司治理效果分析 |
4.4 外部融合影响分析 |
5 案例成功因素分析 |
5.1 公司财务危机暂时性 |
5.2 议价机制有保障 |
5.3 完善的退出渠道 |
5.4 社会资本的参与 |
6 结论及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谨慎选择市场化债转股目标企业 |
6.2.2 退出渠道多样化 |
6.2.3 市场化债转股积极利用社会资本的力量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市场化债转股相关理论 |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定义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相关要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相关理论基础 |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准则 |
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模式 |
四、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的优势 |
第三节 资本结构理论 |
一、MM定理 |
二、权衡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况分析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概述 |
一、债转股在我国的第一次实践 |
二、市场化债转股的再次启动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难点 |
第四章 债转股实例研究 |
第一节 长航油运公司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油运基本介绍 |
二、长航油运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油运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二节 长航凤凰债转股分析 |
一、长航凤凰基本介绍 |
二、长航凤凰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长航凤凰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三节 南钢股份债转股分析 |
一、南钢股份基本介绍 |
二、南钢股份债转股实施方案 |
三、南钢股份债转股财务绩效分析 |
第四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影响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相关评价 |
一、KMV模型简介 |
二、相关参数计算 |
三、KMV模型计算 |
第二节 债权价值实现 |
一、资本市场退出 |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分析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风险分析 |
一、清除不良资产 |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
三、管理风险 |
四、退出风险 |
五、道德风险 |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国家宏观层面 |
二、商业银行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债转股的特征与模式 |
1.2.2 债转股的动因 |
1.2.3 债转股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贡献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债转股的类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资本结构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经济环境:高杠杆逼近警戒线 |
3.1.2 政策引导: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
3.1.3 行业特点:强周期性致使负债压力大 |
3.1.4 企业需要:跟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1.5 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互利共赢 |
3.2 案例主体 |
3.2.1 Z公司 |
3.2.2 机构投资者 |
3.3 案例流程 |
3.3.1 前期准备 |
3.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增资 |
3.3.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第4章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分析 |
4.1.1 合规性分析 |
4.1.2 风险因素分析 |
4.1.3 资金来源分析 |
4.1.4 定价机制分析 |
4.1.5 退出机制分析 |
4.2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债权结构分析 |
4.2.3 股权结构分析 |
4.3 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启示 |
4.3.1 填补被摊薄的即期回报 |
4.3.2 拓宽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渠道 |
4.3.3 继续降低企业负债水平 |
4.3.4 缩短市场化债转股周期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关于交易对象和模式的选择 |
5.2.2 关于股权定价和退出 |
5.2.3 关于后续风险防控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市场化债转股和定向增发的相关理论和政策 |
2.1 市场化债转股及相关政策 |
2.1.1 市场化债转股及其特征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 |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要求 |
2.2 定向增发及相关政策 |
2.2.1 定向增发及其优势 |
2.2.2 定向增发的相关政策演变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公司介绍 |
3.2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实施动因 |
3.2.1 从中国中铁的角度出发 |
3.2.2 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 |
3.3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实施步骤 |
3.3.1 市场化债转股,实现股权对债权的置换 |
3.3.2 锁价定增,将子公司股权置换成上市公司股权 |
3.4 与中国动力、武钢集团的方案比较 |
3.4.1 与中国动力比较:定向增发VS定向可转债 |
3.4.2 与武钢集团比较:机构投资者VS股权基金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的方案特色 |
4.1 设计了债转股和锁价定增“两步走”的方案 |
4.2 交易对方同为国资 |
4.3 旧债转股和现金增资相结合 |
4.4 交易实施时机恰当 |
4.5 考虑了债转股和锁价定增“两步走”的估值差异 |
4.6 未转移企业控制权 |
4.7 为交易对手实现锁价定增 |
4.8 设置定增股份的锁定期 |
4.9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和退出预测 |
5.1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1 财务状况改善 |
5.1.2 公司治理优化 |
5.2 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预测分析 |
5.2.1 中国中铁未来1 年股价预测 |
5.2.2 政策对定增股份集中减持的限制 |
5.2.3 9家投资机构集中减持的可能性预测 |
5.2.4 退出时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6.1 市场化债转股,降杠杆促改革 |
6.2 债转股+锁价定增,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
6.3 坚持市场化标准,防范各类风险 |
6.4 拓展融资和退出渠道,推广市场化债转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债转股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展研究[J]. 战友. 现代金融导刊, 2021(07)
- [2]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锡业股份为例[D]. 杭思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研究 ——以新特能源为例[D]. 曾雯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应用研究 ——以PM公司为例[D]. 朱予晴.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0)
- [6]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黄蓉. 苏州大学, 2020(03)
- [7]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研究[D]. 陈佳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市场化债转股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影响研究[D]. 赵欣坡.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Z公司市场化债转股研究[D]. 常佳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锁价定增案例的特色、效果与启示[D]. 杭航.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债转股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结构性改革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