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利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启示
赵建国 邵思齐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社会发展理论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作为亚洲地区理论的承接点日本将社会发展理论本土化,并且形成了福利社会开发学科,还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其次,将地域福利和社会发展理论对比和结合,并实际应用到少子高龄化、人口流失严重的过疏地区。本文以过疏地区中最典型的高知县为例,通过构建小据点、振兴当地产业,完善了当地福利服务的各项功能,有效地衔接了产业开发和福利服务,提高了老年人自立养老的生活质量和积极性。最后,通过总结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的经验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社会发展理论;日本福利社会开发;地域福利开发;高知县
近年来,社会发展政策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早期的社会政策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对立起来,而社会发展理论则是将这两种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经济发展与福利发展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和民生的整体状态。在社会发展理论方面,著名社会发展学家、美国学者米奇利最早提出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社会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社会福利发展,并主张以社会投资的方式进行福利资源再分配。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则通过可行能力论对福利进行了重新界定,这对社会发展是一个新的出发点。由于社会发展理论来自于欧美国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亚洲。日本福祉大学于2003年成立COE(center of excellence)委员会,并设立福利社会开发政策学科以此作为一个亚洲据点承接社会发展理论在亚洲的实际应用。日本相关学者提出适合日本本土的福利社会开发理论,并将其与日本地域福利相融合,对一些特殊地区的福利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日本COE委员会历时五年,分别在亚洲各国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考察社会发展理论在亚洲的应用和融合,实现理论的国际化应用。
本文鉴于在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理论应用下对日本地域福利的开发过程,引入日本过疏地区中最具代表性的高知县为例,通过分析高知县成功转型的经验,构建了一个促进地域福利与新兴产业开发相结合的衔接平台,最终带动双方共同发展。通过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社区福利开发提供可资建议。
一、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理论概述
(一)社会发展概念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一词开始被公众所熟知并使用至今。它是在社区开发(community development)的基础上形成和构建起来的,社区开发最初从殖民地福利中脱颖而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区摆脱统治,开始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提倡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各新兴国开始采取适合本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计划,提高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解决有史以来的贫困问题。当时,新兴国受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式、国家干预政策制定等国家主导型的运行模式,并且随着工业国家的福利政策显著扩大,新兴国也急切效仿欧洲成为福利国家。但是,只有在确保资金充足的前提下才能提供必要的福利服务;而新兴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则是优先发展经济,福利消费被滞后。这一时期,救助性质的福利服务占主流,并且引入社会工作者,联合国也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普及社会工作,福利服务不断扩大。然而,农村贫困仍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开始对以城市为核心实行社会救助工作内容进行反思。为解决农村贫困以及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关福利服务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推行福利事业,使农村居民在开展经济生产活动的同时也能解决自身的各种社会需求,这种方法即是社区发展,并最终与社会工作、社会福利服务联系起来成为英国殖民部(United Kingdom Colonial Office,1954)所称的“社会发展”。这一术语同样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发展相结合,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社会发展政策学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美国学者米奇利(James Midgley)针对社会发展的概念内容界定如下: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这一词汇,包含了社会的福利(social well-being)和经济的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这两个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社会开发应与社会福利政策紧密结合。通过福利服务事业和政府相关机构,提升每个人的福利质量。第二层含义则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发展政策为核心实施计划〔1〕。
其次,需要建设目标,通过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建设出符合院校发展的数字化环境,从而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并且可以为学校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为全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系统,科学地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学校转型发展[3]。
Bin 389:有“小葛兰许”之称,是南澳跨产区赤霞珠和西拉混酿,用酿造Bin707和葛兰许用过的橡木桶来陈酿。
随着社会发展领域的扩大,也呈现出诸多问题,碎片化、盲目化以及受当时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干涉,使得社会发展的政策并未有效实行。1995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社会发展会议,会后总结出《哥本哈根宣言》。其中,该宣言提出了八项公约,公约中指出要消灭贫困,加强社会统合,促进社会开发,创造一个经济、政治、法律相结合的援助环境等内容〔2〕。尽管各个国家对宣言的实施各有千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社会发展并未停止,一直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不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学术方面,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成长,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以消灭贫困为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取得各方面的政策和项目支持。
钠长石化:主要发育在脉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钠长石呈他形叶片状半自形板条状,沿造岩矿物粒间交代或在矿物内呈穿孔状;第二阶段钠长石呈他形状、呈团块状交代产出;第三阶段钠长石呈他形粒状,呈脉状交代产出。
(二)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理论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地域差距的增大、社会歧视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为解决社会问题,以地域社会为基础构建社会福利与社会开发相融合的一门学科称为社会福利开发学,为此日本福祉大学成立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项目,作为亚洲据点开始构建福利社会开发这门政策学科。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米奇利(James Midgley)在他的著作《社会发展:社会福利新挑战》(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中总结并概括了社会发展的概念、起源、理论特点以及实现路径。并且,在米奇利等人的一系列文章中,对社会发展的原则以及协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米奇利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福利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社会慈善以及行政管理等方法促进社会福利各个方面的开发。本着以人为本、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实行社会投资(将福利支出当成一种经济回报的投资行为),最终确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互相协调,各个阶层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3〕。在宏观方面,米奇利提倡多元化的福利供给主体,行政部门对供给主体实行调整和资源再分配;与之实施社会救助和贫困补贴不如提高贫困阶层的生产能力,将社会投资聚焦在贫困阶层的人力资本运用(如教育、预防保健)。并且,扩大社会投资领域,例如,增加个人、社会资产(储蓄、住宅、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家族小规模企业的雇佣人数〔4〕。笔者认为,米奇利社会发展理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应用还需更进一步探讨。例如,我国属于经济上升期,社会福利制度还处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型阶段,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只是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如果进一步对其人力资源开发也会对密集型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并且,福利本质是具有施舍和奉献的精神,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生活,将福利支出作为社会投资难免违背公平和效率的原则,米奇利的理论构架中针对特殊群体并未涉及太多。米奇利本人也指出由于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以欧美现代主义为背景,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对于自治体、地域中观层面社会发展也未涉及,这点也是将亚洲作为实践基地开展研究课题,构建一个微观、中观、宏观的完整社会福利开发理论体系。
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战后经济水平高速增长,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以年轻人为主的农村地区居民举家涌入大城市,一时人口和财富迅速聚集在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首的三大经济圈。随着日本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与之而来的是空间上的重组。大城市快速发展导致人口密度不断增长,致使山村、渔村地区人口急速下降,产业发展减缓,财政支付能力减弱,基础生活条件变恶劣,阻碍了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和生产发展,形成了过疏地区。关于“过疏地区”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3月的日本经济审议会中,认为无论是民间部门的地域动向,还是人口的地域移动,都呈现出强劲地由后进地域向先进发达地域快速流动的趋向,并且这一经济的地域发展变化也引发了无数的地域问题〔14〕。笔者进一步将其特点归纳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市町村政府财源少、普遍高龄化。
日本学者余语将社会发展理论定格在地域社会领域中,以此促进日本地域福利事业的发展。余语将福利和发展设定为两个不同的技术领域,福利指资源的供给和转移,发展则指资源的储蓄和集中管理〔6〕。在地域社会中,影响地域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因素为外部机会,外部机会泛指一些社会政策、市场价格变动、地域社会间的互相竞争和交流等。当地域社会受外部机会影响发生改变时,当地的居民组织积极应对并产生收益① 收益指该居民组织的组建费用低于通过外部机会居民组织产出的利益。 ,该居民组织会持续下去。所以,地域社会的发展需要创建一个组建费用相对较低的一个居民组织。并且,发挥当地居民自治和居民参与的地域福利特点,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有利于降低组建费用。
(三)日本本土化的福利社会开发方法
日本福祉大学COE委员会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对福利社会开发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本国的具体研究方法。
高知县从2012年开始针对中山间地区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改革,县政府进行了体制重组、补充和完善村落社区福利政策。为促进政策的实施根据过疏对策法新设中山间地区政策应对部门,该部门明确了高知县中山间地区今后发展目标,确保当地居民可持续安心在当地生活和养老的地域福利体系,开发当地产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稳定居民生活。
邢岫烟在“懦小姐”迎春处寄居,当然也免不了被刁奴为难。更可气的是,那可怜巴巴的二两月银还被邢夫人要求分给父母一半。
中观方面,在当地确立具体实施项目。为确保社会福利发展政策的实施,项目的设立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把握各地区的居民需求,其次,在当地开展具体实施项目,最终根据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制定政策。例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针对贫困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实行就业援助活动、以贷款形式援助当地团体组织;重视居民的主体性,促进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形式,并根据具体活动内容制定实施计划,实现产业振兴带活当地经济发展。
微观方面,行政人员开展实践调查。为当地居民提供上门福利服务,强化邻里之间互动,改善当地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对当地经济结构进行重组和完善,重建当地各项生活功能。
二、福利社会开发中地域福利的应用
过疏地区早于其他地区步入高龄化社会,其制约因素也相对其他地区显著。首先,过疏地区产业经济衰退。过疏地区中作为主要产业的农林水产业衰退,并且也无力引进如制造业的新型企业,服务业则成为了主力。产业发展不平衡使过疏地区中的经济活动和生产生活的原材料供给不得不依赖外部,收支原本负增长的情况下资金仍继续外流,再加上劳动力不足最终导致过疏地区的经济发展低迷,为重塑经济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地区经济发展循环体系。
表1 参与型开发方式的四项内容
总共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由日本学者余语提出的参与型构建方式,分成四项内容(如表1所示)。第一,方法论明示阶段。促进居民主体参与意识形成,构建当地团体组织,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福利计划。第二,资源开发阶段。确保资源供给,增强当地社会团体的组织性建设,对当地居民进行知识普及。第三,组织成立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收益需大于组织组建费用(前文已述)。第四,事业计划。根据政策的实施结果,加强团体组织性建设提高地域各项功能〔13〕。
第二方面由日本学者穗坂提出构建援助型政策实施环境。援助型政策的宗旨是为政策更好地实施构建一个良性互动平台,提升地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央政府并不直接规划该地区公共住宅的具体政策,而是尽可能构建一个利于政策执行的资源可充分利用的环境,以此提升地域主体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A1测定方法:准确取 100μL药品+200μL DPPH供试品混合于暗处放置30min后在517nm处测定吸光度值。
三、日本地域福利开发实践应用
(一)过疏地区的概念形成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否认了福利即是越来越幸福、富裕的评价标准,而通过可行能力论对福利进行了界定,这对社会发展是一个新的出发点。森用能力和权利这两个变量对福利标准重新进行了界定,他把一个人能否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以及这种自由程度作为评判标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称为能力(capability),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支配财物、服务)称为权利(entitlement)。例如,所谓贫困指每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要素(营养充足、保证寿命、提升才能等)被剥夺,即无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福利则可进一步界定为一个拥有基本人权的人,合理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可被剥夺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享有公平的保障待遇。所谓发展即是这种个人能力不断增强。虽然个人权利和能力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起决定作用,但也与周围环境、社会情况、政策体制等多种社会因素有关,例如,被制度排挤在外的一些特殊群体,其个人能力大小受多种社会因素制约。此外,两个变量之间也相互影响,有时权利变量会对能力变量产生决定作用。例如,当每个个体间相互关系发生改变时,权利往往会以授予的形式发展下去,致使个人能力发生改变〔5〕。
(二)过疏地区的特征
现如今,地域福利成为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的主流。有学者认为,日本福利开发即是地域福利的开发。201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福利援助服务构想”这一政策主题,其中,在关于构建新型地域福利体系中,提出要扩大福利领域范围。构建一个新型体系不只在福利范围中,还需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就业、农业、保健医疗、产业振兴等〔8〕。构建和谐地域社会应充分发挥该地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当地居民均享有平等的福利服务。如何将日本独特的地域福利和福利开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日本学者一直尝试挑战的课题。首先,日本最早提出地域福利概念的学者冈村重夫对地域福利概念界定时提出为促进地域组织化体系的形成,创建福利型社区重视开发当地资源,强调居民的主体性和居民之间的互助性〔9〕。其次,提出地域福利组织论的学者三浦文夫在构建地域福利计划的理论中指出地域福利计划制定应根据社区开发的内容〔10〕。最后,主张自治型地域福利开展的学者右田纪久惠,区分了地域福利与社会福利的不同,地域福利的性质不只是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补充和更替,更是立足于实际生活,对制度的制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11〕。米奇利在其著作中论述到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是社区开发,在社区开发中重视参与主体的形成〔12〕。并且,早期的社会发展政策为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从新兴国家的社区福利构建中发展起来,这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自发性质的福利事业。这两点与冈村重夫提出的地域主体性和互助性相吻合,所以日本地域福利和社会发展理论可以相融合。日本学者也纷纷以社会发展视角对地域福利开发进行了方法构建。
其次,过疏地区生活功能衰退。在人口持续减少的过疏地区中,医疗和护理服务不能满足当地老年人的需求,护理服务种类单一、医师和护理人员短缺、居家上门服务因距离间隔远而无法准时到达,护理保险制度在过疏地区也无法充分发挥。
最后,当地居民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衰退。在过疏地区中老年人足不出户、参与社会的热情减退,失去了原来应有的人际关系网,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此外,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地区长期笼罩在低迷的气氛中,一些传统民俗遗失,淳朴民风已无存。
综上所述,日本过疏地区人口结构发展不平衡使当地产业振兴发展陷入困境,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过疏对策法在当地可称为过疏地区老龄化对策法。过疏地区振兴战略中将地区产业发展与福利服务相结合,其地域福利的功能开发目标则是维系当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当地特有资源,为当地居民创造财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久居住的效果。
及时进行司法确认,为调解提供法治保障。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确认是当前诉调衔接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枫桥经验”实践纳入法治轨道的必然要求。全市法院着力规范和细化司法确认程序,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保障当事人及时向法院申请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以增强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司法确认工作既给选择非诉途径化解矛盾的当事人吃了定心丸、为民间调解协议加了安全锁,也为基层矛盾的自我化解构筑了法治保障。
(三)过疏地区中地域福利开发——以高知县为例
日本高知县中山间地区是典型的过疏地区,在少子高龄化、地域社会功能衰退的情况下该县进行了改革,成功塑造出高知县特有的地域福利体系,并且成为全国过疏地区中地域福利发展的典范。高知县面积居日本43个县中第17位,总人口数则在所有县中排名倒数第三。全县中93%为中山间地区① 中山间地区:在农林中的规定为符合中间农业地域和山间农业地域的地区。中间农业地域的基准指标为森林覆盖率为50%~80%,耕地多以倾斜农田为主的市町村;山间农业地域的基准指标则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耕地率不足10%的市町村。 ,多山地的原因使得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在中山间地区中居住人口仅占全县人口的41%〔15〕。在高知县产业结构构造中,重工业发展仍比较缓慢和滞后,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由于该县地形因素的影响,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不过,即使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仍有7成以上的居民表示会在此地养老送终。
2014年日本内务府针对过疏地区少子高龄化、人口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街道、居民、产业共创战略”,强调以地域为单位,居民为中心,以人带动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增长拉动人口增长,重建一个良好的地域新型循环体系〔16〕。同时,日本政府指出过疏地发展不只停留在地域福利功能开发方面,还要与地域产业振兴等相关部门相结合,形成一个福利服务与产业开发相衔接的地域体系。
1.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在政策制定上体现发展的特质。以地域为基本单位,灵活挖掘该地区的隐藏性资源,根据当地特征利用当地人、财、物资源。并且,在政策制定中融入生产性福利(通过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能力或提供保健、上门服务、促进就业等援助方式达到摆脱贫困和预防贫困的目的)概念和社会投资理论〔7〕。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环境因素造成各村落之间相互割裂,导致居民生产生活不便,活动范围缩小、逐渐丧失了生活的热情。2012年由高知县中山间政策应对部门在人口老龄化极为严重的土佐町石原地区设立了村落活动中心(机构名为村落活动中心协会),当地居民作为活动主体,以旧小学校和集会场所为小据点,针对地区中出现的问题和居民需求开展生产生活服务、福利援助、防灾训练等各项活动,同时辐射周围其他村落、吸引外部人才,搞活当地经济。活动中心的成立连接了各个孤立的村落,加强了村落应对风险的能力。土佐町石原地区村落活动中心由以下四个部门构成,分别为集会部门、直销部门、生产援助部门、新能源部门。四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
2.中观方面
近年来,随着少子高龄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已经进入人口减少的社会模式。尤其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带,由于地势的原因使得当地居民不断减少,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仍依靠亲戚、邻里这种血缘和地缘古朴的关系来维持,并且当地老年人留守当地养老意愿强烈。不过,在这些地区中医疗机构、护理设施和福利服务等各方条件已开始不健全,已经无法提供基础福利服务,具有这样特征的地域,我们称为过疏地区。2014年12月日本政府设立了地方创生协会,针对过疏地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每个过疏地区根据当地实情进行资源开发和政策调整。
表2 村落活动中心集会、直销、生产援助、新能源四个部门工作内容
通过四个部门的活动组织,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并且吸引了周边以及外地市民的观光和贸易合作,搞活当地经济,也为当地居民生活添加了乐趣。其中,新能源部门每年取得的收入作为小据点的组织经费,必要的经济来源确保小据点的持续运营。村落活动中心协会下设置活动办公室,对活动的开展起到计划和扶持的作用,并且当地的社会福利协会① 社会福利协会:简称社协。在各个都道府县中都设立的为促进地域福利发展的一个民间团体。 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作用,社会福利协会的参与使村落活动中心增添了很大的福利色彩。小据点的最大特色是生产和福利相结合,重视居民的参与度,并且不断增强一些特殊群体的生存能力,赋予其权利可独立自主的支配自己的生活。例如,当地残疾人在村落活动中心,从事简单的生产流水作业,用当地产的大米做成面包进行销售。
在人口老龄化极为严重的高知县中山间地区,当地社会福利协会通过地域福利计划,为当地老年人开发一个多功能、应用灵活的活动中心(别名:温暖活动中心)。以当地小学校区为中心据点向周围村落辐射,使村落中每位老年人都涵盖在内,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点对点的援助服务。其功能如下:1.集合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日间照料和活动场所。2.上门服务。通过上门援助,加深与老年人的联络。3.日常援助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进行援助,确保老年人外出安全、提供送餐到家等援助服务。活动中心还不断扩充基本功能,增设了护理保健预防机构和痴呆症咖啡厅、短期照料等服务项目,并且连接其他专门护理机构、保健机构,医疗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福利网络体系,同时,还与村落活动中心联合一起提供援助服务活动〔17〕。如图1所示:
其中:news_id是新闻编号(设置为自动编号auto_incre⁃ment,主键),news_date是新闻发布时间,news_type是新闻类型,news_title是新闻标题,news_editor是新闻编辑者,news_content是新闻内容。
图1 活动中心各项服务功能内容
资料出处:根据高知县中山间地区的现状和对策——关于集落活动中心的组成 http://www.kantei.go.jp/jp/singi/sousei/meeting/chiisana_kyoten/h27-07-21%2023-siryou4-1.pdf#search整理得到。
3.微观方面
过疏地区的地域福利计划制定中,专门设立了一项地域援助计划员制度,这也是高知县的独特之处。县政府任命地域援助计划员(县级)配置到各市町村行政机构部门中,深入当地开展实践调查,以当地居民为出发点根据当地实情采取援助对策,促进该地区活性化发展,切实反映民生需求。地域援助计划员一方面起到振兴当地产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县政府和当地政府之间的衔接工作。扎根当地搞活经济促进地区蓬勃发展,并及时与上级沟通和反馈,进一步推进政策在多领域间的融合和实施,同时缩小了县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沟通的不便,提升工作效率〔18〕。近几年,日本政府在全国政策调整上也给予过疏地区倾斜,如总务省成立地域援助队,面向全国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进行工作招聘,派遣到相应过疏地区从事生产帮扶工作,期限两年按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支付,结束后可迁入当地生活,并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这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尽可能在过疏地区中构建一个援助型实施政策的环境,并根据当地特色独立开展援助服务,这也是日本地域福利的本质以居民为主体,构建参与型的地域自治体系。
四、结语及对中国社区福利的启示
日本为实现一个成熟化的福利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迂回和曲折,并涌现出众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福利社会开发政策的实施,对症下药设立项目开发政策,开展新的社会资本投入,根据结果总结出相关经验。首先,日本福利社会开发的最大特色是在一个成熟的地域福利体系基础上实施。以地域为基础,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务,开发当地可再生资源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域振兴和地域福利服务相结合达到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域社会。为此,社会福利开发的首要任务是以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严重的中山间地区为课题,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地域福利起到了一个“容器”的作用,这保证了开发制定和实施的效率性。从国家宏观层面的福利政策实施到根据当地实情制定具体开发项目,最后落实到当地开展实际建设这种自上而下的环节对自然条件不利的地区起到很大作用。当地居民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重视居民以居民为主体的项目开发,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日本学者将社会发展理论与本国的福利理念相结合,以构建福利社会为目标将社会发展命名为福利社会开发学,又将社会发展理论应用到地域福利开发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过程,成功地重建了中山间地域福利体系以及振兴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在具体实施细节上还需提高监管力度。例如,全国招聘青年成立援助队,应聘条件过于严格并且福利待遇并不能如实兑现。很多大城市青年一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而不能违约,并且工作内容和强度由当地居民自行决定,经常曝出欺压外来援助青年的消息,当地政府为吸引更多青年人援助、定居,提出丰厚吸引条件但最终都不能如实兑现,这也导致大城市青年很少积极申请加入援助队。
近年,我国学者在社会发展政策领域中有很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并且将该理论应用在社会政策构建的各个方面。关于名称方面,国内研究学者一直称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研究领域中,发展型福利政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运用最为广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贫困问题、养老问题、社会工作、农民工问题等都有涉及,但唯独社区福利方面相关先行文献少之又少〔19〕。日本学者野口定久以中国小城镇的社区福利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指出可以通过借鉴日本过疏地区中村落和市町之间一体化的衔接体,对比中国农村和小城镇之间的衔接地区,从人口流动、福利制度、家庭抚养、居住福利资源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开展考查和研究。还有,作为农村和都市的衔接地区小城镇,为防止当地资本外流,应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建设和创新,接收外部信息的同时,结合当地特点开发新兴产业〔20〕。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的完成数据以及信息的汇集以及整理工作。通过遥感装置,将数据传输,通过无人机进行数据的测绘[2]。由于无人机分辨率较高,绘制出更加清晰的图像,便于观测。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出最佳的图像,并应用遥感软件对图像进行监督和非监督分类处理,使测绘的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笔者认为可将一些特殊地区,例如资源枯竭型小城市的产业开发与社区福利服务开发相结合,改善当地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失严重的问题,也能增加当地就业机会,防止人才外流。社区重视引入第三方团体,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服务,完善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12〕ジェームス?ミっジリィ萩原 康生(訳)社会開発の福祉学 社会福祉の新挑戦〔M〕.株式会社旬報社2003.24-25.
〔2〕〔7〕〔13〕〔20〕日本福祉大学COE推进委员会.社会福祉開発学の構築〔M〕.京都市:株式会社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3-7.
〔3〕Midgley.J.&Tang.K.L.(2001).Social Policy,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Welf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Vol.10.No.4.244-252.
〔4〕彭华民,平野隆之.福利社会理论制度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8-45.
〔5〕Sen.Amartya(2000).“Social Exclusion:Concept,Application,and Security”Social Development Papers No.1〔R〕.Asian Development Bank.
〔6〕编辑代表二木立.福祉社会開発学理論·政策·実際〔M〕.株式会社ミネルヴア書房2008.7-8.
〔8〕日本福祉大学アジア福祉社会開発研究センター.地域共生の開発福祉-制度アプローチを超えて—〔M〕.株式会社ミネルヴァ書房2018.5-7.
〔9〕岡村重夫.地域福祉論 新装版〔M〕.株式会社光生館2016.41-44.
〔10〕〔11〕責任編集山本美香 地域福祉の理論と方法〔第3版〕-地域福祉「社会福祉士シリーズ9」〔M〕.弘文堂2017.39-40.
〔14〕田毅鹏.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J〕.当代亚太,2006(10):51-58.
〔15〕〔13〕野口定久.ゼミナール社会福祉学図解でわかる理論と実践〔M〕.东京:中央法規出版株式会社2018.136-137.
〔16〕宮城孝.地域福祉のイノベーション-コミュニティの持続可能性の危機に挑む〔M〕.中央法规出版株式会社,2017.2-15.
〔17〕高知县中山间地区的现状和对策——关于集落活动中心的组成〔EB/OL〕.http://www.kantei.go.jp/jp/singi/sousei/meeting/chiisana_kyoten/h27-07-21%2023-siryou4-1.pdf#search,2015.
〔18〕田城孝雄、内田要.まちづくりとしての地域包括ケアシステム持続可能な地域共生社会をめざして〔M〕.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67-68.
〔19〕沈锦浩.我国发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综述〔J〕.社会福利,2018(4):3-8.
The Constru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Regional Welfare in Depopulated Areas of Japan
ZHAO Jianguo SHAO Si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On this basis,as the bearing point of Asian regional theory,Japan localizes the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Secondly,Japan has closely integrated regional welfare with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it to the over-sparing areas where the younger children are aging and the population is seriously lost.This article takes the most typical Kochi Prefecture in the sparse area as an example.By building a small base and revitalizing the local industry,it has improved the functions of regional welfare,effectively connec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welfare services and improved the self-reliance of the elderly.Finally,with the case study of Japan,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Japanese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regional welfare development;Kochi ken
中图分类号: F0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291(2019)03-0085-08
收稿日期: 2018-12-27
作者简介: 赵建国,男,辽宁抚顺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邵思齐,女,辽宁抚顺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中日社区福利比较。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医疗服务价格规制对控制卫生费用的影响研究”(15JJD790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效果及优化研究”(17CRK011)。
【责任编辑 裴鸿池】
标签:社会发展理论论文; 日本福利社会开发论文; 地域福利开发论文; 高知县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