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124
摘要:后评估体系做为近年来新兴的评估体系,在多种建筑领域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后评估体系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领域的应用,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方法论,并对近现代历史建筑后评估体系的意义、作用、原则、评估方法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修复技术;后评估;近现代历史建筑
1 引言
在广义上的后评估体系中,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依靠对其信息收集分析与信息反馈,对于建筑本身,后评估的作用在于及时的反馈和优化;对于其整个相关领域,其作用在于将建筑设计具体的实践过程及成果中形成的经验积累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整理,从而将其运用到其他类型相似的实践中去,为同类项目标准的确立和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后评估体系在公共建筑、绿色建筑、居住建筑等多种建筑类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跆拳馆、嘉兴科技城空间策划与城市设计等项目中,都成功的运用了后评估体系。
作为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一直容易被忽略的关键回馈环节,令人遗憾的是,后评估的身影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领域并不多见。广义上的后评估是一种从性能角度对于建筑物的评价。而历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最大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以及使用者对其的感受则相对较为弱化。因而并不能将广义上的后评估直接套用到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领域,但其已经形成的理论架构及研究方法则可以借鉴。
2 修复技术后评估意义
随着全社会对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保护修复工作便一直高度活跃。历史风貌保护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不断确立,各项保护政策不断颁布,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各项工程也紧锣密鼓的展开。
我们虽然确立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区,也进行了大量的保护修复工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知道了该如何去真正的修复历史建筑,在大量已经完成与正在进行中的的实践案例之中,许多的问题也随之显现而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对待历史建筑保护的各主体的观念不一致,且常存在偏差;其二,对待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的观念模糊不清;其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脱节,保护理念难以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其四,面对快速发展的材料科学以及国外涌入的大量保护技术难以正确抉择;其五;保护修复工作不全面,修复后的维护与评价工作不到位甚至长期被忽略[1]。
可以说,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领域,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这些实践却并没有帮助我们将这项工作做的越来越好,即没有完成对实践中生成的科学知识的积累。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我们依然只限于传统的“技术理性(Technique Rationality)”思维模式,即:通过理论研究获得科学知识,然后通过应用科学研究形成技术,然后由职业实践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2]。我们的实践活动缺乏了关键的反馈一环。而后评估恰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也是其意义所在。
3 修复技术后评估作用
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范式于广义上的后评估,其作用于历史建筑修复项目的起始直至其建筑消亡全部生命周期,其要素在于对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个案性知识中的规律性探索,以及在修复和维护使用过程中的系统化的“行动反思”。
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作用主要有两点,其一在于对历史建筑修复所使用技术成败的快速评判与反馈。揭示出修复技术及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
其二,不同的历史建筑有不同的特点,不断发展的修复理念也使得修复的目的与要求各有不同,但相对于此,每一种修复技术本身却是相对客观不变的,后评估有助于我们从成功或失败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中吸取经验,并将其提炼总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整理,为其他同类保护修复项目的修复技术选择和同类修复项目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修复技术后评估定义
在参考大量广义后评估理论及相应后评估案例后,笔者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定义为:在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其所修复、更换、改造、重建部分及原始部分状况进行的系统的、严格的评估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前期的文献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中期的实地调研、勘测,以及后期的同类型修复案例对比、分析。
5 修复技术后评估原则
明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评估项目展开的基础,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准确合理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3]。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原则为:
目的性原则:评估体系应能够快速反应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项目是否达到预期修复目标,以及是否符合历史建筑修复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构建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体系时,应充分了解评估主体,所选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应能充分体现评估主体的特点与价值、充分反映评估主体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达到评估准确合理。
全寿命周期性原则:后评估体系应作用于历史建筑修复项目的起始直至其建筑消亡全部生命周期,包括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工程的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五个方面。
动态原则:近现代历史建筑后评估体系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动态体系,应不断吸收新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以及新技术、新政策、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建立一个不断丰富的数据库,与当时科技水平与国家政策相适应。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近现代历史建筑后评估体系应范式于广义后评估体系,应时刻保持与广义后评估体系的紧密联系,不断吸收借鉴其最新的理论成果及研究方法。同时,近现代历史建筑后评估体系应随时关注文物保护学界的发展,保证目标性原则时刻与之统一。此外,近现代历史建筑后评估体系还应该注重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并将其不断应用在新的实践中去,保证自身的独立性与创新性。
6 修复技术后评估方法
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准备阶段、信息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
计划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界定评估主体的边界条件,明确评估的内容和范围。在这一阶段,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评估主体的历史沿革、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建设时采用的建筑技术、材料特点,明确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同时需要了解评估主体适用的修复技术优劣特点,调查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还需要对收集到的资料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制做专门的表格记录重点,方便后续步骤比对查阅。
信息收集阶段需要严格记录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采取的修复技术手法、更换部件的制作及安装、改造手段、重建方式以及修复后的状态。在修复项目完成交付使用后,还需定期对评估主体进行诊断式访谈及诊断式观测,记录评估主体在修复完成后不同时期的状态,了解使用者的反馈。此外,信息收集阶段还需对评估主体同类型的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信息搜集和调研工作,方便后续步骤的对比,提高评估的效率与准确性。
数据分析阶段,即评估团队得到了系列数据之后,进行定性的描述或者定量数据的分析考察,以确立较为客观普适的评价标准,作为指导同类建筑项目的参考。随着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各种工具和软件层出不穷,可选取的分析方法也多种多样,如失败树分析法、对比评价法、清单列表法、语义学解析法、多因子变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可以根据评估主体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与组合。
7 结语
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要素众多,关系复杂,本文仅是在后评估体系的大框架下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探索,其之后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来不断丰富。希望能通过本文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后评估体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张帆.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与评价研究.
[2]庄惟敏.《后评估在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7.11.
[3]袁鹏.XX写字楼项目后评估研究.
论文作者:马原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31
标签: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技术论文; 近现代论文; 评估体系论文; 项目论文; 主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