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味论文,形式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嬗递的文化语境中,摄影文学异军突起,以跃然的姿态生长勃发着,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摄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缘何具有如此魅力?在它的潜隐层面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和逻辑理路?这引起了许多学人的思考、言说与阐释。笔者以为,摄影文学的兴盛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有意味的形式,直观上它由文字与摄影图片(物理影像)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激相合而形成,摄影图片是它的形式,文字(文学)在这种形式中蕴藉了丰厚的意味;在其深层意义上,图片与文字已经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个整体,“意味”就是“形式”本身的意味,“形式”就是这种“意味”具有的形式,二者是道通为一的。
美国学者克莱夫·贝尔曾提出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旨在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我国学者李泽厚也指出由于“内容”(意义)已经积淀(溶化)在其中,(纯形式的几何线条)“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从学理意义上讲,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它的美学意味正体现在它不仅可以给人以纯形式的感官享受,而且,由于形式中积淀着特定的观念、意义、想象等更丰富的意义,特别是文字(文学)的参与,赋予了图像以更深远的内涵,给人以富有深度的精神享受。正因如此,它才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它的出现才会更加意味深长。
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摄影文学的文体意味在于其“言说方式”已由单纯的文字转向了文字与图像的并重。这一种新的言说方式适应了传媒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革新了文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文学在人生活中的地位。
摄影文学的种种意味融汇在其中筑成了摄影文学存在的价值。
摄影文学:时代的回声
任何一种艺术种类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分不开的。那么,摄影文学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味呢?它与我们的时代具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后现代时期的生产与消费引起了感性至上主义,人们越来越追求当下刺激,理性深度被削平而越来越趋于平面化。生活越来越紧张的节奏、现代人越来越骚动不宁的内心世界,使文字的魅力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电子传媒的勃然兴起,文字的权威被褫夺,图像文化日益在现代文化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图像逐渐攫取了它在人们精神消费中的垄断地位,世界文化也因此由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语言文化转变。历来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被挤到了生存的边缘化境地,日渐失去社会生活和公众意识的支撑,成为一项“寂寞的事业”。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是人灵魂的眷顾与牵挂,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得以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面对文学的这种生存窘境,不少人在困惑在焦虑:在传媒时代,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处于困境中的文学将如何行进呢?
契合于世界形势的这种变化及人们在虚无、失落中渴望提升的心态,摄影文学以救赎者的身份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摄影文学日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摄影作为一种感应手段与创造手段,它能够不经人的抽象思维,向接受者整体性超时空地传递具象信息。它以独特的具象性和直捷性把人类从文字语言抽象概念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重新激活了自身的感性。摄影作品的图像给人一种在场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而文字的参与,则拓宽了图像的意境,使读者在接受现场冲击的同时,又引发形而上的追求。一部图文并茂的艺术作品,符合现代人在纷纭变化极不确定的社会生活中寻求内心稳定与精神平衡的审美心理需求。
摄影文学的出现是文学在大工业社会对自身价值的另一种发掘,是时代的伟大回声,对此,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曾说“传媒时代中的‘摄影文学’,是在后现代平面化传媒时代中一种重造精神深度的努力。”
摄影文学:文体的革新
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主要在于所作用的媒介上,即文学以文字为媒介,而其它雕刻绘画等造型艺术以形色为媒介,对文学的这种界定一直占有牢固的“统治”地位。那么,摄影文学的出现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将在何种程度上突破我们原有的对文学界定的阈限?它将把缪斯的诺亚方舟引向何方?
在图像时代,文学是否依然固守其传统依然坚信文字的魅力?不!新时期以来,文学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对自己前行的道路作了大量探索以寻求自己的坐标,但在形式上从未超出“文字”与“文字”的结合,种种所谓的“主义”并未使它摆脱尴尬的命运,相反,它放下了对“文字”的神秘崇拜,广泛地吸收其它艺术种类的有益补充使不同文体在实践中不断靠拢融合的尝试却呈现出奇妙的艺术效果,为文学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在这种文体创新的延宕中,摄影文学因创作的繁荣及理论上的成熟而成为一面夺目的旗帜,它刷新了我们对文学形式的界定,大大突破了文学的阈限,这种新的有意味的形式使文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叙述,它以包容的、跃进的姿态广泛地吸收一切“营养”发展文学,这在文学的前行道路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图像以文学的名义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与世界达到相互敞亮的又一解码。
然而,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负面影响使人对技术怀有了先在的恐惧,有人仍在怀疑:糅合了技术因素的文学是否仍然高贵、仍然是人心灵的归宿?摄影文学的发展证明了这种顾虑是杞人忧天的。数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摄影不仅仅是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文学事物的存在和情景,更主要的是摄影艺术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影像图式语言。摄影是一门造型艺术,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眼能看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一眼看透,作为“世界的第三只眼睛”的摄影作品,它总是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无论从创作的维度还是接受的维度看,摄影文学的这种独特形式都是对人想象力的一种考验,是对人真诚态度的一种拷问,技术因素的增加,不但不会使文学庸俗化,相反,它为现代人寻求精神的崇高、灵魂的归宿提供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在摄影小说《要爱不回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第57期,以下简称《导刊》)中,讲述的是一名残疾青年在命运面前不屈不挠地抗争的一个长长的故事,但文字的分量却不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主要靠图片来展现,那艰难的前行那追寻的目光那困境中的奋起那对未来的渴望,都因为直接的摆到了你的面前而撞击着你的灵魂,令你心潮澎湃却又难以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靠你的一颗心去体悟的,在这时,图片弥补了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显现了它不同凡响的作用。摄影文学以它独具的魅力推进了文学文体的革新,极大的拓展了文学的视域,以其飕风般的魅力逐步拥有来自消费社会和大众传媒赋予的话语权力,担当起当代文学发展危机救赎者的重大角色。
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产生的美学意味
在传媒时代,摄影文学具有崭新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于它自身应时而生所带有的“革命色彩”,还在于它自身独具的美学意味。对摄影文学而言,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它都突破了我们已有的对文学概念的限界,摄影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魅力,创造出了作为文学的新的形象和新的精神。
在形式上,摄影文学与传统的文学形式相区别,是文学中增加了技术的因素,并依靠技术而创造了一种形象的存在。摄影作品通过向读者直接展现摄像机摄取的物质形象,比文学通过文字描写而让读者在头脑中间接呈现出物质画面来,显然更具逼真性、具体性、直捷性。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摄影技术使画面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艳丽,越来越追求唯美的效果,逼真的画面使文字视觉形象化,刺激着读者的接受、阅读欲望,撞击着阅读者的灵魂。尤其是图片的介入,一改文学作品的冷冰冰的面孔,摆脱它高高在上的姿态,以直观的形象满足不同层次地阅读需求,扩大文学的接受阵容,从此,文学不再是“精英”的专利,它从神坛上走下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溶入每一个人的骨髓中,文学在接受中阔步发展。
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使画面有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既能给人以现场冲击力,使人产生在场感,又能使人在欣赏时产生从画面形象到象征形象的飞跃,在审美玩味中体会“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摄影诗《苍河落日》(《导刊》第61期)中,红与黑的变奏使画面对接受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色的大山、如血的残阳、血红色的苍河……这一切意象使人内心升腾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让你年轻的心中有了些许的光荣与梦想,有了追寻生命真谛的渴望,如血的残阳呵,从朝阳到落日,从少年到暮年,从混沌到文明,这其中将会蕴涵多少无法言说的感悟!原来,生命本该是这样一个境界:全心的付出、全意的追求之后却潇洒的不苛求它的结局,平淡与绚烂在智者看来原来就是等一的。智者如此,常人亦应如此,面对苍河落日,人们会从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中升华出对大美对恢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生命会因此而精彩。在这幅作品中,画面拥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从人的感性入手,却不会停止于感性,它总能够达到人的灵魂深处,促使人在对形式的把握的同时,把握其背后的“意味”,思索终极的人生问题。
摄影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式之所以具有浓厚的“意味”,不仅是因为它的美观的形式使人悦心悦意,还在于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文字的参与使画面与文字达到了相互深化、相互拓展的效果,使人在品味中悦志悦神。它给读者提供延展意义的空间和机遇。比如在摄影散文《残荷》(《导刊》第53期)中,画面黄色的背景下几只茎残叶枯的荷叶传达出生命最终凋零的无奈,刺激着人们思索生命的结局就是这样?是悲是喜抑或都有?作者所配的文字却拓展摆脱了这种情绪,“只要有信念在,光明在,就有不倒的身躯。”“人世间,会有永恒的鲜亮么,会有不变的空间么,会有永不谢幕的戏剧么?//夕阳中的残荷,是一种情怀。//残荷不残。”富有哲性的文字使残荷透露出深厚的生命和社会意味,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要有不屈的信念有高尚的情操有梦想有追求,人将永远是一个大写的人!
任何艺术活动离开鉴赏都是不能存在的,图像也离不开文字的进一步阐发。摄影活动决不停止于图片的完成,它必须到达接受者并激起接受者的审美活动,可以说,鉴赏是作品的延续创作,鉴赏才是艺术品的最终完成。而文字的补充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鉴赏。对摄影作品的理解因各人世界观、艺术品位、修养等的不同而有差异,一个心灵呈现一个世界,一个人的选择背后积淀着他的成长、他的生命的历程。文字的介入会开启另一扇门,使人在对摄影作品的欣赏玩味之余,追求形而上的艺术和生活空间。
文字的出现使摄影作品在具有直观形象性的信息丰富性的同时,又具有更丰富的创造性。因为,拍摄者的审美受到瞬间创作的局限,不可能太从容,而鉴赏者可以长时间地反复体味,图片的意义不再停留、捆绑在所记录的对象上,而漂移、溶解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任人解读,每个人都可以赋予它一个主题,文字解读会不同程度地溢出原作(图片)意义结构的框架,从而使其审美感受有可能不断充实丰满,拓宽图片的意义视域,使摄影与文学在交流与碰撞中激发出摄影文学这一新的艺术门类的审美价值。
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是一种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亦是一种有言与无言的统一,“有言”的文字激发着读者,“无言”的画面召唤着读者。刺激着读者迅速进入对所面对的作品的把握中。话语在图画中采取了沉默的形式,但沉默并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形式。图面的在场性、直观性可以在瞬间内把读者引入审美的境界,给读者一份想象的空间。文学的介入既是对图画的补充,又是对画面空间的升华,同时,作为一门时间的艺术,它可以填补图画瞬间性的不足,使人升华出对宇宙、自然、生命、人的玄思默想。正是这些深层的意义构成了摄影文学内在的意蕴,带来韵味隽永的美学效果。
在摄影散文《别梦依依》中,画面展现了一片残败的景象,但文字的介入却把断壁残垣与四化建设联系起来,使并不美丽甚至有些苍凉的老屋顿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透露着深厚的生命意味与社会意味,它浓缩了人的一生,它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的见证。在作品中,文字拓宽了画面的空间,拉长了画面的时间,赋予了苍凉的老屋以情感、以生气、以灵动。而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具有历史深度的震撼。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理论总是相对滞后,实际上,摄影文学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被理论擦亮之前就在作品中潜伏着,在大量的摄影文学作品如摄影诗《读你的忠诚》、《孤独的守者》,摄影小说《裸魂》《要爱不回头》,摄影散文《关于时间的定义》《鱼的自白》《图腾》等中,摄影文学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它以雅俗共赏的亲切面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拓宽文学的存在空间与审美空间。在摄影纪实文学《金三角:地狱之花》(《导刊》第51期)中,画面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荒凉原始的土地、瘦骨嶙峋的人物……这一切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艺术上达到了以图像为途径的艺术效果,面对这一幅幅的画面,人们不禁会追问上帝:罂粟之花美吗?文字尤其是标题“地狱之花”深化了人们的感受力。
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摄影文学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它必定会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因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推动它向前迈一大步,特别是数码技术的运用,使摄影照片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的创刊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发展的阵地,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可想而知,摄影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独具魅力的“有意味的形式”将会越发有意味,越发有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