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旅游业产业地位的认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地位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究竟是否应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来发展,这不仅仅关系到中国旅游业产业的地位和发展模式问题,而且涉及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论,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何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巨大的潜在和现实的市场需求、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环境、较雄厚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旅游产业产出率可望达到GDP的20%~25%[1],这样,旅游业才能够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具备了产业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此外,旅游业在国家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四个层次的交流。一是实现国际之间的交流。改变国际的财富分配比例;二是实现产业之间的交流,改变产业结构的比例;三是实现城乡之间的交流,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四是实现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是各地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在交流过程中,以旅游者的人流为载体,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随之发生,流动规模越大,流动频率越高,越能体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义。
回顾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有震撼人心的辉煌,也有让人无奈的遗憾。就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大势而言,毫无疑问潜力是巨大的,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对中国旅游业的最恰当描述。从目前情况和中国的国情出发,确立旅游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的确有些虚而早。所谓“虚”,是中国还不具备以旅游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所谓“早”,是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时机还不成熟。其原因如下:
1.中国国民的目前和未来阶段的收入水平、拥有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以及受教育水平、家庭状况等方面,在短期内都不足以促生强烈而持久的国际和国内大众旅游需求,旅游市场的发育和真正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意识的旅游消费引导,同时还有赖于中国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消费不能成为国民的基本消费和生活方式阶段,作为旅游供给的旅游产业无法先导发展,更不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2.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转化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旅游产品不多。与世界许多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而且许多发达国家的旅游资源优于我国;我国的社会人文资源虽然独具特色,但与东南亚同类文化的国家相比,有许多雷同之处,优势并不突出。加之我们在资源的商品化、包装、品牌、管理、营销方面不到位,以及各地区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旅游资源的总体水平在国际上并无优势可言。即使是面对国内旅游需求,现有的旅游资源也仅可以提供初级旅游产品。优越的资源是发展支柱产业的支柱,支柱不强硬,如何撑得起支柱产业。
3.中国近年来经济改革的趋势主要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国家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入与国民经济命脉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没有实现工业化、相当部分地区的人口温饱问题未解决的大国,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是不会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来投资发展的,只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自行适度发展。只有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海南省)、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地区,才可以列为重点产业优先发展,但能否优先,还要看具体情况。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旅游业仍要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辅助和补充部分。如果在目前硬要将旅游业列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将会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脆弱无力、不完善、不合理,无法支撑一个大国的社会经济运行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本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强。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酒店、度假村资源的闲置率在不断上升,1996~1999年酒店开房率分别为58.12%、55.27%、53.78%和51.67%,呈不断下降趋势。1997年全国520l家旅游饭店中,3000多家饭店亏损,亏损金额达到72亿元人民币。1998年全国客房数量为76.48万间,至少有30万间客房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只按平均每间客房10万元投资计算,全国就有300亿元的旅游资产闲置[2]。这种状况至今未得到明显好转。
5.中国的旅游业虽然在20多年的发展中初具规模,进入了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如下方面:
(1)创汇水平低。2000年,我国旅游创汇达162多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但与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相比,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分别相当于它们的18%、41%、42%和43%[3]。
(2)入境游客数量少。2000年,我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达3122万人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与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这四强相比,我们分别还有4493万、2268万、2132万和976万人次的差距[3]。
(3)旅游消费低,产出少。虽然我国的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均消费低,总产出水平并不高。2000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为3175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墨西哥的水平;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相比的倍数,2000年我国只达到2.2倍,比国际水平的8倍左右相差很大[4]。
(4)出境游客未形成规模。2000年,我国出境人数达1047万人次,在亚洲,绝对数远低于日本,相对比例低于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3]。
(5)旅游综合指数低。在其他经济指标方面,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的报告,1999年,旅游业总产出占全世界GDP总量的10.7%;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全球总消费支出的11.3%;旅游业资本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11.9%[5]。而我国目前的水平还不到这些指数的一半。
(6)软、硬件建设滞后。伴随着以上各种指标的差距,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人才培训、旅游服务质量、科技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等等方面,都与世界旅游强国应该达到的水平相差甚远。
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经济增长点功能和产业自身的作用,除了要具备上述宏观环境和条件之外,从旅游业自身来看,必须重视从如下方面努力:
1.强化中国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动、引导国际、国内旅游不断向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方面发展,改变中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大规模、低水平、低效益发展和增长的模式。
产品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细胞和基础。旅游产品不过硬,一个国家就没有旅游吸引力。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基础,抬高起点,提高档次和质量,做到产品内容丰富健康,旅游环境文明洁净,道路、厕所、停车场、购物点配套,住宿设施适应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餐饮娱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特别要重视度假休闲旅游设施和产品的建设,兼顾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种需求,提高当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两个适应性,实现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两个市场的有机结合。
2.加强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体系的开发和培育,使两个旅游市场在长期内积聚潜力、稳步增长,将中国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旅游目的地和客源产生地。
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任务。我国80年代的低起点、大规模、粗放式的市场开发阶段已经过去,未来的客源市场将不断成熟、理智,更需要我们以冷静、细致、深入的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使中国旅游产品的形象和国家的旅游地位不断优化和提升。中央和各级政府及地方旅游部门要加大宣传促销的投入和力度,加强联接本地区到旅游主要客源发生地的交通网络建设,促进本地区旅游产品更快更好地赢得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要加强对旅游企业旅游促销活动的组织引导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重点不同、协调有序、互补互促的市场格局。各级旅游局要和当地传播媒介搞好协调配合,在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开设旅游服务专栏,传播旅游信息,引导人们的旅游行为,培育旅游市场。
3.加强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中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尽快缩短与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距离。
笔者在2002年4月出访欧洲4国的考察中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与国际水平比较接近,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要重点加强经营国际和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建设,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目前,中国的旅行社数量多,但“小、散、弱、差”。接待水平低,组团能力差,各有关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管辖的旅行社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旅行社要抓住机遇,严格内部管理,坚持以旅游业务一业为主的方向,求真务实,创牌子,求发展。有资质开设非法人分社的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还可以在提高经营国内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上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以批发为主导的全国性连锁经营网络。
4.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和强化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体现的[1]。中央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从宏观的角度为旅游业进行产业定位和排序。即确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列入国家产业发展扶持和优先发展的队伍。各级地方政府则主要根据当地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程度因地制宜地落实中央的政策。即中央给政策、出题目,地方做文章、求发展、得实惠。
目前,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关注点,推行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则是各级旅游局的重点任务。中国经过改革开发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已经创造了旅游业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有利条件,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则创造了旅游业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机遇。旅游业能否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不是口头喊出来的,而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所以,把握机遇,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开拓创新,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确立旅游业产业地位和优先发展的关键和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