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属于东亚季风区,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本文主要分析了广东省涝区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涝区治理;建设规划;广东省
广东省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家的重点商品粮基地,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台风的因素影响,全省洪涝灾害日益频繁,对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抵御洪涝自然灾害,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涝区治理建设规划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下文对此展开讨论。
1.涝区治理现状
广东省雨量丰沛,河流众多,洪涝灾害频繁。受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分布等影响,涝灾损失往往较大。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涝区建设,逐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广大省涝区治理。另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广东省各县级以上城市(含设区市城区)结合自身城市发展和建设,先后实施了部分治涝工程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主城区段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涝工程体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薄弱,部分涝区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排涝体系,涝区内治涝工程建设仍落后于区内土地的开发利用,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而且部分涝区各自为政,仅零星修建了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缺乏统一规划,相互脱节,工程范围小、规模低,洪涝灾害仍旧不断发生。目前涝区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目前广东省大部分涝区的排涝标准是20世纪80、90年代确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涝标准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机组设施老化,带病运行情况严重,致使抽排能力不足。部分电排设施设计扬程偏低,洪水期间,外河(湖)水位高水位时,电排设施无法开机排水。内涝堤年久失修,堤身高程不够,边坡不稳,渗漏严重。
(2)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不协调。广东省涝区基本为雨洪涝区,涝灾与洪灾往往同时发生,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多数涝区的防洪工程建设与排涝工程建设存在分离、脱节的现象。
(3)滞涝区和承泄区破坏较为严重。虽然大部分地区对涝区排涝河道(沟渠)、泵站、涵闸等工程的建设比较重视,但仍有许多滞涝区、承泄区被围垦或填埋,减少了调蓄涝水的空间、挤占了涝水的外排通道,导致排涝不畅,加重了涝区的涝灾。
(4)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建设脱节。涝区治理面广量大、任务重。全面治理所需的投资多,建设周期长。部分涝区只对骨干工程进行了建设,而配套工程的建设脱节,严重制约涝区的治理。
(5)现有撇洪工程设计标准偏低。配套建筑物不全,撇洪沟淤塞严重,实际撇洪效果较差。
(6)排涝渠系不能满足排涝要求。部分涝区排涝渠系及其附属建筑物存在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全。排涝渠系年久失修、淤塞严重。
(7)供电质量不能满足排涝要求。排涝期间常因电压太低,电排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8)管理不善,管理水平低,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工资低,管理队伍不稳。部分群众法律观念淡薄,人为破坏及偷盗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广东省还没有对涝区实施统一管理,排涝设施主要由电力排涝站和圩堤管理局负责管理,部分小型排涝设施由乡镇管理。
3.建设规划
建国以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对涝区治理建设十分重视,作了大量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对各市进行了治涝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措施,其中均对流域内治涝进行了重新布局和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指导思想和原则
3.1.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等要求,针对雨洪涝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治涝工程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生态江西的要求为根本,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治理,通过对重点雨洪涝区治理,采取自排、提排和调蓄等工程措施,并实施大中型工程运行自动化、管理与调度信息化建设,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治涝标准,扩大涝区治理面积,实现治涝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1.2规划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全面地编制全省涝区治理规划,既要规划排水、调蓄等工程措施,又要规划涝区环境保护措施,还要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同时,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相结合,并处理好治理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以及上下游的关系[2]。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涝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涝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突出重点、近远结合。对涝灾问题突出的地区为重点开展治涝规划;同时近远结合,近期以着力解决影响涝区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的问题为重点,远期以涝区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等为重点。
(4)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涝区内湖泊、洼地、湿地等的调蓄作用,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尽可能自排、适当建设提排的原则,合理确定治涝分区和治涝工程布局。
(5)深化改革,良性运行。在实施涝区治理的同时,按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基本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按照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水利行业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治涝工程管理、运行人员及相关费用,达到精简效能、可持续发展[3]。3.2规划任务和目标
广东省涝区治理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30年,远期水平年为2040年。规划期内,基本完成广东省重点雨洪涝区治理任务,通过对易涝地区排涝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等的建设,扩大排水受益面积,使涝区的排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实现涝区治理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同时,实施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使涝区治理工程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主要规划任务包括:
(1)拟定治涝区划。根据全省各易涝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涝灾成因和涝灾程度等情况,提出涝区分区、分类的初步成果,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易涝地区的治理工程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2)客观评价现状。充分收集、整理易涝地区的基本资料,结合全省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全面分析评价全省易涝地区基本情况、现状治涝工程设施及其存在问题。
(3)重视治涝水文分析。根据各易涝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用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复核评价涝区现有排涝能力,提出规划的治涝水文设计成果。
(4)合理确定目标。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提出各易涝地区治涝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细化治涝建设的目标任务,合理确定治涝建设标准。
(5)明晰规划布局。按照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涝区农业发展布局,以及涝区的自然地理、地形水系、工程现状等实际,确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
(6)制定对策措施。按照拟定的治涝工程总体布局,提出治涝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提出相应的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等。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规模,结合各地治涝工程建设现状和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考虑资金筹措能力,确定近期(2020年前)优先安排对地区有全局、长远影响的设区市城区、县级城市城区涝区、其他涝灾程度严重的乡镇镇区和农田圩堤涝区的治理工程,以及上述涝区中未涉及的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涝区治理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存在排涝标准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不协调、滞涝区和承泄区破坏较为严重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没有建设规划,涝灾导致的损失会逐渐加大。因此,需要制定好涝区治理建设规划,才能减轻或避免洪涝灾害对环境、经济、居民造成的损失,为人民日常生活、促进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树生.肇东市涝区治理规划初探[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7):80-81.
[2]周光涛.涝区治理标准的经济合理性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12):83-83.
[3]胡晓佳.依安县涝区现状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1):215-215.
论文作者:刘俊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广东省论文; 工程论文; 涝灾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标准论文; 洪涝灾害论文; 洪涝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