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自然论文,由来论文,困境论文,本质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征服自然以求文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信念。这种信念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深层意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发现人类正处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所造成的“人类困境”之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的生存理论、弗洛伊德学说和法兰克福学派中的文明理论、罗马俱乐部和美国未来学说的极限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揭示了现时代的“人类困境”。于是,追问人类困境的本质、由来及其出路就成为当前“末哲学”的最高使命。
现代哲学之镜:人类困境的自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意味着,某一时代的哲学都能在自身反思和相互批判中发现并体现这一时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内在矛盾。那么,现代哲学所发现和体现的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内在矛盾是什么呢?
1.从系统论到演化论:人类困境的科学依据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与环境变换物质的系统,表现为输入与输出,物质组分的组建与破坏。”(《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32页)这里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处于开放的关系中,而且生命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那么,非生命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呢?如果说非生命系统是无序的,那岂不是说有序的生命系统是靠无序的非生命系统来维持其存在吗?事实正是如此。系统论的另一创始人维纳从信息通路的角度说明,“有机体乃是混乱、瓦解和死亡的对立面,就象消息是噪音的对立面一样……我们已经看到,某些有机体,例如人体,具有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某组织水平的趋势,甚至常常有增加其组织水平的趋势,这在熵增加、混乱增加和分化减少的总流中只是一个局部的区域。在趋于毁灭的世界中,生命就是此时此地的一个孤岛。我们生命体抗拒毁灭和衰退这一总流的过程就叫稳态。”(《人有人的好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第74页)
其实,现代天体演化理论早已看到了无序的宇宙与有序的生命之间的背反。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就是说宇宙中的天体是有生有灭的。就地球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演化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从热到冷的过程,而生物的出现正是地球在冷却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另一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从冷到热的过程,而生物的出现正是地球在变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但是,不论是“变冷说”还是“变热说”,地球在退化:或者因失去全部热量而耗散,或者因温度升高而燃烧。问题是,地球的退化和生物的进化存在于同一过程中,地球的退化正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条件。生物的存在及进化是地球退化过程中的产物。这说明,人类的进化与其生存环境的退化正在同步地进行。人类就生存在一个走向衰老的地球之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在即,但是,随着地球及整个宇宙的演化,人类将为其生存付出更大的代价。
2.从生命哲学到存在哲学:人类困境的主体根据
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通过对人自身的追问看到了人类困境的主体根据。在叔本华看来,“人作为意志最完善的客体化,相应地也就是一切生物中需要最多的生物了。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万种需要的凝聚体。”(《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第427页)就连世界本身也不过是客观化了的“我的意志”和“我的表象”。这样,叔本华就发现人类陷入这种不可超越的怪圈之中:人类所欲望的竟是它的欲望本身。因而就是无,既是人作为主体之无,也是世界作为客体之无。
叔本华的哲学引起三种反应。其一,尼采发现了人类之堕落,“这是一个我所知道的不幸而可怕的景况:我发现了人的堕落……在我看来,生命本身就是成长、延续、积累力量和追求力量的本能:在缺乏力量的地方,就是堕落。”(《上帝之死》,中译本,台湾志文出版社,第150页)其二,沸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两大发现,一是心理过程以潜意识为本质,二是性本能的冲动及其压抑是人类行动的本原。“文明必须尽其最大的努力来对人类的进攻本能加以限制,并且运用心理的反作用结构来控制它们的显现。”(《文明及其缺撼》,中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第57页)因此,“文明与爱之间的破裂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同上,第47页)其三,柏格森认为,宇宙是一个生命过程,生命过程就是逆物质而行,人尤其如此,人有本能和智慧,但二者都是人类抗拒物质逆行的工具。以上三种思考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叔本华对人类困境的人为因素。
海德格尔也从“世界是我的世界”为出发点来考察人类的处境。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环节。”(《存在与时间》,中译本,三联书店,第106页)但是,“新时代的人在这样一种意愿中把自身作为这样一种人摆出来,这种人在对存在着的一切东西的一切关系中,因而也在对他自身的一切关系中,都作为贯彻自身意图的制造者而站起来了,而且把这种站起来安排成为无条件的统治……归根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质本身交付给技术制度处理。”(《林中路》,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商务印书馆,第376-377页)因此,“在人的本质中威胁着人的,是认为依靠和平的解放,改造、储藏与控制自然就可以使人人都觉得做人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是完全幸福的这种出自意志的意见。”(同上,第381-382)
萨特的存在哲学直接源于海德格尔,但在思想本质上更接近叔本华。这是因为萨特对存在的理解是否定性的。“人在‘包围着他’的存在中间突现而使世界被发现。但是这种突现的本身和最初的环节就是否定。于是我们达到了研究的第一步: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三联书店,第54-55页)因此,“人的实在存在中是受磨难的,因为它向着一个不断被一个它所是的而又不能是的整体不断地纠缠,因为它恰恰不能到达自在,如果它不象自为那样自行消失的话。它本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痛苦意识,是不可能超越的痛苦状态。”(同上,第135页)
从生命哲学到存在哲学,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个思想流向,即:人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将人类置于困境之中。或因其贪欲,或因其堕落,或因其存在,或因其生存。
3.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人类困境的历史构成
早在十九世纪末,马克思所面临的是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商品世界。这一世界“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但是,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的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91页)因此,“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同上,第96页)在异化劳动中,人不再是劳动的主体或主人,而是劳动的客体或奴隶。
法兰克福学派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延伸,这一延伸进一步发现了现代社会的异化性质。“随着支配自然界的威力的增长,社会制度支配人的权力也猛烈增长……自然界的衰退就在于自然界的受支配,没有自然界的受支配,精神就不能存在。通过这种精神承认自己是统治权,并归复到自然界的划分,精神就提出了统治的要求,而正是这种统治的要求使它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中译本,重庆出版社,第35页)因此,“文明制度就意味着社会对自然的胜利,意味着把一切都转变为单纯的自然界。”(同上,第177页)
不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都发现了现时代的人类困境:“今天的意识形态的根据是,生产和消费再生产着统治,并为其辨护……但在同时,它却又在维持着苦役和行使着破坏。个体由此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他的时间、意识和欲望;而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牺牲了它向人们许诺的自由、正义和和平。”(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第71页)其实,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新马克思主义”也意识到了这一事实,在商品世界中,“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它们成为一种象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一样的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这些现存事物日益服从于这一物性化的过程。”(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译本,华夏出版社,第101页)
4.从增长的极限到没有极限的增长:人类困境的未来走向
物的增殖与人的贬值的双重变奏已经使人类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然而,罗马俱乐部又发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人口没有粮食就不能成长和增长,粮食生产是通过资本增长而增加的,更多的资本需要更多的资源,被抛弃的资源变成污染,污染扰乱人口和粮食的增长。”(《增长的极限》,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00页)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按指数增长的,指数增长的特点在于它会突然达到某个极限。因此,“人类好象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人类处在转折点上》,中译本,中国和平出版社,第36页)
对此,美国学者大多持乐观态度。朱利安·林肯·西蒙在他的《没有极限的增长》一书中针锋相对。就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而论,众多的人口消耗更多的资源,但人口多,发现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方法也多。就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众多的人口既剌激经济发展也促进经济发展。就此,人口增长并不悖于经济增长,众多的人口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观条件。西蒙的结论是:自然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能力是无限的。
不论是罗马俱乐部的悲观主义,还是美国学者的乐观主义,他们都不否认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将危及人类的未来。略有不同的是,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应该缓行,而美国学者则认为人类应该冒险。
综上所述,我们有如下几点重要的结论:第一,关于人类面临困境,并非一家之言,而是现代哲学异口同声。尽管现代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解答上不尽相同,但都从不同角度发现了人类困境。第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不是某种局部问题。进化论和系统论发现了人类困境的客观基础;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发现了人类困境的主体根源;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发现了人类困境的历史构成;生态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发现了人类困境的未来去向。第三,现代哲学所发现的人类困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所致。因此,人类困境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第四,在由人与自然关系失调所造成的人类困境中,自然界的有限性是一个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对自然的误解与滥用,也是人对自身的误解与滥用。使人类困境生成的不是人类的对象世界,而是人类自身,是人类自己把自身置于自己造成的困境之中。
传统哲学之误:人类困境的原罪
人类困境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到人类自身中去追问人类陷入困境的本体根由;又因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我们应在人类的哲学思想发展中去追问人类陷入困境的本体根由。
1.前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类困境的孕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面临着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对于这一问题,原始人类不可能给我们留下理论形态的解答。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原始人类难以摆脱如下两个基本事实或基本假设。第一,自然以其优势力量统治着人类;第二,人类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从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以万物有灵观念最为典型,而万物有灵观念就是相信自然界是一个有人格的存在,这个人格驾驭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从原始人类的劳动形式看,原始人类的劳动形式是采集和狩猎,但不论采集和狩猎,都取决于自然力量。据考古学证明,促进类人猿向原始人类转化的基本条件是热带雨林大规模消退,自然条件恶化,自然界成为原始人类的异己力量。这使得制造工具的劳动成为必要,也刺激了人类思维的发生。
因此,前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是一种敌对关系,在这种敌对关系中,人处于被支配地位。这根源于自然力量对早期人类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早期人类对这种自然力量的无知与无力。于是,一种置自然于死地而后生的古老观念便自然发生了。这就埋下了人类困境的祸根。
2.古代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类困境的发生
古代哲学时期与农业文明时期大体相当。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驯服野生动物并有意识地制造工具来从事耕种土地等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与此同时,人类开始使用概念去思考世界问题。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情况:其一,自然界仍然是一种异己力量,但人类已经开始部分地支配它;其二,自然界仍然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但人类开始部分地破译它。因此,古代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比较复杂。(1)自然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一种本原性的力量,人类不过是一种自然物的变种而已,它绝对地服从自然规律的制约。(2)人类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不是自然决定人,而是人决定自然,不是人因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因人而存在。(3)怀疑论: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什么联系(指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人不能认识自然,自然也不能被人所认识。(4)同一论: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认为,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同一关系。但不同的哲学对同一于何物的理解各不相同。毕达哥拉斯把人和自然统一于数,巴门尼德把人与自然统一于存在或思想,柏拉图把人与自然统一于理念。柏罗丁把人与自然统一于太一。可是,数、存在或思想、理念、太一又是什么呢?如果这些范畴具有客观性,那么,这种同一论可以归结为自然决定论;如果这些范畴具有主观性,那么,这种同一论可以归结为人类决定论。
综上所述,古代哲学沿袭了前哲学时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敌对性观念,有所不同的是,前哲学以自然界的奴隶的身份出现,而古代哲学不仅看到了天胜人,而且还看到了人胜天和天人两离的局面。尽管某些哲学家试图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关系,但毕竟难免于自然决定论和人类决定论的两极。
如果说前哲学是自然的奴仆的化身,那么,古代哲学已经作为自然的合法者和征服者而出现。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奴关系发生了裂变和错位。人类要征服自然了。
3.中世纪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类困境的形成
人类要征服自然,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先在性和先决性。于是,一种以基督教教义为准则的宗教哲学便应运而生。这种哲学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设定上帝的造物主地位,然后以上帝的名义颁布人类优先于自然界的特权:“让他们统治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一切事物。”因为人为上帝所造,因而人类具有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理性之光”。人类既具有上帝赋予的理性又具有其他生物的感性,因而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于是,人类用人格神取代了自然神在自然界及整个世界中的统治地位,自然界成为人类的殖民地。
中世纪哲学以上帝的权威确立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威,从而奠定了人类大规模绞杀自然界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类也背上了上帝观念这付沉重的精神负担。人类统治自然的同时也受自己的观念的统治,人类在绞杀自然界时也在绞杀自己。
如果说在古代哲学中人类面临困境尚有多种选择,那么自中世纪哲学以后人类陷入困境已经不可逆转了。
4.近代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类困境的深化
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革命”,一种新的哲学随着一种新的文明制度相伴而生。在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英国,弗兰西斯·培根用“知识的力量”这一“伟大的工具”取代了上帝的神性和权威性。人类无需上帝的权威来维持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人类只需凭借知识和理性的力量就足以征服自然界。
那么用什么样的知识力量才能征服自然界呢?经验主义者提出了用归纳经验为元件的归纳机器,唯理主义者设计了一种以观念为元件的推理机器。二者争论不休,但牛顿成功了。在他的《自然哲学》中,牛顿凭借这两架机器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一经发动便永远转动下去的永动机。其实,近代哲学都在设计这种机器。笛卡尔一生都在寻找宇宙这架机器的绝对起点,拉美特利毕生都在证明植物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而莱布尼兹则思考如何才能把人这架机器与自然这架机器对接起来。
近代哲学以其理性或知识的力量伙同工业文明成功地征服了自然,它或许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以及包括自由在内的各种享受。但是,近代哲学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人类征服了自然,自然也征服了人类;人类使自然变成机器,自然也使人类变成机器。近代哲学终于把人类推进深深的困境之中,推进了由人类自己制造(实际上是由哲学制造)的困境之中。
5.古典哲学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类困境的反思
理性是近代哲学的旗帜,然而,正是理性把人类引入困境之中。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理性本身必然导致困境,或者说理性本身就是困境。这就是康德对理性反思的结果:“当理性应用于现象之客观的综合时,则情形大忌。盖在此领域中,不论其如何努力建立其不受条件制约之统一原理,且即有伟大(虽属幻相)成就之表面之现象,亦立即陷入其所不得不陷入之矛盾中(在此宇宙论领域中),以终止其任何此种僭妄主张。”(《纯粹理性批判》,商书印书馆,1960年版,第319页)理性的背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背反,康德终于发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难:一方面,人作为有感性的主体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人不过是自然界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已,人受制于自然;另一方面,人作为有理性的主体又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的最高和最后环节,因此自然界又不过是人类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而已,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何去何从?黑格尔编造了理性创世的神话。理性自在自为而且全知全能,理性在自身的演变中把自己外化为自然界,并在自然界的最高产物--人中实现了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统一。这样,黑格尔又一次以绝对理性为权威恢复了人对自然界的特权,而且还给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关系制订了一条以理性为判据的契约。
以此为基点,黑格尔考察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三种态度,并完成了这样一种推论:世界是理性的,自然界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人类的理性高于自然的理性,人类征服自然是理性使然,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服从,都是天然合理的,这就是理性。理性就是自然界服从无人称主体的逻辑构造。于是,黑格尔又以理性为动力复活了牛顿的世界机器。在这架世界机器中,人和自然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都是世界理性的一个环节。当人用理性扼杀自然界的生命的同时,人也被理性削夺了人自身的生命。当人把自然界纳入决定论的轨道的同时,人自己也同自然界一道被束缚在决定论的战车上。人与自然同归于尽了。人类以其“理性的狡计”把自然界骗进了观念的困境,而人类也未能自拔。
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古老的但却永恒的格言!
综上所述,我们有如下两点重要结论:第一,传统哲学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长期对立,并且以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为最高形式,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异化,自然被人类所阉割,人类被自然所左右。人类就生活在被人类所征服的自然界中,这等于说,人类就生活在趋于死亡的环境中,人类亦即在死亡的环境中日益僵化,而所有这一切皆出自传统哲学对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误解,出自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性,出自人类决定论的片面。因此,传统哲学是人类困境的原罪。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反馈回路。你用什么态度对待自然,自然也用什么态度对待你,这等于说,你对待自然的态度等于你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果你把自然看成敌人,自然亦与你为敌,你也成为你自己的敌人。如果你把自然当成机器,自然亦使你成为机器,或者你已经是机器了。如果你欲置自然于死地,自然亦置你于死地,或者你已先置自己于死地了。
与其说哲学是人类困境的原罪,莫如说人是人的原罪。
生存哲学之路:人类困境的超越
人制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又发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那么人也一定能够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既然哲学(指传统哲学)使人类陷入困境,既然哲学(指现代哲学)又发现了人类已陷入困境,那么只有哲学才能超越人类困境。为了超越由传统哲学制造的、且由现代哲学发现的人类困境,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新的哲学--生存哲学。
限于本文,我们只能勾勒出生存哲学的基本线索,至于生存哲学的具体内容,将另作它文处理。
1.生存哲学的对象和性质:生存哲学的对象是一个系统,它的核心是人的生存问题。生存哲学的对象就是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焦点的、由其他相关问题所构成的生存系统。生存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
2.生存哲学的基本问题:生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主要是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是否冲突的问题,一是如何协调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的关系问题,即怎样才能既使人类生存也使自然生存。简言之,生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能否共存?如何共存?
3.生存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关系
(1)生存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传统哲学制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异化,从而使人类陷入困境;生存哲学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人类生存。
(2)生存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现代哲学发现了由于人与自然的对峙关系所导致的人类困境,生存哲学不仅要说明人与自然的对立必然导致人类困境,而且还要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人类困境。
总之,传统哲学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现代哲学发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而生存哲学则要克服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传统哲学制造了人类困境,现代哲学发现了人类困境,生存哲学要超越人类困境。
4.生存哲学的思想来源:生存哲学不是纯思辩的建构,而是基于现代思想之所成。
(1)生存哲学的科学基础。在现代科学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最为成熟的学科,这两门学科分别研究宇宙的不同维度,前者研究宏观线性运动,后者研究微观偶性运动,但二者却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真理,那就是人与自然的不可分性关系。现代物理学为生存哲学提供了这样一条真理:在伟大的生存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生态学是最年轻的现代科学之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生物圈、人类圈等基本范畴,通过这些范畴,生态学揭示了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通过这些范畴和这些关系,生态学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干性、依存性、循环性、整体性等关系特征,这为生存哲学提供了基本范畴体系和基本关系体系的原型。
(2)生存哲学的理论背景。从宏观上,生存哲学是对全部哲学发展进行反思的结果。传统哲学制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从而使人类陷入困境,这使生存哲学有其存在的必要,人类需要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需要一种使人类超越困境走向生存的哲学。现代哲学发现了由于人与自然的对立而造成的人类困境,这使生存哲学有其存在的可能,因为发现人类困境与克服人类困境只有一步之遥。从微观上,生存哲学主要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困境的认识最为深刻,人类认识本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困境的解决方案最为科学。在这个问题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的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都有精辟的系统论述。
5.生存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生存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范畴是生存。生存主要指人的生存,亦指与人的生存有关的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生存。生存是一种关系范畴,人的生存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使人成为人的关系,人的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作为自然而存在,即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一是自然作为人的一部分而存在,即自然是人的生境。这二者的统一就构成了人的生存范畴。
共存是生存哲学的第二个基本范畴。共存范畴是生存范畴的展开。从概念关系上看,生存既是人的存在,也指人的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存在,而共存就是指人的存在与人的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存在的共同存在和同时存在。从逻辑关系上看,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若使人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界也必须存在,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人便无从存在。因此,生存哲学的共存范畴是指人与它的生境共存。
协调是生存哲学的第三个基本范畴。协调范畴是生存范畴和共存范畴的展开。从概念关系上看,人的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共存就是人与自然界共同存在,这个命题本身就蕴涵着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从逻辑关系上看,共存就是指人和自然都有其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力,但人又只能在自然界中生存,这就导致了两种生存之间的关系问题。协调就是指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之间的互为生存的关系。
交流是生存哲学的第四个基本范畴。交流范畴是以上几个范畴的展开。从概念关系上看,协调是指人和自然这两个生存之间的生存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外在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是指人从自然界的生存中获得自己的生存,而自然界也以人的生存作为自己生存的一部分,协调就是人和自然这两种生存的交流。从逻辑关系上看,要协调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的关系,就必须使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形成一个生命统一体,而要使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形成一个生存统一体,就必须使这两种生存彼此渗透,相互转换。总之,交流就是人与自然这两种生存之间的能量循环。
发展是生存哲学的第五个基本范畴。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之间的交流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人在与自然的生存的交流中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自然在与人的生存的交流中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提高了人与自然的每个生存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质量。
根据生存哲学的五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推出生存哲学的五个基本原理。第一,生存原理:人在自然界中生存。第二,共存原理:人与自然共生存。第三,协调原理:人与自然无矛盾地生存。第四,交流原理:人与自然在交流中生存。第五,发展原理: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生存。
根据生存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建构生存哲学的基本图式。
(1)生存哲学的逻辑结构或静态结构:
(2)生存哲学的历史结构或动态结构:
6.生存哲学的理论体系
生存哲学是以生存、共存、协调、交流和发展这五个基本范畴为研究纲领的理论体系,它由如下几个哲学学科或哲学分支所构成。
(1)生存哲学的哲学观或元哲学 生存哲学的哲学观或元哲学就是生存哲学对哲学本身的看法。与以往任何一种哲学不同,生存哲学不再把哲学看成是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把哲学看成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共生存同发展的观念体系。生存哲学既是研究生存的哲学也是追求生存的哲学。
(2)生存哲学的本体论 生存哲学的本体论即生存本体论。生存本体就是生存的内在本质,也就是生存的基本关系,生存的基本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生存本体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而生存本体论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的最高理论。
(3)生存哲学的认识论 生存哲学的认识论就是生存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不同,生存认识论不再制造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再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信息。生存认识论以生存为目的,以共存为手段,这就是说,生存认识论给人与自然以平等的生存权力,给人与自然以同样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义。因此,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象或客体,而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无人格的主体。因此,生存认识论是没有客体的认识论。生存认识论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宣战,而是共商生存大计的和谈。
(4)生存哲学的自然观 生存哲学的自然观即生存自然观。以往哲学都把自然看成是人类征服的对象,看成是人类的异在,但在生存哲学看来,自然是人的生存环节,它是人的生存的一部分。因此,生存自然观有两个要点:其一,自然是人的生境;其二,自然具有与人同等的生存权力。
(5)生存哲学的实践观 以往哲学认为,人类的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行为。当然,任何实践都是一种引起对象变化的行为,但是,在生存哲学看来,实践是一种维生的存在方式,实践即生存,实践既使人类生存,也使自然生存,而实践就是维系和协调人与自然这两种生存的中介。以绞杀自然的生存来换取人类的生存的实践观是不被允许的,生存哲学的实践是使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社会行为。
(6)生存哲学的科技观 生存哲学的科技观就是生存科技观。与以往哲学的科技观不同,生存论的科技观不再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人类为了自已的生存而绞杀自然界的生存的工具,而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共生存的工具。
(7)生存哲学的人学理论 以往哲学都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统治者,把人类理解为征服自然的优越性或合理性,生存哲学以生存作为人的本质,生存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因此,人是能够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生物。
(8)生存哲学的伦理观 生存哲学的伦理观以生存为最高道德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存关系。就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而论,生存哲学给人和自然以同等的生存权力;就人与人的生存关系而论,生存哲学给任何人以同等的生存权力。在生存哲学看来,善就是使其生存,既使个人生存,也使他人生存。
(9)生存哲学的社会观 以往哲学把社会理解为征服自然而结成的人群,这种人群为占有自然而绞杀自然,并为占有自然而自相残杀,这就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之谜”。与此不同,生存哲学认为,社会应该是互为生存的契约组织,这种人群组织与自然之间也保持互为生存的关系。因此,社会就是与自然与他人共生存的人群。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作为主权者的国家不再是征服自然的组织者,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者。
(10)生存哲学的历史观 以往哲学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征服自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服过程,这种历史观导致了人类生境的恶化和人群之间的冲突。生存哲学的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人类的生存过程,看成是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存同发展的运动过程。这种历史观既反对以人的生存去破坏自然的生存的绝对人本主义,也反对把人的生存还原到自然的生存之中的自然主义。“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