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700)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32例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及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29眼基本恢复正常,3眼有所好转。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采用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治疗;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168-02
晶状体能将光线准确聚焦于视网膜,并能通过调节作用看清远、近物体,这都是在晶状体保持高度透明性的基础上实现的。白内障是世界第一位致盲的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白内障发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4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共32例,32眼,男女不限,年龄在49~72岁,平均年龄55岁。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排除眼外伤、糖尿病等眼病史。
1.2 手术治疗方法
1.2.1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囊内白内障摘除术是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流行的白内障手术术式之一。特别是白内障冷冻摘除术曾占据白内障手术的主导地位,在白内障手术发展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手术必须在大切口下完成,玻璃体脱出的发生率较高,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损伤、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较易发生,且手术后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故囊内白内障摘除术目前主要适于如下几种情况: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晶状体畸形。
1.2.2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是将晶状体核和皮质去除而保留后囊膜的手术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保留了完整的后囊膜,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大为减少;先前曾有过视网膜脱离,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可明显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减少眼内结构的颤动;后囊膜的屏障作用可使玻璃体免受房水中可能存在的毒性成分的损害;减少了玻璃体丧失的机会;保存完整的后囊膜,为人工晶状体植入准备条件;在角膜营养不良病例,可防止角膜内皮因与玻璃体接触而严重损伤;同时为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创造了条件。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明最低于囊内摘除术。一般认为,除晶状体脱位,晶状体畸形外,几乎所有类型的白内障都均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适应证。
1.2.3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属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特殊类型,它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且又比囊外手术的切口小,受到基层医生的青眯。
1.2.4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取术:是应用超声能量将晶状体核和皮质吸除,保留后囊膜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将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到3mm左右,术中能同时植入折叠式的人工晶状体,并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故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等优点[1]。目前已逐步向基层医院发展,越来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但由于超声乳化技术对手术技巧及设备要求比较高,对在我国大面积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超声乳化手术基本适应于各种类型的白内障,但是对患者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手术者的经验及技术。对于黑色极硬核白内障,脱位晶状体,先天性发育异常的患者最好不要选择此手术方式。
1.2.5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手术技术,应用激光对晶状体核和皮质进行切割,然后吸除。与超声乳化相比,具有切口更小、对眼内组织损伤更少、更安全有效等优点,但对于硬核的乳化效果较差,目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
1.2.6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①年龄:小于两岁的儿童,最好不要植入晶状体;②有眼底疾病的患者尽量植入后房囊袋内的人工晶状体,且最好植入6 mm大光学直径的人工晶状体;③双眼植入人工晶状体的间隔最好是3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2]。
2.结果
共32例,32眼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29眼基本恢复正常,3眼有所好转。
3.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常为双侧性,发病可有先后,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也可不一致。根据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的部位,可将白内障分为3种类型: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性。
3.1 皮质性白内障 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
3.1.1 初发期:裂隙灯下见晶状体皮质内空泡和水隙形成,晶状体周边前、后皮质出现楔性混浊。散瞳后,应用检眼镜彻照法,可看到轮辐状或片状混浊的阴影。此期晶状体大部分透明,未累及瞳孔区的混浊不影响视力,病程可经数年才进入下一期。
3.1.2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皮质吸水肿胀,晶状体体积增加,虹膜向前推移,使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虹膜在深层混浊皮质上形成新月形投影。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眼底难以窥进。
3.1.3成熟期:晶状体内水分溢出,肿胀消退,晶状体逐渐完全混浊至乳白色,前房恢复正常。视力降至眼前光感或手动。眼底不能窥入。
3.1.4过熟期:晶状体内水分继续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黄色的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当核下沉后,可使视力突然提高。液化的皮质漏到晶状体囊外,进入房水的晶状体蛋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可产生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3]。悬韧带变性,晶状体容易出现脱位。囊膜破裂可使核脱出,若脱位的晶状体堵塞瞳孔区,也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3.2 核性白内障
发病较早,一般40岁左右开始,进展缓慢。混浊开始于胎儿核或成人核的混浊开始呈灰黄色,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而呈棕色、棕黑色。后期视力极度减退,眼底不能窥见。
3.3 后囊下性白内障
为皮质性白内障的一种表现,混浊紧邻后囊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混合并存在。
【参考文献】
[1]焦秦,钟一声,冯佩丽,程瑜,俞方知;白内障摘出对蓝黄视野的影响[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年06期.
[2]葛坚. 眼科学(八年制).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14-215.
[3]滕玉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视野改变及对术后视力的预测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论文作者:房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晶状体论文; 白内障论文; 手术论文; 混浊论文; 皮质论文; 患者论文; 视力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