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银市论文,甘肃省论文,为例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都不是新课题,但是,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这一问题又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这不仅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确立。尽管我国426座资源型城市(镇)都已在转型问题上做了诸多实践与探索,但在操作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探。
一、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基本特点和经济转型之现状
我国共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已有54个矿业城镇面临“矿竭城衰”威胁,尽管这些城市(镇)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在主要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第一,这些城市(镇)一般都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依托借助“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第二,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第三,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第四,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第五,职工思想比较僵化,安于现状,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第六,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土壤;第七,经济转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企业缺乏内在的原发型动力等。
截至目前,全国矿城转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云南东川市因铜资源枯竭,没有其他支柱产业接替,于1999年撤市改区;二是河南焦作市(煤城)由于发展了几个支柱产业,使之基本实现了向综合经济型城市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的转变;三是大多数正在转型过程中。
就甘肃而言,白银、金昌、玉门等城市均属转型中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以白银为例不仅是因为其情况严峻,更因为近几年理论界提出的“白银现象”和“白银模式”对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观点
近来我国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论述颇多,2005年7月,以“矿城转型、西部开发、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在甘肃白银召开,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使我国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又上新台阶。
(一)借助外力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认为,解决资源枯竭型矿城转型问题,要敞开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借助外埠资源优势,发挥我们现有技术优势,优强联合,寻求共同发展;“请进来”,利用自身优势,嫁接别人优点,互利互惠,实现“双赢”,请浙江私企到矿城办分厂。
(二)项目带动与产业集群说。甘肃省委党校王文学和李含琳等教授认为,以重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开发,以招商引资带动企业集群成长,用企业集群带动产业集群的成长,用产业集群的成长带动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三)科技强市与多元化发展说。白银市市长袁占亭强调,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强化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地军团”激活“本地军团”,走具有白银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
此外,还有绿色战略与循环经济说、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说、建立新型城市说等。
以上观点不仅对白银市,即使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都有指导意义。
三、白银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特征
白银是“因企设市、以企托市”的典型代表,白银经济有四个特点:“国民经济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城市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经济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国有大中型企业以矿产资源利用为依托”,归根到底,矿产资源是白银市赖以生存的基础。白银就是一个完全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力量创办矿业企业而形成的城市,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私有企业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因此,白银经济转型必须过“五关”:“矿山企业改革关;老旧企业发行关;社会负担分离关;闲置人员就业关;城市功能完善关。”笔者认为,“四个特点”和“五关”之说,不仅是白银市,也是包括东北和西南老工业基地在内的全国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写照。
四、经济转型的具体对策
(一)逐步退出资源开采与冶炼领域
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摒弃“资源优势”观念,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和紧迫感,逐步退出资源开采与冶炼领域,这是实现白银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
本文认为资源枯竭是白银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却在于过去长期以来的“资源优势”观念支配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单一和轻重比例失调,这种单一的结构和失调的比例,直接导致产业链条的短小和第三产业的低下,进而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活力。从社会深层原因上考察,这种“资源优势”与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一道,共同致使这些城市职工的思想僵化、危机感缺乏和思变创新意识的淡薄,因此也就使这些城市缺乏变革与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土壤。可见,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自然资源”枯竭与否,而在于与观念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力”是否旺盛。只要“资源优势”观念存在,就不可能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不可能增强产品乃至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白银等资源型城市对现有的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等资源型企业,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促使其逐步缩小经营规模、减少产量、最终实现平稳退出。从另一方面来说,目前白银市铜冶炼需求的90%和铅锌冶炼需求的60%以上都依赖外部资源,即便如此,自有资源也只能维持8到15年。既然“资源优势”不再,又何必再在“资源优势”上枉费心机呢?从国内外资源供应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再将这些传统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对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隐患。白银等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时,应该彻底摒弃“资源优势”观念,尽快树立资源危机意识,逐步缩小直至最终推出资源开采与冶炼领域,积极引导传统的有色金属冶炼等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输出技术,实行产业转移,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可行之路,它既可解决生产能力和人员技术过剩问题,又有利于经济转型与绿色、环保、和谐社会的构建。但这一切都将以观念创新为前提。
(二)靠“一企两制”和“企业特区”引进外部资源
实行“一企两制”、通过办“企业特区”引进外部资源,以弥补城市内部原发式变革驱动力之不足,这是白银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
在传统的资源型大企业内部实行“一企两制”——即小部分仍然以资源型项目为主体,在继续实行国有国营前提下逐步实行混合所有,最终实现私有民营,在逐步缩小原有产品产量基础上,逐步实现向新空间、新产业的转移;同时,积极争取政策,在企业内部划出一个特定区域办“企业特区”(如出口加工贸易区或科技园区等),在该区域内,通过特定的法律法规(而不是通常的政策或暂行规定)吸引外力,利用原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和技术,围绕产业链做文章,有目的、有计划地兴办下游及其相关产业,彻底实行民营,并参照日本九州模型,鼓励“特区”内企业吸收原企业内部职工及其子女就业。这样,产业链条得以延长,产品有效利用率和附加值得以提高;由于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也逐步减少;解决了老企业转制中的资金瓶颈和人员安置问题;原企业可利用节省的资金和因办“特区”而得到的资金(如土地使用权与技术等转让费),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逐步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最终完全实现经济转型;外部资本在“特区”内兴办研发企业和相关的物流与服务企业,有利于区域内其他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新旧企业在原料、产品、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活力;作为“副产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注入活力。
(三)打造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环境,打造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增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的捷径。
美国在迈克尔·波特教授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但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尚未完全统一,简单说来是指一些相互依赖的企业、机构或组织在某一个空间的地理集聚,它既包括位于同一条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也包括与这些企业相关的其他企业、学校、研发机构乃至行业组织等。本世纪初该概念传入中国。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集群功不可没。首先,发展产业集群是大力吸引外来资本的提前。企业之所以会产生“扎堆”现象,是因为产业集群可以为企业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提供支撑性条件,可以加速企业间的信息传播、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其次,产业集群是改变地区单一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关键,没有产业集群,与第二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就不能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集群能够大规模地吸收劳动力就业,也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地方收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同样也不能离开产业集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充分说明,不走产业集群之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以及经济活力增强和竞争优势的确立,都将难以如愿。
就白银而言,要以兰州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以及产品需求和销售网络等为依托,充分发挥兰州中心城市和西北商贸中心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更加显著),重点发展以下行业的产业集群:以原白银公司和稀土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现有的生物药品、中药、藏药等企业为主体,发展生物和中成药、藏药药业产业集群;以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现代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利用白银到兰州的便捷交通,以兰州东部服装市场为依托,发挥白银在技术和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纺织业产业集群。
(四)构建共享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实现信息、设备等资源共享,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打造区域竞争力的保证。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仪器和设备的总量已经超过欧盟,但利用率仅为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70%~200%的水平。我国上海市的政府研发服务公共平台已经低调登场。2004年,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与香港科技园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下达成协议,香港科技园已为深圳5家企业提供了IC测试和产品分析服务,深圳基地也为香港的3家企业提供服务,使深圳的华为、芯邦、美芯、海思半导体等企业和香港的谱讯科技、景泰科技、卓荣科技等成为首批资源共享的受益者。由政府出面走资源共享的企业联合之路,不仅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避免设备的重复引进、节约引进企业的资金,而且可以节约产品的研发时间、扩大企业间合作、提高技术转化率,从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白银地方政府可以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制度乃至立法上的创新,打破科技资源(资产)部门或单位所有的传统界限,打造企业研发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五)高科技产业园区与企业联手合作
向企业扩展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是白银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区,没有稀土公司这样的大企业的充分参与是不完整的,但由于企业资金紧张等方面的制约,要将稀土公司整体或大部分迁移到或吸引到白银市区的科技园区缺乏可行性条件,但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力量,将高科技产业园的一部分办到稀土公司,不仅是观念上的创新,在实践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其示范作用巨大,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稀土公司虽然离市区较远,但在产品(如高性能稀土抛光粉、储氢合金粉等产品)、市场和技术诸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也符合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更重要的是,其产品符合当代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这样的大型企业为基础,兴办新的科技产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推动白银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为发展产业集群、增加企业和人口的数量、拓展城市空间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供了突破口,为白银特色的城镇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赋予“白银模式”更新的内涵。该企业过去自成体系,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基本功能,只要基础设施跟上、政策配套、对外开放,完全有可能将其建成一个新的科技产业园区,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与现在的白银市区连成一片、或成为白银的卫星城是极有可能的。
(六)改变三次产业结构
改变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比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白银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
白银应选择那些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大、投资周期短、资金需要量小、与民众生活关联度高的轻工业产业,以及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其基本思路有:
第一,发展小麦和其他杂粮深加工产业,以此带动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小麦的深度加工为例,小麦可以加工成四类产品:小麦胚芽、面粉、麦麸、营养快餐麦片和膨化小麦。其中,谷朊粉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之一,小麦淀粉可以广泛用于食品、冷饮、轻工、纺织、制药等行业,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可生产出多种用途广泛的变性淀粉,速发面粉更是膨化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麦面粉的深加工,作为产业链条的关键点,可以带动诸多产业发展。小杂粮加工也是如此。
第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产品加工,带动地方畜牧业和服务业发展。南京雨润在白银的成功扩张及其表现出来的带动功能,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将靖远羊羔肉作为一个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运作,是白银发展轻工业、改善产业结构的另一个切入点。
第三,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更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白银有丰富的和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迄今没有系统化、产业化、品牌化,许多景点尚处于待开发和半开发状态(如黄河石林等),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呈点状分布而未连点成片,地方文化没有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旅游业中的文化牌打得不够,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离“产业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赋予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整个文化和旅游市场上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是使旅游和文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前提条件。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发展产业集群和促使第二产业升级的必备条件。
(七)企业分离不搞“一刀切”
正确看待企业办社会问题,分离不搞“一刀切”,这是白银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体现。
日本企业办社会现象在大企业普遍存在,这些企业并未因此而衰败。这说明,企业能够办社会,问题在于由什么人、用什么方式去办。我国资源型城市大中型企业办社会问题普遍存在,企业的学校、医院等之所以被视为企业“负担”,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给予企业的学校和医院“国民待遇”,关键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运作方式。实地调研发现,白银辖区内现有的1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企业办的学校有55所、医院有13所。这些学校和医院的亏损,这是其公益性特征决定的,不能归结于企业办社会,应由政府埋单。像白银稀土公司这样的原军工企业,由于远离市区,在地理上和历史上自成体系,只要这个体系不被打破,企业办社会的功能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在白银大型国企中,企业办社会不仅不能废止,而且应该支持,问题在于要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使“社会”不再拖企业的后腿。在观念上,我们既不能把企业学校、医院等视为企业负担,也不能视为企业给职工的“福利”,它们与社会上普通医院和学校的惟一不同之处是由于地理等原因而导致其服务对象的不同。
标签:白银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白银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白银分析论文; 资源枯竭城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