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互动学习动机研究&基于微博平台的应用型课程学习案例研究_社交网络论文

高校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交互学习动机研究——以微博平台开展应用型课程学习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台论文,为例论文,社交论文,高校学生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1],其多样化的服务与应用已使社交媒体成为最主要的互联网应用。据CNNIC报告显示,20~29岁年龄段人群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2],高校学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交媒体具有良好的接收度与使用经验。同时,随着WiKi、Blog、SNS的学习群组等社会化知识交流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的知识学习功能逐渐凸显且不断增强,相当比例的高校学生开始加入到豆瓣的学习小组、人人网的专题学习主页以及知识问答网站中,开展知识交流。

      从现有应用来看,社交媒体可以提供资源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有利于发现和利用隐形知识,有助于维持和提升学习积极性,并实现协作群体学员的共同进步,对培养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方式与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有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可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交互学习。有学者指出应将师生的教与学和社交媒体结合,在学习相关性方面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关系网络[3],Joseph等通过实验论证了基于社交媒体的交互学习环境更有利于用户学习[4],Fitzgeral等探讨了将社交媒体的功能、服务集成到学校教育框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5]。国外有较多学者对如何借助社交媒体进行教育改革,尝试将Web2.0应用到教学与学习领域,一方面集中于对社交媒体平台交互行为的研究以及学习个体行为差异的研究,另一方面着重关注如何将社交媒体的元素与学习系统融合。国内研究较多集中于网络交互学习行为方面,相关应用社交媒体平台辅助教学或开展学习协作的研究较少,以理论探索层面为主。国内外对社交媒体交互学习的行为模式、功能效果改进、影响因素等方面较为关注,但对于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充分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交互学习,保持在这类平台学习的积极性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基于动机设计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高校学生社交媒体交互学习的动机进行研究,为高校充分运用社交媒体拓宽教学模式与思路提供借鉴,同时也为交互学习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案

      目前,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教学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6]:(1)在传统教学网站加入社交媒体功能;(2)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学习活动,辅助传统教学与学习;(3)使用社交媒体教育网站。其中,第二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多是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开展,而据笔者调查,有68.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或正在开展这种形式的学习,此外,CNNIC数据表明微博是使用比例最高的社交媒体[2],因此笔者尝试将微博这一高校学生使用度较高的社交媒体应用到信息技术相关的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学习活动中以辅助专业教学,并在开展过程中发现其动机。

      笔者在南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等六个专业学生学习《信息分析与预测》、《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时,将课堂教学与社交媒体的交互学习相结合。在课程学习初给每组同学布置一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作业,各组作业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与衔接性,以促进学生协作。同时,教师借助新浪微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辅助课堂教学,采用关注、建立微群等形式,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分享学习资源,参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将学习资源以发布状态、@他人、微群共享等形式分享;很多同学利用微群交流经验、疑问、难点;也有同学将阶段性成果在微博展示,邀请他人提意见以便改进。

      通过微博交互学习的开展,对学生的参与动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拟借鉴社交媒体动机研究和学习动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构建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结束时开展调查问卷收集的相关动机意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以归纳其动机。

      3 研究模型

      3.1 社交媒体平台交互学习的动机

      现有用户使用与参与动机的研究大多从组织所提供利益、系统质量、满意度、信任、情感因素、个人需求等视角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理论等多个理论来进行考察,学者们对社交媒体成员动机的研究发现社会情感支持、友谊和亲密交往的需要,保持联系、恢复联系、建立新联系、搜索有用信息、娱乐、沟通、管理已有关系是用户参与的重要动机[7]。大量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中成员参与动机的构成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其研究结论,较典型的动机主要有信息性、娱乐/消遣、讨论/交流、联系/社交、购物、游戏、更新、认可认同/寻求共同点或认可、归属感、受他人影响等[7-10]。

      目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有:强化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ARCS学习动机模型等。强化论侧重于奖励、赞扬产生的动机效应;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关注认知因素对行为的作用,强调主体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并关注认知要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11];自我效能理论主要是研究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行为的主观判断;成就目标理论认为目标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进而成为驱动力并促进个体获取进一步成就;ARCS学习动机模型认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关联、自信、满足[12]。

      本文动机研究尝试在借鉴上述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交媒体情境与特征分析其动机。结合学习动机理论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研究成果,从该研究涉及的学生中抽取60名样本进行访谈,析出相关动机,如表1所示。

      3.2 动机模型构建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及访谈结果,认为表1中列出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开展应用性课程学习的意愿。

      (1)社交性动机。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交性,即在虚拟网络中结交到朋友,且与之进行交往,已有研究中,几乎所有研究结论都会指出结交朋友,与朋友保持联系是他们参与任何一种社交媒体的重要动因。同时,在访谈中同样也发现,社会交往同样是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的动机之一。因此,即使是出于学习目的使用社交媒体,也会希望通过平台结交到兴趣或专业相似的好友,或是能对自己的学习起到帮助或指导作用的朋友,这样学习上的朋友的相互交往、交流,可以实现互相帮助与共同进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社交动机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信息性动机。Quan-Haase和Young[13]、Park等[14]都曾指出信息性动机是用户参与的重要动因。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学习时,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获取和分享与自己需求有关的信息资源,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发布、评论、转发、分享信息资源,因而其信息资源在实时性与传播效果上具有优势,并且由于用户的评价行为可产生的舆论监督作用,其真实性、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保证。可见,获取、分享较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是交互学习的动机之一。基于此,提出假设:

      

      H2:信息性动机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娱乐性动机。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平台之一,娱乐、消遣也是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重要研究结论之一。社交媒体作为具有消遣娱乐特征的平台,其上的交互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知识接受过程的枯燥感。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在平台交互学习的有趣性或者能否激发学习兴趣是维持交互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3:娱乐性动机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工具性动机。《数字化一代》提到,社交媒体将会成为新的业务操作系统[15],表明社交媒体的工具性特征。社交媒体作为交互学习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工具。根据技术接受模型,感知易用性对用户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意向起到重要影响,同时,在访谈中发现,接触和使用的方便快捷是学生愿意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交互学习的又一重要原因,鉴于社交媒体在学生中的普及性,因此将易用性上升为交互学习方式的快捷与能否提高效率的考量。在学习过程中,社交媒体的多样服务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与方式,同时社交媒体的开放性赋予了用户与其他成员沟通请教的自由,这些都可以满足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此外,社交媒体的记录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学习轨迹,为后期的学习反馈或修正提供依据。据此,提出假设:

      H4:工具性动机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社会认同动机。社会认同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追求社会认同作为最高需求层次,社会认同动机也是较多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研究结论之一。从交互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交互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群或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情境下,提升自己在社群中的地位或认可度、受到尊重是维持其参与社群学习的动机,同时他人的认同有利于自身学习形式的深化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提出假设:

      H5:社会认同的提升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动机假设的提出,可构建如图1的研究模型。

      

      4 模型验证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设计主要包括对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微博和微博交互学习的使用习惯的调查,微博交互学习使用动机及其意愿的调查。动机和意愿的调查,借鉴前人研究的成熟问卷,结合微博教学学习行为特征,对研究模型中的6个潜变量采用Likert5级量表(1分到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强烈同意)测量被调查者对提问项的认同程度。问卷调研度量表如下页表2。

      本研究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借助“问卷星”开展,通过向被调查者发送定向链接进行问卷填写,鉴于问卷是针对研究方案中参与课程学习的同学开展的,因此在回收问卷时,剔除了不符合条件者(根据问卷中填写的微博账号进行剔除),共回收问卷307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样本特征如下页表3所示。

      4.2 数据分析

      4.2.1 信度与效度

      本文的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如下页表4、下页表5所示。

      由表4可知,本文的6个测度变量的CR系数均高于0.9或接近0.9,处于高信度标准。6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除两个因子接近0.8外,其余4个因子远高于0.8。可见,本文的6个因子均具有较高的整体可信度。本文采用AVE(平均萃取变差)值作为效度检验指标,表5中对角线上AVE的平方根都大于0.707,且对角线上的AVE的平方根都大于各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因此效度分析符合要求。

      4.2.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使用WarpPL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拟合度结果如表6。APC、ARS均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且AVIF符合小于5的标准,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研究模型各假设的检验情况如图2。本文所提出的5条假设中,除H1外,其他假设均得到了显著性验证。H2在P<0.05水平上显著;H3、H4、H5在P<0.01水平上显著。

      

      

      

      

      

      4.3 结果讨论

      对交互学习意愿的动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性动机(H2)、娱乐性动机(H3)、工具性动机(H4)、社会认同(H5)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交性动机(H1)对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具体结果讨论如下:

      

      (1)虽然社会交往是用户参与社交媒体的最显著行为特征,社交性动机也是众多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研究中最为显著的结果之一,但本文研究发现,社交性动机影响社交媒体交互学习意愿的假设不成立,表明结交朋友、维持社交联系并不是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的主要动机。笔者认为,虽然交互学习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人发生社交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但社交仅是行为特征,并非其动机,此处与纯粹在社交媒体进行娱乐、消遣、交友等行为动机存在一定区别。从学生交互对象或信息获取的来源来看,问卷结果显示,有66.08%的学生从微盘、业内权威人士等发布的微博内容、链接或长微博中获取信息,常常由于关注了该类微博而发生了“信息偶遇”现象,即使发生社交行为也仅是“转发”或转发形式的评论等。从知识交流的角度看,该行为的发生其动机并非社交而是知识传递与分享;仅有1.4%的学生曾通过私信等形式向业内权威人士或者其他关注者(非线下的同学或朋友)寻求建议或指导;虽然有81.2%的同学曾在微群、私信或评论中进行过交流、讨论,但其交流对象均为班级或专业内的同学。因此,H1假设不成立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在微博的社交行为并非出于社交动机,而是其他目的驱动。

      (2)信息性动机、工具性动机与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交互学习仍是以学习为中心,将社交媒体作为新型学习工具,实现个性化学习。可见,与传统学习过程不同,学生希望借助一定平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微博平台上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使用的动机,他们希望获取具有相关性、新颖性、可靠性的信息来辅助学习开展和知识应用;同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或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悟等运用微博功能记录,并希望将记录、创作的内容与他人分享,在分享的同时希望获得他人的评论、转发等再加工形式实现知识交流、增值,并在该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些也都是交互学习中希望微博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动机。此外两个动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8、0.26,说明学生对于微博的工具性动机强于信息性动机,这可能是由于正式学习过程中课堂内知识讲授环节的存在,使得他们对微博的工具性功能需求更强。

      (3)娱乐性动机对于学生微博交互学习的意愿具有显著作用,表明学习乐趣同样是交互学习的重要动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或乐趣,是维持学生开展学习和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娱乐性动机作为社交媒体使用意愿的重要动机,同样也是学生微博交互学习的重要动机。

      (4)社会认同是假设检验通过的四个动机中路径系数最高的动机,表明学生使用微博开展交互学习,社会认同的提升是他们的最重要动机。这一结论与学习动机理论中的强化论等一致,他人对其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尊重、认可、获得的赞扬、声誉等是促进个体学习的动机。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的交互学习,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为了实现某一个共同学习目标形成的协作学习社群,与社交媒体参与过程中的社会认同感一致,提升自己的归属感与被认可度同样是积极参与协作学习的重要动机。

      5 结语

      本文以微博平台开展应用型课程的交互学习为例,借鉴相关理论,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学生社交媒体交互学习的动机进行研究。

      从交互学习开展的过程及学生行为来看,微博的开放性与强大的功能赋予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形式,由于学生本身对社交媒体的亲近与熟悉度,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运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形式以关注他人微博获取信息、信息分享、信息评论、参与协作式学习的微群讨论等交互学习行为为主。

      从参与交互学习的动机来看,社会认同是最重要的动机,其次是娱乐性动机,之后分别是工具性动机和信息性动机,而广泛意义上社交媒体用户参与的最基本动机——社交性动机并不是交互学习的动机。可见,高校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开展交互学习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别。学习形式上,运用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强大功能满足其工具性动机以及信息获取动机;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于娱乐性动机和社会认可的追求。此外,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交互,但交互的本质是为了获取信息或开展协作学习,表明学生的交互学习已经逐渐开始呈现非正式学习的特征,其学习过程也已逐渐从围绕内容的主题学习转变为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围绕内容的学习活动和基于成员交互的学习协作的社会化学习过程。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互动学习动机研究&基于微博平台的应用型课程学习案例研究_社交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