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物理第25题分析_物理论文

对1998年高考物理第25题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参加今年高考物理阅卷工作,对第25题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对该试题的看法、解法、解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供同行参考。

试题 一段凹槽A倒扣在水平长木板C上,槽内有一小物块B,它到槽两侧的距离均为l/2,如图1所示。木板位于光滑水平的桌面上,槽与木板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B、C三者质量相等,原来都静止。现使槽A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已知。A和B发生碰撞时,两者速度互换。求:

(1)从A、B刚要发生第一次碰撞到第二次碰撞的时间内,木板C运动的路程。

(2)在A、B刚要发生第四次碰撞时,A、B、C三者速度的大小。

一、对试题的看法

1.此题侧重考查能力

此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考查的知识有: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等内容。考查能力的主要方面有: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在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勾画出一个符合题目条件的物理情境,搞清物理过程,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由于侧重考查能力,所以此题难度较大。

2.此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此题尽管难度较大,但就其设置的物理情境来看,不偏、不怪,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中考查能力的要求。考生中较好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表达出对此问题的看法,从求解的过程中可清楚地看出考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因此该题能充分反映考生的能力水平,并没有难到无从下手的境地。从得分的情况看,较好的学生能够得分,且得分从1~12分不等。这样,就是对较好的学生来说,也可以把他们进一步区分为“较好”、“好”和“很好”等不同挡次。因此,这道题具有较高水平和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3.此题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人从事多年物理教学工作,做过大量习题,从未见过这个试题,但读过此题后并不感觉到生疏,由此更使我坚定了一个观念:在高考复习工作中确实不要搞题海,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根本性的,是需要落实的。从评分标准给出的解法看,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多,仅两个,即动能定理和动量定恒定律,从题目所设置的物理情境看又是理想化的过程。而解决这类问题,对于培养学生选取研究对象、建立模型、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都有很好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很有帮助,不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对当前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方针中,此试题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说,此题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此题的多种解法

对于此题第一问,考生中大致有三种解法。第二问考生基本上都采用了评分标准中给出的解法,即分析法。而在8天的阅卷工作中我没有发现一名考生利用图象法解题,导致好多考生在确定位移关系上失去了宝贵的得分点。现就此题可能采用的解法小结如下。

第一问

方法一

A与B发生第一次碰撞后,A停下不动,B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由于摩擦力的作用,B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者的速度逐渐接近。设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的路程为s[,B]:

说明在B、C达到相同速度v[,1]时,B尚未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B与C将以同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一段距离l-s[,B]后才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设C物体在速度从零增至v[,1]的过程中路程为s[,c],根据动能定理有

方法二

在B、C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互相施以等大反向的摩擦力,大小均为μmg,

说明不是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而在与第二次碰撞前就与C以共同的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了,所以

方法三

方法四

B与C相互作用的过程中,B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此运动过程在v-t图中表示,如图2所示。

B物体的总路程l为曲线下所围成的“面积”,C物体的位移显然应是B物体的位移减去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方法五

方法六

第二问

方法一

B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后,A、C的速度为v[,1],B的速度变为零,此后C带B运动,C做减速运动,B做加速运动,直至B、C具有共同的速度v[,2]。

对解的结果验证如下:

对于A+B+C体系,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总动量应守恒:初动量为mv[,0],末动量

,经验证初总动量与末总动量相等。

方法二

第二问应用的物理规律就是动量守恒定律,计算起来也很简单,列表的方法解决了大脑前后记忆的问题,给分析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三、主要错误类型

现将考生在解此题中的主要错误类型和原因归纳如下:

错误一

主要错误:不能对时间t的解做出讨论,以至不能得出合理的解。

错误二

主要错误:研究对象选取不好,初、未状态搞不清楚。

错误三

主要错误:没有利用已知条件对运动情况做合理的判断。

错误四

主要错误:没搞清物理过程。

错误五

主要错误:研究对象不清楚,物理情境混乱,

错误六

主要错误:没找准位移关系。

错误七

主要错误:概念错误,过程混乱。

四、结论:教学中应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情境的建立

从以上主要错误类型来看,考生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不能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情境,即不能得出B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物体做初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者的速度逐渐接近,在B与A发生第二次碰撞前,B与C以相同的速度v[,1]共同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能根据题目得出这些情境,则无法解题。

物理情境是在弄清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对物理过程的一种高度概括,是解决综合题时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物理情境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是以物理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好习惯,是物理教学中带有根本性的任务。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我们绝不能因为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而忽略或淡化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情境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仅是解题的需要,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标签:;  ;  ;  

1998年高考物理第25题分析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