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证据论文,当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证据及重要性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收集、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审计的核心过程。由于我国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审计客体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条件,其质量控制工作的提升必然会促进整个审计进程质量的优化,有效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率。加强审计机关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审计机关应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化潮流的必要准备。既然审计证据在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等方面发挥着如此大的作用,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只有重证据的审计报告,才是令人信服的,如果证据不足必然使审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可以说,审计证据质量是整个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方面,审计证据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当今审计证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证据不够充分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意见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但有些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内容,只是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记录纸上抄录的一些被审计单位账表上的数字,至于其来源及渠道是否合法、合规,并未明确记载,也没有相关的材料说明,致使有些问题要求重新回头取证时,发现其性质并非如此。
2.相关事实证据不清楚
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与审计定性严重脱节,审计定性的内容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未能找到充足的证据,或是取证的材料含糊不清,有的在审计取证摘要栏里没有坚持一事一证;有的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漏掉关键的取证内容;有的使用了中性词、含糊词,以图争取被审计单位认可,达到顺利签字盖章的目的;有的取证内容不全,只记录一些数据,没有文字说明材料,令别人无法看懂。
3.不注重环境证据的收集
对环境证据的收集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度、各种管理条件、管理人员素质等事实的取证。在审计程序里有对被审计单位审前进行调查和进点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按规定做到了这一点,但并未对相关的符合性测试、审计调查进行记录,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造成审计意见书、审计建议、审计评价存在明显的证据不足。
4.取证材料不够规范且取证方式单一
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不少,但相关性差,与审计具体目标及审计事项缺乏联系,甚至无关的审计证据收集了很多。审计人员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审计过程偏好就账查账,审计取证习惯于片面地对照法规从账目中找问题,这使取证材料局限于摘录和复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使审计证据片面,说服力不够。
5.审计方法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日益深入,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手段正逐步被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特点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取代,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已明显滞后,由于电子证据存在形式的特殊性,无疑会加大审计取证的难度,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可能会受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生成和储存方式的影响。
三、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
1.获得充分和准确的审计证据
获取高质量的审计证据是确保审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证据数量时,应当考虑证据的代表性,也就是考虑所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下工夫:
(1)确定具体的取证目标。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具体的取证目标是不同的。比如审计项目性质为财务审计时,具体取证目标就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做的各项认定;审计项目性质为绩效审计时,具体取证目标则是各项经营指标、效率指标和效益指标等的完成和实现情况。总之,实现不同的具体取证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取证手续和方法。与具体取证目标有关的风险大小决定了需要获取证据的数量,并且还直接影响取证的对象和取证时机的选择。
(2)确定恰当的取证数量做抽样测试。确定样本规模是关系到审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时,应当考虑样本的代表性,也就是考虑所选样本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构成审计事项各样本单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采用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的方法,合理确定所应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
2.注重环境证据的收集
(1)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从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的角度考察可分为内部环境证据和外部环境证据。如:内部控制状况、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素质、主要管理人员的观念及品行、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法律法规、行业自律情况等。正确的发挥环境证据的作用不仅能够使所得出的审计结论更有说服力,还能够大大节省审计成本。
(2)有关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薄弱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还决定着注册会计师所需要从其他各种渠道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越健全越严密所需的其他各类审计证据就越少。否则,注册会计师就必须获取较大数量的其他审计证据。
(3)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良好的管理条件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其所提供证据的可靠程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管理条件较好的单位其有关财务数据要比管理条件较差的单位的财务数据要更可靠。在此审计人员可以尝试使用审计中的一种三角互证法,是指从信息的三个基本来源获取互相增强证明力的证据,以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合理判断,如图1
图
EBS、MH与MBR之间是相互增强、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它们可以放大每一种证据的有用性,增强审计证据的说服力。如果三方证据来源传递的是一致的信号,那么审计师的判断就更具可信性与说服力;如果三方证据来源传递的是相互矛盾的信号,那么审计师就可以发现潜在的错报风险,据此考虑获得额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3.获得规范有效的取证材料,并保证材料证据的全面性
审计证据的取证原则是充分性和适当性,充分性即其能够足以支持所得出的审计结论,适当性即够用即可,这也就要求其应当规范有效。做到这两点也就做到了审计工作的中所要求的成本效益原则。具体的来讲可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获取目的性和代表性强的证据,既要确定取证总体,又要确定样本项目。在确定前者时,要保证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的。例如,如果审计目的在于审查销售收入是否多计,审计对象总体应为销售收入明细账记录;但如果审计目的是审查销售收入是否少计,再仅以销售收入明细账作为审计对象总体就不相关了,此时,将商品的出库单或销售发票等作为审计对象总体则更具相关性。完整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业务或资料的全部项目。为使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在确定选取哪些项目作为样本时,应让审计对象总体内所有项目均有被选取的机会。只有样本本身具有代表性,才能保证由抽样结果推断的总体特征具有合理性、可靠性。
(2)确定最佳的取证时间以保证所选材料的有效性。确定审计取证的最佳时间,以便保证所取得的证据与审计目标最相关,质量最高,这就需要考虑取证目标、取证对象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取证方法等因素。如要证实应收款期末余额的真实存在性,向债务人发函询证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取证方法。由于从制作询证函、发送询证函,到收到对方的回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为保证能够在现场审计结束以前收到询证回函,并给采取替代审计手续留有一定的时间,发函询证的时间应尽可能提前。
4.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审计提出的新的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1)重视详细审计。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磁介质中的凭证数据具有被修改后不留痕迹的特点使得人们对其安全可靠性怀有疑虑。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可靠性控制得不到保证时,就必须有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报告。详细审计要求以经济业务为基础,通过审核所有的经济业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来发现记账差错和舞弊行为,所有账面层次和事实层次的会计舞弊,有证据表明他们在计算机环境下有增无减从而使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最低。
(2)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对于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实施依据性试验来查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对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最终评定之前,要实施符合性测试。
(3)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需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法规,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还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审计正规教育等等,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审计机关要根据不同审计类型的审计项目,结合审计取证工作的需要,制定出相关的审计取证范围、审计证据内容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取证行为,减少审计人员因经验不足致使审计取证不到位而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各行各业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熟悉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从而提高审计取证、用证的能力。当然,审计证据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审计证据质量,我们的审计质量工作水平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标签:审计证据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