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关系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关系学是文艺学的新学科之一,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文艺学与关系学的交叉学科,亦称边缘学科。据说,中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出现的新兴学科“关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文学关系学的主张。那么,究竟是谁首先提出的,有没有论著?无证可考。我所见到最早的唯一的材料是198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上列有“文学关系学”词条,但其言不详。窃以为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这个新学科。本文想就其必要性、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特征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同仁。
一
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这是人们进一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证的必然追求。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文学的最基本的把握,是元理论。所谓“元”,从哲学术语上看,是指事物的本源。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理论问题,其他理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因此,从人类的文学活动产生以来,历代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无不孜孜不倦,奋力探索,力求交出满意的答卷。但从文学史上看,无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旧唯物主义美学家、文学理论家都没有做出完全科学的回答。有的认为文学就是文学,它是艺术,它是审美形式,它同社会生活、人类其他活动毫无关系。还有的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本质区别。虽然在文学史上,理论家们对文学本质的具体解释可以说是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上述两大类。它们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论述了文学的本质问题,认为文学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学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结论比上述观点要全面科学得多。从此,才第一次把文学理论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例如对文学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的确切的内涵究竟怎样界定?它的理论体系究竟如何构建?特别是人们对目前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即把教材内容分为本质论、构成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批评论五大块,都觉得仍不如人意。那么如何突破,编写出更好的文学理论教材呢?虽然不少理论家分别从唯物论反映论、系统论、艺术生产论、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们普遍认为还没有重大的突破。我认为把文学与关系学结合起来,即从关系学角度研究文学,也就是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这个新学科,可能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的突破口。
关系学是研究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人与事物某种联系的科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结成了庞大的极其复杂的挪不转、拉不断的关系网,每个事物、现象、过程都是这个关系网中的一个联结点。同时,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的各个要素、部分、环节等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这里所谓联系,就是关系。科学的最基本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现象、过程间及其内部所固有的关系,把人们常见的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且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引起科学发展的新突破,甚至诞生新的学科。文学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同一切事物一样,除了同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构成种种关系外,其内部各个构成要素、部分、活动过程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纷纭复杂的景况。文学关系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把文学的这些关系正确的描述出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那么,对文学的本质规律也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文学理论研究也会有新的突破。这是我对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的最基本的思考。这是其一。其二,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是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措施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在题材风格的多样化、人才辈出、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优质产品、精品还不多,世界级的大作家和世界第一流作品还未出现,特别是当前文坛上还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逃避现实生活,庸俗、媚俗和拜金主义,引起国人的批评。文坛上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作家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诸如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作家世界观与文学创作、作家创作与社会责任感、作家与人民群众、文学作品与读者鉴赏等等关系。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关系,并能在理论高度上把握,变成作家的自觉行为,还有待于文学关系学去规范。因此,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有新的突破,再上一个新台阶,迎接21世纪中国文学新的辉煌,文学关系学也是会出一份力的。其三,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也能促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理论也有较大的发展。首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2 )强调了正确认识与处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论断。辩证地论述与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3)在文艺创作上,强调了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4)在文艺批评上,提出了“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 当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强调了文艺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不要搞围攻,不搞运动,正确开展文艺批评。(5)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的重要性, 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艺事业”。其次,不断清除极“左”思潮、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增强了人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过去某些单一化、简单化的论证方法,力图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来探讨文艺规律。再次,闭关锁国和文艺禁锢的不正常局面改变了,西方文艺的新情况、新成果大量地介绍过来了,开阔了视野。此外,对重大理论问题探讨论争也空前活跃,成果显著,发表出版的论著数量也相当可观,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文学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疲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文学实践中没有充分显示其引导、规范作用。因此,在世纪末文学理论的发展走向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许明和汤学智先生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十个问题:建立本位话语,重新思考意识形态批评,树立体系意识,强化理论建构的概念链,关注“知识增长”,语言在意识形态构架中的契入,建立“日常生活”的理论价值,重视偶然性,重提开放的现实主义,放眼新的人文精神等(注:《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5年第2期。)。 对如何发展我国文学理论问题,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杜书瀛先生还在《世纪之交感言》一文中,提出“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他的回答是:“在本世纪最后几年以至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在调整理论与创作、中与西、古与今、知与思的关系上使理论得到发展, 求得突破。 ”(注:《小说评论》(西安)1995年第1期。)我认为杜先生的意见值得特别重视, 他是从解决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上寻找发展突破口的。这表明文学理论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学关系学参与其中。除了杜先生所讲的四种关系外,诸如理论家与作家、理论家的修养与文学理论的发展等等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探讨这些重大的关系问题过程中,就能寻找出文学理论的发展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以及滞后于创作的根本缘由,深刻揭示文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文学关系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会使人们对文学本质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使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建设耳目一新,将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文学事业发展的新境界。需要是人的本性,考察任何事物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需要,这正是文学关系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所在,也是我们研究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
二
每一种理论或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只有研究对象的确立,它才能与其他理论或学科区分开,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或学科。那么,文学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文学关系学是以研究文学各种现象、文学内部各种因素、各种活动过程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对象。总之,文学关系学是研究文学一系列关系及其规律的学说。
我国学者肖君和在《现代人的艺术系统》一书中,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启示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艺术当作一个系统,研究艺术系统中各个部分及其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书中把他对艺术系统的认识列了如下图表:
艺术系统(每一层次都是对立的统一)(注:肖君和:《现代人的艺术系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人对艺术构成艺术作 艺术“细胞”
的需要 品的途径 的产生
┌────┐┌────────┐┌─────────┐
│审美需要││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意 │
││─→││─→│ │
│认识需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象 │
└────┘└────────┘└─────────┘
反馈(满↑ │
足需要)│ ↓
┌─────┐
┌─────┐
│的与 的与│
│ 倾 真 │
艺│多前 多前│
│ 向 实 │艺
术│种类 种类│
│ 性 性 │术
作│多方 多方│
│ ∧ ∧ │形
品│样法 样法│
│ 主 客 │象
│作相 作相│
│ 观 观 │
│品连 品连│
│ 性 性 │
│ │
│ ∨ ∨ │
└─────┘
└─────┘
↑ │
│ ↓
┌─────┐
┌─────┐
│ │
│ │艺
艺│的与 的与│
│ 情 形 │术
术│多前 多前│
│ │的
创│种者 种者│
│ 意 象 │基
作│方相 方相│
│ │本
方│法连 法连│
│ 性 性 │特
法│ │
│ │征
└─────┘
└─────┘
↑
↓
┌──────┐ ┌────┐ ┌────┐ ┌─────┐
│
表现说
│ │浪漫主义│ │意境理论│ │意 境 │
│(表现主张)│ │精神│ ││ │ │
││←││←││←┤ │
│
摹仿说
│ │现实主义│ ││ │ │
│(再现主张)│ │精神│ │典型理论│ │典 型 │
└──────┘ └────┘ └────┘ └─────┘
艺术创作主张 艺术精神 艺术理论 艺术形象体系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他把整个艺术系统分为11个层次,在图表之后又对每个层次的内涵、特点、在艺术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论述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新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运用系统论研究文学理论的经验,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在这里无意对这本书作全面评价,而主要目的是把系统论与文学关系进行比较。前者是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这个整体内部的种种关系的。而后者不仅要研究文学内部的各种关系,还要研究文学同其他事物,诸如文学和社会生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读者、批评家等的关系。
艺术辩证法也是研究文学关系的。然而,“艺术辩证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研究艺术技巧的一门科学”(注:杨茂林、李文田:《艺术辩证法漫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版,第6页。)。杨茂林、李文田著《艺术辩证法漫谈》一书,把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诸如一与多、人与境、主与从、情与景、虚与实等等,列举了50对矛盾,分别论述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艺术辩证法是把艺术技巧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关系学也要研究艺术技巧中这些关系,但重点是研究文学生产活动中,文学与其他事物、作家与作品、作品与读者等基本关系及其规律的。比较文学理论也是研究文学关系的,但它是在历史地比较中研究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等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把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文学关系学则是把文学本身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文艺学是以文学和艺术现象中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学和文学关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揭示文艺的本质规律的。但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有细微的差别,前者是透过现象揭示文艺本质规律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对文学内外种种关系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和描述文学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当然文学关系学只是文艺学派生出来的新的分支学科。由于文学关系学同上述艺术辩证法、比较文学理论、文艺学等的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三
根据上述对文学关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我们初步设想,文学关系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文学的社会关系
1.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
3.文学与社会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关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哲学、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宗教等。
4.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美学、文学与人类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文化学等。
(二)文学创作关系
1.文学生产准备阶段。
(1)文学生产主客体关系。
(2)作家世界观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3)作家艺术修养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4)作家思维特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2.文学生产材料加工阶段。
(1)作家的心理机制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2)典型化与意境化的关系。
3.文学生产的物态化阶段。
(1)语言提炼与艺术形象的关系。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物态化的关系。
(3)即兴、推敲与产品定型的关系。
4.文学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相互关系。
(三)文学机械生产关系
1.文学产品稿样与编辑关系。
2.文学产品稿样与机械生产的关系。
(四)文学产品关系
1.素材与题材的关系。
2.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3.叙述人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关系。
4.表现手法与创作原则的关系。
5.结构与情节的关系。
6.文学样式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7.文学产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五)文学产品与市场营销关系
1.文学与商品的关系。
2.文学与文化市场的关系。
(六)文学消费与接受关系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主客体关系。
3.文学接受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相互关系。
4.文学接受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5.文学接受者与生产者的关系。
6.文学批评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7.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8.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
9.文学价值判断与批评标准的关系。
10.文学批评的哲学方法与其他批评方法的关系。
11.文学批评家的修养与批评效果的关系。
(七)文学生产发展关系
1.文学生产的发生主客体因素的关系。
2.文学生产发展与文学历史继承性的关系。
3.文学遗产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的关系。
4.文学生产发展的古与今的关系。
5.文学生产发展的中与西的关系。
6.文学生产发展与其他民族文学的关系。
如果把上述内容归纳一下,文学关系就呈现出如下状况:文学生产活动→原料(社会生活)→创作者作家(把原料加工为自己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认识)→文学机械生产→文学产品(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市场营销→接受者读者(把产品变为自己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感的认识)→社会生活。在这个文学生产活动过程中,还要同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都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尽管文学关系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最基本的是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本世纪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说:“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都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所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注:(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艾布拉姆斯将构成文学生产活动的四大要素看作四个座标, 并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界定和评价文学生产活动的产值。其实,文学的全部关系也是由这四大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派生出来,并受它们制约的。但是,我们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在研究文学生产实践活动时,往往忽视了文学机械生产与市场营销这两个重要环节。文学关系学注重这两个方面关系的研究。因为作家创作的作品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产品,而只是写在稿纸上的稿样。要把稿样变成物质产品(书),有待作家送交出版社,经印刷厂的机械生产才能完成。印刷厂把稿样印制成文学作品(书)后,它要到读者手里,又必须经由文化市场营销才能实现。
四
从上述关于文学关系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关系学的核心范畴是关系。因此,在研究文学关系学时,也要从分析认识“关系”入手。首先,要明确关系是对人而言的,离开了人的存在和介入,离开了人的需要,就无所谓关系。人一方面要依赖外在生存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是具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能力的本质力量,能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其规律,不断努力协调和改变着这种关系。人把自然界提供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行加工,把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产品中,实现了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自然界得到了改造,人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变成了新人。文学生产就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审美关系的体现。文学关系学研究文学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在研究作家怎样把生活材料转化为作品,读者怎样把作品变为自己的血肉,实现作品的价值,去影响和改造生活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研究人对文学种种关系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例如我们在探讨文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的关系时,实质上是要揭示作家所从事的文学生产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生产活动的关系及其规律的。其次,要认识关系的客观性。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文学关系学就是对文学所存在的种种关系的主观认识和理论反映。这种认识和反映是否正确,是否接近真理,关键在于能否实事求是地正确揭示文学关系,切忌主观臆造。为了避免主观臆造,一要明确发生关系的双方都是客观存在。例如在研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首先要确定文学与政治都是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构成的客观因素,然后再分析二者的关系。虽然它们没有谁从属于谁的关系,文学不能从属于政治,然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毕竟是十分密切的,又是相互影响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要指明发生关系的根据即它们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关系。三要描述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对文学关系的揭示是建立在客观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的。第三,要认识关系的时代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同样的道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事物的关系也会显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文学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原始时代的文学,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文学与社会、文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纯,表现出物质的功利性、创作的群众性、没有阶级性的特点。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文学与社会、文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复杂化了。文学具有创作的个体性,作品的阶级性、党性、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审美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无产阶级文艺创作活动应运而生。从此,同资产阶级文学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文学不断繁荣发展。这很自然地产生了社会主义文学与资产阶级文学的关系问题,如果忽视了文学关系的时代属性,就会脱离一定的历史,对文学关系作出一般化的抽象分析,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不可能正确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最后,还要认识关系的对立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关系(或联系)是辩证的关系,即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形成事物之间交叉错综的联系网,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文学关系也不例外,无论哪种关系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例如对文学创作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再现说与表现说。再现与表现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有显著的区别:再现说要求真实具体地描绘事物的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而表现说特别注意作家艺术家内在情意的抒发表现。其次,二者虽有上述区别,但在创作实践中只有侧重于再现或表现,而没有纯粹的再现或表现,大都是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在具体作品中二者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再次,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再现说是从古希腊“摹仿说”开始的西方文学传统,而表现说是中国从《乐记》开始的“物感说”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到本世纪初,西方的再现主张,中国的表现主张“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303页。)。 西方现代派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下,由以再现为主转变为以表现为主的主张,而中国从“五四”开始,吸收了西方再现主张,转变为以再现为主。这些都说明再现与表现对立统一的关系(注:肖君和:《现代人的艺术系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我们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不仅能正确描述文学种种关系的具体表现,而且能深刻揭示其规律性。
上述仅仅是对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意在以砖引玉。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文学理论界更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方可获得丰硕果实。可以预言,从关系学角度研讨文学本质规律的新学科——文学关系学,必将迅速发展起来,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