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报告:现代财务报告演进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报告论文,趋势论文,价值论文,报告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财务报告的历史成本观日益为官方与民间所诟病。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研究并建议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做出重大调整,强调面向用户的改革导向,1997年,普华永道(PwC)会计公司开始执行其积极推广的价值报告(Value Reporting),即一种以价值导向为框架的新的财务报告体系,但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台湾学者蔡蜂霖、杜荣瑞、薛明玲(2001)等认为,企业价值报告与整个会计发展潮流是高度一致的,但同时又指出由于企业价值报告涵盖非财务面及无形资产的衡量指标,若无一套客观的指标与确认标准,其可信度必然遭到质疑。因此建议现阶段仍应以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为主,以自愿性披露的企业价值报告为辅,然后,凭借产官学界研究和公布企业价值报告准则,辅之以龙头上市公司示范促动,逐渐推行企业价值报告。大陆学者蒋茵(2003)等指出企业价值应是其整体的市场价值,有必要在保留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企业价值报告。郑军等(2006)对企业价值报告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价企业价值报告首先应判断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信息质量特征并驱动企业价值,其次应判断是否能够维护企业利害相关者的利益。除了PwC公司之外,现有不多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企业价值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的比较分析、企业价值报告的概念介绍及其质量评价等表层问题上。笔者认为,就企业价值报告研究领域而言,现值报告基础与企业价值报告体系应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价值报告问题不应仍旧停留在对基本范畴的讨论层面,而应当即刻推进到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层面。本文针对PwC公司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缺陷,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重新构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企业价值报告模式,对经济增加值、股权价值、企业内在价值、智力资本等重要概念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
一、企业价值报告的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导引着企业财务报告的革新
在20世纪,会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成功的职业之一。然而过去的成功却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会计欲保持其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显赫地位,就必须在不断变革中与时俱进。事实上,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无时不在变革之中。每次变革都折射出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会计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并受其导引。财务报告作为会计流程的最终“产品”当然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回顾财务报告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19世纪50年代以前,合伙及独资经营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业主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外财务关系较为简单,企业税后盈亏计算并不重要,业主更看重实物形态的财富增长。与之相适应,企业财务报告仅借助于资产负债表就能够基本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的广泛应用,股份制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众多的股东迫切要求了解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及其分配情况,简单的净资产对比确定盈余的方法已不合时宜,损益表便应运而生并受到股东的高度重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那场“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价值被重新重视,资产负债表又成为企业经济信息报道的主角;“二战”以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企业融资和投资工具日益多元化,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同生产经营活动一起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提供的信息已不能满足外部使用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新型报表,即财务状况变动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企业兼并重组波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现金流量更受管理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重视,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缺陷日益凸显,现金流量表逐渐取代了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位置,传统的财务报告三大主表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今天,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高科技与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供应链企业群、虚拟公司等组织形式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资源是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传统财务资本的地位则式渐衰微,社会财富的增长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增值,知识经济环境需要对未能反映智力资本价值的传统财务报告进行变革,企业价值报告正是传统财务报告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导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巨大落差
传统财务报告重在反映代表企业财富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等会计要素。正如利特尔顿所言:“负债和资本账户说明企业财富来源的某些方面,资产账户说明用于产生更多财富的财富状况,收入账户说明从生产流出中产生的财富流入,成本费用账户则说明用于形成产品流出并能带来收入流入的财富。”对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智力资本(如人力资源、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团队决策、客户关系等)和供应链系统等重要资源,由于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而被摒弃在财务报告之外,或者说传统财务报告对此类事项束手无策,这是造成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根本原因。显然,以有形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为核心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否则,一个无法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系统如何能取信于外部使用者?长此下去,会计职业的存在意义不得不受到普遍的质疑。正确地反映企业价值是会计发展的惟一出路。
(三)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使用者的迫切要求
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企业财务报告越详细、越具体,使用者对企业的情况就更了解。比如,企业未来的获利方式及趋势如何?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企业管理层正在如何经营?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中,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债权人尤其关注上述问题,以此做出投资与贷款决策。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其应有的透明度。据普华企管顾问公司(PwC)企业、分析师与投资者的调查显示,40%的企业认为它们所提供的报告是非常有用的。但报告的使用方却有着不同的回答,使用方认为现行报告非常有用的比例不到20%,认为财务报告一点用处都没有的约占17%,其余则认为说不清或者介于非常有用与一点用处没有之间。这项调查至少表明有1/3以上的使用者不满足于现行财务报告,要求披露更多的相关信息。
实际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已经着手在扩展财务报告信息方面作出了一些可贵的尝试,例如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企业财务报告应当提供评价和衡量投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并构建了5大类10个要素有别于传统报告的以历史性、定量化为主的信息体系,其中5大类信息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管理当局与股东的信息”、“背景的信息”。在我国,1995年证监会发布的年度会计报表附注指引、对于“公司的一般情况”、“主要的会计记录”、“两年间变动幅度高达30%以上的报表项目”、“分地区、分行业资料”、“承诺或有事项”等作出强制性报告的规定;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也对会计在报表附注最低限度的披露内容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及其出售情况”、“企业合并、分立”、“重大投资、融资活动”。与AICPA的信息披露建议相比,我国上述有关扩展信息的规定仍有差距,主要倾向于政府监管,而非出自于市场需要,未能走出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但是,即便是AICPA的上述信息报告内容,也远不能满足投资者关于企业价值估量的需要。诸如“经济增加值(EVA)”、“资本成本”、“智力资本”、“智力资本项目”、“供应链管理信息”等均未作明确要求或详细说明,其会计信息透明度仍有改善的余地。其实,AICPA和我国证监会的上述种种努力只不过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功效。因此,要消除现行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巨大鸿沟,必须开出一剂猛药,即编制“企业价值报告”方能起到根治的功效。
二、企业价值报告的产生及其对现有企业报告格局的冲击
必须指出,企业价值报告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财务报告体系的否定或完全替代,而是财务报告体系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企业价值报告普遍实施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项目虽有所变化,但这两种报表的功能(如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收入、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等)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依然重要,它们提供的基础性信息依然不可或缺,正如磁悬浮列车的诞生不可能完全替代公路运输一样。但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将会大大削弱,因为它提供的现金流量仅仅是历史性信息(这些信息也是必需的),无助于对目前和未来企业价值的估量。由于反映了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等定性化指标和经济增加值(EVA)、资本成本、股东价值等定量化指标,因此,企业价值报告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报表形式构成的一个报告体系。它是企业财务报告扩展后新的报告体系的子系统。
企业价值报告的产生,将加速现代企业三大会计领域的融合趋势,即管理会计、投资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目前在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价值信息由管理会计系统加工、提供,专门用于企业内部决策,外部使用者无法获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照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由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加工、整理和提供,专门用于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上市公司的企业投资价值的信息,由市场中介机构分析师根据企业财务报告和市场行业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和提供,用以满足企业股东和市场潜在投资者的特定需求。它们之间互不联通,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编制而成,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随着企业价值报告的产生,我们认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与投资会计三者之间的信息渠道将会彼此打通,实现某种程度的结合(见图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想说明几点结论:第一,“超规范”的信息披露对每一会计领域(指财务、管理和投资三大会计领域,下同)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多元性”信息披露对每一会计领域的要求相对有所不同;第三,“操作性”的信息披露反映出不同会计领域的本质差异,从而使之长期共存;第四,企业价值报告不是一种外生的参量报告,也不是未来某种新的会计领域所独有的报告形式,而是已有的不同会计领域信息披露的交集形式,通过设计专门的价值报告体系使不同的会计信息得以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提升;第五,这三个层面的信息关系密切,总体上保持一致而又各具特色,层次鲜明。
三、企业价值报告的涵义与原则
(一)企业价值报告的涵义
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信息落差,增加了会计职业的危机感。“穷则思变”,普华管理顾问公司(PwC,2001)提出的“企业价值报告(Value Reporting)”,便是会计界开始思索变革传统财务报告模式的重要标志。按照PwC的定义,价值报告是一种涵盖了财务与非财务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描述目前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变化情况,用以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缩小企业与市场信息差距,提供符合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信息报告。由于非财务性绩效评价指标和企业的“软资产”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加之企业对股东价值有所影响的历史性和前瞻性信息各不相同,因此,企业价值报告应当依企业不同而“量身订做”。根据PwC的研究表明,企业价值报告在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让资本市场更多地了解有关企业未来价值方面具有如下作用:(1)增加股东价值;(2)提升对管理团队能力的信赖;(3)是募集新资本的一种途径;(4)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公司股份;(5)降低市场股价的波动性。企业价值报告概念产生后迅速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地响应,我国台湾地区会计界翻译出版了多种企业价值报告方面的书籍,并在全台会计理论与实务界进行多次专题研讨。然而,我国大陆有关企业价值报告的书刊资料较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财务报告的历史成本观日益为官方与民间所诟病。1994年AICPA研究并建议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作出重大调整,强调面向用户的改革导向,1997年,PwC会计公司开始执行其积极推广的价值报告(Value Reporting),即一种以价值导向为框架的新的财务报告体系。随后,台湾学者蔡蜂霖等(2001)认为,企业价值报告与整个会计潮流与趋势是一致的,但由于企业价值报告涵盖非财务面及无形资产的衡量指标,若无一套客观的指标与确认标准,其可信度必然遭到质疑。因此建议现阶段仍应以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为主,以自愿性披露的企业价值报告为辅,然后,凭借产官学界研究和公布企业价值报告准则,辅之以龙头上市公司示范促动,逐渐推行企业价值报告。我国大陆学者蒋茵(2003)认为企业价值应是其整体的市场价值,有必要在保留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企业价值报告。郑军等(2006)对企业价值报告质量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价企业价值报告的质量应遵从如下两个标准:首先应判断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符合信息质量特征并驱动企业价值,其次是否能够维护企业价值相关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就企业价值报告研究领域而言,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企业价值报告体系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价值报告问题不应仍旧停留在对基本范畴的讨论层面,而应当即刻推进到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层面。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定量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建立企业价值报告的内容框架,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二)企业价值报告的设计原则
企业价值报告是会计界针对知识经济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它能够帮助使用者第一次真正观察到企业经营绩效的全景图,包括企业战略核心能力、无形资产、市场机会、风险等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外因素。为保证企业价值报告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我们认为,编制企业价值报告必须在目标导向、内在规定和外在表现等方面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价值报告应当发挥价值导向、绩效导向与竞争导向的作用。(1)价值导向,要求价值报告提供企业价值的形成和财务与非财务价值驱动器两个方面的决策信息。(2)绩效导向,要求价值报告提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信息。(3)竞争导向,要求价值报告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信息。
2.内在规定原则。价值报告提供的信息具有开放性、透明性、前瞻性、可理解性和自愿性特征。(1)开放性,要求价值报告区分为核心内容与非核心内容两个部分,核心内容相对稳定,非核心内容随环境变迁和管理需要不断更新。(2)透明性,① 要求价值报告提供绝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所需要的主要信息。换言之,对绝大多数信息使用者而言,想知道的信息基本上可以从价值报告中得到。(3)前瞻性,要求价值报告提供未来愿景相关信息。(4)可理解性,要求价值报告能为非专业人士明晰无误的理解。(5)自愿性,要求价值报告包含企业自愿性的披露内容。
3.形式表现原则。价值报告应当以表格与文字或图示说明的形式反映企业现实或潜在价值。(1)多维性,要求价值报告提供有关价值驱动因素的存量与流量、定量与定性、总体与分部指标信息,而不限于货币性指标信息。(2)个性化,要求价值报告在提供价值创造核心内容之外,尽可能多地提供富于特色的个体信息。
四、企业价值报告设计的几个问题
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一种全新的报告模式。在遵循前文各项原则和借鉴PwC报告框架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还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报告内容
它是指向使用者报告什么信息。由于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现金流量而不是权责发生制的企业利润,因此以现金流量为代表的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如资本成本、投入的资本(营运资本与资本性支出)等应是价值报告的核心内容,这些指标可以用不同单位加以计量,它们涵盖了PwC框架中“价值管理”和“价值平台”两部分,构成了企业价值报告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图表体系;公司目标及其策略等文字说明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价值策略”与“市场概况”因素的具体说明多属于自愿性报告的范畴,依企业不同而量身订做。
(二)关于报告步骤
价值报告的范围宽泛,其内容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还有大量的背景文字资料和非财务指标,因此,报告各部分之间既有数据上的逻辑关系,也有行动与策略上的因果关系。价值报告应能很好地体现这些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认为权益价值及其驱动因素,是众多价值因素的切入点,它能够将企业目标、策略、绩效、程序等有关因素完整地串联在一起,起到龙头作用。因此我们设想,企业价值报告的步骤包括如下几个核心环节:
1.找出企业股东价值的财务驱动因素进行初步评估,编制股东价值变动表(或经济附加值报告表)及资本成本计算表。股东价值是价值报告最为强调的领域。
2.了解价值驱动因素在创造股东价值中的作用,比如为实现价值创造,现金流量、资本成本、营业收入等已经和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明企业管理层将运用哪些策略保证股东价值长期增长并对企业的智力资本进行初步评估,比如业务逐渐向大客户集中,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延伸优势价值链等。
4.确认企业目标、策略与经营绩效评价相结合,比如运用平衡记分卡评价企业不同层面的绩效状况。
5.评估管理程序是否有助于价值创造。这些管理程序包括目标设定、资本规划、预算与策略、产品与服务等以及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情况。
6.根据上述诸方面的情况,拟定企业价值创造的整体情况,从中选出与价值创造的策略、程序、目标及结果最为相关的因素以图表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对外报告,使企业价值报告成为企业与投资者双向沟通的桥梁。
(三)关于企业价值报告表格体系的设计
企业价值报告的显著利益在于它能让管理层传递公司策略、衡量指标与程序等有关价值报告结论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价值报告应当包括产品发展、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等关键指标。当然价值报告是由一系列表格构成,上述指标体现于某一报表之中。价值报告可以用于直接测度企业绩效,帮助使用者进行恰当的经济决策。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报告表格体系中新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基本结构采用矩阵形式列示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变动情况。
1.从纵向看,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示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按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来源对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进行全面反映。
2.从横向看,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按照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库存股)及其总额列示交易或事项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就各项目再分为“本年金额”和“上年金额”两栏分别填列。
该表是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它旨在全面反映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情况,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总量的增减变动,还包括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重要结构性信息,特别是要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让报表使用者准确理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根源。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以企业综合收益理念为指导而设计的。综合收益,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与所有者之外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变动。综合收益的构成包括两部分: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前者是企业实现并已确认的收益,后者是企业未实现但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已确认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综合收益=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中:净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均单列项目反映,体现了企业综合收益的构成。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在提高股权价值信息质量披露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它仍没有反映出股权的内在价值,尤其是没有反映出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一系列有用信息。这一改进从价值管理角度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辟蹊径,以全新视角重新设计价值报告。
在企业价值报告形式上,根据人们对报告信息的阅读习惯,我们认为应当按照定量化信息为主,定性信息为辅的思路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增加值计算表”及其附表“资本成本计算表”、“企业股权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比较表”和“智力资本报告表及其附表”是企业价值报告定量化描述的重点内容。
应当说,以透明度为出发点的企业价值报告,让外部使用者有机会全方位了解企业经营全景,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外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企业价值管理的改善。
五、企业价值报告在我国应用的障碍及未来展望
企业价值报告的核心信息是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与股东价值,未来收益折现的基本原理是企业价值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前提条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十分落后,制度环境尚不稳定,从而成为我国施行企业价值报告的应用“瓶颈”。这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与各种现金流量相对应的风险程度不能够准确的预测,折现率的选择难以为市场所公认。西方一些较为成熟的风险定价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戈登模型等,也因缺乏权威的中介机构参与而难以推广,加之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国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长期风险较高,无风险利率无法确定,或者说很难找到一个各方接受的无风险利率,从而很难根据收益折现原理测量企业市场价值;第二,与企业市场价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等基础概念尚处于引入传播的初始阶段,它们远不如营业利润、净收益等概念那样为人们所熟知。新概念的引入遭遇了人们“先入为主”思维定式的顽固阻击;第三,我国股份制尚不发达,上市公司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的主导形式,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有限,难以观察对比企业价值的动态变化,企业价值报告在客观上难以得到市场的检验,这将使企业价值报告信息受到广泛的质疑,从而削弱了企业价值报告的有效性;第四,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经济时代的扩张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在许多重要支柱产业中,工艺水平的科技含量较低,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本匮乏,总体而言,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极为有限,尚不能替代传统财务资本的地位,人们尚未对智力资本给予足够重视,这将使智力资本报告缺乏现实基础;第五,我国会计理论界尚未警觉企业价值报告研究重要性与迫切性,虽然近年来有关“改进财务报告”的论题接踵而至,但大多是囿于现有财务报告框架体系内的探讨,或在报告形式上的某种改良,从根本上缺乏一种革命性的信息披露重建性质的突破;在每年全国性大型财会学术研讨会上,企业价值报告的专题研究更是鲜闻,财会研讨的主题始终是一种滞后性的总结,难以迸发出照亮企业价值前沿阵地的研究火花。所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企业价值报告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大障碍,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加快企业价值报告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企业价值报告是一种新生事物,犹如一座正在生长的山峰,尚未完全定型,而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正是这座山峰的基底,两者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各得其所。目前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推广早已起步,相比之下,我国尚未对企业价值报告引起足够重视,显然落伍于时代前进的步伐。笔者在本文中仅就价值报告的框架和价值报告的内容设计等相关问题做出初步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学界同仁携起手来,为我国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创立贡献智慧,我们坚信,企业价值报告必将在未来会计实践中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注释:
①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企业信息披露与透明性原则特别指出,信息披露的范围,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a.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b.公司目标;c.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投票权状况;d.董事会成员及主要经理层名单和薪酬构成;e.重大的可预见风险因素;f.与员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相关的重大事项;g.治理机构和政策。这些做法旨在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帮助企业管理层有效地创造更多的价值。
标签:企业价值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 会计论文;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资产负债表论文; 资本成本论文; 财会论文; pw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