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献资源建设的经济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意识论文,经济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文献资源(无论是传统的实体文献,还是新兴的虚拟文献)建设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也是图书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之一。长期以来,对于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不少人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去探讨,尽管也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某些窘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被动状态一直难以摆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不少人观念上的经济意识比较淡漠,依赖性比较严重,故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僵局。
近看报道“非典”图书出版,称一个印张2.5元到5元的定价;1.5个印张定价5元,大32开双色印刷,即使发行到10万册也只是微利,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1〕。笔者认为,稍具经济意识的人只要认真考虑,便知其中诸多不实(下文再析)。图书馆员离不开文献资源,更不应由于缺乏经济意识而在这方面受骗上当。
2 市场经济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济体制变革使我国社会、经济面貌日新月异。图书馆事业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比较突出的在于文献资源。
2.1 文献资源多样性
实体文献(从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型,到现代的缩微、磁盘、光盘、多媒体等非印刷型)已经使人眼花缭乱,天文数字的信息、知识以虚拟文献形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等超越时空传递,更使人手足无措。
不同的信息、知识固然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差异纷呈,即使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知识亦可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语音、文字、代码、图形、形体等),存在于不同的载体中,通过不同的手段传递,这就是当代文献资源的多样性。
文献资源多样性的存在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经济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有时甚至成为获取信息、知识的关键。例如,通过免费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即时将复杂的信息有目的地送达,互动,显示出它的经济性优势;广播、电视的广大覆盖度,滚动播放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受众便捷、形象地获取免费的信息、知识,也显示出它们的经济优势。
当然,文献资源的经济性并不仅仅体现在金钱方面,笔者认为就是在时间、空间、设施、人员、效率、影响等方面,从理论上讲,只要施行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都属于行为的经济性。实际上,经济性是相对而言,并且有时对于经济性的判别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统筹考虑。
2.2 文献急剧增长
文献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例如,我国正式出版的图书品种上升趋势日益迅猛(见图1)〔2〕,据统计,我国1949~2000年共出版1688658种新书,而其中1991~2000年即达921465种,占总数的54.6%;2000年出版117597种新书〔3〕,占总数7%;2002年又有99959种新书问世〔4〕。2001年有期刊20000种(其中正式公开的8889种)。
图1 1949~2000年我国图书出版趋势
海量文献的涌现,使得任一图书馆难以承受对文献“求全”(无论是传统的不分学科,还是改革后的选择学科)的观念。尽管国家图书馆履行国家总书库职责,也规定“中小学教科书、低幼读物、年历片、画片等不入藏”〔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5月新投入使用的馆舍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却不得不剔出60万册(件)文献以腾出空间,暂且适应增长迅速的实体文献对空间的需求。
2.3 价格虚高
近年图书价格不实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图书馆采访人员却受出版商、书商否认、回避或极力模糊的蒙骗。《天津图书发行》第15期报道:国家审计部门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中央级出版单位普遍存在着图书定价过高的问题,定价30元的图书,实际成本只在10元左右,利润高达200%;一些工具书,利润有900%之多。十余年前,《四库全书》售价5万元/套,现今又以16万元/套展开猛烈的征订“攻势”。国家某部委的《××××文库》号称实价1000元(岂能无利润?),却以近3000元价格征订。更有甚者,一些名著价格大起大落的幅度竟高达69.39%~92.41%(详见表1),平均降价幅度为83.25%。即使如此,图书的利润空间还有不小(例如成本仅70元左右的《世界童话大全》售价在1000~1200元)〔6〕;某书商手持1000余种图书目录,以一折的极低价位四处兜售。
表1 某些名著降价概况
┌───┬───────────┬─────┬─────┬────────┐
│ 序号 │ 书名 │原价(元)│现价(元)│ 降价幅度(%)│
├───┼───────────┼─────┼─────┼────────┤
│ 1
│四大名著 │
1080
│
110│89.81% │
├───┼───────────┼─────┼─────┼────────┤
│ 2
│孙子兵法 │960
│
110│88.54% │
├───┼───────────┼─────┼─────┼────────┤
│ 3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
1480
│
300│79.73% │
├───┼───────────┼─────┼─────┼────────┤
│ 4
│传世名著 │
1280
│
240│81.25% │
├───┼───────────┼─────┼─────┼────────┤
│ 5
│中华古典文学名著宝库 │
1680
│
320│80.95% │
├───┼───────────┼─────┼─────┼────────┤
│ 6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 │498
│80│ 83.94%│
├───┼───────────┼─────┼─────┼────────┤
│ 7
│动物世界·彩绘百科全书│980
│
300│69.39% │
├───┼───────────┼─────┼─────┼────────┤
│ 8
│资治通鉴 │
1580
│
120│92.41% │
└───┴───────────┴─────┴─────┴────────┘
一些图书在再版时,本应当降价(已经处于获利阶段),可事实上非但不降,反而大幅度提价。《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四)》1990年出版时才6元;2002年重印,书价却上涨到21元,增长3.5倍。《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1983年初版售价5.06元,2002年重印猛升到210元,增长41.5倍。怎不令人瞠目结舌。
图书印张的价格具有比较客观的可比性,尤其是同一种类图书、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同一种类书。尽管《中国出版年鉴》统计的当年图书印张价格(由于种种因素而下拉了不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比《全国总书目》(由中华书局出版,但不是严格按照年度准时出版)与《中国植物志》(1959年以来一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若干卷、分册,纵向反映图书价格变迁)低(详见表2),但也反映出逐年稳步攀升的势头(见图2)。
表2 1988~2000年《全国总书目》、《中国植物志》与图书年均(元/印张)情况
┌───────┬─────┬────────┬───────┐
│ 年度 │ 年平均 │ 《全国总书目》 │《中国植物志》│
├───────┼─────┼────────┼───────┤
│ 1988 │
0.23
│ 0.25 │ 0.39 │
├───────┼─────┼────────┼───────┤
│ 1989 │
0.31
││ 1.13 │
├───────┼─────┼────────┼───────┤
│ 1990 │
0.33
│ 0.48 │ 1.02 │
├───────┼─────┼────────┼───────┤
│ 1991 │
0.36
│ 0.46 │ 1.16 │
├───────┼─────┼────────┼───────┤
│ 1992 │
0.39
│ 0.54 │ 1.22 │
├───────┼─────┼────────┼───────┤
│ 1993 │
0.48
││ 1.3 │
├───────┼─────┼────────┼───────┤
│ 1994 │
0.60
│ 0.69 │ 1.73 │
├───────┼─────┼────────┼───────┤
│ 1995 │
0.77
││ 3.49 │
├───────┼─────┼────────┼───────┤
│ 1996 │
0.96
│ 1.83 │ 2.27 │
├───────┼─────┼────────┼───────┤
│ 1997 │
1.02
│ 1.93 │ 2.48 │
├───────┼─────┼────────┼───────┤
│ 1998 │
1.07
│ 1.97 │ 2.38 │
├───────┼─────┼────────┼───────┤
│ 1999 │
1.11
│ 2.29 │ 2.25 │
├───────┼─────┼────────┼───────┤
│ 2000 │
1.14
│ 2.27 │ 2.09 │
└───────┴─────┴────────┴───────┘
注:1.本表中《全国总书目》与《中国植物志》印张价格取自《图书馆杂志》2003年年刊所载拙文《初探二十年来我国图书的价格问题》。
图2 1988~2000年《全国总书目》、《中国植物志》与图书年均(元/印张)变化趋势
2.《全国总书目》取平均价,《中国植物志》取适中价。
书价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反映,具有一定合法性:1984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调整图书价格的通知》引入书价制定的市场机制,改统一定价标准为控制印张定价上下限,并规定出版社的利润不得超过10%〔7〕;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物价局明文规定:除中小学课本由国家控制定价,党和政府的文献、法律法规文献按成本定价并报国家物价局备案外,其他图书按稿酬、纸张、印刷工价及发行册数等自行定价。
图书具有商品的属性(它是用以交换的人类心智产品;其价值是汇集了大量信息、知识;其使用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的利用与开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出版商、书商)对它的运作无疑要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也应当遵守一定的规则。图书虚高的定价中包含某些“暴利”行为。1995年国家计委发布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明确界定:经营者经营某一商品或服务,其价格水平或差价或利润不得超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同一档次、同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或平均差价率或平均利润率的合理幅度。超过“合理幅度”的价格是“暴利”,低于“合理幅度”的则为合理利润。前文提到的“非典”图书(有的1/3是法规条文)1.5印张达到2.5~5元,后者就高达前者2倍;并且后者3.33元/印张(印数10万册)的价位也大大超出同地区、同期营利比较困难的学术著作,岂能称之为“微利”?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防治“非典”图书价格管理,严防利用防治“非典”牟取非法利益(新华社4月30日电,《上海新书报》2003年第14期摘)。
2.4 印数锐减
从经济学看,我国现有580多家出版社,新的书商难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关系,可以把图书出版市场看作是自然垄断市场。一般来讲,价格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衡后决定。当市场上出现垄断(包括政府垄断、专卖等)时,垄断厂商是市场价格决定者,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有可能采用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不少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印数锐减与此不无关系。
国务院1985年即授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原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原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也在1990年联合下文明确要求: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凡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但我们看到这类用途极广、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现在一般印数也只有3000册。
《中国植物志》是我国生物界两部大型志书之一,由我国几代植物学家按照植物的门、纲、目、科(亚科)等分工合作编撰;全书设80卷,125册,已连续出版40余年;近年出版得到基金资助,多次获奖,得到国际学术界好评。笔者调查,该书1992年出版的“第34卷”尚有8100册的印数,但2002年出版的“第70卷”只印了1200册,相差6.8倍;该书每印张20世纪80年代初为0.20元,到90年代中期猛升到3.49元,约高达17.5倍。
《全国总书目》是我国按年度汇编、最完整的累积性书目数据,是大、中型图书馆必藏的重要工具书。该书1985年出版的“1981年卷”印6500册,1996年出版的“1993年卷”减至1000册。该书每印张20世纪80年代初0.16元,到90年代中期猛升到2.55元,约高达15.9倍。据了解,《全国总书目》1987年以来的卷册基本上还有库存;从网上检索一些大型图书馆,收藏齐全《全国总书目》者凤毛麟角。
这些图书印刷过剩了吗?非也!2000年底统计,我国仅县级及其以上图书馆就超过11777所(其中县级及其以上公共图书馆2677所,高校图书馆1100所,专业图书馆8000余所)〔8〕。区区印数尚不能满足图书馆零头的需求。
2.5 同质化竞争激烈
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同的现象。图书出版界不仅存在同质化现象,并且愈演愈烈。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与MS DOS 3.3版本的巨大成功,基于Inter 80x86/Microsoft DOS的计算机平台开始大量进入大学校园,对计算机技术图书的需求量骤然上升,国内外出版商纷纷争夺这块“大蛋糕”,据不完全统计,至2001年全国超过300家出版社参与了计算机图书出版〔9〕。PC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有若干种同质化图书出现,直至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相关人士才有所醒悟。
然而,出版商的同质化竞争没有停息,出版还在不断“提速”,有的从策划到出书只用3天(当然,国外更有10小时出书的最新记录)。一个张国荣跳楼自尽,一片“哥哥”呼声起(如《再见,哥哥》、《哥哥的半生》、《永远的哥哥张国荣》、《红:纪念张国荣》、《赤裸的盛放:张国荣前世今生》、《飞往天堂》、《戏梦人生》、《拒绝再玩:张国荣魂断香江》、《随风而逝》等),仅半个月,就出版了17种纪念他的书〔10〕。人们对SARS病尚处朦胧状态,但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1日到5月8日就有52种“非典”图书出版(其中仅北京地区就有13家出版社的31种图书面世,甚至有1家出了6种),有的书全部赠送,也有的书部分赠送〔11〕,热闹异常,毁誉参半。
2.6 鱼龙混杂
且不论非法出版物,就是正式公开出版的图书中也是鱼龙混杂。尤其是出于政绩、公费、沽名钓誉、图财、“造势”等心理炮制出来的图书,有相当部分不仅毫无收藏价值,就是免费赠送,反给人家造成麻烦,甚至成为垃圾。笔者对此已屡见不鲜。
某些图书一而再、再而三地增补,书价也水涨船高,已经使得读者对它由喜转烦,进而生厌。图书的改头换面出版,或干脆“一女多嫁”,也是对读者的欺诈行为。有读者发现《李一氓回忆录》与《模糊的荧屏》、《我的学术之路》与《三松堂自述》、《知堂回忆录》与《苦茶》是“新瓶装旧酒”,《我陪胡风坐牢》其实是《往事如烟》和《伴囚记》的合集再版,《新凤霞吴祖光四十年悲欢录》实际上是作者用几个名字一出再出的传记〔12〕。
“快餐式”出书,甚至视严肃重大题材如儿戏。《北京晚报》2001年12月21日披露:沪版《中国入世议定书》上市仅几个小时就因质量太差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勒令停止发售。非同一般的图书尚且如此,那些靠网上信息拼凑而成的图书,即便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其可信度、知识含量又有多少?
出版商挖空心思赶“潮”、奔“钱”,浮躁心态溢于言表。张国荣的故事,一个母本就可以演绎出多少图书。且不论这些书的内容质量,就是从书商形象、出版业务注记方面也有显示:像作家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中央出版社有意无意地都将“印数”“忽略”掉;中国华侨出版社《红:纪念张国荣》的封面、书脊却连自己的社名都错为“中国华乔出版社”;常人眼光中正统的中央编译出版社,也将友人对张国荣追忆、怀念及大事记等文字内容的《随风而逝》作为“典藏版”,并且该书的责任方式忽而是“主编”(CIP数据),忽而是“编”(出版);广东旅游出版社《拒绝再玩:张国荣魂断香江》版权页上明明是5月出版,但东方出版交易中心早在4月14日就进货,零售商4月18日就售出;远方出版社《再见,哥哥》印了10000册,可腰封上却标着“一周销量100000册”,即使全部批出也仅有1/10的实物……〔13〕但有不少报道称此类书的销量并不看好。
在“非典”图书出版热潮中,书商各怀不同心态。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就比较冷静,没有急冲冲地介入出版,他们指出:“其实我们也在关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斗,但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在致病原体、流行途径还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不能误导读者。随着疫情的发展,医学界对‘非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们也将推出一本中医药防治‘非典’方面的书……作者曾深入到抗非的第一线,与前线医生有过直接的交流,而且长期从事中医传染病防治的研究,有深厚的学术背景。”〔14〕
2.7 文献升值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国内图书定价是该书价格的上限,只会随着时光流逝而下调。采访人员经济意识的反映,多局限于选书时在平装与精装的零星差价上考虑。
殊不知,出版商与书商走向市场后,注重市场需求,遵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原则,造成图书定价“不定”现象(打折是一方面)。我们见到某国家部委下属单位出售的《国家总书目:1989》由原价100元上扬到200元,增幅100%;国有书店售出5年前的新编地方志价位升幅在71%~315%(见表3)。经向物价部门咨询,答复是:因为方志图书特殊性,可以做价格的调整;市场价格放开,只要读者认可,有社会需求,就可以;政府不参与定价。
表3 部分新编地方志价格攀升状况
┌───┬────────────────┬────┬─────┬──────┬──────┐
│ 序号 │ 书名 │ 出版年 │原价(元)│ 现价(元)│ 上升幅度 │
├───┼────────────────┼────┼─────┼──────┼──────┤
│ 1
│陕西省志.第四十六卷,科学技术志 │ 1995 │ 95.00
│
176.00
│ 85.26%
│
├───┼────────────────┼────┼─────┼──────┼──────┤
│ 2
│建始县志│ 1994 │ 93.50
│
176.00
│ 88.24%
│
├───┼────────────────┼────┼─────┼──────┼──────┤
│ 3
│思茅县志│ 1993 │ 55.00
│
130.00
│ 136.36% │
├───┼────────────────┼────┼─────┼──────┼──────┤
│ 4
│南皮县志│ 1992 │ 71.30
│
160.00
│ 124.40% │
├───┼────────────────┼────┼─────┼──────┼──────┤
│ 5
│宜都县志│ 1990 │ 90.50
│
155.00
│ 71.27%
│
├───┼────────────────┼────┼─────┼──────┼──────┤
│ 6
│江陵县志│ 1990 │ 40.50
│
168.00
│ 314.81% │
└───┴────────────────┴────┴─────┴──────┴──────┘
3 应对策略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图书馆以往多采取伸手向上争取经费、协调采购(主要在期刊方面)、减少复本量、舍书保刊等策略,也确实缓解了部分难题。一方面,我们应当肯定这些策略中含有一定经济意识,某些做法仍然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由于图书馆界的市场经济意识还比较薄弱,故提出的应对策略被动成分较大。愿在此抛出拙见求教大家。
●明确馆藏性质的定位。按照具体图书馆对馆藏的收集情况以及“保障”与“使用”的侧重情况,划分为5个等级或类型:甲级(全面型)、乙级(研究型)、丙级(教学型)、丁级(基础型)、戊级(普及型);它们呈金字塔状设置,即层次越高的馆,虽然数量越少,但覆盖的范围却越大;“保障”功能随图书馆的层次提高而增加;“使用”功能则随图书馆层次的降低而增加(参见拙文(《论文献资源的保障与使用》)。
●了解图书价格。判别图书价格虚高与否的一个主要参照,就是将它与居民消费水平二者的增长幅度比较,若前者超过后者,便可以肯定。根据统计,1988~2000年间图书平均印张增幅功14.69%,而居民消费水平增幅〔15〕仅为6.25%,前者是后者的2.35倍(详见表4)。当然,若要精通图书的定价,对一般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如果在不同出版社之间比较,又会增加不少不确定因素。有作者随机选取科学出版社(我国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2002年下半年与2003年初出版的18种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行调查研究,平均值为“1.91元/印张”〔16〕,可以作为判断图书价格合理状况的参考。因为学术图书销量小,出版难,价格也比较高。
表4 1988~2000年我国图书平均印张与居民消费水平增幅比较
┌───┬──────┬─────┬─────────┬─────┐
│ │平均│ │居民消费水平(元)│ │
│ 年度 ││增幅(%)│ │增幅(%)│
│ │(元/印张) │ │(按当年价格计算)│ │
├───┼──────┼─────┼─────────┼─────┤
│ 1988 │0.23│ │
693│ │
│ 1989 │0.31│
32.1
│
762│
-4.5
│
│ 1990 │0.33│8.1
│
803│3.4
│
│ 1991 │0.36│8.7
│
896│8.3
│
│ 1992 │0.39│
10.0
│ 1070│
12.9
│
│ 1993 │0.48│
22.6
│ 1331│8.1
│
│ 1994 │0.60│
23.4
│ 1746│4.3
│
│ 1995 │0.77│
28.7
│ 2236│7.5
│
│ 1996 │0.96│
24.8
│ 2641│9.1
│
│ 1997 │1.02│6.6
│ 2834│4.2
│
│ 1998 │1.07│4.1
│ 2972│5.5
│
│ 1999 │1.11│4.7
│ 3138│7.9
│
│ 2000 │1.14│2.5
│ 3397│8.3
│
└───┴──────┴─────┴─────────┴─────┘
●改革采购方式。对于图书馆来说,集团采购与招标采购是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用的采购新形式。毋庸讳言,商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盈利,而图书馆习惯上采取的各自为政的采购方式难以形成规模,不被商家看重。如果图书馆联合起来采取集团采购方式,迫使商家薄利多销(当然,团购形式也可以降低商家的销售成本),取得图书馆与商家双赢的结果。我们已经多次在国外文献的采购中采用团购(内含协调因素),取得良好效果。多年的市场运作已使文献形成买方市场,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哪怕是有限的),采用招标采购形式获取质量更高、价格更廉、服务更好的文献,尤其是在大宗或价值较高的文献采选方面,效益更为明显。采用招标采购,对多个商家提供的资料、商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选择精品文献。精品文献不仅质量可靠,而且利用率较高。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尽管对馆藏文献的水平有不同要求,但是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使用”功能,尤其是基本上不承担“保障”职能的基层图书馆(室)。因此,有限的资金就应当首先用到刀刃上——尽量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至于用户长远的、个性化的需求,宜通过大型图书馆的“保障”实现。因为只有将分散的需求聚拢起来,才会提高总需求量,取得更大效益。例如,针对高校读者对教学参考书的需求具有集中性、阶段性、循环性的特点,宜按参考书重要程度差异和学生比例情况配备不同的复本,就是选择精品文献。
●选择恰当文献形式。现代文献虽然呈现多样性,然而又尺短寸长,各有千秋。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使得我们可以从“保障”与“使用”的不同出发点,更经济地选择恰当的文献形式。相同内容文献的价格,通常电子版低于印刷版,而网络版的又低于电子版。立足于“使用”的图书馆宜选取价格最低的文献形式,满足当前应用即可。而立足于“保障”的图书馆则宜选取电子版,甚至印刷版文献,因为虚拟文献随时可能变化,甚至消失,电子版也会随着技术、设备的日新月异而无法利用。实体与虚拟文献宜实行互补,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至少要保留一份实体文献。
●挖掘馆藏文献中的经济价值。相当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献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珍本、善本、文物,大幅度升值。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洞察此生财之道,故意按1~2倍的赔款(实际上是极低)“合理”获取。既然不少图书馆可以不加鉴别地随意降价处理收藏日久的馆藏,为何不能将多余、升值的文献处理一部分,作为更新馆藏的资金?
4 结语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尤其在我国,其经费来源仍然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似乎同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无二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形式上(拨款)相似,而实质上大异: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使用行政手段强制贯彻指令性计划,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限制了图书馆的自主精神和活力;而市场经济体制赋予图书馆以更多的自主权,一切经济活动都应以市场为中介,成本与效率原则是决定优胜劣汰的基本准绳。
成本与效率可以是经济意识的反映。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图书馆只有不断地强化经济意识,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投入创造更大的效率;否则,势必处于劣势,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改革中果断地将一些分院、所级图书馆或缩小,或撤销,或合并,这应当使那些尚习惯于计划经济环境中养尊处优的图书馆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