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
1.0 引言
本世纪以来,许多语言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对语篇连贯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目的是总结已取得的成就和仍未解决的问题,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
1.1 理论简评
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有人开始对语篇连贯问题进行研究,如Jacobson(1960),Harweg(1968),van Dijk(1972,1977),Kintsch(1974),Halliday & Hasan(1976),Coulthard(1977),Widdowson(1978,1979),Enkvist(1978)等(见苗兴伟,1998)。其中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连贯研究重视的是Halliday & Hasan 的《语篇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到八、九十年代, 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有关语篇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主要包括:Halliday & Hasan的语域衔接理论;van Dijk 的宏观结构理论; Widdowson的言外行为理论;Mann & Thompson 的修辞结构理论;Brown & 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Danés和Fries的主位推进理论。
以上六种理论模式都以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但每个理论都还存在一些需要补充和发展的方面。单就每个理论本身而言,都存在一定缺陷。
Halliday & Hasan的语篇连贯理论提出了表示语篇连贯的形式标记“衔接”和使这些形式标记能够成为衔接标记的决定因素:语域一致性。一方面他们对语域如何影响语篇连贯,语域一致性是怎样支配语篇衔接的没有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实际上它是比列举衔接的例证和类型更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其他衔接手段他们也没有进行研究,如语音语调的衔接作用,时态语态的衔接作用,及物性系统的衔接作用等。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运用了和直接成分分析法相似的模式,只是这是一种语义上的和语篇层次上的模式,所以他的分析基本上还局限在语篇内部,对影响和支配语篇连贯的社会文化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心理认知因素,没有包括在其框架之内。Widdowson 的言外行为理论虽然十分简洁,理论性也很强,但十分笼统,在具体分析和研究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框架、 理论的具体层面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Mann&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与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十分相似。虽然其修辞结构是由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来确定的,但其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对语篇内部成分的分析上。Brown & Yule的心理框架理论是对以上理论的很好的补充,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语篇连贯的主导作用,但其本身不能成为完整的语篇连贯分析理论模式。Danés和Fries 的主位推进理论也主要是从语篇内部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的。即使如此,它也仅仅是语篇内部影响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也难以担当起语篇连贯分析整体理论框架的任务。
综合起来看这些理论模式几乎涉及了与语篇连贯有关的所有方面,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缺陷是都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具体的、有较高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2.0 语篇连贯的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语篇分析的整个过程和几乎所有方面。它的产生虽然表现在形式上(各个类型和各个形式层次的衔接手段),但它本身不是形式层次的特征,而是语义特征,表现为语义上的从语篇整体上的联系(connectivity )和一致性(consistency或unity)。而这种联系或一致性不是由语篇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行为潜势”(behavioralpotential )(见Halliday,1973),是同一文化背景中人们通常做事的常规和习惯,作为行为潜势的一部分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说话和写文章的规则和原则(语类结构等),这些群体特征若从个体的角度讲则表现为人们的心理认知模式(如图式、框架、脚本、心理模型、计划)等。
语言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如省略、隐含等)。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则可表现为交际者的心理过程和交际目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的语境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情景语境理论,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语义的相关性主要由以上因素决定,在语言形式上由多个层次的特征表现出来,如非结构衔接手段、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等。下面分别予以简述。
2.1 文化语境
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作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显然都要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通常要交流的意义、通常要说的话。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样,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将会直接影响他自己要说的话,和对对方讲的话的理解与解释。如果对方讲的话符合他的思维模式和讲话方式,则可以很自然地把对方的话解释为连贯的话语,并给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有利于把其下面要讲的话语理解为连贯的话语。不然则可能造成误解或交际中断,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或语篇的语义结构。这一方面使这些固定的交际模式具有有利于本言语社团的成员交流意义的作用,同时也是惯常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英语中,从法语中引进的原本表示“类型”的文学用语“体裁”(genre)被用以表示这类语义结构, 在汉语中称为“语类”(见方琰,1998)。语类结构是语篇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显然,无法纳入到这个结构中的成分,也将会被认为是影响语篇连贯的成分。
2.2 认知模式
从个体的角度讲,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如上所述的习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和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会在个人的头脑中积淀形成一定的动态或静态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既具有静态特性,以一定的模式存在,又在不断地变化中;既有其被动的等待被选择的特性,又有与讲话者积极参与、主动计划和决策密切联系的特性。由此,语言学家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模式来描述这种认知模式,如框架理论,把认知模式描述为静态的知识系统;图式理论,把认知模式描述为有形的结构图形;脚本理论,把认知模式描述为备用的资源等。如果语篇表达的意义在某个框架内或在几个框架内,且几个框架的意义都与语篇的总主题相一致,语篇就是连贯的。
2.3 情景语境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所以,它不仅包括现场语境中的成分,如谈论的话题、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媒介和渠道等,也包括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等。这些都是融合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为了使以上讨论的诸因素明确化,我们把情景语境描述为主要由现场情景中的因素,如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渠道和媒介等组成的情景框架。这样,情景语境将给讲话者提供外界环境,对语言选择进行限定,如哪些是在现场情景中和在上下文中明确的,不必用形式手段表达出来;哪些是对现在的交流十分重要,必须要明确表达的;哪些是可以从形式上进行预设的。
2.4 心理思维
语言交际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的语言活动是由人的大脑支配的,所以人的心理活动、性格、情感、内在的知识结构,以及当时的心态等都可能影响语言交际。同时,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也都是在人的心理过程中实现的。那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篇通常都是以预设同一言语社团的人都具有许多共有的意义交流方式为前提的,是建立在人的共性特征基础之上的;其缺点是略去了许多个体因素所引起的交流上的特殊现象。如果语篇连贯与否都要经过心理过程的推测、判断、选择,即由听话者来判定,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听话者看来是连贯的话语,而另一个听话者可能看来并不连贯或不太连贯的话语。这样就会把连贯的标准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需要假设一个理想的讲话者:他具有把任何可能解释为连贯的话语都解释为连贯话语的能力,是一个本言语社团所有人应该懂得的知识他都懂得的交际者。这样就反过来又把语篇连贯建立在一个十分抽象的层次上。这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和以心理认知为基础研究语篇连贯时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研究讲话者和听话者的心理过程还是可以与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形成互补关系,特别是在检验理论的心理现实性和连贯产生的心理过程方面。
参与者的交际意图是影响语篇连贯的主要因素之一。交际意图可以说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一方面受到现实情景语境的支配,同时也受到交际者自身的个体特点,如个性、个体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等的影响。交际意图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对意义的选择。由此,在某些场合中可以理解为连贯的话语,如果在另外的场合中与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不符,也会被理解为不连贯或不太连贯的话语。
2.5 语义联系与相关
语篇连贯通常被解释为语义的关联性(relevance), 认为只要上一个句子与下一个句子联系起来,或者语篇中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有关联性,两者就是连贯的。笔者认为,单纯的把两者或多者在语义上联系起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虽然两者相关,但与语篇的总主题不符,也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语篇内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码要具有三种关联性,才能基本保证语篇的连贯,即语义关联性、主题关联性、语境关联性。语义关联性是语篇各部分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主题关联性是语篇各部分之间都符合语篇总主题的要求;语境关联性是语篇各个部分都应该和语篇产生的情景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交际任务。语境在此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用语,泛指社会文化、现场情景和交际意图等的汇合。
2.6 形式衔接手段
语篇意义的连贯性要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但语言形式只体现显性意义和提示预设意义。由交际者的共有知识、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引起的隐含意义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从而在语言形式上留下了许多空缺(missing links)。 这些空缺的弥补反过来又需要听话者借助交际者的共有知识、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来推测完成。据此可知,单纯地分析体现语篇连贯的形式特征是不能确定语篇连贯与否的。对形式的分析必须要与对文化、语境、交际意图等的分析联系起来。
体现语篇连贯的形式特征出现在形式层的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上: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在音系层次上,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2.6.1 非结构性衔接
非结构性衔接机制指把语篇的小句及以上的单位联系起来的形式机制,包括词汇衔接手段和语法衔接手段:所指、省略、替代和连接机制等,即Halliday & Hasan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所研究的衔接手段。
2.6.2 主位结构
在结构层次上,主位结构是语篇的谋篇机制之一,它以线性和层次性两种方式把语篇句子所谈论的话题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大话题,最后体现语篇的总话题。所以研究语篇的主位推进程序是研究体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2.6.3 信息结构
F.Danés认为,语篇的主位结构也包括语篇的信息结构,即主位总是已知信息,而述位总是新信息。但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是两种不同的结构。主位是从讲话者的角度讲认为重要的信息,是他要谈论的话题;新信息是从听话者的角度讲重要的信息,即讲话者认为对他是新的信息。两者通常是一致的,但在对比或强调的情况下,主位也可以是新信息,述位相应地也可以是已知信息。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讲,如果新信息出现的顺序反映语篇意义发展的顺序, 新信息的总和反映语篇总的信息重点, 语篇就可以是连贯的(Halliday,1985b)。
2.6.4 及物性
Halliday认为,语篇的衔接机制体现语篇的谋篇意义,所以作为体现语篇的概念意义的及物性结构和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的语气结构没有衔接功能。但胡壮麟先生认为,及物性结构也具有衔接功能,如他在Halliday对William Golding的《继承者》(The Inheritors )的及物性结构的文体功能的分析中发现,某种及物性结构的高频率出现就具有衔接功能,体现语篇的总体主题意义。所以,胡壮麟先生认为,“及物性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我的观点是,对某一过程的选用的相对频率可体现一个语篇的某些特征。”(胡,1996)。在《继承者》中,不及物过程的高频率出现表现了Lok及其Neanderthal人的视野和眼界,及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程度,为其在世界上绝迹埋下了伏线,这从多个层次上体现了语篇的主题。
2.6.5 语气结构
同及物性结构一样,语篇的语气结构也具有衔接功能。首先语篇的某一类型的语气结构的高频率出现可以体现语篇的功能类型和语类结构。如全部由陈述句写成的语篇的功能是主要提供信息的,如说明文和叙述文;主要由祈使句组成的语篇则主要是指令性的,如菜谱、使用说明书等。语篇中某一主语的高频率出现可以表现语篇主要对命题负责的成分是什么,语篇的时态和情态可以体现语篇与讲话者讲话的时间相关的时间因素和讲话者对其命题的肯定程度等,这些显然具有衔接功能。
2.6.6 语音语调
除了词汇语法衔接手段外, 语音语调同样具有衔接功能(见胡, 1993)。人们讲话不是像连珠炮似的一次把一个语篇或一个语段讲下来,而是要在讲话中不断地换气,所以语音停顿是口语语篇的规则性特征。从语篇的谋篇意义角度讲,有规则的停顿本身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不可少的特征,所以是衔接的手段。另外,两个停顿之间的语段形成一个声调群(tone group)。它通常不是没有意义的语流,而是一个有信息价值的单位, 称为信息单位。 每个信息单位从语音上有一个焦点(focus),从意义上有一个核心,是新信息的中心(Halliday,1985/1994)。如果语音的换气停顿单位(即声调群)与语篇信息发展一致,就会有利于语篇连贯的形成,反之则会影响语篇连贯。再则,每个声调群都根据其语调的类型(在英国英语中,共有升调、降调、低升调、降升调、升降调以及“降调+低升调”和“升降调+低升调”几种类型)(ibid.)体现人际功能,与语气结构形成互补和相互强化关系,所以同语气结构一样具有衔接功能,有利于体现语篇连贯。
语音除了有体现词汇语法特征的功能外,还具有直接表义的功能。语调就是超越词汇语法直接表达意义,与语气结构和信息结构形成平行和互补关系的例证。同样语音模式也能直接表达意义,特别是谋篇意义。例如,诗歌中的格律与押韵显然直接体现谋篇意义,是诗歌成诗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使诗歌成为连贯的语篇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们也直接与语篇的主题相关联,对主题起强化、衬托、体现等作用,显然直接对语篇连贯起建设性作用,是明显的衔接机制。
2.7 评论
以上对语篇连贯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略的介绍。总的来讲,语篇连贯的条件可以归纳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见朱永生,1995-96)。 其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因素,主要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交际目的、个体特点等对其意义选择的限定来决定和影响语篇连贯。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则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语篇连贯的各种条件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由下页图一表示。
它共包括六个板块,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群: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为社会文化板块群,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研究制约语篇连贯的条件;认知模式和心理思维为认知心理板块群,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制约语篇连贯的条件;语篇意义板块群和衔接机制板块群,两者形成语篇本体板块群,从语篇本身的意义和形式的衔接机制来探讨语篇连贯。社会文化板块群和认知心理板块群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另一方面又各有其特点,如从心理认知的角度研究就把个体的心理特点考虑 在内。文化语境与认知模式具有平行并列的关系,在群体表现为文化语境的特征,在个体表现为认知模式特征,两者表现的都是语言交际的背景特征。情景语境和心理思维是并列平行的,在群体表现为情景语境的特征在个体则表现为心理活动和过程,两者都表现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是语言交际的前景特征。在语篇连贯研究中考虑社会文化因素使我们注意到了语言交际产生的动因,考虑心理认知因素则可以使我们考虑个体的特点,如人格、性格、个人背景、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等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支配和控制人们把某一语篇解释为连贯或非连贯的基本因素是文化语境和认知模式,它们同时决定了语类结构的特点和讲话者知识结构的特点。这两大因素基本上决定了语篇要交流的意义的类型、顺序、结构等。从个体的角度讲,它们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要在讲话者的心理过程中得以实现,经过讲话者的心理过程,特别是要经过讲话者交际意图的检测,不适合其交际意图和个体特点的交际意义要被过滤掉,或由其他意义来代替。意义是语言的最高层次的特征,它一方面具有与以上各个因素相关联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由语篇形式的各个层次来体现。语篇连贯是语义特征,是区分语篇与非语篇的基本标准。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文化语境、认知模式和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语篇意义和接应机制)相联系,一方面可以决定什么意义特征与什么语境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决定什么意义特征需要由形式特征来体现,什么意义特征只需要由形式特征来提示,什么意义特征不必由形式特征来表达,由此成为语篇的隐含意义,从接应机制上没有表现。
此模式力图双向解释语篇连贯的形成过程。从编码的角度讲,它是从上到下的,即根据语境、交际意图和个体心理特点等选择要表达的意义,并确定哪些意义是必须由语言形式明确体现出来的,哪些是预设的,哪些是不必用形式手段来体现的,最后把必须由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决定语篇连贯的意义通过接应特征体现出来。从解码的角度讲,它不是简单的单向过程,因为听话者单靠形式特征本身无法得出语篇的隐含意义,而是必须借助非语言因素才能得出语篇的整体意义。由此通过语篇的衔接特征来还原决定语篇连贯的显性意义,同时根据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语类知识等还原语篇的隐含意义,实现语篇整体意义的连贯。
3.0 存在问题
3.1 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
首先我们对连贯概念的理论化做得不够,总是想当然地把它预设为已知的概念,没有对其范围及其在整体理论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和限定。Widdowson曾对语篇连贯概念进行了理论化尝试, 但他的理论虽然系统、清晰,但理论框架具体程度不够,从而影响其实施和应用。
3.2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
我们对与语篇连贯有关的因素研究较多,包括控制语篇连贯的因素和体现语篇连贯的因素,即衔接,而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因素都是以什么方式来影响语篇连贯的研究却很少或研究不足。这就造成了研究成果可信度不高,大家都有“它不是语篇连贯的全部”的感觉。
3.3 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由于我们对与连贯有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所以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的和明确的理论研究框架,因此大家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的与语篇连贯有关的因素上,但没有明确这些因素在语篇连贯中起多大作用。大家通常认为只要认识到这一个或几个因素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语篇连贯的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还相当多,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使在其他方面都连贯的语篇失去连贯性。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起语篇连贯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明确各个部分的功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4 具体程度不够
虽然大家都对与语篇连贯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单独研究,但研究的精细程度和具体程度还不够,对一些更精细和具体的方面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具体地讲,社会文化因素、心理认知因素、现场情景因素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控制语篇连贯的。
4.0 发展趋向
4.1 语篇连贯概念研究
首先,对连贯概念本身要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使这个通俗的概念理论化,如研究语篇连贯本身的意义、其所涉及的范围、重点和出发点、它在整个语篇连贯理论体系中的位置等。
4.2 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在对语篇连贯的相关因素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还要从整体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如研究各个因素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与语篇连贯整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起语篇连贯分析的理论框架,使其系统化和程序化。同时,还要确定与语篇连贯分析有关的其他因素在整体理论框架中的作用和地位等。
4.3 微观研究
在提倡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微观研究也要继续向深入发展。在总体理论框架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微观研究的精确程度和深入程度就会成为关键因素。实际上,要建立一套理论框架并不很难,难的是研究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分析程序和步骤,使得出的分析结果可靠、全面、实用。
4.4 应用研究
现在已有学者把语篇连贯的诸因素应用于外语教学、翻译等研究中(如Widdowson,1977:Yang,1989;杨若东,1997;郑立民,1988;王东风,1998)。若能建立起语篇连贯分析的理论模式和分析程序,将会为外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语篇分析、文体学等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工具,促进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收稿日期:199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