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跟踪热点,促进档案学发展&2005年档案学年度研究综述_档案学论文

坚持特色,跟踪热点,促进档案学发展&2005年档案学年度研究综述_档案学论文

坚持特色,追踪热点,推进档案学发展——《档案学》2005年年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学论文,热点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之谋,在于计划,也在于总结。有好的总结,才有更加科学的计划,更明确的目标。对《档案学》2005年度的转载进行总结,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既有助于我们回顾工作过程、发现问题,也有助于读者了解《档案学》的特点与转载宗旨。

一、重点与热点:2005年《档案学》载录的量化分析

对于2005年《档案学》载录文章的量化分析,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档案学》载录的主要方向,以及关注的重点。2005年《档案学》6期,共全文转载115篇文章,文章来源于十九种公开出版的刊物。其中,转载量最多的前六种刊物分别是:《档案学研究》(16篇)、《档案学通讯》(13篇)、《浙江档案》(13篇)、《中国档案》12篇、《山西档案》(11篇)、《档案与建设》11篇。这六种刊物都在全国档案学与档案事业核心期刊排位中名列前茅,它们的文章转载量占全年《档案学》的2/3,说明《档案学》的主要转载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档案刊物质量。2005年《档案学》6期共设置栏目如下:

2005年《档案学》载录各类栏目文章一览表

期次

第1期第2期第3期

第4期

第5期

第6期

总计

理论探讨 3 64 4 17

档案(学)研究 42 3 9

文件管理/理论 3 3 6 12

档案工作与管理

352 10

档案工作机构

45 9

档案馆研究

44

档案编研 2

2

档案与文化3

3

档案文史

2 2

专门专业档案 3546 3

4 25

数字信息化 4

3 7

档案科技工作 33

中外比较与交流/海外纵览

22 4

制度与法规/依法治档 2 2 4

案例研究

3 3

会议传真 1

1

总计 18

21

20

20 20 16 115

从以上栏目的转载量比较中,可以看出本刊的转载主旨,即“坚持特色,追踪热点”。

1、保持档案学的特色,提供档案学理论研究平台是档案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档案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之中的年轻学科,只有对于其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促进档案学自身的成熟与完善。作为一份有影响的文摘类刊物,《档案学》一如既往地支持与鼓励档案界有学术研究热情与能力的专家、学者,将自己有思想、有特点的文章发表出来,择其优者予以转载,以增进学界交流。《档案学》中,如“理论探讨”、“档案(学)研究”、“文件管理/理论”等栏目,转载文章量相当大,几乎占全年转载量的1/3,这其中有争鸣、有创新性探讨。一批长期活跃在档案界的专家、学者,如冯惠玲、陈兆祦、何嘉荪、宗培岭、谭琤培、刘新安等知名教授的文章被收录。其中如冯惠玲教授的论述档案馆的“亲民”战略,何嘉荪教授的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以及刘新安教授论述的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等文章,在本刊2005年收录的文章中,可以说是上乘之作,有值得赞赏的创新思想。

在档案学研究与理论探讨中,我们比较多地关注有关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对特色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观点给予特别的关注。如文件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理论、档案鉴定理论、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档案学的基石,同时对于应用理论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追踪热点问题研究,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专门专业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馆研究、档案与文化建设、现行文件开放等为代表的热点问题,吸引了档案界,甚至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关研究文章数量增长之快、作者层次之丰富,为建国后档案学研究所罕见。这些工作对象与现象,成为档案界的研究热点,甚至成为档案学新的学科增长点,既完善了档案学科体系,又构成了对于原有档案学理论的一定冲击。因而,本刊对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予以充分的关注,并不断跟踪其进程,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有关专门和专业档案管理的文章转载共有25篇,数量之多,说明这一领域研究之热。其中探讨人事档案的管理体制、民营企业档案、口述档案、社区档案工作、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等文章,在我们“专门专业档案”栏目中转载量比较大。尤其是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文章转载有7篇之多,这与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关注和引导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直接有关。2005年4月19日,经过中央办公厅批准,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王刚同志关于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指示精神,总结、交流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经验,积极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见毛福民同志在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因而,此前此后,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管理问题一时成为焦点。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学术界与实际工作部门都有相当多的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建设模式。因而,在我国各种档案期刊中,有关的文章数量一直非常大,为此《档案学》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如仅仅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数字化问题,2005年《档案学》就转载了9篇文章,比例相当高。

现行文件开放是政务信息公开需要,也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必然。我国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一般设置在档案馆内部,这一定意义上说,它拓宽了档案馆的工作领域,增加了职能,同时,它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的讨论,即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与文件中心的关系问题。实际工作部门与档案学术界不断有此方面的文章发表。2005年《档案学》转载这方面的文章有8篇之多。

当然,本刊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还继续保留有一些传统的栏目,如“档案与文化”、“档案编研”、“档案法制”、“科技档案工作”、“中外研究与交流”等,继续承担这些领域研究文章的转载任务,以体现《档案学》转载的综合特点。

二、佳作共赏:2005年《档案学》转载文章的质量评价

在2005年《档案学》收录的115篇文章中,许多兼有理论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值得学界同仁重视。这些文章的共同点,就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提出的观点比较有启发意义。本刊在此进行简单的评介。

1、在档案事业与档案发展战略方面,我们选用了冯惠玲的《以变应变——当代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第3期)以及《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第5期)。这两篇文章从政治民主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化等方面,论证了档案事业与档案馆需要变革的必要性,这种思路对于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解决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建立新机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这种宏观立论、引领新思维的文章不能不读。

2、在文件理论方面,我们选用了12篇文章,其中,何嘉荪等的《文件运动理论模型机理分析》(第1期)、谭琤培的《文件中心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引发的思考》(第3期)、吴品才的《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概念》(第3期)、刘东斌的《再谈“文件论”——与陈兆祦先生再商榷》(第3期)、熊欢欢和周毅的《文件价值论与现行文件开放》(第4期)都值得好好一读。特别是文件运动理论问题,它是何嘉荪教授继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要理解这个体系,首先需要三位一体地认识文件运动规律(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宗理论与鉴定理论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文件运动规律);而用文件运动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解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问题。吴品才博士的文章则对文件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作了很详细的解释,很有启示性。学者刘东斌提出的再谈“文件论”,并与陈兆祦教授商榷,实际上还是涉及到如何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当长时间里都存在着争议,各派观点表现十分明确,而谭琤培教授的文章,则差不多是这些现象的评价文章。如果要全面认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反映,这几篇文章都有指引性作用。

3、在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冯湘君和刘新安的《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第6期)、张煜明的《2004年档案学刊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佳作回眸》(第4期)、周玲的《改进档案学理论研究刍议》(第3期)、丁海斌和王爱华的《再谈“档案”的词源问题》(第3期)、陈艳红的《档案形成规律研究综述》(第6期)、管先海的《对档案学研究发展特点和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第4期)是值得推荐的。特别是冯湘君和刘新安的文章,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刘新安教授在2004年就有此相关的文章被收录,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本刊2005年度继续收录,我们认为他的观点是有一定创新性的。此外,张煜明的评述性文章,不仅让我们能回味2004年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佳作,最重要的是他的气闲神定、娓娓道来的从容风格,很符合一个老学者的谦逊不张扬的个性。

4、关于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我们选用的文章中,陈兆祦的《“非国有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好》(第4期)、宗培岭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第3期)、黄世喆和韦华的《关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原则与体制的思考》(第1期)、梅先辉的《深圳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第4期)是值得好好一读的。陈兆祦教授作为我国档案学的著名学者,其本身的学术造诣,能让文章富有启示,因而,他的关于非国有企业档案管理自主发展的思想,研究这一问题的人不能不读。宗培岭教授的文章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内容全面丰富,成果层次高;而梅先辉的文章,则从深圳民营企业的现状谈问题,很有针对性。

5、有关数字档案馆建设及数字化方面,裴燕生的《档案网站检索查询功能的建设》(第2期)、周林兴的《论数字档案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期)、金更达的《基于内容管理的数字档案馆集成模型探讨》(第1期)、刘智勇的《论数字档案馆馆藏结构与馆藏观》(第3期)、朱铮和张照余的《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制作系统》(第5期)都值得一读,这些文章都在数字档案馆的基本认识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体现了我们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研究的不断深化。

6、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由何嘉荪和金更达合著的《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第5期),尽管读来有些枯燥,但文中提出的元数据项目及规则,可能成为我国元数据标准制订的蓝本,两位作者因此还加入了由深圳市档案局(馆)主持起草的国家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项目中。麻新纯的《电子文件对中国档案事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第5期)从经济、政治、法治、人文、科技等环境论述了电子文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特性。王良诚的《我国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工作若干情况》(第1期)总结了我国电子公文归档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电子公文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作者作为一个对于国家电子公文归档综合情况非常了解的国家档案局干部,其文章的可读性不言而喻。

7、关于档案与文化的关系,有李国庆的《研究“文化”基本特征,提升档案馆文化功能》(第1期)、张照余的《档案“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第1期)、冯绍霆的《档案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第2期)、郭东升的《档案馆大可不必视档案文化产业为禁区》(第4期)等文章,是值得推荐的。特别是作为“学者型”局长李国庆的文章,提出了档案馆六大方面的文化功能体现,对于档案馆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应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8、关于现行文件开放、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与文件中心等关系问题,我们选用的文章中,吴品才的《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与档案馆关系质疑》(第1期)、邓敏的《对现行文件开放主体的思考》(第2期)、蔡蔚和周毅的《现行文件开放的权利与义务主体分析》(第3期)、谭琤培的《论现行文件开放中的控制》(第4期)、黄项飞的《展望中国的文件中心》(第4期)等文章,很有阅读的必要。

9、中外档案学交流方面,章燕华的《中外档案学形成背景差异分析及启示》(第2期)、霍力华的《第9次中日企业档案学术交流会综述》(第2期)、吴开平和蔡娜的《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及启示》(第5期),这些文章的信息量比较充分,认真一读,对于我们了解中外档案工作,尤其是中外企业档案管理的共性与差异方面,有启示作用。

10、案例分析这方面的文章转载,是一种新的尝试。中山大学04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1994年发生在山西河津市试验化工厂的“生产日报单案”进行了讨论,针对十年发生的案件,从档案学角度讨论并写出三篇有相当深度的文章,为此本刊予以全部转载。这三篇文章是:《从法律角度对十年前“生产日报单案”的再认识》、《从保管角度谈档案的安全和长期效益问题》、《档案意识的发展——从十年前“生产日报单案”的讨论说起》(第6期)。这种案例分析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档案与档案工作。

当然,在本刊2005年度转载的其他文章,也各具特色,囿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同时,由于本刊的篇幅所限,还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没有被收录而成为遗珠之憾。在本刊2005年收录的文章中,不仅有较广泛的刊物来源,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作者群及其视角。在这些作者中,有知名学者、有管理干部、有基层人员、有在校的研究生,层次不同,水平可能也不一。但无论是老学者的驾轻就熟还是后生的新手上路,他们都热爱着档案工作,执着于档案学研究。因此,《档案学》能够义务地为他们提供一个研究平台并竭诚服务,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三、结束语

新年来临,我们衷心感谢全国读者和档案工作者对本刊的厚爱。在新的一年里,面对档案工作的迅速发展,新情况、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不断涌现,形势喜人,但新产生的问题也不断需要去解决。因而,我们既感到鼓舞,又感到任重而道远。在2006年,我们将努力选刊本学科的佳作精品,尽可能地反映档案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继续保持特色并时刻关注热点,与广大档案工作者共同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  

坚持特色,跟踪热点,促进档案学发展&2005年档案学年度研究综述_档案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