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更加清楚地告诉人们,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文明成果不仅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而最终必然要体现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全方位地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借鉴世界各国管理国家的有益经验,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化的需要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应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努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领域、文化建设,即社会的文化、知识、智能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也包括与此有关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即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觉悟、情操以及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方面的状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力进行的,是由精神文明本身的特征决定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文明,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资本主义时代,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密切,每一个民族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也是一样),不仅是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成果,而且是以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成果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应该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全部积极成果基础之上。列宁就曾明确地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方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成无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加以提炼和上升,才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依据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最确切、最慎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才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历史的经验也表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精神产品的出现,大都在吸收、消化、综合前人或者同代人精神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发展和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类的知识越提高,各个民族的交往越密切,各种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便越大,精神财富的生产和创造源泉便越丰富,其发展速度也就越迅速。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门知识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道理。因此,邓小平认为,只有把人类文明的全部积极成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厚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够较好较快地发展。他说,要把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这样发展就快了,一个不善于吸收别人先进成果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民主政治建设开放性的具体化
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对外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其“软件”即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属于精神领域内容的对外开放,还包括其“硬件”即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方面的对外开放。
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其一是思想观念和理论方面要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思想观念方面,要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左”的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如崇尚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方面,长期把“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锅饭”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起生产力标准。破除中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自然经济观念,增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让西方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具有的时间、效益、市场、民主、法制和科学等观念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效益是企业第一生命”、“用户就是上帝”等观念成为经营者的信条。使竞争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深入人心。文革前后,由于“左倾”思潮作崇,我们对国外一切理论都持否定态度,一概排斥、拒绝接受。像论述对外开放的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受到批判。实际上,在实行市场经济这一点上,我们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相通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在这方面的相同之处则更多。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许多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此外,从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看,人口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国外都有许多先进理论值得我们去探讨、汲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开放,加强国际性的理论研讨与交流,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自身的理论研究工作,50年代,我们就吃过理论封闭的苦头。我们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消极因素,连它的积极方面也全部否定,忽视了计划生育工作,致使人口问题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其二是文化教育科技领域要对外开放。十年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大革文化的命,文化教育领域是重灾区,不仅中国传统文化被“革命”,外国文化也被彻底否定。一大批从事外国文学艺术的作家、诗人、教授、画家、音乐家纷纷受到批斗,不少人含冤死去,许多人不得不改行另谋职业,文化上的封闭达到顶峰。教育亦如此,学校停课,学生不读书,造成的严重恶果,至今仍有后遗症。城乡许多40岁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农村还有许多文盲。对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尤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停止了十多年。文化教育的封闭,从反面告诫我们:文化教育必须对外开放,一方,世界上许多先进文化拿来后,可以成为我们的财富,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和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为景山学校题词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认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对外开放。我们必须使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全球观念,我们的教育事业同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外的教育管理、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每年向国外派出留学生,2003年度各类出国的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的10.93万人。到2003年,我国出国人员总数达70.02人,已回国的达17.28万人,目前仍在国外的52.74万人,其中35.66万人仍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学术访问等。每年都有几十个文化教育代表团出国访问、出席100多次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多达657个。还有几十个国家的学术团体来华访问,体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捷报频传。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双向交流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队伍迅速壮大,在国外学成回国的大批留学生既充实了我国科研的力量,又带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现,许多重要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双向交流,成为文化科技教育界的信息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其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物质设施,也需要在对外开放中获得充实。基础文化设施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从事这些文化活动的机构、设备、场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代表着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投资不足,管理不合理,同外部世界缺乏联系等原因,总体上发展缓慢。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外资、接受海外捐款、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大力兴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游乐场等,提高这些文化设施的服务质量。还可以扩大“以文养文”的渠道,为发展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项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由于对外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为更多的人从事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为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更高阶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对外经济开放,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外商来华设厂、经商、观光、旅游,还有经济技术、学术交流等,既为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外在压力,促使我们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借鉴各国有益经验—民主政治建设走向开放的捷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主张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也应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最好的制度”。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我们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借鉴。从历史上看,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吸取资本主义管理国家的有益经验,开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根据毕生对资本主义政治的研究,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科学纲领的过程中,提出对未来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形式的设想。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只要除去其资产阶级统治的属性,可以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甚至可能是“无产阶段专政的特殊形式”。列宁也是主张政治建设应吸取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的。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列宁特别强调,在制定法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西欧各国文献中和经验中所有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东西一定要吸收进来”。告诫党内同志:“要向资产阶级学习。他们善于保持自己的阶级统治,他们有我们不可缺少的经验,拒绝吸取这种经验,就是妄自尊大,就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邓小平正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向资产阶级学习”的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
但这决不是意味着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邓小平认为,具有几百年统治经验的资产阶级在如何管理国家方面形成了很多方法。一是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进入市场、增强活力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就要求理顺产权关系,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样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企业要进入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发展各种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动力、信息和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要求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坚决打破条条块块分割、封锁和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反映在政治体制上,就必须提出适应这种平等竞争要求的改革措施,建立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在政企分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建立适应平等竞争要求的政府行为等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东西可以拿来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后为我所用。二是学习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好经验。资产阶级在如何管理国家方面的许多办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公务员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对于精简机构、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也从反面教育我们,要认真改变官僚主义、权力过份集中、家长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邓小平指出:这种现象“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严重阻碍了我们事业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有效地管理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所用。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劳动人民斗争的某些成果,即包含有进步的、合理的因素,这后一方面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借鉴利用的。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正是通过这一制度,行使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全国320多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是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最直接的参加者和建设者,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得到落实;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体现坚持党的领导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依法治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坚持依法办事,才能巩固和改善党的领导,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能健康、持久地进行,基层民主才能更有生机、更有秩序。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的人数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育成长很有影响。十六大用“基础性工作”一词,进一步凸现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深了,更成熟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明确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我们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努力完成的任务,它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村民自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利;要进一步明确议事规则、议事范围和表决形式,保证村民行使好决策权;要加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不断创新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要拓展延伸村务、财务监督的范围和程序,凡老百姓不放心的事情要一律公开,加强群众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或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绝大多数地区都完成了五至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各地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全国有9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涉及农民利益的村务、财务和政务。加强民主监督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总之,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聪明才智,我们“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