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_图书馆论文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_图书馆论文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校论文,网络建设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校是培养、训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地委以上党校大部分属于高等学校体制,县委党校一般属于中等专业学校体制。中央各部委和省委直属机关、企事业党校,均属于高等或中等专业学校体制。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党校图书馆网络是中国五大社会科学图书馆网络之一。

本文所指的党校图书馆网络,不完全是自动化系统与通讯设备相结合的进行集约化管理的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而是指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进程中在组织方式、活动方式作用下,将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建设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网络模式。

1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建立于中央苏区瑞金,馆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图书馆。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也随之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194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加快干部队伍培训的步伐,并创办了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马列学院图书馆也同时诞生。同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吉林省委党校图书馆也相应建立,而中国其它省级党校图书馆及省以下党校图书馆则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总体建设进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及四个阶段。

1.1 建点时期,初创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上限至1949年10月,下限到1966年8月。在这17年中,着重进行了党校图书馆网点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建点时期,党校图书馆的数量有了迅速的增加。截止1966年8月,仅省级党校图书馆就建立了近30所,藏书达440万册,并收藏了数十万种党内文献和地方党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党校图书馆网点全面建设起来后,网点的采编、流通等项业务工作都有了顺利的发展。省级党校图书馆一般都设了两套目录,外借和阅览等岗位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并针对党校短期和进修班次多、时间短、内容专的特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如开设多种专题阅览室等。在初创阶段,党校图书馆网点之间已经有了区域性的业务联系和业务协作活动,有的网点还与外部网络进行了文献资料交换联系,不仅扩大了党校图书馆网络在社会上的影响,还增藏了许多非公开发表的、非卖的、非正式的文献资料。

1.2 动乱时期,停滞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上限至1966年8月,下限至1976年10月。在这10年浩劫中,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网点的馆舍被侵占,大量文献资料被收缴、洗劫、焚毁,有些甚至损失殆尽。这个时期,党校图书馆网络大约有70%的工作人员或被调离,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很多业务建设都处于瘫痪状态,网点之间的业务联系、业务协作活动全部中断,是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全面停滞的阶段。

1.3 整顿时期,恢复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上限至1976年10月,下限到1978年12月。在这两年中,党校图书馆网络的人员随着政策的落实陆续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党校图书馆网络进行了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收回了“文革”中散失的文献资料,凡有据可查、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全部归入馆藏。1977年6月,中共中央党校正式任命了图书馆主任、副主任,并将资料编译室合到图书馆;同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恢复了处级建制。这两项决定是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重新恢复的主要标志。继1977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之后,1978年3月,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求“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组成为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服务的图书馆网”。这两项决定为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全面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到1978年12月底,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基本恢复到了“文革”前的面貌。

1.4 发展时期,兴盛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上限至1978年12月,下限到1994年12月。在这16年中,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迅速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进入了新的转折时期,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也有了新的历史开端。

1978年12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新建馆舍投入使用及1979年2月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党校图书馆《教学参考资料》创刊,是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开始正规化的主要标志。此后,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作出了建立图书馆网的重要指示。1982年,中共中央中发48号文件指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一个全国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情报网”。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为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物质保障。在中共中央指示的推动下,1982年7月和1985年10月,分别在哈尔滨和重庆召开了华北、东北地区及全国党校图书馆工作座谈会,这两次座谈会为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86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并将党校图书馆网络列为全国五大社会科学情报系统之一。1987年11月,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正式成立,这是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的主要标志。此后,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不断发挥党校图书馆网络的整体功能,组织举办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会、馆长培训班和图书信息班,为活跃学术研究、提高业务素质、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进入了一个兴盛的发展阶段。

2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经过45年的努力,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局面和模式。

2.1 党校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源已经达到研究级水准和规模,并成为中国五大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之一。

现在,全国已建立中央、省、地、县四级党校图书馆2900多所,其中地委以上党校图书馆有390多所。此外,还有企事业党校图书馆440多所。党校图书馆网络收藏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门类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入藏的各种党刊和内部资料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优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的、具有党校特色的藏书体系。据统计,截止1994年12月底,仅32所省级党校图书馆就有藏书1079万册,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外文原版书刊。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源不仅为培养中国党政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繁荣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2 党校图书馆网络人员队伍、信息开发和信息传递呈多方位拓展局面。

现在,党校图书馆网络已有了一支近万名的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许多人都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虚心好学的品质,他们在开展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剪报、文摘和编制专题索引等工作。省级党校图书馆的信息开发人员一般都在5~10人左右,他们在为教学科研课题提供咨询服务的基础上积极编制理论研究综述和动态资料等二、三次文献,并不断提高参与教学科研课题的攻关能力,逐步向服务研究型方向转化。

现在,省、地级党校图书馆都办有《教研参考》或《教研信息》刊物。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办的刊物深受各方面人士的喜爱,其中有些信息和文章被报刊、电台转载引用,有的刊物发行量近万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党校图书馆网络利用自办刊物的交换手段,与高等院校、军事院校、社科研究院所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图书馆建立了信息传递关系,这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传递渠道日益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呈多方位拓展局面。

2.3 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已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三种类型的自动化系统模式。

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就是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党校图书馆网络信息传递的自动化。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起步不久,但从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来看,如果能够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开拓进取,发展的速度就会快一些。所谓具备的硬条件,是指党校图书馆网络已有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计算机硬件和文献资料。没有必需的计算机硬设备,就不可能建设自动化系统,没有充足的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文献资料,计算机便无用武之地。所谓具备的软条件,是指党校图书馆网络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达到的条件。它包括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程序、数据、操作系统等软件。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馆藏文献资料都在70万册以下,适合在微机上进行应用。现在,省级党校图书馆已普遍配备了微机,不太长的时期内,在地、县级党校图书馆普及微机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现在,党校图书馆网络基本形成了以下三种自动化系统模式:

(1)单机单用户自动化系统。

单机单用户是指使用一台微机只开展某一方面的工作。这种模式结构简单、技术容易掌握,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好维护的优点。缺点是功能单一、数据资源共享困难。由于经费的原因,现在仍有约50%省级党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停留在这种过渡性的模式上。

(2)单机多用户自动化系统。

单机多用户是指使用单台486或586(奔腾)高档微机,配置多个终端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这种模式具有软件和数据共享性好、不感染计算机病毒,扩大用户只需增加终端设备即可的优点。缺点是系统维护难度相对较大,投资相对比较高。现在,已有约40%的省级党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采用了这种模式。为了预防主机出现故障时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许多网点单元都另备了一台主机,用以主机故障时期保证系统照常工作。

(3)局域网联机系统。

局域网是一种结构化的多机多用户系统,用户既可使用自己的数据也可共享他人的数据,增加远程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可构成本馆自动化局域网与其他网络的联机检索。这种模式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而且系统扩展能力较强,数据可分布存放,如果其中个别微机发生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较小。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数据通讯,实现这种通讯需要硬件、软件的支持,但关键是数据格式的规范。现在,只有很少的省级党校图书馆采用了这种模式。局域网联机系统是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模式。随着微机与通讯设备结合比率的不断扩大,党校图书馆网络就可以联机运行,并逐步实现与外部的连网,从而大幅度提高党校图书馆网络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做到一次输入、多次输出。

2.4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遵循了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模式。

任何网络建设都要经过一定的组织渠道,否则,就难以实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成立之时,就明确了其对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指导地位,并通过了将所有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纳入网络,以及遵循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模式布置安排工作。去年,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利用党校图书馆网络的双向传递功能,组织领导了文献资源普查和业务工作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党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规划》和《党校图书馆科研规划》,这样,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将会更加健康、有序。

3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缺乏必要的法规性保障。

现在,随着文献种类的迅速增长,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新书入藏量占文献出版的比例在不断减少,文献种类的收全率明显降低。因此,不采取分工合作、局部文献种类求全的策略就不可能实现文献资源互补的目的。在自动化系统开发方面,党校图书馆网络总体投资大、效益低等问题也有上升的趋势。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作好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更需要有落实决策的操作依据。由于缺少权威的法规文件支持,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制定的业务规划和工作布置出台后往往不能贯彻始终,阻碍了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原则的顺利实施。

3.2 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自动化系统通用性、可移植性较差。

由于人员素质、设备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在自动化系统开发初始阶段大多以某一子系统的实现为起点,这种作法虽然投资省、见效快,但由于未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总体设计,因此各个子系统之间往往互不兼容,这样就加大了系统调试的工作量,浪费时间、人力和财力。

3.3 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一般都是立足本馆实际需要,较少考虑在网络中的推广交流。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自动化系统开发成功后,由于未及时邀请一些专家参与评审鉴定并组织有关的人员进行互访和交流,所以常常阻碍软件推广工作的开展。

3.4 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人员队伍状况亟待改观。

现在,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人员数量较少,其中大部分是具有单学位的初、中级工作人员。有的人懂得计算机专业知识但不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有的人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却缺少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少有人具备双重知识结构。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4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的对策

4.1 推动法规性文件出台进程,强化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组织领导的权威性。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只有具备权威性的组织领导,才能培训好人员,应用好资金和技术。因此,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应该加大《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等法规性文件制订、申报、审批工作的力度,以完善的法规手段强化组织领导的权威性。如果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能够组织领导实现联合采编、联合借阅,就可以弥补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在文献资料数量和经费方面的不足,以整体的优势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这样还可以促进编目工作标准化,因编目人员素质上的差异和对标准理解的差异造成编目混乱的现象会得到显著改观,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规范性保障。

4.2 党校图书馆网络要大力开发符合实际的应用软件,建立、推广标准的自动化系统。

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网络内部及外部的数据交流、数据共享。这不仅要通过微机与通讯设备的结合而实现,还需要在经过论证和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成熟的、适合党校图书馆网络实际的应用软件。因此,党校图书馆网络要开通各种渠道,扩展自动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加大自动化系统开发资金投入的比重。有了良好的应用软件和经济条件,就可以逐步购置接收通讯设备、声像录制与播放设备,实现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管理。4.3 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要积极组织学习和交流活动,为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创造条件。

现在,有些党校图书馆网点单元的人员、经费条件已经具备,但面对各种类型的自动化系统不知所措,对选择哪一种自动化系统更适合本馆实际需要感到盲目,为此,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应在进行系统分析、鉴定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网点单元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以消除影响自动化系统普及和推广工作的障碍。

4.4 采取措施吸引专业人才,并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党校图书馆网络人员队伍状况。

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需要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操作员三种人才。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搞得好的国家,无不把这三种人才做为基本条件。尤其是程序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程序员作为中坚力量,自动化系统的瘫痪甚至夭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同时,随着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发展,对其他岗位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现在推出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有自动抽词著录的功能,这就要求编目人员标引时一定要准确规范。否则,由于标引的不准确,会大大影响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利用。为此,党校图书馆网络应采取两种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建议有关领导和人事部门采取倾斜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吸引自动化专业人才投入到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工作中;二是建议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积极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通过集中学习能够将自动化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当今中国及世界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之中,这场变革不仅为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构成了竞争的挑战。为此,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站在战略的高度,集中研究了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工作布置。在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党校图书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将不断打破自身文献资源的封闭式状态,为教学科研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更多的现行信息及回溯性信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标签:;  ;  ;  ;  ;  

党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