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标志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六亿多人口中80%是农民,他们还处在手工劳动状态。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0.8%,90%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实践提出的必答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苦苦思索,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是对社会主义进行矛盾分析。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著作中,明确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从而确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上述分析,纠正了社会主义史上长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错误看法,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具体方针。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突出地提出了我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他认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①中国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中心,这是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所要求的。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与农业并举,要充分注意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化代建设关系极大。五十年代末,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进一步认识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要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这说明我们党对在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了不同于苏联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达此目标,又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党的八大根据我们党探索的新成果部署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

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设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设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不实行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搞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主与法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的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②

四是提出了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针。党的“八大”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强调必须用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继续进行批判。为保证我国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继承我国古代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

五是探讨了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59年冬,毛泽东同志在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意义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确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要性;明确提出只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引导农民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才能满足农民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货币交换仍然起作用,要好好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等。

上述实践及其凝结的成果,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纯、急于求成,加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这段探索未能继续下去,走上了一段曲折的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并形成和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976年,粉碎“四人邦”反革命集团后,邓小平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在中央其它负责同志的支持下,决定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领导开展了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提高了全党的认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十一届六中全会又抓住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和客观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这一关键问题,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历史,主要是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揭开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一页。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说明在当时邓小平同志已经考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内容。邓小平同志说:从78年12月三中全会到81年6月六中全会作出《决议》大政方针都定了。

80年代初随着拨乱反正和工业重点转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议论的中心,重走“文革”前的老路?按戈尔巴乔夫新思维?采用南斯拉夫模式或匈牙利模式……邓小平同志明确回答:“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为解决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建设社会主义?目标怎么定?步骤怎样分等一系列问题,党和邓小平同志在这一阶段苦苦思考,多方探索,认识逐步深化。主要成果有:

82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首次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清醒地确认“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根据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分析,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为达此目标制定了六点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确定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经过多方探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特殊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一次飞跃。这是继找到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后。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它标志着我们已经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确定了我们的战略和策略。91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回答:“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讲话》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适当发展,不搞单一的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既克服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既克服管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又不能过于分散和削弱宏观调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搞西方那种多党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明确了这些基本要求,就更加清楚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化、系统化了。

十三大后,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思考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92年去南方视察讲话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④并在十多年改革实践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用这个目标和结果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可以消除姓“社”和姓“资”的烦恼,放心大胆地干社会主义。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达到“目标”的途径和前提条件,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赖以产生的动力,巩固的基础和发展的可靠保证;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有可能改造小生产,实现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从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使产品极大丰富,人民觉悟极大提高,从而消灭三大差别以及由生产力发展不足造成的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再次,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这几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必然带来实践上的新突破。

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祖国统一等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这一概括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形成。这一理论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生产力不断发展,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逐步向共产主义大目标前进的动态过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将会更加顺利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6-457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71-372页

④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标签:;  ;  ;  ;  ;  ;  ;  

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