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革命”让每个人受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每个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金周激发国人旅游观念
记者:取消五一黄金周已经遭遇很多非议,您为何还坚持取消十一黄金周?
蔡继明:从经济因素来看,黄金周制度弊大于利,当然要改革。从政治角度看,两个黄金周在劳动节、国庆节两个政治性节日期间,主题实际却是购物、休闲,把政治性的节日冲淡了。而把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分解,可以节省出四个法定假日,正好给清明、中秋、端午,重阳,这四个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蔡继明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导,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假日改革倡导者,曾在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取消黄金周的提案。
记者:您如何看待自己当前所面临的非议?
蔡继明:有人说大学教授每年有寒暑假,我们的假日改革方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们设计假日制度改革方案,既不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也不是站在教师的立场,更不能站在旅游业或任何一个特殊群体的立场,我们是站在全社会的立场设计假日制度的。骂街的人没有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不好,而只是说取消黄金周不好,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
记者: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希望进一步拉动内需,请您预测一下,我国黄金周制度在此特殊背景下有可能被取消还是增加?
蔡继明:五一、十一、春节黄金周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靠集中度假来刺激经济了。黄金周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人们的旅游意识,一旦旅游意识增强之后,任何时候都可以消费,不需要非得集中到黄金周。现在就算把十一黄金周取消了,五个小长假也一样可以出行。
假日改革不能只算经济账
记者:为何您认为黄金周对拉动内需无实质帮助?
蔡继明: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次假日制度改革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即使算经济账,也不能算小账:五一长假取消后,旅游收入减少了多少,你不能以一周的收入去估算一个月的收入。黄金周存在的时候,就没有对旅游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我们画出来的曲线图来看,实行黄金周之后的八年,和实行前的八年,旅游收入都是增长22%左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记者:但是有网友质疑减少黄金周不能减缓、平息无序状况的出现,并提出,缓解现有黄金周中无序情况的一个办法是增加黄金周,您怎么看?
蔡继明:这才是真正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要考虑到假日总量能不能这样大幅度地提高。再增加黄金周,谁来“埋单”?如果给定假日总量,把分散假日集中到一起,能起到什么作用?在黄金周最热闹的时候,在13亿人口当中出远门的也不过就是一点几亿人次,十分之一是一个不小的人群,但为了满足十分之一人的出行需要,却必须让十分之九的人陪着度假。显然是不可取的,更好的办法就是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记者:以前有专家建议月月黄金周,即前三周只歇一天,最后一个周末歇五天,这个方案目前来看可行吗?
蔡继明:不可行,这个方案中假日总量没有变,但把日常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打乱了。单休日、双休日制度适应的是工业文明,就像一日三餐,如果你不吃早饭、午饭,都放到晚饭吃,等于暴食暴饮。从人类社会、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肯定是不科学的。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刺激经济有很多“正当”的手段、“正常”的途径,不是靠人为地把法定假日集中起来。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民,把本分散在四周的假日集中到一起过,人们的福利能提高吗?
记者:有反对取消黄金周的声音认为,拉动消费并非黄金周的唯一目的,休息才是放假的本质。当带薪休假难以执行和监督的时候,黄金周无疑是强制休息?
蔡继明:有人以拉动经济为理由,鼓吹推行黄金周。当你证明黄金周对拉动经济作用不大的时候,就开始找别的理由。有人认为黄金周是一种亲情周、休闲周、咖啡周、恳谈周等等,这种观点非常荒唐,休闲、恳谈用得着一周吗?黄金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侵害人们放假的权利,黄金周把本来分配在两周的周末休息时间强制放在一周去休息。假日总量没有变,但自由选择的空间被限制了。
记者:有人认为,春天是最适宜出行的季节,取消五一长假非常不合适,您怎么看?
蔡继明:黄金周有两大幻觉,对于企业是财富的幻觉,对于消费者是假日幻觉。实际上,取消五一长假之后还有五一小长假、清明节,也可以选择带薪休假出行,假日分散之后选择就更多了,不一定全国人民都要在那一周走。
五个小节日拯救传统文化
记者:有人认为传统节日放假是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救赎,您怎么看这种救赎方式?
蔡继明:进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四位一体的时期,我们不能光算账。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五个小节日就是为了拯救、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清明节,大家至少可以做三项活动:第一,祭拜祖先;第二,参与公众祭祀活动;第三,可以去踏青。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注册了,对国人来说是很尴尬、被动的。回过头我们还是要找自己的原因,要亡羊补牢。民俗节日变成法定假日,节日的文化内涵就有了载体。尤其对于年轻人,我们这些年来其实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过大,有些有积极的方面,但也冲淡了本土的文化,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这些节日伴随他们的文化和商品大举进入中国,我们反而不知道自己的节日是什么。我们没有过自己节日的原因,是制度上没有把它们变成纪念日,也没有变成假日。将来我们也可以考虑去申报中秋节、清明节、春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其文化也必然对世界产生影响。一种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独享,优秀的文化肯定是世界性的。
要推行带薪休假制度
记者:您认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休息日每年应该是多少天为宜?
蔡继明:假日总量没有固定的严格限制,在很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一倍,现在也没有人敢说增加一个黄金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负面影响,但在没有确定会有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要保持稳定,只能是微调,2008年由114天变成了115天。但我们也不是无所作为,可以做结构调整,把集中度假变成分散度假,再逐步实行带薪休假。
记者:今后我国的假日制度走向如何?
蔡继明:多年来我们的法制不完善,以至于我们常常依赖于习惯、行政命令。这次假日调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带薪休假。带薪休假执行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一些民众认为带薪休假有困难,我何必去跟老板闹意见?既然带薪休假实现不了,宁可要黄金周,而不去致力于维护其法律的权益。我们的假日改革,要朝着法制的方向去努力,着眼于维护我们的权益,积极推进完善带薪休假的制度,而不是抱着无奈、消极、悲观、搭便车的态度,死抱着黄金周不放。我们现在要把集中度假逐渐向分散度假转变,这次调整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今后的假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肯定要着眼于推行带薪休假制度。随着带薪休假制度普遍落到实处之后,十一黄金周就有必要调整。
休假制度演变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假日制度演变大体上已经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各自突出的特点。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1949年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周一个单休日,全年52天公休日,外加7天节假日: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突出政治,“文革”发展到登峰造极,春节一度被取消。
第二阶段:1978年~2007年。春节慢慢恢复,1994年实行长短周,隔周有双休日;1995年改为双休日;1999年法定节假日由7天变成10天,1999年开始推行黄金周制度。体现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点,强调要通过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黄金周制度,主要是出于经济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保留其他两个黄金周,增加清明、中秋、端午三个传统假日,假日总量由114天变成115天。这一时期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大因素,重视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