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血液中心质管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成分输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感染几率低、节约血资源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但是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必须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规范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意见。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前言
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对血液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成分制备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血液质量,同时随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出台,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制备过程中各个控制点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此降低临床用血风险,切实提高输血安全性。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规范性的关键,血站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在分析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进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例如某地区血站在采供血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以《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对血液成分制备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分析,制定了如下质量体系文件:《职业暴露预防控制程序》、《消毒与清洁控制程序》、《物料管理程序》、《血液制备过程控制程序》、《采供血过程和血液质量控制程序》等,以此确保整个制备过程有章可循。同时还对制备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业务素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这一情况,血站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包括三部分:第一,业务能力提升,向工作人员讲解血液成分制备理论知识,并传递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丰富工作人员知识储备;第二,实践操作练习,组织开展实践演练,要求工作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熟练具体操作流程,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第三,职业道德培养,向工作人员系统讲解血液成分制备、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引起工作人员足够重视,进而激发其质量意识和道德责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制定成分科工作手册及各项成分制备操作规程和仪器操作规程,保证每位员工切实了解血液成分制备具体操作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并且督促其按照流程开展工作,即使出现披露也可进行有效追溯,保证整个制备过程的严谨性。
2.加强环境、原材料、机器设备质量管理
环境、原材料、设备等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必须对上述要素进行系统管理,为具体工作开展创造便利条件。例如某血站采取如下措施合理控制上述因素:第一,切实维护制备环境,工作区和行政区、人流和物流分开,同时工作人员务必保证制备区域清洁卫生,同时对空气进行监测,严格控制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具体需低于500 cfu/m3。工作人员对地面和操作台进行消毒,其中金属仪器需要使用特定消毒剂,以戊二醛为主,此外对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第二,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科室设置设备管理员,确保全部仪器均登记在册,有设备惟一性标识和状态运行标识,计量设备在检定有效周期内并有检定合格标识,所有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经过确认符合预定的质量要求。以低温离心机为例,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参照说明书,合理设置转速、低温预冷和离心参数等,并对其进行定期清洁和保养,以此保证设备功能正常发挥;第三,提高一次性耗材管理质量,在制备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使用之前务必对成分制备耗材进行检查核对,质管部门应对成分制备耗材进行质量抽检,保证三证齐全,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常使用,若检测结果显示不合格,则应及时处理。
3.开展有效管理监督工作
科学有效的监督是提升血液成分制备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监督内容,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以此为基础开展合理的监督工作。例如在某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设置制备操作规程,要求全部制备血液需进行外观检查,对其是否存在气泡、有无色泽异常情况或是否出现乳糜样变等进行仔细核查,若出现异常情况,必须进行隔离储存,并详细记录具体情况。同时工作人员还需确认血液的数量、成分、条码、血型等基本信息,若血液成分存在特殊要求,则应对采集时温度和具体时间进行再次确认,切实保证制备工作的合理性。此外,必须保证监测工作的严格性,具体监督内容包括:首先,制备工作通常情况下应在密闭多联袋中进行,若在开放系统中制备成分血,必须在层流净化室中进行操作;其次在血液离心时,不得在离心机内放置过多血袋,保证血袋底部与离心机底部接触,同时对离心机时间、温度和转速进行严格控制;最后工作人员必须保证献血条码、血型和血量等标识信息清晰,并且必须保证血液过滤、洗涤、分装或冷冻过程操作的无菌性,逐一核对条形码后再进行标签粘贴,此外还应详细记录制备过程,保证制备的每个环节均处于监督状态下,血液交接、仪器使用、制备过程及操作人员签字需同步记录,且责任可落实到个人。
4.确立并控制制备关键点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较为繁琐,涉及多个环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为了达到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在具体制备过程中,工作人员可确立并控制制备的关键点。例如在某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控制关键点分析如下:第一,血液接收,起始血液必须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相关规定,工作人员在接收时对其规格、数量、品种和外观进行检查,同时重点核对其包装是否符合冷链运输要求,在上述内容检查无误后方可接收;第二,白细胞滤除,合理控制滤除时间,具体操作需遵循滤器厂家说明,若冷藏时间超过2~6h,需当天进行白细胞过滤,因为当冷藏时间过长时,会对过滤速度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对过滤器造成堵塞。在过滤前,工作人员应关闭旁路止流夹,待过滤结束后将其打开,以此促进排气;第三,对血液导管进行热合操作,详细检查热合口是否平整,若发现存在漏气情况,必须及时处理更换,避免出现细菌污染风险。同时在热合过程中,不能扭转或牵拉导管。此外,对于血袋最远端的导管而言,热合前应该增加导管,具体需增加注满液体、长度为2~3cm的导管,以此降低血液报废几率;第四,科学处理超过规定采集时间的血液,以“400ml全血采集超过10min”情况为例,具体制备过程中可不制备血小板,而若“400ml全血采集时间超过13min”,对新鲜冰冻血浆无需制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血液成分制备是保证血液应用安全的关键,因此在具体制备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血液成分制备管理体系,并对血液成分制备环境、仪器设备和材料进行合理控制,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每个制备环境均处于监督状态下。此外,工作人员还应结合血液成分制备实际情况,确定质量控制与管理关键点,以此切实提高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单晓丽,宋毅,白雪莲,等.血液成分制备环节血浆报废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2):104-105.
[2]徐蓓,邱颖婕.趋势分析方法在血液成分质量控制中的探索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2):167-170.
[3]梁艳.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J].贵州医药,2016,40(4):411-412.
[4]李亚平.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70-71.
[5]李建伟,蒲维薇.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42-243.
论文作者:刘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血液论文; 成分论文; 工作人员论文; 过程中论文; 工作论文; 质量论文; 过程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