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增长极论文

“飞地”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增长极论文

“飞地”型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飞地论文,城镇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飞地”型城镇研究在国内外的城镇化研究中还未曾涉及过。传统而又比较成熟的城镇化理论,只研究了城镇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它对于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的特殊城镇化道路则不能确切加以解释和指导,因而需要一种相关的城镇化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这种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的特殊城镇化道路。所以本文专门对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的城镇化进行研究分析,并将这种在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镇称为“飞地”型城镇;同时研究分析出“飞地”型城镇的内涵及特征,并初步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飞地”型城镇理论体系,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落后地区城镇化问题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提出“飞地”型城镇概念

之所以提出“飞地”型城镇概念,是因为传统的城镇化理论存在着缺陷,与此同时国内外又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

(一)传统的城镇化理论存在的缺陷 所谓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是指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城镇化理论,这些理论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农村向城市转移型理论、城市向农村扩张型理论和农村内生型理论。这些理论虽然非常成熟,并且在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某些在贫困落后地区中的某种特殊城镇类型,却失去了它应有的理论价值,从这一角度来说,它们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一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从农村边沿向城市不断地推进。这种城镇化类型就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村边沿区域里,选定一个具有较好环境和条件的地方发展农村工业,建成一定的农村工业基地,走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这种城镇类型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为典型的要算英国的农村城镇化。英国的农村城镇化最初是靠著名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来完成的。英国政府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里,通过“圈地运动”将独立的小农成批地迁移出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并建立了大批的农场,然后将大批原来被迁移出去的农民征召回来成为农场的工人;逐渐地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成为农村向城市转移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二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城镇和城市不断地向城镇和城市郊区农村扩张。由于在二元城乡社会结构之外,还存在城镇和城市郊区农村这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因而这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就成为连接城镇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城镇化就是在这一特殊区域里逐渐培植一些园区,如工业园区、文化园区、居住园区等;通过这些园区使城市郊区农村向城市过渡,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城镇化类型在我国表现最为典型的要算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的“珠三角模式”。在国外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泰国。“韩国从1960年代开始,就通过工业促进计划、发展卫星城以及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从汉城向外疏散等措施自上而下地使城市发展分散化。”(胡必亮,2002年)(注:张晓山,胡必亮主编.小城镇与区域一体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5)泰国的首都曼谷向外扩张最为典型,主要表现为“泰国由于长期以来强调以城市——工业增长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首都曼谷的扩张速度很快。1960年,曼谷的首位度已高达30,但这一指标到1980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0。”(胡必亮,2002年)(注:张晓山,胡必亮主编.小城镇与区域一体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5)

三是农村内生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在农村区域内部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然后将已经工业化的这一区域扩张为城镇,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在我国,这种城镇化类型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农村区域内部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内部工业化和农村内部城镇化。乡镇企业无疑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自1978年以来,由于中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从一个停滞的、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个正在迅速工业化的经济。“乡镇企业自1978年以来为那些‘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机会(林伯强,2002年)(注:林伯强.如何评价乡镇企业对中国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影响:基于20世纪90年代一个实地调查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6)),”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到乡镇企业中来,使乡镇企业迅速扩张,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农村经济所贡献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也迅速增长。凡是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城镇化过程,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以上三种农村城镇化理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征,即:都强调农村城镇化必须经过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完成。但是在国内外已经形成和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这种城镇化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结构、工业化问题、交通结构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的城镇化类型不同,其中最鲜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不经过农村工业化阶段直接向农村城镇化过渡。比如在贫困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形成和发展的城镇化类型,就可以不经过农村工业化阶段直接向城镇化过渡,实现农村城镇化。因而以上述三种农村城镇化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农村城镇化理论对这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则无法确切解释。实际上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理论,只解释了农村城镇化实践中的普遍现象,具有普遍性。

(二)一种独特的城镇化类型的形成 除了上述所及的传统城镇化类型外,在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中的“飞地”区域内,由于长期以来那里的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因而使得这类地区和周围一样贫困落后。但随着人类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形态,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著名旅游城镇、城市和地区。由于这种城镇类型是在“飞地”区域内形成,因此本文将它称为“飞地”型城镇。比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非洲的摩洛哥和巴西的玛瑙斯等三个城市和国家,都是这种城镇化类型的成功范例;中国湖南的张家界,也是在湖南西北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这种城镇类型。对于这种城镇类型,如果仅用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理论去解释,是解释不清楚的,因而需要一种新的城镇化理论来解释、分析和研究。

位于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境内东南端的拉斯维加斯,早在美国独立之前的300多年时间内就是西班牙和墨西哥人的殖民地。拉斯维加斯是一个特殊的“飞地”地理区域,在它的周围是一片布满沙砾的贫困落后的沙漠地区和山区,是一座沙漠中的城市。在没有开发之前,跟普通城镇几乎没有区别,与周围地区一样贫困落后。1830年代,有一批从犹他州迁徙到那里的移民,进行农牧开矿,终因条件太差而离开。美国在1845—1846年与墨西哥的战争中取胜,拉斯维加斯才正式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在开发西部过程中,内华达州政府,为了开发拉斯维加斯,促进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1931年内华达州议会通过法案,在拉斯维加斯准许征税的赌博合法化。这就为拉斯维加斯赌博业发展及推进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导致相关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一是形成了以赌博业为主的推进型产业,并由此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旅游产业,旅游经济成为主体经济。二是人口结构变化较大。常住人口从1930年代的30多万增加到目前的150多万,旅游人次达到每年2000多万人次。三是交通结构变化明显。从一个非常闭塞的“沙漠之城”,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结构,尤其是航空事业非常发达。四是几乎没有工业经济,没有经过工业化就直接向城镇化过渡,开创了不经过农村工业化就直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先河。五是拉斯维加斯最终形成和发展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地区。

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国家,是一块特殊的“飞地”地理区域,周围是贫困落后的沙漠、山脉和海洋,其中东部和东南部阿尔及尔、西撒哈拉等国家分布着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东北部是阿特拉斯山脉,北部边境是地中海,西靠大西洋。在没有开发前,摩洛哥国家境内,也是与周围的环境一样贫困落后,境内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广布沙漠,东北部阿特拉斯山脉横贯其境,西部海岸的许多城市也没有开发起来。境内拥有许多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摩洛哥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大国。自1950年代起,摩洛哥政府开始充分利用境内的沙漠、山地、森林、矿藏、河流、海岸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长期的政治稳定,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并且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和建设,摩洛哥国家一跃而发展成为非洲著名的旅游大国和经济强国,境内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地区。具体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旅游经济发展成为该国的主体经济,每年的旅游外汇收入达20亿美元。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快。摩洛哥国家在开发前的1940年代中期人口只有100多万,1950年代实施开发战略时只有800多万人口,经过50多年地开发,已经发展到2600多万人口。旅游人口每年达到300—400多万人。三是交通结构变化,已经从闭塞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结构。四是工业经济非常薄弱,没有经过工业化阶段使大部分农村区域发展为著名的旅游城镇和旅游地区。落后的农业国家也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经济大国。

位于巴西北部地区亚马逊平原的玛瑙斯市,是一个特殊的“飞地”地理区域。在地理环境上,南部是巴西高原,北部是圭亚那高原,周围全是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玛瑙斯是一个被森林围困的城市。在未被开发前,这一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但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是巴西最贫困落后的地区,玛瑙斯市也是一个普通的森林中的城市。195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开始对北部地区的亚马逊平原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1960年代中期,巴西政府又在玛瑙斯市设立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前去投资开发和移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森林之城”玛瑙斯市已经发展成为巴西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亚马逊平原也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地区。具体表现在:一是这一地区的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形成了具有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旅游业,带动了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这一地区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成为主体经济。二是工业经济非常薄弱,虽然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但大部分是贸易型企业和各种组装型企业,真正的工业企业非常少,而且这些企业也没有成为玛瑙斯经济的主体部分。三是人口变化较快。玛瑙斯市在开发初期常住人口只有30多万,经过40多年的开发,人口增长到150多万。四是交通结构的变化。在开发前,亚马逊平原密布的河网成为架桥修路的主要障碍,玛瑙斯市主要交通是水上交通,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经过开发玛瑙斯市形成了公路、水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五是最终使玛瑙斯乃至整个亚马逊平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地区。

上述三个城镇和地区的发展,都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特殊城镇化的成功范例。这种城镇化类型给了我们五个方面的启示:一是“飞地”型城镇周围的环境必须是贫困落后地区;必须拥有一种可以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的丰富特别的自然资源。二是国家对其有效地开发利用,并进而形成一种具有较强的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由此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支柱产业经济即旅游经济。三是可以不经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实现农村城镇化。四是人口结构、交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五是这种城镇类型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镇和旅游地区。因此,如果用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这种特殊城镇化类型,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弄清的,必须提出一种能够解释和指导这种城镇化类型发展的“飞地”型城镇概念及其理论。

二、“飞地”型城镇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飞地”型城镇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及“飞地”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曾经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飞地”及“飞地”经济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区域、区位、空间及地理经济发展中的“飞地”问题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增长极”理论(注:在本段文章的写作中,作者主要参考了佩鲁的《略论“增长极”概念》,载《应用经济学》1955(8),《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郭熙保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艾伯特.赫希曼著由曹征海、潘照东译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费洪平著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白光编著的《经济学百家集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等资料)“增长极”(Poles of growth)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nis Perroux)在195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并经过其他几位如罗德文、布德维尔、理查森、柯拉基奥、尼科尔斯、达温特、拉苏恩、赫希曼、汤普森、彼拉德等著名学者补充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些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而‘增长极’,正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积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职能,就象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也正是这种作用使‘增长极’能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增长极强调要与整个区域之间都建立起一种和谐地适宜于经济成长机制与环境,如果周围地域的技术力量、地方市场及交通通讯网络等条件严重滞后,且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那么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内实现,并有可能使增长极成为地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地域经济的成长。”(注: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产业群的形成包括创新型企业迅速扩张、推进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在空间上的积聚作用;二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条件;三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当的周围环境。推进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所在地区,一定要集聚大量的企业、部门和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以形成规模经济。

从1950年代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战略;二是中心城市区域增长极战略;三是试图把一、二两类统一起来的综合发展战略。具体实施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落后地区的现代化战略、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关的城市化问题以及首位城市过度膨胀问题。“增长极”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增长极’;二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鼓励和补贴创新型企业和推进型企业的发展,主动建立‘增长极’。”(注: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二)“飞地”经济理论

1.“飞地”的内涵 “飞地(Enclave)”具有政治含义、城市含义、文化含义和经济含义等多种意义。(1)“飞地”的政治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份的领地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领地包围着;或者是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包围着的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可以称这些领地为政治“飞地”或行政“飞地”。比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飞地”解释为“Small Territory of one state surrounded by that of another.”(注:霍恩比著.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将“飞地”解释为“Territory of one state surrounded by that of another.”(注:F.G福勒,H.W福勒原编,R.E艾伦修订.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现代英汉词典》将“飞地”解释为“Land of one province or county enclosed by that of another.”(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词典组.汉英词典(修订版编印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位居甲省(县)而行政上隶属于乙省(县)的土地。也指甲国境内的隶属乙国的领土。”(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2)“飞地”的城市含义是指一个城市中在经济、文化和劳动力等结构上具有独特性的一小块城市区域;或者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城市在空间上相分离职能上相联系城市用地。可以称这些区域为城市“飞地”或文化“飞地”。比如,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 Zhou在研究美国纽约及曼哈顿的“唐人街(Chinatown)”问题时,认为“唐人街”就是一块城市“飞地”(Urban enclave),指出了“飞地”是“一个部分自治的经济体系,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可能还是一个消费市场)支持了那里人们的商业活动并帮助他们在更大的经济体中进行更为成功的竞争。唐人街的飞地经济虽然由小且边缘性的商业活动所主导,但却非常有竞争力。”它是“由一个二元结构即被保护的部分和出口部分所组成;”“是一个较大经济体中的一个隔离的部分。”(注:Chinatown: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Min Zhou,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phia published,1992)我国学者刘红星、周一星认为城市“飞地”是指“城市向外推进时,出现了空间上与原建成区断开,职能上却与原有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的新的城市用地。这种空间上与原建成区分隔的城市的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并认为“产生城市飞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市区边缘受地形、水体限制,结果跳出原市区一定距离,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生成新的功能区或新的点状城镇,用以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许多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就是飞地型发展的产物。”(注:刘国光主编.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3)(3)“飞地”的经济含义“飞地”的经济含义是一个在经济结构、经济作物、经济状态都与周围不同的一小块经济区域。可以称为土地“飞地”、作物“飞地”或经济“飞地”。比如,早在195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区位和空间经济学家瓦尔特·艾萨德在他的《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中将一块四周被小麦包围着的草地称为“飞地”,他认为由于草地“飞地”因周围被小麦包围的地势而阻挡了来自外面的任何行为,使得草地生长很好。(注:Wallter Isard.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Published b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Johnwiley.1956)《土地大辞典》将“飞地”解释为“一个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土地相分离,而座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这类土地应经有关单位协商,予以调整,以利用土地。”(注:马克伟主编.土地大辞典.长春出版社,199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6月出版的《英汉国际经济词汇》对“飞地”解释为“不发达国家中的小块经济发展地区。”(注:朱一桂编.英汉国际经济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这些解释就更进一步将“飞地”概念在经济意义上外延。从单纯行政隶属不同的土地,外延为与周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

以上关于“飞地”的多种解释说明,“飞地”包括政治“飞地”、行政“飞地”、文化“飞地”、人种“飞地”、城市“飞地”、经济“飞地”、作物“飞地”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揭示出了作为“飞地”的区域应该是在环境和条件方面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环境和条件,离不开区位和空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征即:“飞地”是与周围特定因素不同的一小块特定地理区域。所以本文认为“飞地”的含义,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进一步外延为:“飞地”就是不同于周围地区环境和条件的一块特定地理区域,或者是不发达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地区。

可见,“飞地”是一种特殊地理区域,是指在周围环境异常不同的条件下,唯有这一地理区域具有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资源,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场,产生了增长点或极或核心。由于这些增长点或极或核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弥散力,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那里的资源从来就未得到有效地开发。本文所研究的“飞地”,应该是指不发达的落后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的地区即落后地区中的“飞地”。是指“飞地”的经济含义。

2.“飞地”经济理论 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 Zhou认为,“飞地”经济模型既包含经济成分又包含文化成分,是由一个部分自治的独特的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经济结构;并由相关联的劳动力市场与较大经济体类似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支持种族经济业务并帮助他们在较大的经济体中更成功的竞争发挥作用。(注:Chinatown: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ave.Min Zhou,TempleUniversity Press philadephia published,1992)Min Zhou关于“飞地”经济的含义是在研究唐人街的经济特征基础上提出来的,赋有具体的经济内涵。《英汉经济管理词典》则将“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直接解释为领地经济。(注:胡式如主编.英汉经济管理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1)

从上面关于“飞地”经济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飞地”经济都是与某一特定的“飞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飞地”区域内产生的经济形态,具有特殊性,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具体经济形态表现出来。比如,可以表现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城市飞地有城市的“飞地”经济;文化飞地有文化的“飞地”经济;人种飞地有人种的“飞地”经济;经济飞地有经济的“飞地”经济。本文所要研究的“飞地”型城镇也有它独特的“飞地”经济形态。

“飞地”经济理论强调的是拥有某种“增长极”或“场”的“飞地”由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对“飞地”内部本身及其周围的影响。这种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只适合那种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的“飞地”。也就是说“飞地”经济只能在“飞地”内产生效应,它无法扩散到“飞地”以外的其他区域。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就是上述意义上的“飞地”,无论“拉斯维加斯”城市怎样繁华,旅游人口如何之多,经济如何发达,它周围的茫茫沙漠是无法改变的,这种经济只能是上述意义上的“飞地”经济。

三、“飞地”型城镇概念的提出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地分析,本文可以对“飞地”型城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这种“飞地”型城镇的特征、经济形态、人口变化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及行政区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飞地”型城镇概念

“飞地”型城镇是指,在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中的“飞地”区域里,由于“飞地”的特殊性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殊城镇类型。由于这种城镇类型的形成发展,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贫困落后国家和地区中经济相对发展的区域。

这就是说:在周围环境和条件都不同于该地的“飞地”型区域内,由于拥有着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自然资源,因很长的时期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人类逐渐发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方面或法律方面的支持下,并开始将某种或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使得它们成为这一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极、轴心或焦点,从而在这一区域内产生一种具有较大吸引力和扩散力的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人口结构、交通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等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随之在其内部或附近产生一定规模的城镇类型,并且有一定的工业集中在这种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和城市中,同时在这一区域内产生了一种具有强劲潜力的支柱型产业经济——旅游经济;最终而成为国家或世界著名的旅游城镇或旅游胜地。

这里要解释清楚的是有两种情况不能称为“飞地”型城镇,一是在某一地区,其地理环境符合“飞地”条件,(即周围的环境特别贫困落后、境内也拥有丰富而特殊的自然资源并且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并且也形成了一种具有“飞地”经济特征的经济,但是这一地区并没有形成城市和城镇。比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不是“飞地”型城镇;虽然它的地理环境极象“飞地”,但它没有象拉斯维加斯、摩洛哥和玛瑙斯那样形成城市或城镇。我国云南省路南县境内的“石林”,可以说是一块“飞地”;“石林”虽然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而形成了自己的推进型产业——旅游业,旅游经济也成为当地的支柱经济,但是它没有形成“石林城”。所以“石林”也不能称为“飞地”型城镇。二是在某一地区,其地理环境特别象“飞地”,但又比“飞地”的条件和环境要好,界于“飞地”与“发达地区”之间;由于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或城镇。比如,美国的“硅谷”虽然形成了城市,但它周围的环境条件较“飞地”型城镇周围的环境条件好,不符合“飞地”型城镇所应具备的条件,所以也不能称之为“飞地”型城镇。

中国湖南省张家界也类似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非洲的摩洛哥、巴西的玛瑙斯。这一地区位于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周围的环境是非常贫困落后的。张家界就是一块贫困落后的武陵山区中的“飞地”。张家界这个几千万乃至几亿年来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地名,由于拥有着举世无双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这一特殊的自然资源,在1980年代以后短短的20多年内,随着人类有规划地开发和利用而变成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地区。城镇和城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交通结构、人口结构、市场结构和语言结构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创造出了城镇化又一典型范例。在这里本文将这种类型的城镇称为“飞地”型城镇。

(二)“飞地”型城镇特征

这种“飞地”型城镇必须具有五个特征:其一强调周围环境必须是不同于“飞地”的贫困落后地区;必须拥有一种丰富而特别的自然资源或有一个经济增长极、轴心和焦点并且长期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其二国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内部形成一种具有增长极的特殊推进型产业——旅游业,并且这种特殊推进型产业只局限于“飞地”区域内,从而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独特的主体经济——旅游经济;其三必须产生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市,这种城镇和城市及其所在区域最终成为国家或世界著名的旅游城镇和旅游胜地;其四是这种城镇虽然有一定的工业,一般是为旅游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业,但不需要经过工业化阶段,可以直接进入到农村城镇化阶段。其五是人口结构表现为常住人口增长慢、旅游人口增长快;交通结构形成为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现代化交通网络。

这种“飞地”型城镇的特征表明:

一是“飞地”型城镇是没有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走传统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因为:“飞地”型城镇与三种传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即农村向城镇转向型城镇化、城镇向农村转向型城镇化、农村内生型城镇化等三种类型)相比,相同点是具有一种“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不同点是,“飞地”型城镇的推进型产业不具有弥散性的扩张力,不能地方化,也就是说不具有模仿性;更重要的是上述三种城镇化类型,都要经过工业化过程,只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才能完成农村城镇化,而“飞地”型城镇则不需要经过工业化过程,就能直接实现农村城镇化。比如,拉斯维加斯之所以成为沙漠中的都市,就是从赌博业为主的旅游业而直接形成繁华的都市;非洲的摩洛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没有经过大力发展工业的工业化阶段,就直接形成许多旅游城市和旅游地区,并进而成为非洲最大的旅游强国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巴西的玛瑙斯,虽然拥有巴西最早、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并拥有一定的工业,但工业并没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经济没有发展成为支柱经济,玛瑙斯并没有经过工业化过程,而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并进而成为巴西北部地区最大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二是“飞地”型城镇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带来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强劲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它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其他不具有这种特征的地方,就不能千篇一律地模仿。这种理论只适应于象拉斯维加斯、摩洛哥、玛瑙斯这种特殊的地区和城市,适应它们的城镇化过程。

三是“飞地”型城镇不是目前主流型农村城镇化。目前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和农村城镇化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农村向城市转向型、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和农村内生型。这三种城镇类型及其城镇化理论看起来似乎是对农村城镇化历史过程的一种全面总结。但拉斯维加斯、摩洛哥、玛瑙斯城镇化类型摆在我们面前以后,这三种农村城镇化类型及理论都无法加以解释。这就是说明在这三种农村城镇化类型和理论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和农村城镇化理论。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飞地”型城镇绝不是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类型,“飞地”型城镇理论也绝不是主流的农村城镇化理论,但它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城镇化类型,“飞地”型城镇理论也是农村城镇化理论中同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

由于“飞地”型城镇的特殊性,能够形成产业和产业群的是旅游业,旅游业成为推动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所以,“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表现在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并形成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相关创新型产业群如:旅馆服务、导游、农产品旅游加工、交通运输。同时,从上面的三个比较成熟的“飞地”型城镇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飞地”型城镇的工业基础都非常薄弱,拉斯维加斯市就根本没有工业,也不发展工业;摩洛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也没有什么工业;玛瑙斯虽然有一定的工业,但大多是从事贸易的企业和组装加工企业,并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他们主要发展旅游业以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这就清楚地表明“飞地”型城镇的主导产业表现为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即旅馆服务业、导游业、农产品旅游加工业、交通运输业。这也就进一步决定了“飞地”型城镇可以不经过农村工业化直接向城镇过渡,实现农村城镇化。

(四)“飞地”型城镇的经济形态

前面已经阐明“飞地”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以多种具体经济形态表现出来。由于“飞地”型城镇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为推进型的主体产业,所以其经济形态就通过旅游经济表现出来的。但这种旅游经济和其他城市所表现出来的旅游经济是不相同的,因为它不具有模仿性。也就是说,在“飞地”型城镇或“飞地”型城镇的区域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推进型产业,在“飞地”型城镇区域内,这种推进型产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弥散力,能带动这种地区其他相关创新产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成为“飞地”型城镇的主体经济形态。但正是由于“飞地”型城镇的特殊性,这种旅游经济只能在“飞地”型城镇区域内成为主体经济或者说支柱经济,这种旅游经济导致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本文前面所分析的三个城镇和地区即拉斯维加斯、玛瑙斯和摩洛哥的历史与变迁充分地证明了上述的结论。由于它们都是“飞地”区域内的“飞地”型城镇,随着人类对这块“飞地”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导致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交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市场结构、居民居住结构、居民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和语言结构等发生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旅游经济成为它们的支柱经济。

(五)“飞地”型城镇的人口变化结构问题

“飞地”型城镇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产业,支柱经济是旅游经济,这就决定了“飞地”型城镇的人口结构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常住人口增长缓慢,旅游人次迅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主要是指“飞地”型城镇区域内的农村居民)向从事旅游及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居民转化的速度较慢,转化的成本较高,也就是说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城镇化速度较慢。与此相反的是,这种“飞地”型城镇及其区域内的旅游人口或旅游人次却快速增长。比如:其一是拉斯维加斯市在1830年代是一块约30万人口的不毛之地,到目前为止170多年内常住人口达到约150万,每年人口增加不到1万人,而旅游人次每年却达到约2000万人次,每年约以12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其二是非洲的摩洛哥国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1940年代中期人口只有100多万,到了1950年代初人口就上升到800多万,到目前为止摩洛哥的人口达2600万,每年的旅游人员达300—400万,旅游外汇收入达20亿美元。其三是巴西的玛瑙斯,在1967年国家设立自由贸易区之前,只有近30万人口,但到2000年为止就发展成了150多万人口繁华的大城市,30多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多万人口,每年平均增加近4万多人,旅游人次更多。

(六)“飞地”型城镇的交通结构

由于“飞地”型城镇大都处于贫困落后地区,所以当“飞地”型城镇形成和发展以后,交通结构表现为公路、铁路、航空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结构,尤其是航空业成为“飞地”型城镇对外联系的主要和重要的交通渠道。市内交通表现为公交为主。某些城镇还形成了发达的水陆运输,如巴西的玛瑙斯。这与其他类型的城镇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农村城镇化实践中,大多数城镇在交通方面只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有铁路与外界相通的城镇比较少(至少在我国是这种情况),更谈不上有航空运输了。

(七)“飞地”型城镇的行政区划问题

由于“飞地”在经济意义上被解释为“一个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土地相分离,而座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这类土地应经有关单位协商,予以调整,以利用土地。”及其人类对“飞地”区域内的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开发,“飞地”型城镇区域内及其周围的行政区划就会引起变动,重新组合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划更加符合“飞地”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也牵涉到行政区划问题,但它强调的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求对一定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而“飞地”型城镇则不同,它要求首先对“飞地”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开发和利用。比如:其一,拉斯维加斯市在1830年代根本就不是一级城市,就是由于这块“飞地”的利用和开发,而发展成为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150多万常住人口的著名旅游城市。其二,巴西政府在开发亚马逊平原时就在玛瑙斯市划定一定的区域设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但在这个区域由于“飞地”和“飞地”型城镇的影响,这种行政区划的组合和调整并不是最理想的组合,需要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

这种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飞地”型城镇概念,无疑是一种创造性概念;它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理论及其类型,但它又不是脱离传统农村城镇化理论的一个孤立概念,应该是农村城镇化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对研究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不是一般普遍意义上的城镇化概念,而是特殊意义上的城镇化概念。

标签:;  ;  ;  ;  ;  ;  ;  ;  

“飞地”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