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唐敏[1]2003年在《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还”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副词,义项繁多,用法复杂、灵活,为了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个副词,有必要理清其义项之间的联系。前人对“还”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现代汉语平面上的共时用法,本文强调从语言历史的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历时语言资料分析“还”的语义变化。本文主旨是通过“还”的历时演变从根本上寻找其现有义项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其建立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并从中寻找出其语义网络形成的机制和原因。文章首先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六大义项,然后转入对这六大义项产生历史的追溯。根据“还”的语义演变特征,将其语义演变史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词虚化,“还”由动词直接虚化出表示“转折”和“重复”的副词;第二阶段是虚词虚化,由“重复”义衍生出“添加”和“延续”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成为现代汉语中副词“还”的基本用法;第叁阶段,虚词进一步虚化——主观化,“添加”和“延续”各自延伸出一系列带有主观性的引申用法,这样“还”的各项语义就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文章最后归纳了这个语义网络系统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乔立清[2]2006年在《说“还”》文中研究指明“还”的语义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义族,呈现出以链状为主要特征的多层级网络系统。前辈和时贤都已从各个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还”的源流切入,以语义的孳乳引申为线索,以充分的语料做纵向论证分析,描写“还”从古至今的语法化历程,并着重分析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功能和句法分布。然后,对“还”探源,找出其源义素并充分发掘其语义特点,以此统领“还”由古及今的各个义位;进而勾勒出“还”的语义虚化环链——以“返”和“回”为起点构成两大语义引申系列,各系列内部又有分支,呈现出链状的多层级网络结构。文中还探讨了虚化动因。在对“还”的语义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系统研究基础上,构拟出“还”的语义的意象图式,包括其语源义的微观意象图式和有关“还”的抽象语义本质的宏观意象图式。最后,将“还”与相关义群副词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加以比较,从而发掘其时体范畴、程度范畴和量范畴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的某些特点,并试图从历时和认知角度做出深层解释。

钱兢[3]2008年在《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使用真实文本语料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对韩汉语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法化、语篇关联等多方面的理论,对“还”的语义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方法归纳出韩国学生使用“还”类副词时常见的偏误类型,找出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且对对韩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韩国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还”类副词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除了绪论和结语,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时间副词“还”。我们把表“延续”义的“还1a”和表“早已”义的“还1b”统称为时间副词,本章分析了两类时间副词的分布格式和语义功能,比较了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第二章讨论程度副词“还”。“还2a”表程度加深;“还2b”表程度浅。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并从语义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第叁章讨论关联副词“还”。表“添加”义的“还3a”和表“甚至”义的“还3b”在句法上都具有关联功能,因此归入“关联副词”。本章探讨它们的语义结构和关联功能。第四章讨论语气副词“还”。“还4”主要用于表语气和口气,它既有加强确认口气的用法,又有加强反诘口气的用法。第五章在前面四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还”的基本义,并参考“还”类副词各小类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描述了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网络系统。第六章在“还”类副词的汉韩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韩国学生使用“还”类副词时常见偏误的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为现代汉语副词教学提供对策。在结语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宋扬[4]2014年在《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目前以传统的句法层面考察、对比处理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量化的统计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学习者中介语中某个语法项目的使用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缺点是对考察项目的共性特征的揭示和解释还做得不够,中介语研究往往局限于本领域内的探索,对学者者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关注过少,难以据此提出具体可行的教授法,在“理论—实践”的转化上动力不足。本文以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的习得考察为例探索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其目的—是对学习者使用关联副词时带有规律性的习得特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在观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同时,也对汉语本体研究有所助益;二是希冀通过研究对象的泛化和细化,对关联副词整体使用进行语表考察后,就其特点进行个案分析(如副词“还”和“也”个案考察),以探索由点及面,以微观个案反映宏观概貌的研究路径并实现研究方法上“量化—质化”的结合,研究领域上中介语语言特点与影响习得的外部因素(教学策略)、学习者内部因素(学习策略)相结合,在全面描写关联副词各语言层面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对考察项目共性特征的揭示和解释,完成汉语习得研究山“描写到解释”、“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山“中介语—学习者—教学者”叁方面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习得研究系统。文章在确定研究目的和方法并阐述所依据的理论背景上,对关联副词的性质和功能作出了定义和描述。从关联副词和他类副词、关联副词和连词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角度为关联副词确立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地位。采用了目前学界相对宽松的关联副词分类标准,将关联副词分为典型性关联副词“也、又、再、才、却、就、便、倒、更、还”和非典型性关联副词“非、不、越、都、既”两类,并最终确定了十个待考察的常用关联副词“也、又、再、才、却、就、还、越、都、既”。文章还对现阶段关联副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基本的阐述思路是首先明确关联副词的基本意义用法,然后从本体研究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就有价值的学术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第叁章基于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的数据统计,使用语料库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考察了韩国留学生十个常用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文中选取了北京大学语料库检索系统(CCL)作为韩国留学生对比性语料,中介语语料来自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约30万字),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约150万字)。分布对比显示,汉语母语者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40.28次,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54.43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关联副词平均每十万字出现68.76次。韩国学习者更频繁的使用关联副词进行句法关联。其中,关联副词单独使用、与连词组成固定搭配句型、成对使用这叁种使用方式的平均使用率,韩国留学生要高于汉语母语者;关联副词与副词、关联副词与连词的非固定搭配用法,韩国留学生要低于汉语母语者。我们进一步分析对比两个中介语语料库的关联副词使用率、不同水平等级学习者的使用数据以及学习者的偏误情况,发现关联副词在初级阶段正确率即可达到相当水平,但山初级到中级及以上等级相当长一段时问里,学习者的习得水平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反复。高频副词“也、就”和中频副词“还、又、越”的使用率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有着显着的增加,而低频副词“才、既、再、却、都”的使用率虽有所增长,但相对幅度较小。过度使用高频词是韩国留学生使用关联副词最主要的表现特点,涉及到过度使用的副词在句法形式上多表现为:单独在句中关联分句或句法成分、相同或不同关联副词搭配使用。偏误率方面,关联副词可划为四个等级,高偏误率:也、还、就;较高偏误率:既、又;较低偏误率:才、都、再却;低偏误率:越。偏误类型主要由误代、遗漏、错序、赘余、杂糅和其他六类构成,其中,主要的偏误类型为前四类,偏误量按降序可排列为:误代>遗漏>错序>赘余。文中还详细考察了八个常用关联副词的使用情况,考察的基本脉络为“副词各次类使用频率对比→韩国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关联副词的正确使用→关联副词的偏误情况→从句式角度考察偏误情况”,这—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各关联副词具体的习得过程以及偏误情况,有利于我们从微观个案角度理解关联副词总的习得特点,实现对关联副词“总—分—总”的描述、剖析、解释过程。第四章采用了量化研究中的测验调查法,通过“确立测验目的—测验设计—施测—结果统计分析”四个环节,考察非自主输出条件下韩国学习者关联副词的使用状况。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样本中的统计数据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为习得表现、习得规律、学习梯度、习得过程四方面,不同之处为二者拟建的习得难度顺序和统计的具体下位句式的正确率不完全一致。为了解释关联副词习得特点,我们根据测验目的将语料根据逻辑类型、句法特征、搭配方式的不同分为叁类,分别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逻辑类型分类的折线图在叁个水平区间上的正确率差比小于基于句法特征和搭配方式的分类,后两者对习得过程有比较显着的影响。此外,关联副词的内部兼类量也影响习得效果,副词兼类数量和习得难度成正比。对关联副词习得顺序的考察采取了将两种语料(自然输出和非自然输出)数据相结合的办法并根据不同的语料收集方式采用不同的推导方法。中介语语料库数据采用正确率和正确相对频率进行考察;测验数据主要使用传统的正确率方法,并辅之蕴涵量表法,通过复用系数或量表系数对排列的顺序进行检验。十个关联副词的习得难度等级分为叁等,低等难度习得副词为:都、才、越、却;中等难度习得副词为:既、再、就;高等难度习得副词为:也、又、还。第五章和第六章以个案的形式系统全面地考察了偏误率和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关联副词“也”和“还”的使用情况。文中首先对两个副词的用法和分类进行了归并,确定了关联副词各句式的格式和用法,通过不同句式统计出的使用率、正确率,总结副词的基本习得特点和规律,描述不同阶段学习者副词的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偏误类型,解释偏误原因,通过正确使用相对频率的计算方法得出副词各句式的习得顺序。文中还从语际对比的角度分析了副词“也”与韩语“(?)”的区别与联系,从而阐明了学习者的习得障碍并据此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七章重点探讨了关联副词的学习策略。通过质化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的统计和分析,探讨影响习得效果的主要因素。统计发现,学习者学习策略的使用分叁个层次,最常用的是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最不常用的是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统计还反映出优生和差生在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叁个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情感策略的使用上优生和差生没有明显差距。另外,在元认知策略的复习及预习策略上二者的区别也不大。第八章就关联副词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具体考察了现行对外汉语大纲和通用对外汉语教材中关联副词知识点的设置和编排。根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对教材和大纲中不符合学习者实际学习规律的部分提出建议。文中进一步对影响习得教学的主要因素展开调查,发现优生和差生对教学策略的选择趋势是一致的,学习者对关联副词的课堂教学情况感到满意,乐于接受的词汇学习方式是让教学者说明该词使用的具体语法规则和语用条件,并对能够提供较多语言参数的练习形式表现出了更多的喜好。据此,我们分别探讨了关联副词的教学原则,提出了“构式—语块”教学设计模式,并列举了部分关联副词的练习题型以供参考。

潘田[5]2010年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情态类型研究》文中认为大多数汉语语气副词都经历了语法化的阶段,虚化机制与虚化程度不同,词义显得虚实不等,句法特点及句法位置的灵活度也表现出较大差异,给人们认识其内部关联和个体特征带来了困难。如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它们的语气类型和词义主观性的问题。不过,对于语气副词“主观性”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仍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主观性”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英语的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体现的。我们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情态附加语及其表义内涵的分析,结合汉语语气副词自身的表义特点,归纳出汉语语气副词叁种不同的情态表义类型:句子情态类、语篇评论类、语境推理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语气副词内部的语义系统和语义内涵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以情态表义类型为语气副词次类划分的标准,既与英语情态附加语的表义类型基本相符,又与汉语语气副词自身的表义特点相适应。分类使我们对语气副词“主观性”内涵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词义主观性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语气副词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人们一直以来都力图从宏观、个案、语法化、分类研究等各个方面对语气副词词义的共性和区别特征进行探索。鉴于语气副词内部表现出的不均衡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对语气副词进行分类研究,试图理清语气副词内部的语义联系。人们大多根据语气意义、语用意义、情态意义等标准给语气副词分类,但由于语气副词的词义虚化抽象,人们对情态义的认识还不明确,因此分类的结果显得纷繁杂乱。我们认为语气副词的分类要抓住其词义的“主观性”特点,明确“主观性”内涵。功能语法对英语情态附加语表义内涵的概括,为我们明确汉语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内涵和情态表义类型提供了借鉴。另外,绪论还对“语气、情态、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自然焦点、对比焦点”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汉语语气副词词义主观性内涵及表义类型。功能语法认为情态、语气和语调是语言主观性的叁个次范畴。情态是语义范畴,语气是情态的语法表现,是表现语言人际功能的语法或词汇形式。英语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和情态附加语表达情态意义。其中,情态附加语(modal adjunct,即人际附加语)在句法功能和表义内涵上都与汉语语气副词类似。本章介绍了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附加语的理论,并借鉴功能语法对人际附加语情态类型的划分,结合汉语的自身特点,将汉语语气副词分为“句子情态”、“语篇评论”、“语境推理”叁种情态类型。“句子情态类”对应于语气附加语中的“情态”和“强度”;“语篇评论类”对应于评论类附加语,表命题评论;“语境推理类”为汉语特有,该类语气副词的词义完全脱落,语用义突出,情态义完全依赖语境推理,同时还兼有语用附加义。第叁章:句子情态类语气副词。句子情态类语气副词包括情态和强化两个小类,它们与句子语气成分的结合较为紧密。英语表情态义的词语包括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情态副词辅助情态动词表达命题情态。基于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表义系统的相似性,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情态动词的情态分类方法,我们将50个现代汉语情态类语气副词分为认识、道义、动力叁个情态小类。分别考察这叁个情态小类的语义系统特点,包括语义等级、否定形式、共现规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相同的情态类型中,情态动词和情态类副词具有语义互补性;情态动词和情态类副词表否定的方式不同;情态词语的共现要遵循“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的排列次序;情态动词的情态义是经过语境选择的,而情态副词则是说话人完全的自主选择。汉语的句子情态类语气副词中还包括了强化类语气副词。本文列出的12个强化类语气副词对句子的语气类型有所选择,通过虚化的词汇义以及附着在词汇上的重音对句子的肯定或否定语气、命题情态加以强化。第四章:篇章评论类语气副词。篇章评论类语气副词与语篇关系紧密,一般蕴含预设义。预设可以直接表述,也可以隐含在语篇之中,靠推理获得。不管是隐是显,预设与评论类语气副词所在的命题构成某种固定的语义关系。我们根据语义关系的特点,将评论类语气副词分成四类:一,“预期,结果”类语气副词;二、“前提,结论”类语气副词;叁,再肯定类语气副词;四,有语用预设功能的疑问类语气副词。我们以语义结构、表述模式、主观性视角为标准,对49个评论类语气副词进行了语义系统的归纳。除此之外,还分析了语义结构和表述模式相同的语气副词在语用附加义上的差异。语篇评论类语气副词的情态表义类型与英语评论附加语大致相同,但在情态内涵和表义方式方面表现出汉语的特点,即部分副词负载的语义内涵较为丰富,包括凝固的语义结构信息,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第五章:语境推理类语气副词。本文涉及的语境推理类语气副词包括单音节语气副词“才、就、都、并、又、也、还、可、倒”和双音节语气副词“可是、还是、只是、就是、不过、反正、甚至、总算”。我们对17个推理类语气副词的情态表义特点逐一进行分析,认为此类语气副词的虚化大都经历了语境凝固化的过程。它们吸收了语境蕴含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特征,又通过指明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激活预设等方式间接表现说话人对焦点和预设的态度和评价。另外,些副词在语境中还有表达意外、申辩、反驳、催促、强化和淡化语气的言语功能。这些都是语境推理类语气副词主观性的具体表现。第六章:余论。对句子情态类、语篇评论类、语境推理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系统和表义特点进行了归纳。除此之外,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情态表达方式,我们认为汉语表情态的词汇比英语更加丰富,特别是语篇评论类和语境推理类语气副词,它们的情态表义形式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英语在表达类似情态义时多用情态隐喻形式。

王倩[6]2013年在《汉语“重复—语气”语义演变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又”、“还”、“复”、“更”、“再”这一组副词都经历了从“重复义”向“表达语气”发展的语义演变,是典型的汉语副词语义演变模式。本文着重利用历史比较法和义素分析法对重复义组副词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和语义演变模式的归纳总结,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全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划定范围,本文所指“重复义”是广义上的重复,包括表示同一动作行为反复发生的狭义重复和追加。重复义组副词所具备的语气意义包括加强功能语气和表达主观情绪两种。“重复-语气”的语义演变过程具有可循的规律性。第二部分从语义联系和相关句法条件两大方面对重复义组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予以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由“重复义”副词到“表语气”副词的虚化过程。整个章节个案选取是按照语义演变的典型性由强到弱排列的。首先是最早完成“重复-语气”演变的“又”,然后是“返回义”来源的重复义副词“还”和“复”,接着是“更改义”来源的“更”,最后是来源于动量词的“再”。由于语义来源不同,各个案经历的语法化轨迹不尽相同。第叁部分在第二部分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汉语副词“重复-语气”的基本语义演变模式及影响语义演变的相关机制。重复义副词演化来的加强功能语气意义和表达主观情绪意义各自的演化机制各有侧重。“重复-语气”语义演变的基本模式包括:“重复-持续-加强反诘”、“追加-衔接-加强反诘”、“重复-反向追加-转折”、“重复-程度-赞叹”、“追加-程度-不满”和“重复-谴责”。与之相关的演变机制包括:源词语义残留、程度量级、语义预设和语义聚合内部更替。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局限性的分析。

方向红[7]2004年在《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接词是语言学、逻辑学和计算语言学共同关注的对象。连接词的语义研究对于自然语言理解有重要意义。本选题来源于汉语内涵逻辑语义解释系统研究,首先提取多义词或兼类词的抽象类义,再通过抽象类义的析取与情境参数的合取,来描写具体情境中的词的语义。在此基础上描写连接词及关联句式的逻辑语义,从而为机器翻译提供连接词语义知识描写框架及分析策略。 第一章 研究综述 本章首先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概括介绍了语言学、逻辑学、计算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传统的汉语连接词语义描写和分类系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文信息处理的要求,从而提出了基于内涵逻辑和抽象类义理论的解决思路和策略。 第二章 连接词逻辑语义系统再分类 本章首先概述以往不同学科在不同层面上对连接词语义的研究,由此提出有必要对“转折”句给予重新认识。并通过区分与“转折”相关的一组概念,如“顺接”、“逆接”与转折;“否定”与转折;“对立”与转折;让步条件与转折等,重新界定了转折句范围,最后对连接词语义系统进行了再分类,从而为连接词语义描写进行了逻辑结构定位和总体框架设计。 第叁章 抽象类义理论概述 本章首先论述了抽象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明确了抽象类义及情境参数的性质、定义,指出抽象类义素是多义词或兼类词的核心义素,提出具体情境中多义词的语义由抽象类义的析取及与情境参数合取而成。探索了抽象类义的提取方法,目的在于建立汉语连接词语义分析模型,使连接词语义解释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章 “和”、“跟”的语义研究 本章结合汉语语言学的“加合”理论以及国外广义量词理论,以汉语连接词“和”、“跟”为例进行并列名词短语语义的研究。首先研究“和”、“跟”的抽象类义,然后研究并列名词短语“P和Q”、“P跟Q”的聚合意义、分布意义及其相关的词汇标记,并将汉语的“和”、“跟”与英语的and、with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为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介词、连词兼类消歧及机器翻译提供语言学的支持。 第五章 “并”、“又”、“也”的语义研究 本章研究了“并”、“又”、“也”的抽象类义及逻辑语义。提出中文信息处理中“并(非)”等词的处理策略。 第六章 “还”的语义研究 本章抽取出“还”的两个抽象类义:[+增量]和[+相反],研究了不同情境中“还”的这两个核心义素的析取及与情境参数的合取。并将“还”与“再”、“又”、“更”进行比较,尝试建立同义连接词的区分模式。另外将“还”与still进行了比较,为机器翻译系统选词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第七章“就”、“才”的语义研究从“就”的本义出发,提取出“就”的两个抽象类义【+向上〕、〔+接近〕,研究了“就”的两个抽象类义的析取及与情境参数的合取模型。并将“就”与“刁‘”及英语only比较,进一步得出结论:“就”的语义特征是〔最近/极限连接〕。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连接词“就”的逻辑语义。“才”的抽象类义为【十初始〕,抽象类义与情境参数的合取模型。最后研究了连接词“才”的逻辑语义。 第八章“都”的语义研究从“都”的本义出发,提取“都”的两个抽象类义【+汇聚〕、【+共有〕。“都”的抽象类义的析取及与情境参数的合取。最后研究了连接词“都”的逻辑语义。 第九章余论后续研究及将要解决的问题.语义研究及语义知识描写的形式化方面还须更进一步,并且力求更系统化。进一步加强将句法描写与语义描写结合起来,使得语义描写能够在句法分析与句子的自动生成上真正有效。 本论文是在陆汝占教授提出的构造汉语内涵逻辑语义模型的思想指导下,对汉语连接词语义知识描写的一种全新的探索。该研究主要面向中文信息处理,这是连接词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在研究方法上也不同于以往的连接词研究,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有待进一步探索。

申蓝[8]2014年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副词“还”的偏误分析》文中认为现代汉语副词“还”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其义项多、用法活,并且与“也”、“再”、“又”等词相似,因此留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偏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关于副词“还”的偏误数量较多,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本文总结归纳留学生使用副词“还”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探究偏误原因,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及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选题缘起、语料来源及研究范围、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等基本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语料选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所以研究集中在对书面语中句法偏误的分析上。第二部分是关于副词“还”的研究综述。从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本体研究成果颇丰,但在义项分类上有细微差别,并且本体研究成果不足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专门针对副词“还”的偏误研究及教学研究成果较少。第叁部分主要对搜集到的偏误进行描写、分类、数据统计,偏误的主要类型有混用、遗漏和误加,其中混用偏误出现次数较多,所占偏误比例最大。其次,初、中级留学生使用副词“还”时出现的频率较高。第四部分是在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根据偏误类型的分布可明显的看出留学生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是造成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对副词“还”的偏误类型及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五点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第六部分是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美珍(Shurentsetseg)[9]2016年在《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还”的研究与偏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是副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汉语不同于别的语言的特点。中国人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大量的副词,副词就成为了汉语很重要的表达手段。然而越常用的副词,义项越多,用法也越复杂,所以很不容易学习和掌握。本文所研究的副词“还”是该类义项多、用法复杂的副词的典型例子。由于副词“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时,经常用错,从而产生大量的偏误。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由本文选题缘由与意义,本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组成。第二章为本文的研究综述。该章笔者选取了四种现代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语法书和词典,整理了其中对副词“还”的意义分类情况。第叁章是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作的研究,将留学生产生的各种偏误具体分为叁个偏误类型,选取一些留学生产生最多的偏误,找到其偏误点,仔细解释了偏误的原因,并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做出了小结。第四章为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第五章为副词“还”的偏误成因分析及教材建议。在偏误类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副词“还”的偏误原因归纳为几个方面,认为教材原因是留学生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四点切合实际的教材建议。

于超[10]2007年在《副词“还是”的多角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对副词“还是”各个义项的语义及句法表现进行细致地描写,归纳出副词“还是”的基本义及派生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沟通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篇章分析的方法探讨“还是”的篇章功能、衔接方式及衔接的语义类型;借鉴语法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呈现副词“还是”及其各个义项的虚化轨迹。文章从语义、句法、篇章、历时多个角度对副词“还是”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语义方面。将副词“还是”归纳为叁个义项:(1)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从过去某一时间到当前时间持续不变;(2)表示结果实现,区分为表示客观现实世界结果的实现以及主观认识世界结果的实现;(3)表示加强或舒缓语气。副词“还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语义是“持续”,它的认知原型是激活了一个序列。(二)句法方面。首先,考察了副词“还是”各个义项与动词性成分的选择限制,包括副词“还是”与动词、“不/没(有)+VP”、“VP+着”、“VP+了”的组合情况。我们认为副词“还是”与动词性成分组配上的差异,更深层的原因是动词性成分内部过程结构与“还是”各义项的语义特征是否相符。其次,考察副词“还是”各个义项形成的句式。最后,对副词“还是”各个义项的句法分布进行分析。句法上的不同表现说明不同义项语义的差异必然带来功能上的对立。(叁)篇章方面。副词“还是”具有关联、转换话题和指明预设的功能;可以形成顺承性衔接、转换性衔接和推导性衔接叁种语义衔接类型;篇章衔接方式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四)历时方面。副词“还是”及其各个义项的虚化轨迹不仅与共时平面中“还是”各义项间的关系相验证,而且为“F是”类虚词的历时演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总之,本文以描写为主解释为辅、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验证、共时与历时相联系,力求多角度地研究副词“还是”,归纳出“还是”的特点和用法,从而对副词“还是”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 唐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说“还”[D]. 乔立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 钱兢.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4]. 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D]. 宋扬.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情态类型研究[D]. 潘田. 武汉大学. 2010

[6]. 汉语“重复—语气”语义演变模式初探[D]. 王倩. 温州大学. 2013

[7]. 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 方向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8].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副词“还”的偏误分析[D]. 申蓝. 吉林大学. 2014

[9]. 留学生习得汉语副词“还”的研究与偏误分析[D]. 美珍(Shurentsetseg). 山东大学. 2016

[10]. 副词“还是”的多角度考察[D]. 于超. 延边大学. 2007

标签:;  ;  ;  ;  ;  

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