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彬艳
(绵阳肿瘤医院手术室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探究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血压和心率,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关键词】 术前访视;关爱护理;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30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operative visiting and caring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ime during the January July 2013 to 2015 using envelope extraction method of the 86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3 patient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operation room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operative visit and care,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operation room nur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operative visit and c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mprove their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t is worth widely recommended use.
随着医学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手术的整体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手术室护理具有快速性、单一性等特征,所以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较高。由于手术室是治疗严重疾病的主要场所,所以对手术室的护理程序进行优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
对照组:该组共有21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跨度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50.25±1.25)岁。行急诊手术的共15例(34.88%),行其他手术的共28例(65.12%)。
观察组:该组共有22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跨度为25~76岁,平均年龄为(50.26±1.24)岁。行急诊手术的共16例(37.21%),行其他手术的共27例(62.79%)。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可用于研究对比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具体措施见下文。
护理人员需将各种手术用品事先准备好,包括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材,并认真核实,避免遗漏。准备就绪后,对患者实施麻醉。在麻醉之前,需要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床号、血型以及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在实施麻醉之后,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导尿,并辅助手术人员铺消毒单。在手术过程之中,需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之后,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器械,然后将患者安全地送回病房。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具体护理措施见下文。
术前访视:手术室巡回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的前一天,需对患者的病情以及临床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历以及治疗情况等。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手术史或药物过敏史。访视过程中,要用和蔼耐心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将手术的过程详细告知患者,让其对手术有所了解,从而缓解恐惧不安的心理。如果患者存在过度紧张的情况,可在手术前一晚,对其注射镇定剂,保证其睡眠质量。在访视结束之后,护理需要认真填写探访记录,并进一步核实[2]。
关爱护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医护人员要主动与其沟通,用鼓励的话语为其树立信心,缓解紧张的情绪,将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好。为患者调整体位时,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肢体受压,防止出现水肿和四肢缺血的情况。在手术结束之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擦掉患者皮肤上的消毒液和血液。还需做好保暖措施,护送患者安全地返回病房[3]。
1.3 评价指标
对经不同护理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护理对比数据,均需接受统计学软件SPSS16.0的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观察指标使用计量资料表示,组间通过t检验对比,护理满意度使用计数资料x-±s表示,组间通过卡方检验对比。若两组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5%(41/4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4.42%(32/43)。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术室护理的要求也在持续上升。手术室的护理水平将会对手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完善手术室护理程序迫在眉睫[4]。
传统的手术室主要是指在手术期间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密切配合,内容较为单一,并没有完成对患者的全程护理任务。所以患者在术中术后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心理和生理会出现异常变化,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均会出现故障,而且血压会产生波动。近年来,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已经成为了手术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术前访视,可以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并且能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将手术的相关信息告知患者,可以有效缓解其焦虑不安的心理[5]。在手术室内给予患者关爱护理,可以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从而降低患者的心率,使血压保持在平稳的状态,降低手术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次数[6]。
经过本次的调查研究,观察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术前访视和关爱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血压和心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友娇,林娴,翁佩君等.人性化护理在老年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4):78-79.
[2]潘玉荣,王玲.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4):483.
[3]于静.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169-170.
[4]倪丽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24-25.
[5]黄玲月.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23-24.
[6]周晓红.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697-698.
论文作者:何彬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室论文; 手术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术前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