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文学理论论文,热点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5~0067~09 聚焦文学热点话题,追踪文论研究态势,记录文学批评现场,评介文坛风云变幻,这是笔者从事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时坚持了近20年的日常功课。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如漫天繁星,令人目不暇接,但细加甄别便不难发现,真正具有时段标志性意义的新问题并不算多。笔者不揣简陋,管窥蠡测,略举如下几例:一是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相关讨论;二是重塑文学批评精神,加强文学队伍建设;三是各类文学评奖所引发的文学论争与反思;四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与新问题。我们对这几个问题做简要的梳理与评介,期望它们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当前文论研究的趣尚与风貌。现分述如下。 一、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及其相关讨论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他还说,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不少媒体文章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致词之后,又一篇指导我们党文艺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指南,是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谱写中华文艺新篇章的动员令。“讲话”是近期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想的最大亮点。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在全国相关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人民日报》号召“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光明日报》提出“重塑批评精神”[2];《求是》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3],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讲话,有着极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它发出了整治当前文艺乱象的强烈信号,为振兴和繁荣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指明了方向。张炯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高瞻远瞩,内容丰富,进一步阐明了文学艺术的多方面的本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新世纪指导我国文艺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指南。这篇讲话,密切联系当今我国面临社会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实际,重申了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既充分肯定文艺的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讲话尤其对文艺与真善美、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述,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从审美性、时代性、人民性等方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真谛。”[4] 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5]72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永远地载入了中国文艺发展史册。历史同样会记住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等论述,这些论述为我国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对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来说,习总书记讲话的影响是总体性的,是全方位的,具有承前启后、固本开新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代文论与批评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扶正祛邪、培补正气的重要作用。以电视文艺工作者为例,大家认识到,电视文艺是我国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电视文艺评论的自省,应当成为广大电视工作者的使命自觉。电视文艺评论必须以坚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以自觉的“理性定力”,坚持抵制“娱乐”与“愚乐”的底线意识;必须以鲜明的“时代思维”,坚持对电视文艺创作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挥评价和引导功能[6]。“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当前的头等大事,是中国视协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要围绕中心环节,加强优秀电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二是要坚持正确方向,培养德艺双馨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三是要弘扬主流价值,切实抓好电视文艺评论工作。”[7] 总之,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鲜活深刻,具有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昌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大进步、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近期讨论习总书记文艺讲话的主要论文还有洪霞的《理性研判勇于担当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周娟的《与人民心心相印为时代纵情放歌》、郑晓幸的《准确把握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遵循,努力打造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等等。 二、重塑文学批评精神,加强文学队伍建设 自2014年元月开始,《人民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就文学发展过程中虚无历史、逃离现实、躲避崇高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大纵深的学理化探讨。“开栏的话”说,其目的是“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以期正本清源、引导创作,推助当代文学繁荣健康发展”。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的文章《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此后,陆续发表了《文学不能消解道德》《文学,请回归生活》《文学不能成为负能量》《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文学呼唤崇高》《重塑文学的“真”》《写出时代的史诗》等文章。这些直击当下的文学批评文章,揭示和剖析了文坛的病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评论指出,“文学观象”栏目,“组织文学界知名学者,有的放矢地针对当代中国文坛存在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种种乱象,开展深入有力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鲜明表达了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品格和要求,清晰回答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正能量等重大文学关系问题。……这股由‘文学观象’引发的热议,不但回响于文学界,更以其对马克思主义学术时代化、大众化新路径的探索,影响到其他学科和更广泛的领域,引起更加深入的思考。”[8] 2014年5月30日,中国文联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仲呈祥当选首任主席。11月22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成立,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张江担任会长。这两件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被看作评论界重塑批评精神的重大举措,将对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促进文艺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作与批评本是文艺活动同等重要的两个方向,向来有“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之喻。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但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虽有成就,问题亦不少。西学为上,民族审美标准缺失;人情泛滥,批评成为廉价表扬;批评锋芒消退,判断标准混乱,文艺批评面临边缘化、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文艺批评队伍也有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之忧。在此背景下,这两个评论学术团体的成立,可谓应时而生,人们期待文艺批评重回应有的轨道,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 与“重塑文学批评精神”密切相关的另一举措是,加强文学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加强网络文学写作与批评队伍的建设。2014年2月,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作协正在筹划和组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中国网络作协由盛大文学牵头,中文在线、新浪网、大佳网等共同发起筹建。全国20余家文学网站推举的620位网络作家,将成为中国网络作协第一梯队的候选对象。在中国作协紧锣密鼓筹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的前前后后,地方省市作协闻风而动,纷纷成立了地方网络文学学会。 2014年1月7日,全国第一家由网络文学创作、评论、编辑和组织工作者自愿结合的省级协会组织——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正式宣告成立。麦家受聘为名誉主席,曹启文当选主席。夏烈、流潋紫、傅晨舟、沧月、曹三公子、烽火戏诸侯、天蚕土豆、陆琪、燕垒生、蒋胜男当选为副主席。继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之后,2014年3月17日,宁波市网络作家协会也宣告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地市级网络作家协会。同月,重庆市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据了解,重庆市的网络作家有1200余人,新成立的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将致力于打造重庆网络文学的鲜明特色,形成自己的流派,为重庆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014年4月10日,由梅州市文联筹办的梅州市网络文学院在市文学艺术中心正式授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地级市网络文学院。梅州市网络文学院接受广东网络文学院、中国客家文学院管理。目的是为网络写手和网络编辑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交流等帮助,为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写作者和传播者之间提供交流、联谊与合作的机会,为网络作家提高能力水平、宣传推广作品、参与评奖研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2014年7月3日,上海市作协下属二级协会——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宣告成立,首任会长为作家陈村。2014年10月23日,山西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在省作协会议室举行,首批吸纳18名会员,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潞潞为首任院长。网络作家开始被纳入作协体系,跻身主流文学界,这不仅意味着曾经的网络写手向网络作家身份的转变,还意味着地方文学对网络文化与网络作家的肯定,文学组织对网络文学的重视在加强。 众所周知,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帮手”和“推手”,能帮助读者、观众更好地深入理解主旨,也能助推作品反复打磨成精品力作。因此,文艺评论家能发挥批评、监督和引导作用,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真正繁荣,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全国层面成立协会,将使得原先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文艺评论工作变得有组织,有沟通,利于在最大范围内发挥文艺评论的正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各级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既是网络文学高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网络文学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推行行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加强网络文学队伍建设、吸纳人才、凝聚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网络作家骷髅精灵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可能是全球商业化模式最为成熟的文学工业,以网民点击率衡量作品“含金量”,让读者以每千字几分钱的“低廉价格”阅读。强大的利益驱动,使得网络文学如同脱缰野马,充斥着黄色、暴力的小说披上文学外衣,逐渐占据了许多文学网站的首页,令人不忍卒读。网络文学通常被比喻为“一盘散沙、泥沙俱下”。在2014年的“净网行动”中,20余家文学网站因涉黄涉暴力被关闭整顿,这还只是网络文学黑暗世界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超负荷写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和盗版问题,也令网络写手们感到“朝不保夕”。 如何让网络文学走得更远,让作家坚持得更久,如何引领提升网络文学的品质,保障作者利益,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组织为之规划和引导。著名写手骷髅精灵说:“网络作家可以通过协会实现社会责任感,协会也需要保障作者的利益,打击盗版。”陈村则希望“网络写作变成一个正式职业,终有一天,所有的作协都会变成网络作协,文学的中坚力量都将从网络中产生”。[9] 三、各类文学评奖风波及其相关争议 文学评奖常常是文坛热点问题的爆发点,2014年度有关文学评奖的媒体论争受到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密切关注。首先是路遥文学奖在复杂的争议声中宣布开评。路遥文学奖是由民间发起的纯文学公益奖项,以已故作家路遥命名,主要发起人为高玉涛、高为华。高玉涛宣称,路遥文学奖以后每年评出一部获奖作品,奖金暂定为999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路遥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一直热热闹闹地伴随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首先是家属的反对。早在路遥文学奖策划阶段,路遥家属就提出异议,表示不同意设立该奖项,并通过法律形式反对设立路遥文学奖。其次是对设奖动机的质疑。有批评家对该奖设立的目的性提出了质疑,例如肖鹰认为,路遥文学奖绝非其宣称的那样严肃创新,而是极具随意性,并直言该奖设立目的就是“借奖圈钱”。肖鹰甚至预言,路遥文学奖极有可能半途而废。第三是对奖项定位的疑惑。批评家白烨认为,路遥文学奖的争议主要源于其定位模糊,包括宗旨不明确、程序不清楚,因此也看不出它本身的特点到底是什么。第四是主办者的资质问题颇受诟病。路遥文学奖的鼓动者和操办者主要为收藏界人士,属于隔行介入,跨界运作。第五是设奖的合法性问题令人生疑。对于设立全国性的文学奖,中宣部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定,立项也需要申报和审批,而操办者不仅没有履行这样的程序,还压根不了解这些规定与程序[10]。 路遥文学奖评委会秘书长萧夏林曾表示,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路遥文学奖初评水准的作品。有媒体判断,首届路遥文学奖面临难产,但这个判断不久就被事实推翻了。2014年12月3日是已故作家路遥诞辰65周年纪念日,路遥文学奖公布评选结果,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最终获奖。 在路遥文学奖开评时,高玉涛致辞“向反对、质疑、指责以及赞成、建议、指导这个奖项的路遥家人、文学评论家、作家、路遥生前好友、广大读者、路遥粉丝以及媒体记者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实话实说,如果没有质疑的声音,我们就会缺少论证、推进的动力和意志。促成一个文学奖项非常艰难!所以,我们欢迎任何有益的建议”[11]。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认为,全国各种各样的文学奖项太多、太滥,以某某作家命名的文学奖也不在少数,其中大多是严肃的,但有的奖项纯粹是自娱自乐,把评奖变成了一些小圈子的“嘉年华”。还有个别奖项不排除有商业运作的目的。在白描看来,文学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整合众多文学奖项,如何提高评奖的公平性、公开性、公正性和公信度,充分发挥文学评奖的积极效应、正面效应,这才是当务之急。白描指出,设立路遥文学奖,有几个绕不开的问题。首先,路遥文学奖是由一个作家姓名命名的奖,必须征得家属的同意、授权。其次,作为全国性的评奖,必须符合政府的有关法规、政策,必须履行有关报批程序,还必须拥有一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具有崇高威望和公信力的专家评审队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路遥文学奖发起者和组织者,作为非文学专业人士,面对这样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恐怕力有不逮。在他看来,路遥文学奖的设立,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12]。 当然,也有评论者认为,反对设立路遥文学奖的人不排除是“酸葡萄”心理作怪,因为早该由他们出面的事,居然被行外的人抢了风头。例如吴俊的看法就与白描、白烨不同。他认为,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学评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譬如,日本稍微能够提起的文学评奖大概就有四五百种,法国文学奖则更是名目繁多,据统计,人口只有六千多万的法国,“设有大大小小文学奖20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官方的”[13],而人口是法国20多倍的中国,全国性文学奖却只有三四种。因此,吴俊认为,民间文学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民间文学奖之所以被质疑乱象丛生,更多的还是“公信力”的问题,它不能受利益所驱动。 高玉涛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时表示,为了路遥文学奖的“户口”问题,将奖项上报中国文联备案,但没有得到回复,他认为,没有明确禁止就是默认可行。假如被禁止了,那他们就去台湾大学办,或者去别的高校,再或者到路遥的家乡。总之他们不仅要把路遥文学奖办成,而且还要办实、办大、办好。路遥文学奖的观察员、媒体人解玺璋坚决支持民间办文学奖,大胆表示“家属的意见不重要”。“这个奖的身份问题是,它是个纯民间组织的奖项,不被官方承认,也不被文学界承认。但文学的发展需要民间力量的介入,因为体制的力量把文学的创造性限制住了”。解玺璋说:“我接触过鲁迅家里的人,都不认可这个奖,前几天我看见鲁迅的孙子,问他怎么看鲁奖,他很尴尬,说不出话来。”[14] 对于相关争议,获奖者阎真则认为是正常现象。他觉得设奖都会争议,如茅盾文学奖的争议就很大。文学奖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获奖的作品产生众多争议。据评奖委员会介绍,一审公告之后,路遥文学奖第一次公告入选的作品《女红》的作者程小莹向出版社领导抗议,说路遥文学奖未经官方批准,也未经他同意,为什么评他的作品?路遥文学奖发起人高玉涛坚持,作为独立自主的民间文学奖面对所有作品,有绝对的自由权,评审作品不必经过任何组织机构任何作家同意。作家可以事先声明,也可以公告出来后拒绝继续参评,或者获奖后拒绝领奖。文学奖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评奖者有评审任何作品的自由[15]。 路遥文学奖有雄厚资金支撑却遭遇到家属极力反对的“尴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老舍之子极力支持的老舍文学奖却遭遇到“拿不出钱来”的“尴尬”。有评论家指出,如今的文学奖,与孔方兄紧密结伴而行。一旦“破”了规矩,就成了热点。2014年8月6日,老舍文学奖在北京颁奖。它本应是“第五届老舍文学奖”,这次改成了“2014年老舍文学奖”。老舍之子舒乙透露,曾有人通知他,老舍文学奖要被取消,他向有关方面写了一封信,才保留住了这个奖项。由于资金困难,本次老舍文学奖只向获奖作家颁发了奖牌,而没有了奖金。尽管如此,北京市文联负责人仍表示,一定要把老舍文学奖办下去。 路遥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如同上演了一场滑稽剧的对手戏,但结果都是遭到了质疑,被推到了舆论大潮中。尽管如此,2014年度最富戏剧性的文学奖事件还是当属鲁迅文学奖。近年来,鲁迅文学奖风波不断。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过程中,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发微博称诗人柳忠秧为获奖拉关系,一时媒体为之哗然,鲁迅文学奖瞬时被推到了舆论风口之尖。方方在微博中披露:“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实在看不下去,想阻击评奖拉关系的不正之风。”[16]方方所说的是柳忠秧的《自由天下骑黄鹤》《楚歌——柳忠秧古体诗选》两部诗集在省作协参评推荐时全票通过。柳忠秧则表示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评委,绝对没有跟评委拉关系。方方不懂我的古体诗,没有资格评论”。鲁迅文学奖最终名单中没有柳忠秧作品。柳忠秧认为,方方的言论涉嫌诽谤,对其参选鲁迅文学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他要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名誉和权利。方方回应则认为柳忠秧的诗本来就写得特别没有水准,只要评委认真评,必然也是评不上的。 2014年8月11日,随着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风波再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的《将进茶》获得诗歌奖。网上“一个叫周啸天的诗人居然获了奖,气得我拍案而起”的微博受到普遍关注。许多网友认为周啸天的诗是“打油诗”,“侮辱公众智商,简直是诗歌的耻辱”。四川省诗词学会十三位常务理事发表致中国作协及鲁迅文学奖评奖评委会的一封公开信,对周啸天获奖感到愕然。就连被方方指责“跑奖”的落选者柳忠秧也认为,周教授的诗歌中关于赌场、关于杨振宁订婚这些内容,实在浅薄,毫无精气神。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岳南的《南渡北归》等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在鲁迅文学奖中却以零票落选,这引起一些读者质疑。 与阿来的遇冷相比,凭借获诗歌奖《将进茶》的周啸天似乎幸运得多。有媒体摘录王蒙高度评价其作品“亦属绝唱,已属绝伦”。网上却传来质疑声,网友称其作品更像“打油诗”。曾在鲁迅文学奖推选阶段质疑诗人柳忠秧“跑奖”的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网友提供的文本来看,还不如柳忠秧的诗。不知周啸天拿去参评的诗集水准如何,但一个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也真是‘够呛’。”参与本届鲁迅文学奖推选工作的文学评论家樊星则提出:有可能网友评价的只是周啸天的一部分烂诗,王蒙评价的是一部分好诗;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好坏,就像去年鲁迅文学奖中受到争议的“羊羔体”,网友调侃的也只是车延高的部分诗句[17]。 除上述文学奖引发争议外,曹禺文学奖也因同一作家三次获得同一奖项而备受关注。2014年9月24日,“第五届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曹禺故里——湖北省潜江市举行。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秦腔《西京故事》再次获奖,这是他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后,第三次荣获该项大奖,实现了该奖项的三连冠。据介绍,陈彦是一位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大众、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其《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被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誉为“现代戏三部曲”。 从上述文学奖的相关争议中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文学奖缺乏应有的公信力。有学者认为,以鲁迅文学奖为代表的当下精英文学评奖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应该引起重视;专业评委应多听取受众意见,而不是将文学封存在象牙塔里。事实确实如此,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文学评奖组织应通过试探性地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更顺畅的表达渠道。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坚决避免人为刻意干涉去影响投票结果的行为,保障评选的公正公平。关于评选公开与否的问题,其实不一定非得公开化,只要选出众望所归、令人信服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读到好作品,读到精品,那才实实在在达到评奖的初衷,才是文学奖价值的真正所在。 四、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网络文学研究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势头。2014年,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100丛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近期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该丛书由七部著作/编著组成,分别是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评论100》、曾繁亭的《网络小说名篇100》、欧阳文风的《网络文学大事件100》、禹建湘的《网络文学关键词100》、聂茂的《名作家博客100》、聂庆璞的《网络写手100》和纪海龙的《文学网站100》。有评论说,这套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入门之功和基元之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网络文学前沿和基础问题的梳理与评辨,实现“广撷资源,夯实基础,明辨学理”的学术构想。丛书主编欧阳教授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人物,他的一系列著作为网络文学的本体探求、学科建设、学理建构、诗学追问等开辟了道路,辨明了方向。丛书的作者都是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学术骨干,如聂庆璞、曾繁亭、欧阳文风等都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声名赫赫的实力派学者,他们的加盟,无疑为丛书的学术质量提供了保障。丛书的总体设计别具匠心,特色鲜明,具体表现为:该套丛书不是纯学术著作,而是贴近网络文学现实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所设的七个论题切入网络现场,均是网络文学热点问题,备受文学界关注;七个选题填补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空白,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4年底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黄鸣奋的四卷本《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18],其篇幅与2011年出版的六卷本《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一样,也是300余万字的宏编巨制。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2013年同名课题的最终成果,分为基础、范畴、例析、扩展四篇。它勾勒了数码艺术由交叉学科、关联学科和分支学科构成的学术框架,并对其中的18种潜学科做了剖析。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对应于关联学科中的数码诗学。之所以这样处理,大背景是2011年艺术学在我国学位授予体系中已经从隶属于文学的一级学科上升为与文学等并列的第13个门类。这一新著有助于读者从学科的角度把握网络文学研究和同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一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基础研究》。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基础:一是原点研究。数码艺术具有艺术工具的可编程性、艺术文本的非物质性、艺术语言的互联性、艺术意识的可计算性、艺术规制的数码中介性、艺术身体的共生性等特征,和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美的艺术”有明显区别。对此,可从原点考察(包括艺术原点、艺术学原点、数码原点、数码艺术原点、数码艺术学科原点、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原点)加以说明。二是艺术范式,包括艺术工具论、艺术材料论、艺术语言论、艺术意识论、艺术规制论、艺术身体论等。三是数码属性,包括可编程性、非物质性、互联性、可计算性、数码中介性、共生性等。第二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研究》。以概念聚类为基础,提出整体上的分类框架,进而选择如下重点加以阐述:其一,形态层范畴,包括嵌入艺术、碎片艺术、微艺术、DV艺术、屏幕艺术、数码雕塑艺术等;其二,人文层范畴,包括数码智慧、数码阅读、新媒体动漫品牌、网/缘文化、冗余社会、生物化身等;其三,科技层范畴,包括情感计算、审美计算、媒体计算、人文计算、娱乐计算、生物计算等。第三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构成研究》。以国内外已知相关成果为根据,参照我国现行学科门类分类体系,从学术渊源、学科命名、研究对象、研究取向、论著成果和社会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将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设想成围绕作为基础理论的数码艺术学(笔者已出版同名专著)形成的三个同心圆,对应于以下三类新兴交叉学科:第一,数码艺术交叉学科,由艺术学和其他门类在数码化背景下相互渗透形成,有数码艺术哲学、数码艺术史学、数码艺术法学、数码艺术教育学、数码艺术管理学、数码艺术医学等。第二,数码艺术关联学科,主要是指和数码艺术学地位相当、关系密切的具体学科,有数码美学、数码考古学、数码新闻学、数码产业学、数码诗学、数码修辞学等。第三,数码艺术分支学科和数码艺术内部的样式划分相适应,有数码设计学、数码美术学、数码音乐学、数码表演学、数码影视学、数码生命学等。第四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拓展研究》。一是观念追踪,主要和我国古典艺术理论接轨,以术家编程观、道家文本观、儒家媒体观、墨家文化观、佛家现实观、杂家进化观等示例。二是命题举隅,主要和当前数码艺术实践接轨,围绕数码编程、数码文本、数码媒体、数码文化、数码现实、数码进化等。三是嬗变研究,主要和当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接轨,涉及工具嬗变中的危机与际遇、产品嬗变中的偏锋与正锋、语言嬗变中的复古与创新、意识嬗变中的天机与随机性、规制嬗变中的终结与新生、身体嬗变中的具身与离身等。 拙著《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19]是笔者关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文之舞”三个字较好地体现了读屏时AI写作作与阅读的特点,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使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和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呈现。我们知道,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以此“通巫入冥”之“舞”为喻也未必真能曲尽其妙,但“舞”这一概念本身却包孕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20],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介绍,这部《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正是承接2008年“十年盘点”之后的一次网络文学大清理。全书分别从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阅读、网络文学语言、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网络文学影响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动交流、网络文学产业经营、博客微博和微信文学、网络视频和微电影、网络作品影视改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女性文学、网络儿童文学和外国网络文学概览等16个专题,描述我国网络文学从2009~2013年这五年发展面貌,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我国网络文学的五年发展历程,以图为诞生时间不长便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保留这一时期较为完整的珍贵史料,为其立此存照。 此外,近期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审美追求、主体性缺失、体制谱系、理论创新等众多问题,也都展开了相当深入的探索与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如单小曦《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一文认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及其理论建设需要澄清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网络文学的严格学理定位应是“网络生成文学”。网络生成文学即计算机网络启动传播性生成、创作性生成和存在性生成等全面审美生成活动的产物。网络生成造就出的数字虚拟创作模式、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融入”性审美体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亦即美学追求[21]。在讨论网络写作主体性问题的文章中,汪代明指出,商业时代网络写作的主体性因为读者和网站的合谋而缺失,网络文学作家变成了写手。网络写作主体性缺失话语的背后,隐藏着众多传统文学理论误区,需要网络文学批评者深刻反思、与时俱进,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建构起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实现其历史使命[22]。 一篇题为《网络文学体制谱系学反思》的文章指出,网络文学对中国文论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让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学体制谱系出现技术改写或悄然置换。突出表现为:从主体身份看,网络文学生产用普罗“草根”僭越了知识精英的文学话语权,创作范式上用自由写作颠覆既有的文学秩序,文学格局上以恒河沙数般作品存量遮蔽文学经典,价值认同上用传媒市场的商业导向对抗文学高度,而在观念传承上,则以“技术至要”搁置了传统文学的逻辑原点。由此引发的传统文论规制与传媒技术宰制的博弈,从体制谱系的学理本体上,把文艺理论转向与转型的时代命题推到了当今文论建设前沿[23]。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改变了文坛格局,其自身存在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正面临“数量与质量”“技术与艺术”“市场与审美”“解构与建构”等一系列悖论性选择。要化解发展中的矛盾,调适这些选择性悖论,一要有网络文学创作和经营主体的观念自觉,二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三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真正构建起网络时代的文学观。在积极引导网络文学正确选择与矫治的同时,我们应该允许其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24]。在《从电子文学、网络文学到数码诗学:理论创新的呼唤》一文中,作者黄鸣奋认为,数码诗学涵盖了西方电子文学理论和我国网络文学理论等分支,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基本使命是总结数码文学经验,提炼数码文学精神,进而从新的角度思索文学的本性、探询艺术的价值。当前,它面临着计算主义崛起、Web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可以借鉴作为世界观的计算主义,对艺术本原、艺术分类等问题进行新的阐述;随着数码媒体的发展而更新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将Web 3.0所体现的各种新趋势列入议事日程;关注后产业社会艺术生产呈现出大批量个性化生产等特点,开拓数码诗学的创新思路[25]。 网络文学的市场化运作、影视改编、商业化出版等问题,近期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刺激了文学活动的开展。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两部网络文学改编剧为例,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良性发展更需要创作者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之间的矛盾,加大对剧本的关注[26]。也有学者对网络文学提出了要“GDP”更要文学价值的要求[27]。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时代的典型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高收入”“数量多”“速度快”“篇幅长”等等这些似乎带有极大正能量的词汇,已与网络文学紧紧相挂钩,甚至还成了其代名词。然而,网络文学“热”的盛世繁荣背后却暗藏着重重“杀机”,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整体水平低下,网络文学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很突出。还网络文学一片晴天,为社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还需网络文学加强自身管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 有研究者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也蓬勃兴起。由此,网络文学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形式逐渐进入读者的视野,其自由、平等、个性的可贵特征备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由于版权保护的困难及其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等缺陷,也使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遇到了较大障碍。网络文学出版合乎历史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可观,但只有国家、作者、读者、编辑、传统出版等各方协调联动,网络文学出版才能破除发展的障碍,走上蓬勃发展的坦途[28]。 刘新少在《网络文学产业驱动与艺术审美的矛盾》一文中指出,依赖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力打造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在助推网络文学繁荣局面的同时,也导致了这一文学艺术旨趣和审美品格的逐渐消融乃至缺失,其原因或在于网络文学产业驱动与艺术审美各要素价值权重之间出现的若干背离,比如重产业化与轻艺术性的市场定位、重快感体验与轻思想意蕴的价值取向、重传播度与轻文学性的动力选择以及重奇异性与轻创新性的艺术表达,等等。化解上述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很多,但传统文学体制的吸纳与改造、主流文学批评的引导与教化以及意识形态与法律法规的影响与制约,将是确保网络文学在产业驱动下仍能秉持其“艺术审美正向”特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9]。 此外,南帆的《网络文学:庞然大物的挑战》、龚举善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韩伟的《从差异空间到权力空间:新型网络文学的实质及变革》、马季的《蓄势待发与酝酿新变——2013年的网络文学》、贺月华的《刍议网络文学进入图书馆的价值与适度原则》、徐杰的《现状、界定与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基本问题》、许苗苗的《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欧阳婷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贡献与局限》等文章都是值得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年度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关网络文学研究的这些成果,是最能体现当前文艺理论“关注现实、注重创新”之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当前中国文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_文学论文
当前中国文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