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论文_王树连

加强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论文_王树连

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工委民族小学 445608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所谓生命教育,是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和激扬生命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结合教材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实现人文关怀,形成健康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课文学习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需要我们因“材”施教,注重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上,对于学习知识的方式和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需求。

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些直观的、有趣的东西,语文教学中渗透类似学生热爱父母、老师、同学,热爱家乡等显而易见的教育。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渗透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西方重要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在日历上往往用红色标明。渗透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各项规则,做珍爱生命的文明小公民的教育。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挫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二、发挥教师人格渗透生命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后进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施加明确而又适度的心理期望,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把激情带进课堂,让生命放出异彩。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还应具有情感性,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换取学生的激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率的发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学生,达到“身教甚于言传”的教育效果。教师自己首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但都应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率先垂范,做民族精神的富有者,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每一个不同的生命都放射出光彩来。

三、开展多种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不能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命有效性教育,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比如举行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和增强环保意识;办关于安全问题的小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加强安全意识;帮助别人画连环画等等。

再例如在教师节和母亲节等重要节日来临前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张贺卡,写上对老师对家人要说的话,如妈妈我爱你等等,还让学生拥抱妈妈和爸爸,或者亲吻一下,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地进行有机渗透,加之耳濡目染地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生命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

总之,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机会,在恰当的时候穿插德育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心理也都好,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论文作者:王树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  ;  ;  ;  ;  ;  ;  ;  

加强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论文_王树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