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刘艳

小儿腹泻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刘艳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157400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因素及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我医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的小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治疗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占67.4%;在3~6岁的患者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占 68.4%。结论:非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腹泻的原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因素;临床治疗

前言: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本研究对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的小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治疗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中图分类号】R7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57-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背景

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腹泻的小儿患者,其中 0~3 岁的患儿51例,占 51.69%;3~6 岁的患儿49例,占 48.31%。所有小儿症状表现的轻重不等,大便的次数在3~11次,且粪便的性状不一。其中黏液便10例,水样便32例,稀软便36例,脓血便10例。腹泻伴脱水的患者6例,腹泻伴发热、腹痛的患者6例。

1.2方法

对 100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同时采用对患者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的目标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

2结果

直接涂片进行格兰染色镜检的结果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67例,占67.4%,感染性有32 例,占 32.6%;在 3~6 岁的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有68例,占 68.4%,感染性有68例,占 68.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 0~3 岁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革兰阴性杆菌的比率为 8%~16%,革兰阳性杆菌的比例为 80%~92%,革兰阴性球菌的比率为 0.2%~1.0%,革兰阳性球菌的比率为 0.4%~2.8%。有 127 例患者的菌群比例失调。而菌群失调就会引起排便的次数、腹泻的次数增多。

粪便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10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41例的检查结果为阳性,占41.2%,58例的检查结果为阴性,占58.8%。呈阳性的患者中有82例为细菌性腹泻,占82.4%,细菌培养后检出沙门菌12例,志贺菌73例,大肠埃希菌15例。志贺菌是导致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轮状病毒的检查结果中,阳性有24例。感染性腹泻占40.2%,非感染性腹泻占45.6%。

粪便性状的检查,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水样便,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少量的白细胞;沙门菌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且数量不等;志贺菌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讨论

婴幼儿还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机体内的各种器官都没有发育成熟,体内的消化液以及消化酶都分泌较少,因此大量营养物质都容易引发小儿消化功能的紊乱。主要表现为粪便有酸味,呈稀水样便,但是患者没有体温升高的现象,且粪便培养以及轮状病毒的检查结果都呈阴性,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没有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 0~3 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占 67.4%。此类腹泻只需要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菌剂,适当配合使用一定量助消化的药物就可以治愈。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以及志贺菌。曾有资料报道,空肠弯曲菌也可以引起小儿发生腹泻。对于小儿感染性腹泻,临床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喂养史以及接触史,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以及感染的途径,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感染性腹泻通常具有细菌性肠炎的相关表现,如腹泻、发热,并经常有里急后重的症状,其粪便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且具有腥臭味。但是一定要经过微生物学检查以及常规检查之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及细菌培养的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之下才能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剂量一定要合理,可依据疗程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维持小儿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治疗以及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100例患儿中有32例患儿菌群失调,可能由于之前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所以应该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当患者有和抗菌药物相关的菌群失调表现时,可以采取服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灌肠或健康小儿的大便悬液进行灌肠,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剂量,才可以施行,以免损伤小儿的肠黏膜,增加患儿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造成小儿腹泻的因素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和感染因素两大类,在治疗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患儿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提高腹泻的临床疗效。药物,能够有效的促进患儿对于药物的吸收,同时对患儿的肠黏膜加以保护,发挥抑制肠道内的病原体的作用,具有十分强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潘全英,苏月丽,周月琴,等.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08,28(12):61-62.

[2] 何惠,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的关系[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6(4):235-256.

[3] 杨光伟.小儿腹泻病诊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53-154.

论文作者: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  ;  ;  ;  ;  ;  ;  ;  

小儿腹泻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