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麦52个品种简介_小麦论文

皖麦52品种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种论文,简介论文,皖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超高产 2001年进行小区材料比较试验,亩产达605公斤,在24个姊妹系中产量居第一位。

2003年在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中,由于阴雨寡照,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一般大田亩产在200公斤左右,但皖麦52区试亩产达447.9公斤,增产显著。

2004年在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中,亩产达558.9公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有3个试点亩产超过610公斤。在同步进行的安徽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04.1公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皖麦52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双第一通过审定。

2005~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试验,突出优点:(1)高产稳产冬水组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6.29%,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江苏最高亩产达到724.33公斤。生产试验13个点汇总,13个点全部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526.1公斤,比对照增产6.39%,达极显著水平。(2)成穗率较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丰产性较好。2005~2007年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成穗40万左右,穗粒数36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3)后期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4)商品性较好。籽粒半角质,光泽好,饱满度较好,容重高,黑胚率较低。(5)抗寒性较好。苗期生长健壮,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6)具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好。(7)抗病性较好。

2006年6月10日安徽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对宿州市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夹沟农场进行现场实产验收,亩产602.7公斤,这是安徽省历史上首次经专家现场验收实产突破每亩600公斤的纪录。

▲抗寒抗冻 皖麦52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生长健壮,抗寒能力强,在2005~2006年越冬期间,淮北地区气温较低,从田间调查结果看,皖麦52的抗寒抗冻性优于皖麦19和其他半冬性、春性品种,没有出现冻害现象。

▲优质 经农业部谷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814g/L,蛋白质(干基)13.5%,湿面筋327%,沉降值22ml,吸水率51.8%,最大拉伸阻力218E.U,拉伸52.0,皖麦52是一个优质中筋性的小麦品种。

▲抗倒 皖麦52是针对淮北地区当家品种皖麦19抗倒性差而选育出的抗倒品种。皖麦52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秆壁厚,具有较高的抗倒伏能力。

▲抗病 经过病害鉴定和几年的试验推广调查,皖麦52综合抗病能力强于皖麦19。

▲适种区域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鲁西南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高产栽培技术

1.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构成是由每亩总穗数、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决定的,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三因素的变幅大小,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较好的栽培技术条件下,促进三因素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实验证明:皖麦52亩穗数能达到42万~52万,穗粒数33~38粒,千粒重41~48克,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之和较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较大。

2.进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小麦收割后不要焚烧秸秆,用专用秸秆还田机粉碎后,深耕掩埋,经过3~5年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2%,为小麦高产打下基础。

3.精耕作细整地。播前深耕深翻一遍,旋耕耙平,做到土壤上松下实,无明显坷垃,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4.科学配方施肥。科学配方施肥就是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合理安排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配比,做到平衡施肥。亩产600公斤的施肥指标:纯氮15公斤,8公斤,10公斤,其中磷、钾肥均作底肥,氮肥施用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就是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并调节基肥和追肥比例,以改善籽粒品质和提高产量。基肥比例占50%,追肥比例占50%,追肥时间掌握在小麦拔节孕穗期。

5.进行药剂拌种,适期精量播种。为有效防治地下害虫,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前对所用种子全部进行包衣或用小麦专用拌种剂拌种。皖麦52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8~24日,根据土壤墒情,合理安排播期,争取做到适期早播。采用半精量机械播种,每亩播量8~12公斤。条播,播种深度为4厘米左右,行距20厘米,确保一播全苗。

6.田间管理

(1)化学除草。田间草害适时防治,搞好化学除草,在小麦长到3叶期时,用巨星除草剂兑水喷洒一遍。

(2)浇好“三水”。一是浇足越冬水。高产麦田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和年后早春较好墒情。皖麦52群体发展快,冬前要求控制每亩茎蘖苗在60万~80万,单株分蘖3~5个。越冬水浇灌按照“看天、看地、看苗”原则,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掌握在立冬至小雪期间浇足冬水。二是浇好起身拔节水。可根据土壤墒情,控制浇水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防止群体过大,提高产量。三是巧浇灌浆水。灌浆水对延缓小麦后期衰老、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一般应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根据墒情浇灌浆水。

(3)拔节孕穗期追肥。按照氮肥后移施肥技术,追肥应掌握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结合浇水追施,以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发育,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施肥具体时间看苗情而定,追肥量为每亩6~7公斤纯氮。

(4)防治病虫害。淮北地区近年来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小麦吸浆虫等病虫害均有发生,生长后期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进行药剂有效防治。特别要加强对赤霉病防治,因为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后期阴雨天往往较多,田间湿度大,赤霉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要及时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用粉锈宁和多菌灵合剂等喷施。

(5)适期收获。收获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收获过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质差;收获过晚,易倒掉穗落粒,影响产量。要在腊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小麦,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秆还田。

联系电话:0551-2812608

标签:;  ;  ;  ;  

皖麦52个品种简介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