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论文_陆敏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论文_陆敏

陆敏 广西岑溪市水汶中心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本质为现实生活,所有的数学起源于生活,并最终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不断寻找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找到正确的结合方法,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好数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生活教学;自主创新;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040-02

数学应该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与用处。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才是学习最大的价值。因此,本文将把笔者的一些教学例子去阐释生活数学的重要性。

一、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激发求知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数学老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作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出现的,老师应当是数学生活化方式的来源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教学,老师一定要实践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找到正确的结合方法,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的逻辑概括能力不够高,所以通过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变得形象容易,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一节内容时,由于之前学生对这一知识没有理性的认知,所以开始学时感觉很难,这时老师可以这样处理: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出一个难题,请你们在不借助尺子的条件下来测量出自己的课桌的长度。

这时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有手来测量,有的说可以用手臂来测量……似乎方法很多,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起来,然后开始测量课桌的长度。

“认识长度的单位”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在没有任何认知经验的前提下,老师运用身边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到学习中来。这里老师没有先入为主地介绍长度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二、创造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搭建数学和生活的桥梁,也就是情景教学的目的。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大都来源于课堂,老师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市场体验生活,这种现状下,要怎样实现生活化教学呢?那就是可以将生活搬到课堂。通过创造教学情境,将一些未知、已知、探知及需要解决的矛盾糅合在一起,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演绎。

首先,想象情境。老师可以通过对情境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自行想象的方式进行。如在认识图形时,老师可以描述这样一个故事:自龟兔赛跑后,兔子输的很不服气,要求再比一场,乌龟选择了圆轮子的自行车,兔子选了方轮子的自行车,比赛的结果依然是兔子输了,问小朋友为什么。并且,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车轮的形状等,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

其次,演绎情境。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演绎,增加学生的感悟,强化认知。如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和认识钱币面值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将几样物品标上价格,方式一:给学生固定的钱数,让其所购物品与钱币的面值正好相等,培养计算能力。方式二:给学生物品清单让其购买,加深对于人民币面值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最后,视频、图片演绎。结合小学生对于动画片的喜爱和关注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选取视频片段,通过动画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给学生一个色彩鲜艳的水果树图片,让小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苹果,几个梨,加深对于数的理解。

三、应用生活情境,实施课堂教学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发挥出生活情境的支点作用,就必须要正确地认识生活情境的价值,并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环节对其予以不同的应用。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生活情境的支点作用就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生活情境的支点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佐证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方面,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考虑到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设计时,一定要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需求为主,由此来体现出生活情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例如,在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新闻上的经济统计图、调查结果的统计图、学生成绩表等,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形式,由此构建起学生对于该知识在生活中的认知,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做一个统计图,帮助他们借助统计图更为具象直观地发现自己的变化,由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四、关注生活化作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学习中作业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实践。生活数学的实现要求要是也要关注生活实践作用的设置,实现作业的生活化。例如:课程《面积》一课,教师可以将课后随堂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一些,进而来完成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实践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计算一下家里客厅的面积、厨房的面积;假如房屋装修时,先测量一块地板的面积,在测量整个装修房屋的面积,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地板能铺好。再比如,教学《三角形》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完成:张大爷要在院子里架设一个三角形篱笆,篱笆的一侧长3米,另一边长5米,问题1,假如另一边是4米,能够做好篱笆吗?问题2,第三边的长度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能够形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巩固了三角形的性质,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五、借助生活支持,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才容易入手,继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过渡到真实的生活经验中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方法创新,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在“165—100”后再加3表示很难理解。那笔者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笔者会举例让学生去体会这样的生活情景:假如妈妈带了165元到超市买了一份价值97元的礼盒准备送给奶奶。她拿出100元的钞票给售货员(那妈妈的钱就从165元减少了100元),事实上,妈妈还要从营业员那里收回3元,所以,应该把3加回去。通过这种方式,抽象操作得到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和生活情景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能让学生把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并能反映生活,并最终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改理念的特点和宗旨。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就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雪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 发展导报,2019(2).

[2]王文路.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4):144-145.

[3]刘永杰.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53-54.

论文作者:陆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论文_陆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