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群众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都论文,群众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2003年7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京发[2003]15号)。“意见”中也指出:“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完善首都城市功能为出发点,以增强广大市民体质、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取得优异竞赛成绩和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全面整合首都体育资源,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首都体育工作新局面,为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2006年在北京市制定的体育“十一五”规划中,北京市又进一步提出了将北京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体育作为人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促使大众对实现群众体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在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建设中,体育现代化势必要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
北京市提出全民健身与2008年奥运会同行的口号,其目的也是要借北京奥运东风,加速北京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系统、全面了解和评价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总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经验,发现不足,掌握北京市现阶段群众体育开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实现北京体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十年来,北京市群众体育的开展,主要围绕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本研究通过专家问卷确定群众体育现代化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内容,对北京市群众体育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议对策,为北京市群众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群众体育现代化的各项指标内容,对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的现实水平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1)群众体育现代化、群众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论文。(2)群众体育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等相关文献。(3)与群众体育发展相关的政府文件、政策及发展规划等。(4)1998年至2007年全国及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研究以及具体的调查数据。(5)北京市体育局1995年至2006年群众体育工作计划、总结以及近三年体育局领导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等资料。(6)中国体育资讯、体育信息网络及北京市体育局、区县体育局网站上发表的相关信息资料。
2.访谈调查法
首先通过三轮专家会议,访谈讨论并确定群众体育现代化指标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北京市体育局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3.问卷调查法
选取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密云县、通州区、房山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208份,回收率96%。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对相关指标内容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群众体育现代化的涵义及意义
在对现代化理论及已有的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群众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群众体育所呈现的状态相对应,是群众体育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由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关系着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关系着社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群众体育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众体育的全民参与性特点,决定了群众体育对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增进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都发挥着促进作用。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体育健身参与人口的迅速增加,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将会对体育经济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市民科学健身的要求,促使体育信息产业现代化和体育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发展。总之,群众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基础,群众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将会有力地促进体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二)群众体育现代化各项指标解析及说明
群众体育现代化指标分为“群众体育保障条件”、“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体育人口”、“残疾人体育”四个二级指标及九个三级指标。下面对各指标内涵进行具体说明:
1.群众体育保障条件
群众体育保障条件包括“群众体育经费投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三个指标,从现代化涵义上讲属于物质保障条件的现代化,这也是现代化的表征之一。
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指每年北京市政府财政拨款中对体育局群众体育工作所拨款的数额(万元/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指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中,标准场地和非标准场地与普查当年该地区人口总数的比(人/平方米)。体育场馆数量,指每万人拥有大型(3000座位以上)的单项及综合性体育场馆的数量(个/万人)。
2.体育组织化程度
体育组织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兴趣。拥有足够数量的体育指导者,会加强市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持久性,因此,体育组织化程度是反映群众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指标包括“社会体育组织数量”和“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社会体育组织数量,指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市以及区县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的数量,以每万人多少个(个/万人)来表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指每千人拥有具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和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证书的指导人员的数量(人/千人)。
3.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开展的广泛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体育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它的多少与体育社会化进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与亲和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国民体质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的人数在总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以及达到《国民体质检测标准》合格的人数与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两项指标,将可以反映体育人口的质和量。
4.残疾人体育
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二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经过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残疾人体育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扩大生活领域。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数量,指残疾人专用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的数量(个)。残疾人有组织体育活动的数量,指每年市、区县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数量(次)。
(三)群众体育现代化各指标现状分析
1.群众体育保障条件的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群众体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群众体育作为一项事关全民族健康素质提高的公益事业,其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主要靠政府,主要由政府去负责、管理,并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因此,群众体育保障条件反映了政府对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群众体育经费投入。北京市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目前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三是社会集资。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财政拨款中对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工作所拨款的数额虽然每年有些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如表1所示。
除政府财政拨款(事业费)外,群众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由于体育彩票的销售不稳定,这部分经费数额每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2006年3月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体育行政部门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北京市体育局将全民健身经费作为专项支出,每年列入部门预算中,由群体处编报和执行预算。2006年北京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经费共5157.37万元,比2005年增加2754.03万元。
此外,依靠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全民健身活动。2006年,北京移动通讯公司、美国苹果公司、通海四合文化公司、北京巴士公司等企业、社团以赞助、捐赠等形式,共投入340万元支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其次,作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体育场地设施。本研究根据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获得北京市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截止到2003年底,按北京市常住人口1456万人计算,体育场地面积总数为3191.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19平方米,其中人均标准场地面积为1.85平方米,人均非标准场地面积为0.34平方米(见表2)。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2002年北京市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群众体育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5年达到1.1平方米,2008年达到1.2平方米”的目标。
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2106个,其中标准场地6100个,非标准场地6006个(见表3)。标准体育场地的类型有57种,室内场馆共有2296个,室外场地为3804个,大型(3000座位及以上)综合性体育场馆有39个(见表4),近几年,随着奥运场馆设施的建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场馆,2007年达到57个。与第四次普查相比,种类更为丰富,场地质量有新变化,室内场地数量增多,大众健身性场所数量明显增加。
此外,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标准与非标准体育场地个数比例适当,人均体育场地数量、人均面积均大于全国,从表5还可以看出体育设施总量和人均面积也高于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这与北京市近年来体育事业的深入开展有关,而且,在北京市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事业的发展已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建设大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自1998年至2006年,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北京市共配建全民健身工程5563个,使100%的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以及65%的行政村配建了健身工程设施,方便了市民锻炼健身,美化了城市环境,突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特色。
但是,目前北京市体育场地设施分布不均匀,就系统行业而言,学校体育场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居住小区(街道),而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比率较低,从不开放的比率为18.2%,占所有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的71%,而全天开放的仅占14%。就地理位置而言,远近、南北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在北京高档的、大面积的体育场馆过分集中在近郊和北城,特别是集中在朝阳、海淀两区,使用的局限性很大。就功能而言,北京市竞赛场馆比重过大,且过于集中。就隶属关系而言,国家级、市级所占比重过大,而街道办事处级以下的比重过小,体育场地有远离居民群众的倾向。
2.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指标的现状分析
北京市近年来,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执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4年就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并逐步建立了由126个街道和188个乡镇组成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由工、青、妇组成的群众团体管理网络;由市、区县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体育协会已从1995年的68个发展到2005年的76个;区县体育协会从1995年的296个,发展到2005年的419个,北京市100%街道和乡镇、90%的社区和行政村建立了体育组织;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点从1995年的1092个发展到今天的490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11个。逐步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此外,在北京全力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亿万妇女体育健身活动等大型群众体育文化宣传、竞赛活动,使众多的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其中,加强了各群众体育组织的合作,使群众体育组织联系更加紧密,对于今后逐步形成高度整合的群众体育的社会网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网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可以提供不同层次体育活动的连贯的组织体系,以满足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参与从娱乐到竞技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满足《奥林匹克宪章》指出的:“参加体育运动是人的一项权利,每一个人都应具有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体育活动的可能性。”这种组织整合,有助于增强大众体育参与的延续性既:由群众体育到竞技运动的过渡。
近几年,北京市积极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评审、考核小组和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由2001年的8441人,发展到2007年的29403人,社团、街道、乡镇体育专职和兼职干部2110名,市、区县群众体育行政管理人员193名。积极推进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近千人取得国家劳动保障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群众健身方面所发挥作用的宣传,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目前,这支队伍在组织、指导群众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体育人口指标的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市从1995年开始,通过全民健身周,元旦登长城,万人秧歌,万人健步走,春季长跑节等丰富多彩的健身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根据北京市体育局2001年的调查表明,截止2000年,北京市体育人口为41.83%,率先突破40%,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男性占55.17%,女性占44.83%。北京市16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的总数为67.46%,与1996年全国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总数为33.26%的调查数字相比较,高出34.2个百分点。在《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北京市把宣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意识、转变观念、增强体质,作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核心和主题。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活动建设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特别是紧紧抓住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创建品牌活动,促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基层。比如,连续十年开展了《全民健身热京城,健康迈进新世纪》等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举办了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据体育局统计,每年参加健身节这项活动的群众达300万人次。市、区县级群众体育活动从2001年的331项增加至2005年的784项,基层活动从2001年的4000项150万人次,增加至2005年数以万项,参与人数近300万人。群众健身意识普遍提高,观念不断转变,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大众化、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体育人口从2001年的41.83%增加到2004年的52.4%。
根据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1~2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86.8%,参加三次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8.2%。(见表6)
但是,青少年群体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见表7和表8),每天能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只占调查总数的49.48%,有一半的学生达不到每天一小时的锻炼要求。大学生中能达到每天一小时锻炼的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14.26%。这个结果也为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是群众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迈进的体现,也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市于1997年就进行了《幼儿体质测定标准》和《老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工作,为国家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做出了贡献。1997年、2000年和2005年在全市进行了3岁至69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从而获取了北京市民体质状况数据,为增强市民体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信息。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站从2001年的221个,发展到2004年的293个,形成了覆盖北京市的国民体质测定网络,拥有1500人组成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体质测定队伍,为近百万人进行体质测定,为广大群众开展体质评价及科学健身指导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2005年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优秀率占北京市人口的22.1%,良好率为27.2%,合格率为40.2%。市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优秀率增加明显。北京市体育局针对监测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组织专家编写了《体质测定与全民健身》手册,编印了第二册《全民健身科普知识手册》,向50万户家庭免费发放,以指导市民科学、全面地参与健身。
4.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残疾人体育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残疾人体育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并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制度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北京市2006年为止残疾人总数为99.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49%。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扶助,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体现。北京市近些年来,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工作成绩明显,特别是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结合奥运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使无障碍设施和改造工作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也更加重视残疾人的需求,残疾人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1998年北京市全市服务设施建设仅有1万多平方米,2006年已达到9.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体育、文化设施,为残疾人不断营造广泛的平等参与社会的条件。
在北京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落成。该“中心”每年将为3万人次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文艺、体育训练服务,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这个“中心”建筑面积为36545平方米,由体育馆、运动场、培训楼等组成,突出以残疾人人性化、类别化需求为特点的无障碍标准,全部配备了无障碍设施,满足了不同障碍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此外,还有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今年已经完工。整个工程的总占地面积为358亩,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总造价2.27亿元。该基地包括运动员公寓、科研楼、综合训练馆、游泳馆、盲人门球馆、田径及力量训练馆、田径场及看台、自行车训练场等设施。基地建成后将供国家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备战2008年残奥会使用。该基地全部按照残疾人奥运会项目设置及残疾人特型建筑功能需求设计,能够满足包括田径、足球、游泳、盲人门球、自行车、乒乓球、篮球、击剑、柔道、举重等项目在内的全部残奥会比赛要求。同北京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样,无障碍是该基地的一个主要特色。语音提示系统、无障碍走道坡道、残疾人专用电梯、安全抓杆、楼梯专用扶手、盲道、防撞板、轮椅运动员专用淋浴器等设施随处可见,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就连场馆、公寓的房门和围墙颜色也考虑到了残疾人运动员的视觉感受。此外,北京市还有中国残疾人射击基地等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扶助,也充分展现了北京现代化建设和体育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另外,北京市残疾人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也丰富多彩,市残联和中残联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见表9和表10),通过体育活动促使残疾人磨炼意志,拼搏进取,赢得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四)存在问题
1.保障条件方面
首先,尽管北京市近年来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增加了经费投入,但远远满足不了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体育彩票公益金,但是体育彩票的销售不稳定,经费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县政府投入比例低而且差别很大,使基层的群众体育活动受到很大制约,无法在形式创新、扩大影响和参与范围方面进行突破。
其次,虽然北京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数量上的增加和场馆类型多样化方面处于全国领先行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人均体育场地拥有量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1990年的资料调查显示,意大利每10万人拥有212个体育场地,芬兰拥有457个,德国拥有248个,瑞士拥有220个,日本拥有260个,韩国拥有100个。
另外,从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程度上看还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五次北京市体育场地调查的12106个体育场地中,全天开放的有6137个,占全部场地的50.7%,部分开放的有2030个,占16.8%;从不开放的有3939个,占32.5%。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体育设施是全部开放的,并且,完全不开放的比率较大,这样就限制了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部分开放和全天开放的学校,只占调查总数的28.9%,而日本市町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率达到了98.8%,这表明了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方面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
此外,还存在场地资源分布不均,全民健身体育场地与竞技体育场地严重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2.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方面
目前,群众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经费来源、办公场所等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而体育政府部门给予群众体育社团组织的支持和给予的权限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2007年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了29403人,达到2.44个/千人;而日本1.1亿人口,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96万人,达到9.96个/千人,两者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对北京市城八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见表11),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比最好的是宣武区156∶1的比例,与日本东京150∶1的配比接近。而西城区和丰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
此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多数是兼职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技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有待于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者队伍的质量。
3.体育人口方面
北京市体育人口近年来增长较快,但青少年群体由于社会应试教育压力不减,体育健身参与不足,需引起学校和社会足够重视,并且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保障。
4.残疾人体育方面
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相融合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社会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在不少国家残疾人运动员都已与健全人分享体育资源,共用训练场,甚至和职业运动员一起训练。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减少残疾人在体育参与方面的制限,可以说是实现较高层次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群众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改进对策
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不断完善和建立之中,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还不可能主要靠市场,因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对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2.对北京市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补建和改建工作,做好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已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工作,实现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3.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利用北京市有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结构调整,资源重组,达到社会体育人才的共享。另外,还需要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此外,我国部分体育院校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弥补了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不足,然而,我们的社会组织中实际上这样的生活的空间和位置很小。如何尽快地使社会体育指导员们寻求到真正的职业,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它将提升我们社会的职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加速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加速人才流通,同时,也能提高群众体育的水平。
4.各级各类学校要保证开足开齐体育课,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对学生的体质监测。同时,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促进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爱学生健康。
5.通过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共享,新型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以及全民健身路径中残疾人使用的器械研制,培养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等途径,加强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的融合。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计划,逐步改善残疾人体育健身的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支持残疾人的氛围,把构建社会和谐落实到实处。
本研究认为,群众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群众体育所呈现的状态相对应,是群众体育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群众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将会有力地促进体育现代化的水平的提高。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市群众体育发展迅猛,群众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保障条件有较大提高。但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经费投入还有差距,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虽然北京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市民健身指导的需求,与体育发达国家有差距。市民的体育健身参与程度逐步提高,残疾人体育也在不断得到政府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相融合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新课题。
标签:全民健身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 健康中国论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