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班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从新课程引起普通高中班级编制的变化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新课程论文,新问题论文,班级论文,班级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8.3;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7)01-0054-03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体系、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都作了重要调整,它必将改变传统的班级编制,尤其是普通高中的班级编制,这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普通高中班级编制带来的变化
(一)弹性班级取代刚性班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高中阶段“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在管理上“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高中课程的这些改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体现了选择性和层次性。选择性,一方面是指学校开设出许多门学科,可以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是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中做出自己学习科目的选择。学分制管理是相对于学年制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是以选课制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基本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的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1] 学分制比学年制有更大的灵活性,即学生可以通过跨年级、跨班级选课来获得学分,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层次性,是指在同一年级的同一门教学科目中,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来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已明确规定:“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要求”。
学校在实施上述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用弹性班级取代刚性班级。所谓弹性班级是指在班级编成之后的教学实践中,班级成员既可以在学习某门学科时,向垂直方向跨年级的某个班级流动,又可以在学习另一门学科时,向水平方向同年级的另一个班级流动,还可以回到原属班级学习。只有这样的富有高度灵活性的编班,才能适应具有选择性、层次性课程的教学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很显然,这是刚性编班无法做到的。高中阶段以弹性班级取代刚性班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
(二)行政班(原始班)和教学班并存
弹性编班必然使学校中出现行政班(原始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局面。行政班,即学生入学时最初分班而成的班级(可称为“原始班”),它不以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或需要为依据,而是随机进行的分班,在新课程下主要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单位而存在。而入学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流入就读的班级,主要承担着教学功能,因而,称其为“教学班”。有人认为,实施新课程就应该取消原始分班。但新课程下,要不要原始分班,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高中阶段是不是完全没有以原始班为单位进行的课程教学活动
高中阶段如果有以原始班为单位进行的课程教学活动,就有因这些课程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而进行固定编班、集体授课的可能性,就需要原始分班。现在也已经明确,今后普通高中各年级“必修课的学习仍然在行政班内进行”[2]。这个行政班就是原始分班而成的班级。
2.还有没有其他共同的活动,需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
高中阶段学生除了根据相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共同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班级就读,开展共同的学习活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共同的活动,需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而在教学班中是无法实现的。就学校而言,为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有众多的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如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科技活动等等。教学班是学生为学习某一门、某一层次的课程临时组合而成,因而,难以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没有原始班,教学之外的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共同的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基地。
3.班级是否只具有单一的教学功能
应该肯定,班级的出现最初是出于教学上的考虑。然而班级组织一经产生,就兼具了教学和教育的功能。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的教育作用是建立在班集体形成的基础之上,主要通过班集体目标的导向作用、班级舆论和规范的约束作用、人际关系和班级良好的心理气氛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等来实现的。而教学班的组成主要是出于教学方面的考虑,其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的组织比较松散、人际交往不密切,促使班集体形成的众多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等原因,使之难以建成班集体,这样就使得班级组织的教育功能大为削弱。所以,有必要进行原始分班,使学生主要在教学班中“学习”,在原始班(行政班)中“受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已明确指出:“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二、普通高中班级编制的变化给班级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一)谁来管理
传统的班级编制下,班级的类型只有一种——刚性班级,兼具教育与教学功能,其管理者主要是学校委派到各班的班主任。他们对班级的管理也包括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任课教师基本上不涉足某班的管理工作。新课程下,面对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学生走班上课的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由谁来管理。对于行政班由谁来管理好像异议不大,基本上都主张应设置专职班主任,由班主任对行政班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其作用与传统编班下的班主任相似。至于教学班的管理,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比如,有人认为也应像行政班那样设一个专门班主任;有人认为就由任课教师来管理;也有人认为教学班具有临时性,不必进行专门的管理。笔者认为,尽管教学班具有临时性,但仍然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发挥它作为教学单位和社会组织应有的效能。那么由谁来管理呢?如果设专职的班主任,一是容易与行政班的班主任工作混淆,二是容易导致任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所以,笔者主张应由该班唯一的任课教师来承担管理工作。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一种教师“独白式”的管理,它忽视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实际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新课程下,提倡课程标准的层次性、选择性,实行学分制、走班上课,更应该确立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并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二)管理什么
由于行政班和教学班的性质、特点和发挥的主要作用不同,其管理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各有侧重。行政班主要是作为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而存在,更多地是承担着教育任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以作为社会组织的班集体是否建成为前提的。假如班集体已经建成,那么它内含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与班级育人效能之间,必然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的关系。所以,要想使班级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行政班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将班级建设成为班集体上。
由于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班级与课堂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教学班的同学只在学习同一程度的同一门课程时,才聚集在一起。因而,教学班的管理应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对班级的管理也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管理来进行,并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即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但同时,必须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以教学促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如何通过课程教学的管理来促进行政班的班集体建设。
对学生来说,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之一,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就是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新课程下,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课堂管理,主动维护集体的团结和统一,为课堂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更应注重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如何管理
1.班主任要加强行政班的班集体建设
教学班的出现,使得行政班的教学功能大为削弱,而教学功能的削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从而影响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因为,“教学过程与班集体建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介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又以直接参与班集体建设为中介影响个体的发展。”[3] 所以,在行政班的管理中,必须面对因教学功能的缺失而带来的教育功能的减弱,及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削弱问题。另外,新课程下出现的学生走班上课,使得行政班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大为减少,班级组织变得越来越松散。它必然增大组织各种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的难度,影响班级社会组织的建立,从而影响班集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所以,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任课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
在教学班的管理中,教师必须通过课堂管理实现有效教学。为此,他要解决好如何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变;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针对新课堂的活动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和加强引导,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等等。
此外,教学班的管理还必须解决好因教学班教育功能的减弱,而可能出现的教书与育人失衡的问题。教学班的管理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促教育,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3.学生要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并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实现自主学习
在行政班中,学生要有效地参与班级管理,必然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和统一;如何发挥自己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跨班级和跨年级听课学习而游离于集体之外;如何发挥自己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创造性,处理好新课程下班级建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等等。
在教学班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如何配合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为此,学生面临着:如何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如何培养自己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有效学习,等等。
此外,新课程下的学生还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学习自由度不断增大,他们就面临着如何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问题。另外,学生跨年级跨班级听课,经常在各个教学班流动,容易产生不适应感;低层次教学班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感;行政班同学间容易产生距离感等等,这些又使学生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的问题。
4.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必须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新课程下,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里,更会延伸到社会,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更加广泛地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极性,这就使得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共同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必须对各种教育影响进行有机调控,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即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实现封闭管理和开放管理的结合,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使家庭和社会都能保持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