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世纪教育的学科转型_教育论文

中国跨世纪教育的学科转型_教育论文

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钟声已向人类敲响,人类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被称为人类未来财富的教育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个人对从学会升学到学会做人: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的看法。

一、德洛尔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德洛尔报告所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的基本内容:

德洛尔报告的实质是终身教育。报告指出: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途经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1〕

2.学会做事

通过学会做事,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还意味着要在青少年的各种社会经历或工作经历范围内学会做事;这类经历可能因地方或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属于自发性的,也可能由于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的发展而属于正式的。〔2〕

3.学会共同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和竞争的世界,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逐步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似乎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正规教育应在其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青年人传授这类合作项目;如体育、文化活动等;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为学生行为提供参照,还可加强师生关系。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3〕

4.学会生存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已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到21世纪,问题就不再是培养儿童为某一特定的社会作好准备,即不再是不断地向他们每个人提供有助于其理解周围世界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正的参与者的力量和知识方面的标准。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4〕

(三)对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的评价

1.德洛尔报告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暴力充斥、竞争加剧,政治上呈现出多极化格局。但全人类要求和平的呼声和愿望。世界各国希望相安无事发展自己的这种和平和发展潮流仍然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主流。德洛尔报告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膊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2.教育四个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育四个支柱是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之上,而终身教育思想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共识。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是对学会知识的扬弃和发展;学会做事是对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人的扬弃和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是对个人奋斗的扬弃和发展,学会生存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的教育主张,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总之,德洛尔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教育的四个支柱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基本吻合。

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等教育主张。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作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也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5〕他还主张:“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6〕“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7〕他还主张: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范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子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大自然界里去。〔8〕从上述主张不难看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崭露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并且通过乡村教育实验,取得了实际成效。

二、德洛尔报告中的提出的教育四个支柱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一)“学会升学”——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支柱。

1977年,在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与“十年文革”相比,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在20年的高考制度实行过程中,除了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外,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最终导致“应试教育”局面的形成。“应试教育”是一种单纯传授文化知识为手段,以应付升学为唯一目的的封闭教育体制或模式,它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正如陶行知早在20年代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家。……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9〕虽然近3年多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引下,教育转轨正在形成共识,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学校在“片追”问题上我行我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着考试转,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任意更改课时计划,高考考什么课程就开什么课程,不考就不开,而且,日常教学工作主要围绕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进行,甚至人为地教给学生答题“技巧”等、此类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以“学会升学”为标志的升学教育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同时,这种通过高考升学谋求理想的社会职业如果说是一种“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那么这种“学会生存”的观念与德洛尔报告中的阐述教育思想相比显示有些过于急功尽利和过分狭隘。

(二)教育四个支柱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借鉴作用。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教师永远教不完知识,学生永远学不完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其客观要求。所以,德洛尔报告提出“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是非常及时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也开始由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法上不仅要讲究教法,更重要的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的“点金术”。通过借鉴“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方法,才能在总体上缓解和解决知识急剧增加和学生学习方法落后的矛盾。同时,也可帮助我们进一步形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把抟授和学习知识视为一次性的,即正规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不接受其它形成的教育。

升学教育的直接结果导致学生掌据的知识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无论教育内部的教师、学生或者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这种结果都不满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讲理论不会做事,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客观要求。借鉴德洛尔报告提出的“学会做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就可以改革我国中小学中轻实践,重理论的弊端、使学生从小就在“学会做事”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不仅眼高而且手高。不仅高分而且高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变人类自身的能力,主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海洛尔报告对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从正面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面向人生、面向别人,发现别人,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家庭、别人、伙伴、集体、社会、国家、人类的关系,确定自己的人生座标,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正确相处、合作。这种“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思想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种时代反映。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呈现出以升学教育为主体的格局.。其实,升学教育即是中国封 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人事、劳动、工资、就业等制度的客观反映。因为,我国目前巳进入“学历社会”,就业,晋升等主要看学历。没有正规学历什么也谈不上,有了正规学历就业和生存就会基本得到保障。因此,有相当多人的心目中,升了大学,就会谋到相应的职业,有了职业,就能“能吃皇粮”、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最起码的保障。也可以说,学会升学,就是学会生存。但是我国这种学会升学就等于学会生存与德洛尔报告中所提出的“学会生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本质区别在于我国这种学会升学射出的学会生存是片面的,功利的。而德洛尔报告所要求的“学会生存”是全面的,长期的。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摆脱的狭隘的生存观念,变片面生存为全方位生存,变片面发展的教育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实现全方位的,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3、学会做人:我国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的发展,更没有人的全面发展”〔1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个体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程中,它促使人的先天素质得到扩展和提高,由片面发展趋向全面发展,而且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扩展水平。所以,教育就是人类教会自身做更完善的人。这乃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11〕,这种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因此,我国教育改革跨世纪的主题应该是从学会升学,经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最终达到学会做人。

注释:

〔1〕〔2〕〔3〕〔4〕雅克·德洛尔等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88页。

〔5〕〔6〕〔7〕〔8〕〔9〕《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126页;第2卷第8页,第491页,第135页

〔10〕王焕勋主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出生社社,1988年版,第139页

〔1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标签:;  ;  ;  

中国跨世纪教育的学科转型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