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创新_会计监督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创新_会计监督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体系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会计准则对中国会计监督提出的新问题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探索,新会计准则体系以全新的面貌问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一个更加严峻的课题急需解决,即如何确保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一)对监督内容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与难点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而在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比较脆弱,现代企业制度仍在完善过程中,公允价值还缺乏统一、科学的参考标准,很难判断其“公允性”。况且,公允价值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同类型的资产,其取得来源不同则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这无疑又加大了实际操作的难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新会计准则变动幅度较大,在过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用和理解的偏差,这就要求会计监督要区分不同性质的会计失真。因此,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重点和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监管模式的挑战

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应满足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出的要求,并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新《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督。然而,由于中国会计监督的历史和特有的文化背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实际执行的是以政府监督为主的会计监督模式。尽管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市场监督有所加强,但监督力量仍很薄弱;上市公司还须接受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也主要受当地财政部门的管制。由此可见,中国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依然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并未摆脱完全行政监督的阴影,加之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社会监督力度不足,使得会计监督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对会计监督手段的冲击

现行的会计监督仍然采取普查式,定期定点检查为主,虽然也辅以抽查等手段,但从总体上看,手段还比较单一,形式固定,往往使会计监督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而且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轻打轻罚、重罚轻教的现象,甚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串通一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无疑损害了监督部门的公正形象,也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对传统监督手段产生了质疑,先进的准则体系需要先进的监督机制来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会计监督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四)对会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内涵丰富,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对会计监督的现有资源提出了挑战。如公允价值的引入,已使部分资产的计量超过了报表编制者和审计师的专业能力,需要专门的定价服务机构提供估值服务支持。又如,生物资产、房地产、金融领域等多项特殊领域的具体准则,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在监督过程中必须了解不同行业的特殊性,这就不仅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会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是一种挑战。显然,原有的由财政、会计、审计人员所组成的监督队伍很难满足现实要求。

二、会计监督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会计监督理念,灵活应对新形势

1.树立学习型监督理念

新会计准则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协调长期博弈的产物。旧会计准则体系是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人员可以根据操作性强、详细具体的会计制度作为记账手册,监督者也可以将其作为监督的依据。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方式之一与逐渐取消会计制度的做法给会计人员提供了选择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允许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做账,这不仅给会计人员更多“逆向选择”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的“道德风险”,因而急需建立新的监督理念。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全面考虑会计执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公允价值的判定,要在学习中进行监督,在监督中不断学习,以不断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

2.强化服务监督意识

长期以来,“重检查、轻管理”是一种主导的监督理念,这种法律赋予监督者高高在上地位的理念,使被监督者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往往在接受监督时产生应付或抵触情绪。这种监督意识急需改变,但依法监督的原则却不能变。以人为本是经营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应借鉴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充分调动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积极性,使监督成为一种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工具。要明确监督的目的是帮助被监督者更好地遵守会计准则,更好地管理企业,尽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此,要把服务贯穿于监督的始终,把服务和监督统一起来。批评、处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帮助企业树立自律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管理的能力,从思想入手,促进会计诚信环境的建设。此外,监管者还应该认真贯彻科学监管理念,将监管结果看作是一个利益多方博弈的均衡,谋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广大会计执业者对监管的制度支持和文化支持,提高监管效率。

(二)会计监督模式的优化

1.健全法规制度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会计监督独立性的保证,也是优化监督模式的首要任务。会计制度越健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违背诚信的成本越高,越有利于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在相关法规中,必须明确会计监督各部门的职能和地位,以及各会计监督部门的权力范围与执行程序,营造会计监督者积极主动实施监管、被监督者积极配合的和谐环境。

2.内外会计监督两手齐抓,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如何解决好内外部会计监督部门相互制约、互动监督和分工合作的问题是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重中之重。财政、税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信息共享,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威慑力。

财政部门不仅要对重点会计部门进行直接监督,还要对监督部门的监督质量进行再监督,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再监督上。注册会计师监督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把关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政府监督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为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要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主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强化行业监管和优化执业标准,不断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是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要在健全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层次,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切实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监督的基本前提,而扎实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解决单位内部管理松弛、监督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新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三)监督重点的转变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新会计准则一改以往强调可靠性的一贯态度,将相关性举肩并重地提出来,其目的是在国际上为中国企业争取话语权。但在可靠性不牢固的前提下去追求相关性,存在很大风险。为此,对于新会计准则放宽要求的地方,会计监督应特别关注,尤其是涉及影响这两大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准则的运用,如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资产计量方法等。根据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分析,会计监督重点应放在报表数据是否严格遵守了新会计准则,充分披露会计信息,是否利用“公允”计提减值、并购等旗号粉饰业绩、侵占投资者利益、转移风险等。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形式大于功能,也是导致会计违规行为屡罚屡犯、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之一。

具体而言,会计监督近期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资产减值、或有事项、长期投资和所得税。新会计准则中没有增加关于资产减值的更多新内容,但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可收回金额,要求计算结果具有可验证性。资产减值准则实际上是防止资产价值虚增导致利润虚增,进而避免泡沫现象的一个重要项目。在面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时,更需关注对这一准则的监管。对于或有事项,新会计准则强调要严格确认预计负债,并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税收是企业关注的焦点,监督所得税准则的难点在于企业是否谨慎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是否足额、及时、准确地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尤其是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性交易资产。对于长期投资,尤其是涉及母子公司时,针对初始计量、核算方法等规定,新会计准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在监督时应重点关注。

(四)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监督方式

1.明确监督职能,建立分工合作的监督长效机制多头监管,监督职能不明确,是目前进行有效监督的一大障碍。这一现状极易造成监督部门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责任,进而导致监督效率低下;而被监管者则疲于应付各种监管部门,影响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必须要清晰界定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各部门及行业协会之间的监督职能。立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立法时既要考虑监督的权威性,又要考虑通过适当的分工合作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使各部门各有取舍、各有侧重,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逐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此外,在监督过程中,要坚持阳光监督原则,通过监督的公开透明性,在发挥监督的警戒作用的同时,树立榜样作用。

2.建立会计监督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预警机制是指在经济犯罪案件发生之前预先发出警报,从而防范和制止犯罪发生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已在中国钢铁、纺织等许多行业广泛运用。由于该机制可以对所掌握的信息情报进行灵活的把握与运用,因而具有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的主动性及针对性。以往那种事后监督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市场发展和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要求,会计监督需要从以事后监督为重点向事中监督、事前监督为重点过渡,并逐步建立起全过程监督体系。在会计监督中引入“预警机制”是防患于未然的有效办法。会计监督预警机制通过对会计监督内外环境的预测、估计、推断以及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监控来进行警报与预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建立起会计监督领域的预警机制,结合现有的事中、事后和现场监督的方式,对企业进行适时、动态、全程的监督。

(五)整合人力资源,建立专业的监督队伍

1.知识结构

会计是技术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新会计准则及补充说明不断出台,相关的金融、财税知识日益更新,新的经济业务推陈出新,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等都对监管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部门的传统作业方式和控制方式被打破,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的前端,会计控制从原有的事后审核扩充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迎接这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监管人员要加强学习前沿知识,其中既包括会计法规等专业知识,也包括相关的外语、网络等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信息化思维方式和超前意识。

2.人员素质

为了整合监督资源,监督部门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会计及监管人员的考核、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计及监管人员尽快领会新会计准则的实质,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财务会计的监督,可以由监督部门牵头,建立一支由注册会计师、高校教师、企业会计师、特殊行业的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资源库,以便在具体执行监督时,可以随时组成高效的智囊团,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监督;对于内部会计监督,则要求企业不仅在招聘和培养时关注人才素质的多面性,并给他们多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机会,不断强化其道德素养和知识技能;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人员结构进行新的探索,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进行严格考核,尽快建立诚信档案,并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和互相监督,以促进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素质的提升。

标签:;  ;  ;  ;  ;  ;  ;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创新_会计监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