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及设计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社会保障论文,路径论文,理念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2年年底,印度的人口超过12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经济在过去的35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GDP年均增长率超过6%。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2年印度人均GDP为82410卢比(约合1592美元),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①而且,印度国内政治生态复杂,社会等级森严,多种宗教盛行。尽管如此,在多届政府的努力下,印度建立了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涵盖了城市和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无工会组织部门以及海外劳务输出人员,体现了社会平等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设计路径。 一、印度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政治理念 所谓理念,“是一种最内在地解释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所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②在此基础上,政治理念是指一个政治组织或团体在政治活动中表达出来的政治主张或意识。通常情况下,政治理念通过影响政治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来帮助政治组织或团体以一定方式建立一定的政治秩序或体系。 印度政府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与印度独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它是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的具体反映和要求。反过来,这种政治理念又推动了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纵观印度独立后的历届政府,多数政府都有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但也有少数政府由于执政时间较短或对社会保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保政治理念。 (一)尼赫鲁时期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 众所周知,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一位深受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影响的政治家,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提倡科学人道主义,强调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力图通过经济建设、民主制度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改变印度落后状况,摆脱和远离种姓主义、教派主义、贫穷、饥饿和疾病。尼赫鲁的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可以概括如下: 1.社会主义理念。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写道:“我们能够寻出正在发生作用中的支配力量,并且通过外界物质现实的观察、实验和实践,尝试和错误,为我们摸索出去到那日益扩展的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是能有相当大的帮助的。……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一般分析似乎已经非常正确,…所以我虽则接受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我并不为它那许多内部争论而烦心。”③他不仅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一生都在为实现它而努力奋斗。他学习苏联,制定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尽可能地增加生产,扩大就业,致力于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改变低层民群的生活状况。 2.民主平等思想。尼赫鲁认为,人的平等权利包含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的平等、经济的平等、社会的平等和文化的平等等。政治的平等,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有参政的权利等;经济的平等,意味着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保障民众的物质生活福利等;社会的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以民族、种姓、信仰、财产、地位为基础的差别,人人都能享受到同等发展的机遇;文化的平等,意味着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掌握文化知识。④这种民主平等思想让他重视种姓歧视问题和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促使他去建立起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3.科学人道主义。尼赫鲁提倡从科学的人道主义角度看待社会问题,他说:“我们的动作必须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中那些最高理想调和一致,虽然,我们也有可能有所补充或按照我们的民族天才而加以改造。那些理想可以分为两大类: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之间正在滋长着一种综合性,因而产生了科学的人道主义。”⑤在科学人道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尼赫鲁执政期间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在保障工人、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印度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费用,甚至还包括病人住院期间的伙食费。⑥ (二)英迪拉·甘地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 1.社会公正。在尼赫鲁担任总理的后期,英迪拉·甘地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并协助他处理政府事务,受其政治理念影响较深。在她看来,实现社会公平是决定人心向背的主要因素,也是维护社会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因而,1967年赢得大选执政以后,她就开始强调社会公平,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如通过“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出和实施“经济计划10点建议”,力图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在“四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来提高普通人和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条件,以保证他们的就业和教育。 2.消除贫困。英迪拉·甘地在任期间,一直都在为消除贫困和建立社会基本保障做出积极努力。1971年,她公开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并把解决贫困和建立社会保障问题上升到印度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年就颁布了“雇员家庭养老金计划”,为企业员工解决了退休后的养老保障问题。1974年,在“五五”计划中,英迪拉再次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⑦。1980年重新执政后,英迪拉·甘地在政府“六五”计划中制定了一个扶贫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政府投资和补贴来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使他们得到更多的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 经过英迪拉的努力,印度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通过“白色革命”,基本解决了牛奶供应和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基本保证了儿童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三)拉吉夫·甘地时期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 1.科技扶贫。1984年,拉吉夫成为印度独立以来最年轻的总理。他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是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根本之路。而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重视科技在农业、工业上的应用,并高瞻远瞩地预见到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造就了印度现在发达的计算机及软件产业。对待社会贫困现象,他认为消除贫困是政府的根本任务之一,并提出“科技扶贫”的理念,为此,拉吉夫于1986年推出了新的“20点计划”。为提高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1989年拉吉夫还制定了“贾瓦哈拉尔就业计划”,由联邦政府出资80%,为每个农村贫困家庭中的至少一名成员每年提供50~100天工作。⑧ 2.普及义务教育。拉吉夫充分认识到教育和民众素质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任不久即提出一个国家教育计划由民众讨论,在取得共识后,在“七五”计划中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确定为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1986年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将1987~1988年度财政预算中的教育投入由上一年度的35.2亿卢比提高到80亿卢比;⑨推行印度女教育家埃尔莫尔(Elmore)提出的“黑板行动计划”,让中小学校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曼莫汉·辛格政府关于社会保障的新理念 1.以人为本。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出身平民,其成长经历让他上任后一直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问题。他认为,政府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让民众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⑩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拓展了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2005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国家农村就业保障法》和《信息权利法案》;2006年推出了“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2008年12月通过了《无组织部门工人社会保障法案》;2010年10月实施“全民免费拿药计划”;2013年8月通过了《粮食保障法案》。这些计划和法案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社会保障国际合作机制。由于“劳动力境外就业”战略的实施,在海外工作的印度人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社会保障也逐渐进入了政府的视线。2004年,印度政府成立海外印度人事务部(Ministry of Overseas Indian Affairs),开始推动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进程。2006年,印度成功地和比利时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社会保障双边合作协议。2008年9月,辛格访问法国时,与法国签署了社会保障双边合作协议。截至2012年4月,印度政府与德国、比利时、法国、瑞士、荷兰、卢森堡、匈牙利、丹麦、捷克、韩国和挪威等签署了社会保障双边合作协议。(11)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实施,既保障了海外印度人的利益,也提出和开创了社会保障的新理念和新局面。 二、印度社会保障的设计路径 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多届政府的不懈努力,伴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纵观整个过程,其设计路径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印度宪法明确规定,为公民和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印度宪法第41条规定,“政府应当在其经济能力和发展状况容许的范围内,提供有效的保障,确保公民能享有工作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在失业、老龄、疾病、伤残等情况下得到公共救济的权利”。第46条规定:“联邦应以格外关怀的方式提升民众弱势群体的教育与经济利益,并且应该保护他们力避社会不公正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剥削。”为了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充分享有这些利益,第330条、332条、335条、338条至342条以及宪法的第五章、第六章,都是为第46条目标的实施而采取的重点举措。(12) 其次,印度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设计路径是先从政府内部和有工会组织部门开始建立社会保障,然后扩大到一些行业部门,再覆盖到无工会组织部门;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如生、老、病、死,发展到提供教育和就业等保障;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印度社会保障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单层次社会保障阶段(1948~1978年) 这一阶段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府财力有限,社会保障的设计路径仅仅是在政府内部和有工会组织部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适当扩展到一些行业部门。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政府机构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政府工作人员也是政令的具体执行者,因而属于必须要保障的部门;而有工会组织部门则是相对比较容易操作的部门,有机构和人员来落实保障计划和制度,且员工都有固定的收入,能够承担应缴纳的个人费用。在这种设计路径下,印度政府主要建立了以下社会保障制度。 1.公务员养老金制度(Civil Service Pension System)。这主要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务员、军人、铁路、邮政和电信等部门的员工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个人不用缴费。规定人员退休时只要工龄满33年,即可领取退休前月均工资的50%作为养老金。该计划于1998年覆盖了1200万在职公务员和700万退休公务员。(13) 2.《雇员国家保险法案》(The Employees' State Insurance Act,ESIA)。该法案于1948年通过,主要为企业员工的医疗提供保障,并为怀孕、因公伤残及死亡等情况提供现金补助,最初仅适用于人员规模10人以上的工厂,后来逐渐扩展到20人以上的商店、剧场、电影院、旅馆、汽车运输和新闻出版行业。截至2003年3月31日,ESIA大约覆盖了786万雇员和3037万受益者。(14) 3.《雇员公积金及其他规定法案》(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and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该法案于1952年通过,是印度独立后通过的一项覆盖面最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强制规定180种产业中20人以上的工厂和公司必须为员工设立公积金,可以用于结婚、教育、医疗、住房等。截至2004年3月31日,该法案覆盖了370万家公司,共有4009万员工参加。(15) 4.涉及面较广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如印度宪法中的“全民免费医疗”规定,在农村地区建立由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组成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1961年的《产妇津贴法案》(Central Maternity Benefit Act)保障了产妇有三个月的带薪产假;1971年的“雇员家庭养老金计划”(Employees' Family Pension Scheme)保证了员工退休后家庭的生活来源,覆盖大约2000万人;(16)1972年的《离职津贴法案》(Payment of Gratuity Act)保障了工作满5年的员工离职时可以得到每年15天工资的一次性津贴;1976年的“雇员保证金联动保险计划”(The Employees' Deposit-linked Insurance Scheme)规定员工在职死亡后可以额外得到一笔补偿。 5.一些行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的《煤矿公积金和奖金计划法案》(Coal Mines Provident Fund and Bonus Scheme Act)、1955年的《阿萨姆邦茶叶农场公积金计划法案》(Assam Tea Plantations Provident Fund Scheme Act)和1966年的《渔民公积金法案》(Seamen's Provident Fund Act)等,都是一些行业性社会保障法案。同时,为保障一些高危行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印度政府还于1972年出台了《石灰岩和白云石矿工人福利基金法案》(The Limestone and Dolomite Mines Labour Welfare Fund Act),于1976年出台了《铁锰铬矿工人福利基金法案》(The Iron Ore,Manganese Ore and Chrome Ore Mines Labour Welfare Fund Act)和《卷烟工人福利基金法案》(The Beedi Workers Welfare Fund Act)等。 (二)多层次社会保障阶段(1979~2000年) 这一阶段印度社会保障的设计路径主要是在原有的单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力图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民众、弱势群体、无工会组织部门、农村人口就业和医疗以及儿童成长和教育等。 1.建立低收入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一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公共分配系统(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即专门针对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民众设立“平价商店”,以政府补贴的方式低价供应粮油米面盐茶皂等基本生活用品。至1996年,印度全国有平价商店42万个以上,其中农村约有32万个,城镇有10万多个。(17) 二是1995年实施了“全国社会保障援助计划”(National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NSAP)。这是专门针对非常贫困的人口设立的保障制度,对老人、孕妇和主要成员死亡的家庭给予救济。NSAP包括三种情况:(1)年满65岁、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每月补助75卢比。(2)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成员死亡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申请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可以获得一次性补助10000卢比。(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年龄19岁以上且怀孕第1胎或第2胎的女性,可获得每次500卢比的补助。 三是推行“国家扫盲计划”(National Literacy Mission,NLM)。NLM主要是针对相当数量的文盲群体开展基础识字教育、对半文盲群体进行识字能力强化教育以及对成人群体开展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是2000年启动了“贫困家庭发放粮食卡计划”(Antyodhaya Anna Yojana Scheme),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为最贫困的家庭提供食品保障,规定了小麦和大米的最低供给量。截至2003年,印度6520万个贫困家庭中有超过1500万个家庭在此项法案中获益。(18) 此外,印度政府还设立了许多针对贫困线以下群体的保险政策和计划,如1995年的“乡村团体人寿保险计划”、“人民党人身意外政策”和“乡村人身意外政策”,1996年的“简·阿洛基亚法案”,2000年的“加斯里由甸计划”等。 2.将无工会组织部门纳入社会保障关注范围 无工会组织部门,是相对有工会组织而言的,主要是指没有加入工会组织的合同制工人、临时工和自雇劳动者。据印度1991年人口普查数据,53%的劳动力是自雇劳动者,有31%的人属于临时工或合同制工人,只有15%的劳动力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工作。(19)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劳动者属于无工会组织部门,因而,如何为无工会组织部门提供保障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但由于无工会组织部门的人数众多,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巨大,这一时期的设计路径仍然是选择性地解决一部分行业人员和流动性人员的社会保障。 一是针对邦与邦之间大量的工人流动,1979年出台了《雇佣管理和劳动条件法案》(Regulation of Employment and Conditions of Services Act),规定对迁移工人提供补贴,数额为月薪的50%或75卢比以及合理的食宿补助、医疗费用、御寒衣物等。 二是选择占无工会组织部门比重最大的建筑业工人,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1996年通过了针对建筑工人福利的保护伞立法(Umbrella Legislation for the Welfare of Construction Workers),立法包含两项内容:(1)《楼房建设和其他建筑工人(雇佣和工作条件管理)法案》[The Build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Workers(Regulation of Employment and Conditions of Service) Act];(2)《楼房建设和其他建筑工人福利税收法案》(The Build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Workers Welfare Cess Act)。之后,1998年又出台了《楼房建设和其他建筑工人中央条例》(The Build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Workers Central Rules),要求雇佣10人以上的建筑公司或价值超过100万卢比的建筑项目,必须成立福利基金,为工人的养老、意外死亡、房贷、医疗、儿童教育、分娩、保险等提供保障。(20) 三是印度政府在社会保障基金(Social Security Fund)下设立了若干集体保险计划(Group Insurance Schemes),涵盖了手摇纺织、无地农业劳动力等23种职业,为他们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伤残和健康提供保险和补助。 3.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是印度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政府在将“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群纳入社保范围的同时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多项乡村就业计划,如70年代末的以工代赈计划,就业总共增加10.9%;1980年的“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中央政府提供50%的援助用于农村修建基础设施,六五计划期间“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人·日,七五计划前四年共创造就业14.45亿人·日;1983年实施“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并将其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1989年实施“贾瓦哈拉尔就业计划”,1989~1994年期间,总支出1107亿卢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1)1999年的“乡村自我就业计划”,在农村地区建立大量的微型手工加工企业,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难题。 另一方面,1995年通过了“国家农村健康计划”(National Rural Health Mission),在18个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邦设立“公认的社会保健积极分子”,由受过培训的女卫生工作者担任,并确保农村地区每1000人中有1名“公认的社会保健积极分子”,以改善广大农村的卫生医疗状况。 4.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普及义务教育 为解决儿童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保证他们健康成长,1995年印度政府通过了“午餐计划”(Noon Meal Scheme),要求公立学校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6~11岁)午餐必须保证450卡路里和12克蛋白质。政府目标是在2006年6月前将此计划推广到所有公立学校,覆盖1.2亿学生。 与此同时,开展“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制定“最低知识水平”标准。(22)根据1986年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从中央政府划拨一定的款项用于儿童教育,在农村和落后地区建立寄宿学校,免费提供校服、课本、文具甚至是午餐,推广初等教育;“最低知识水平”标准是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于1990年提出的计划,指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最低水平,旨在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保障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21世纪初,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在印度的发展,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失业问题、收入分配、食品、教育和健康等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无工会组织部门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愈发强烈。(23)因而,印度政府在这一阶段的设计路径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切实解决无工会组织部门的社会保障问题;拓展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保障海外印度人的利益。 1.将无工会组织部门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2003年通过“瓦利施塔养老金计划”(Varishta Pension Bima),对无工会组织部门的55岁以上人员实行养老金保障计划。参保人最少缴纳33335卢比或最多缴纳266665卢比本金,由印度人寿保险公司管理并进行投资,按每年9%的收益发放养老金,每人每月可获得250卢比至2000卢比的养老金。政府根据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投资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 2004年,印度劳工与就业部起草了“无组织部门工人社会保障计划”(The Unorganized Sector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Scheme),目标是覆盖250万无工会组织部门、月收入不高于6500卢比的劳动者。计划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养老金计划:60岁以上或残疾员工,每月可获500卢比的最低保险金;(2)人身意外保险:意外保险额10万卢比;(3)医疗保险:如员工产生医疗费用,每年最多可退还3万卢比,意外死亡则可获补偿2.5万卢比。 同年,为给予无工会组织部门帮助和支持,政府还成立了无组织部门企业全国委员会(NCEUS)。据NCEUS统计,截至2004年5月,印度无工会组织部门的员工达到39490万人,占总数的86.3%;而有工会组织部门的员工仅有6256万人,占13.7%。(24)2005年,NCEUS起草和提交了两个议案:(1)《无组织部门工人(工作与生活条件改善)议案》[Unorganised Sector Workers(Conditions of Work & Livelihood Promotion) Bill];(2)《无组织部门工人社会保障议案》(Unorganised Sector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Bill)。经过多方努力和争取,以及2007年9月印度议会讨论,2008年12月总统签署了《无组织部门工人社会保障法案》(The Unorganised Sector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Bill)。(25)至此,无工会组织部门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困扰印度多年的社会保障难题。 2.加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继续通过促进就业来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2001年启动了“普遍农村就业计划”,政府用粮食和现金补贴在农村修建基础设施,创造农村就业机会;2004年在全国150个落后县实施“国家以工代赈项目”,每日工资不低于60卢比;(26)2005年通过“国家农村就业保障计划”,每年为有成年家庭成员且自愿做无特殊技能要求的体力劳动的居民提供不少于100天的有薪就业保障,每日工资标准不低于60卢比,按周支付。目前该计划已经在印度所有640个农村地区实施,实现了全覆盖。这是迄今为止印度覆盖范围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一项解决贫困的政策。(27)2011年政府批准一项全国性的就业创造计划,通过设立多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就业,预计未来10年内将新增1亿个就业机会。(28) 二是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标准,加大社会保障力度。2009年出台《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实行8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在学校提供免费午餐、免费教学用品和免费校服等。同时,印度公立高中和大学都实行低收费政策,如印度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学费和住宿费合计不到百元人民币,其他高校的收费也大致如此。(29)医疗保障方面,在原来基本医疗免费的基础上,2012年10月推行“全民免费拿药计划”,即向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病人提供免费药物,印度中央政府负担75%的药费,其余由各邦自筹。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印度议会2013年8月通过《食品保障法案》,由政府提供补贴,面向75%的农村人口和50%的城市人口共8亿人,通过公共分配系统每月向个人提供特惠大米、小麦和稻谷各5公斤;同时怀孕妇女享有不少于6000卢比的餐饮和妊娠补助,6~14岁的儿童享有免费午餐项目。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的种类,进一步丰富社会保障的内容。2005年,印度通过《信息权利法案》,一方面规定公共管理机构必须用本地语言、以最有效的方法公布政府信息;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机构应设立公共信息官,处理民众的信息申请,为民众提供信息。在收到民众的信息申请后,最快48小时、最慢45天以内给予答复,从而保障了民众的信息知情权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3.加强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保障海外印度人的利益 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一般是指劳动力输入国和输出国通过签订社会保障国际协议(Social Security Agreement),建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充分保护境外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30)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保障境外就业劳动者的权益:(1)平等对待本国劳动者和境外就业劳动者;(2)制定相关法规,确保境外就业的劳动者参加协议国家其中一方的社会保险制度,保证他们能够得到制度覆盖,同时避免他们在两个国家同时参保;(3)合并计算境外就业劳动者在协议国家的参保时间;(4)在养老金的支付上,依据境外就业劳动者在协议国家的参保时间,协议国家按比例合理分担成本,共同支付;(5)福利输出。(31) 印度是劳动力输出大国,在境外工作的人员数以百万计,为避免劳动者在印度和境外“双重缴费”,减少本国企业的社会保障开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与多国签订了社会保障双边合作协议,在保障海外印度人利益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印度社会保障建设,开创了印度社会保障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在政府推动下,经过多年努力,印度建立了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民众对国家和政府的忠诚度大幅提升。“民以食为天”,国家和政府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老病死,甚至是到海外工作的社会保障;二是完善的社会保障让社会更加和谐。可以看到,尽管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如中国,且社会等级分明,存在种族歧视,宗教冲突时有发生,但其社会和谐程度较高,民众生活安定;三是社会保障具有反向作用,会促进经济发展。尽管建立社会保障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后,积累的社保基金将形成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尽管如此,印度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缺陷,令其在执行层面的效果大打折扣。一是执行难。由于社会保障计划、政策和法案众多,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且没有统一的执行机构,因而在操作和执行层面上存在较大难度,很难执行到位让民众满意。二是一些计划和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导致政策的持续性不强。特别是一些促进就业的计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段执行,执行完毕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三是个别政策对企业和个人缴费的要求较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与性不强,政策覆盖面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无组织部门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四是政府资金投入不够,一些社会保障计划、政策和法案的落实不到位。如“全民免费拿药计划”和《食品保障法案》等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这对政府的财政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很难一步到位,只能分阶段实施。 总而言之,社会保障问题是印度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印度国大党还是印度人民党执政,都无法忽视这个问题。对于历届印度政府,都会将社会保障列入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争取更多的民众支持。客观地说,社会保障的建立要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吻合,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长久之计,有本之木。 注释: ①IMF,"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4/01/weodata/index.aspx. ②[美]伽尔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③[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22页。 ④朱明忠:《尼赫鲁的民主思想及其特点》,《当代亚太》,1998年第3期,第62~63页。 ⑤[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第742页。 ⑥陈玲、贾雅琴、林晓敏:《印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2011年第3期,第31页。 ⑦India Planning Commission,"Approach Paper to the Fifth Five Year Plan," Quoted from Datt Ruddar,Indian Economy(New Delhi:S.Chand & Company Ltd.,1996),p.323. ⑧杨飞:《拉吉夫·甘地时期印度政府的改革》,《沧桑》,2009年第5期,第39页。 ⑨同上注。 ⑩胡唯敏:《印度总理称政府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新浪网国际在线,2010年2月1日。http://news.sina.com.cn/w/2010-02-01/192219593074.shtml. (11)吴伟东:《印度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实践及其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第96页。 (12)"Education of SCs/STs and Minorities[EB/OL]".http://meghalayatimes.info/. (13)Robert Gillingham and Daniel Kanda,"Pension Reform in India," IMF Working Paper,WP/01/125,p.11.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2001/wp01125.pdf. (14)K.P.Kannan and Pillai N.Vijayamohanan,"Social Security in India:The Long Lane Treaded and the Longer Road ahead towards Universalization," MPRA Paper,June 2007,p.18.http://mpra.ub.uni-muenchen.de/9601/1/MPRA_paper_9601.pdf. (15)K.P.Kannan and Pillai N.Vijayamohanan,"Social Security in India:The Long Lane Treaded and the Longer Road ahead towards Universalization," p.19. (16)朱玲:《印度的社会保障》,《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76页。 (17)柏林森:《论印度的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第52页。 (18)K.P.Kannan and Pillai N.Vijayamohanan,"Social Security in India:The Long Lane Treaded and the Longer Road ahead towards Universalization," p.36. (19)《土耳其、印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保障科研网,2011年3月9日。http://www.calss.net.cn/n1196/n1346/n6008027/6160374.html. (20)M.S.Ramanujam and K.L.Rawal,"Unorganized Workers Welfare:Imperatives & Initiatives," July 2010.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article/Indian-Journal-Industrial-Relations/235631658.html. (21)陈继东:《印度的就业政策措施与社会保障体系》,《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2期,第38~39页。 (22)王晓杰:《论印度政府对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的管理》,《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10期,第20页。 (23)Navin Chandra,"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Informal Workers in India," in K.P.Kannan and Jan Breman,The Long Road to Social Security:Asses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Initiatives for the Working Poor in Indi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19. (24)Jan Breman,"Unto the Last? An Introduction," in K.P.Kannan and Jan Breman,The Long Road to Social Security:Asses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Initiatives for the Working Poor in India,p.9. (25)A.Suresh Kumar and K.Selvi,"Social Security in India," Global Research Analysis,Vol.2,No.3,March 2013,p.123. (26)陈玲、贾雅琴、林晓敏:《印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2011年第3期,第32页。 (27)周晶璐:《印度推行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巨资解放剩余劳力》,《东方早报》,2008年4月9日。 (28)孙红梅:《印度批准就业创造计划10年新增1亿个工作机会》,中国经济网,2011年10月26日。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110/26/t20111026_22789665.shtml. (29)《印度靠改善民生扩内需》,人民网,2012年6月12日。http://bygl.xjkunlun.cn/xw/szhxw/gjxw1/2012/3069414.htm. (30)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Social Security for Migrant Workers(Lausanne:Presses Centrales,1977),p.28. (31)Simon Roberts,"Mig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Parochialism and Global Village," in Roland Sigg and Christina Behrendt eds.,Social Security in the Global Village(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p.4.标签:贫困问题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卢比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