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教学活动,而高考语文卷中作文的比重较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反思作文教学,从“旧常态”到“新常态”,从而提高作文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解决措施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童真童趣;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严重,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写出的作文即使出自不同学生之手,读起来也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有研究者曾对某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 70%以上的学生缺乏写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只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写作课。可见,喜欢作文课的学生占少数;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非常乏力;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写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然而现在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学生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写作素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内容的空洞。至今很多高中生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小学、初中用过的一些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相当肤浅的阶段,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2.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
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自定一个平均分,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便于讲评,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作文;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高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求异,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作文评改呈现“统一标准”、单一评价模式
作文讲评作为作文教学的最后一环,但决不是可以忽略的一环。作文讲评课既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也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作文评改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改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经历和阅历,以教师的一己之见代替学生的想象和发挥。作文评改更多地关注结果,缺乏对写作过程和态度的关注,不能站在学生创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致使作文评改出现所谓的“统一标准”。此外,评价模式也以教师评价为主,极少数由教师学生合作批改。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部分学生成天埋头于数、理、化、英题海中,无暇欣赏中外名著,阅读面狭窄,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积素材,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果写作训练不从平时抓是不行的,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评改语言个性化,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可以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可以采用“很好,好,还需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可以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等等。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予以充分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在作文教学评改这个环节中,教师评改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变教师评改为师生共评、生生互评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为顾及自己的形象,学生就要为自己的作文负责。作文的内容不能胡编乱造,错别字、病句尽量避免。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一同享受写作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教师则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工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2.从“一刀切”到“分类推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先天素质有别,知识基础各异,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不同。如果不顾这些实际情况,搞“一刀切”,势必使优生吃不饱或学困生吃不了。在作文复习中要运用量力性原则,既要对全班学生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因为这样做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训练要求相吻合,有利于技法学生复习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各有奔头,各有所得,取得复习的最大效益。
3.帮助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写作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但是农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太差,所以教师可以多给他们读有哲理或者写得优美的文章,教师将搜集的一些名言名句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每天都写一条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抄写下来。也可以让几个学生合订一份《读者文摘》之类的语文刊物进行阅读。每个周都让学生自己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句、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是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写下来,并且反馈给教师,也可全班交流。
4.善于观察生活
有人认为只有投身于“鲜活”的社会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一方面,现在的学生非正常状态的学习生活和远离社会生活对他们说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问题的症结是学生缺少生活意识,对生活抱着一种无关痛痒的态度。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再“鲜活”再丰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并没有为他们所“积累”。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草薄,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谈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观察的所得。引导学生认真地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看的多了,记得多了,作文时才会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何愁“无米下锅”?
观察要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的凡人小事,如父母兄弟、街坊邻居、教师同学、亲朋好友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穿着打扮、兴趣爱好、性格情趣等等,在认识和观察周围同学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样是中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有的城镇,有的农村;经济状况不同,有的富裕,有的贫困;性格特点不同,有的活泼,有的沉静;处事能力不同,有的敢说敢做,有的优柔寡断;语言风格不同,有的泼辣率直,有的少言寡语。总之,他们身上折射出各种闪光点,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宝库。让他们对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而积极开展活动,由点到面,由学校到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
作文是个人知识储备、思想情感、智能和语言的综合作用和表现。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每位教师能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必定能找到正确的策略。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535400)
论文作者:邹婉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评价论文; 语言论文; 素材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