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未来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态势论文,民营经济发展论文,未来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浙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一)改革开放20年前后对比:各具三大特点
改革开放初三大特点:(1)是全国历年来国家投资最少的省份。1952—1978年,人均国家投 资 仅410元,为全国平均的1/2,居全国倒数第一;(2)自然资源贫乏,缺铁,缺煤,缺油, 缺大宗原材料,被称为“资源小省”;(3)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6亩,为全国平均的48% 。根据这三大特点,浙江似乎难以大发展。但20年后的今天却出现另三大特点:(1)是全国 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GDP从1978年居全国第12位提升到2000年居全国第4位,年均增13.2% ;(2)市场大省。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451个,超10亿元的有68个,超百亿元的有4个,几项 主要指标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3)民间资金充裕。200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594 亿元,人均7985元。而更多的资金则已转为社会投资,发展到学校、医院及城乡基础设施、 自来水、环保等公共物品领域都有民间资金投入。
(二)关键在于浙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这条特色路子就是:从浙江实际出发,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依靠市场取向、结构 多元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市场取向方面,将资源配置的范围逐步从依靠省内区域市场 发展到依靠全国大市场再发展到注重面向国际大市场,资源配置的领域逐步从能源、原材料 扩展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结构多元方面,逐步从所有制结构多元 延伸到投资结构、产权结构、财产组织形式及大中小城镇、大中小企业组合等多领域多层次 的 结构多元,以多元带动多因素,从而把城乡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合成发展生产力。浙江 过去的发展依靠这条特色路子,今后的发展将仍然依靠这条特色路子,只不过是阶段不同 相应地市场取向的内容和范围、结构多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未来浙江的战略取向只能 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依靠这条特色路子。
二、一组数字表明:民营经济唱主角
仅以2000年为例: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占39%,非国有单位占61%;全社会 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占7.6%,非国有单位占92.4%;浙江省工业增加值中以个私为主的非公 有企业占59%;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8.1%,非国有企业占91.9%(其中私企占16.2%);总资产中国有企业占21%,非国有企业占79%; 净资产总值中国有企业占22%,非国有企业占58%;实现利润总额中国有企业占9%,非国有企 业占91%;上交税金总额中国有企业占21.9%,非国有企业占78.1%。其中,温州市的个私工 业企业产值已占温州市工业总产值的84%;绍兴市的个私工业企业产值也已占绍兴市工业总 产值的57%。
三、市场化+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极富竞争力和成长性的区域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具体内容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所体 现的是投资人自由组合,企业组织形式丰富多样;而专业化特色产业区的形式,由一村一品 ,一乡一品演进而成,这又根植于浙江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轻型加工业——源于 浙江的传统技艺,又最适宜于由民营企业承担——借助邻里效应,逐步发育成专业化特色产 业区——经集聚效应的放大作用,最终显现出区域分工和区域竞争优势。由此在企业群体层 面,呈四层宝塔型组合结构:量大面广的众多中小企业群体——优势产品行业群(607个小类 行业)——专业巨人(小行业骨干企业)——大集团公司;在区域层面,呈三圈式布局结构: 专 业镇、专业开发区——特色县(市)——以优势产品行业群和优势业务领域为内涵的基地省。 这就是说,浙江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其形成、发展基于如下竞争格局:在工业领域最终 体现为竞争关系的不是40个大类行业(概念行业),也不是197个中类行业(次概念行业),而 是607个小类行业(实质性竞争行业)。未来的区域竞争焦点:在于能否形成优势产品行业群 并将其定位于最适宜区位,从而最终围绕“607高地”开展份额争夺战。
目前,浙江已形成有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区3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90多个,50—10 0亿元的10多个,超100亿元的4个,区内企业约13万家,就业人数约600万人,总产值占全省 的60%。平均经济增长约高于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浙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 长主要依托这一增长模式。
四、特色产业区的成长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
(一)成长机制。体现为:
1.特色产业区的发育、发展过程也是生产的地域分工优势在选择中逐步确立的过程。浙江 众多专业化特色产业区的形成,是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综合区位、资源、传统技艺及文 化历史背景等因素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其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市场对其比较优势的确 认。
2.源自邻里效应、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区,在天然就是众多参与者信息共享、互教互学、 提高整体竞争技能的“学习型社区”和“创新型组织”里,人人都是生产组织者,市场主体 ,与人人都是大企业员工截然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素质群体。浙江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在 发展过程中培养出千百万市场竞争主体。浙江的特色产业区表面看是从小产品、简单产品起 步,而其实质则是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一批批农民只能从这类产品生产开始,借助邻里效应 ,逐步扩散,形成星罗棋布的一村一品圈。做最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产品,所体现的是最佳 生产分工,因而也最具竞争力。我的研究结论是,从制度成本角度,凡是个体、私营企业能 独立承担的项目,采取个体、私营方式是最佳组织选择。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个体、私 营及其联合投资体所独立承担的能力也相应地不断增强。这就是浙江经济民营企业唱主角的 内在原因。
3.随着特色产业区的规模实力、整体素质、辐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相关人才、 科研机构、国内外合作者三大要素定向集聚,从而借助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特色产业区的 辐射功能。例如中国电器城柳市镇,有低压电器生产企业1000多家,市场占有率达全国的1/ 3。1999年GDP达28亿元,近6年年均递增30%。现该镇已崛起正泰、德力西、天正等10来家专 业 巨人。彼此间互相竞赛,在较劲中各自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特色产业区是个大 赛场,专业巨人只能由此产生。于是,形成企业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彼此促进、互动的机制 。
4.再进一步演进,区内专业化分工关系进一步发展,网络化协作关系进一步完善。饭后茶 余,走亲访友,耳濡目染,在区内信息、经验、技术的传播,频繁快捷,零交易成本,从而 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强竞争力区域。专业巨人因势而出,与为其服务的小企业形成纵向带 动关系,而专业巨人之间的竞争则又促进各自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由此形成企业竞争力与 区域竞争力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如此形成的网络结构是柔性结构,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 生出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其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又依赖市场调节、整合,从而形成起最 具成长性的规模经济。
(二)国际经验借鉴,最典型的是对意大利经济发展经验的借鉴。意大利的经济居美、日、 德、法之后,居发达国家第五位,出口仅次于日本,为世界出口大国。在意大利,70%以上 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在专业化产业区实现。浙江与意大利比较,有 三大相似之处:一是均系民营中小企业王国;二是产业产品结构相似,都是纺织、服装、鞋 帽 、家具、珠宝、五金等轻型加工业基地;三是都形成有众多的专业化产业区,区内成百成千 同类企业集聚一起,结成网络式分工协作关系。根据中国产业区研究权威、北京大学王辑慈 教授所作浙江与意大利特色产业区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浙江与意大利彼此间非常具有 相似性,所不同的是,意大利发展在先,浙江起步在后;浙江人口与意大利差不多,但人均 GDP仅及意大利的1/20。但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信心的是,浙江有着意大利所远不及的后发优 势,一是意大利经济增长活力与势头远不及浙江,GDP增长多年徘徊在1—2%。二是面对中国 大市场,浙江较之意大利则又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人文优势。浙江正是利用同意大利的这一相 似性及技术管理落差,加速从意大利引进世界一流的相关技术、装备、人才,发展各种形式 的合作,努力缩短差距。目前,在浙江各产业区,到处可见从意大利引进的最新设备,来自 意大利的设计和技术。可以预见,如战略得当且一以贯之,浙江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
五、浙江经济发展格局的态势
浙江经济发展格局以特色产业区的发展、成长为布局主体,不断延伸、拓展、充实。这就 迫切需要把握住特色产业区的演变轨迹,内外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正确的战略指导。
(一)未来产业组织态势:借助于投资人自主组合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条件,遵循资 源最佳配置和构建区域竞争力优势的原则,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由显示区域分工优势的产 业集合即空间定位鲜明体现出来,不断地孕育、发展出系列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特色产 业区,形成极富生命力、竞争力的立体式辐射格局。其框架为:以现有大中小城市(城镇)为 支点,市(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城乡间产业同构,产品分流。各市(镇)依功能分工形 成各具特色的主体产业群。同一主体产业则依环节分解在不同市(镇)之间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内容。10多年来的实际发展表明,这一布局框架愈益清晰。市(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的 结果,使得各自依区域分工优势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合,且都面向国内外市场,都有 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全省区域角度,这种市(镇)间的分工层次愈多,愈细,愈分明,且彼此 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形成的布局组合结构就愈具有强立体式辐射功能。城乡间产业 同构、产品分流的结果,则借助城乡间的技术落差和城市龙头企业的技术传导作用,构建起 城乡一体且资源合理配置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在浙江,温州成为中国鞋革、服装、打火机 、眼镜制作营销中心,义乌成为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成为中国轻纺城,海宁成为中国皮都, 永康成为中国五金基地,嵊州成为中国领带都市,大唐镇成为中国袜业之乡,金乡镇成为中 国标牌包装之乡,柳市镇成为中国电器城,桥头镇成为中国纽扣拉链基地,等等,且都从面 向全国市场走向面向国际市场。实践证明,市(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城乡间产业同构 、产品分流这一格局,会自动形成起区域内生的乘数效应,因而生产组织成本最低,生产效 率最高。浙江的成功在于遵循了这一客观内在规律,因而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不是惩罚。
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在继续发挥市场大省优势的同时,力求在制造业领域607 个小类行业的争夺战中谋取更多的份额,着力于一个个占领轻型加工业尤其是日用品加工业 的 系列高地,最终成为世界性轻型加工业的重要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浙江的未来——今 日的意大利。
(二)特色产业区演变态势:五大趋势
1.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将会发生裂变、整合、延伸、提升。特色产业区是信息流丰富的运动 体,随市场的变动而变化。裂变主要是依环节分解、市场细分,由一个产业区裂变成若干个 更具专业化特色的小产业区。整合指包括内部整合和区际间布局分工整合。根据工商年检, 1999、2000年两年,全省企业消亡近10万家,2000年度平均每天诞生71家,消亡175家,净 减100家,这从侧面反映出内部整合程度。内部整合包括:(1)专业巨人企业的形成同与之协 作配套企业间的整合;(2)按最经济合理原则进行的网络关系整合,如统一品牌,统一检测 ,统一出口,共用营销网络。延伸主要是指在巩固现有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向相 关产品集聚延伸。提升主要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提升档次,改善运作方式 。更重要的是,各产业区将通过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理念和高 级人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提升产业区的整体素质、运行效率和辐射能力。
2.企业组合不断地由地域封闭状态向空间最佳组合演变。在特色产业区发展前期,地缘、 人缘都处封闭状态,企业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为基础,高度集聚只是供销员满天飞,以人 流带物流。然而发展到一定程度,根据市场竞争需要,势必逐步以开放取代封闭。今后,将 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计中心、营销中心以至投资决策总部外迁,设向国内外最佳区位。 这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正确而合理的选择。未来有一部分特色产业区将主要成为生产 基地,凭借较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供水等条件获得比较优势。
3.特色产业区与城市化融为一体,使城市(镇)朝全国性全球性的特色都市方向发展,从而 赋予城市(镇)以新的功能和活力。城市功能的类同和无特色差异,是城市丧失活力的根源, 也是经济布局的最大败笔。在浙江,伴随着特色产业区的发育、发展,城市的功能大为加强 , 更显得光彩夺目和充满活力。
如温州,响亮地提出“中国鞋都”的城市定位。以其服装产值占全国10%,鞋革产值占全国 20%,10万个鞋类专卖店遍布全球,1万家服装专卖店落户全国,精心打造“穿在温州”城市 品牌。与此相应,从城市建筑风格、园区建设、市容市貌到城市文化、形象宣传,都将逐步 与“穿在温州”相吻合。这又是一个乘数效应。“中国鞋都”的下一步将是“世界鞋都”。 仅这“穿”字,足以使温州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目前,全省逐步发育成为全国性以至世界性 特色都市、特色之乡的市镇已不下10来个,而且后势很旺。这将是支撑浙江未来经济发展持 续快速发展的台柱。
4.特色产业区的充分发育将为农业产业化打开通道,加快形成贸、工、技、农一体化或联 合体。尤其是水果、食品、中药及保健品类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这 方面目前尚处萌芽状态,有待于创造条件,积极培育。
5.特色产业区的国际化战略取向将不断强化,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专业博览会、交易会、展 示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影响,拓展市场,最终向国际性专业都市挺进。浙江的温州、义乌、 绍兴、鄞县、永康、海宁、嵊州等市县,近几年来,一年一度举办这类活动,吸引国内外客 商前来订货和洽谈合作。这也是借鉴德国、意大利等国经验,依靠举办国际性博览会获取信 息,提高知名度,带动产业发展。与此相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浙江省有约500万人 走向国内外,国内市镇。全国凡镇必有浙江商人,凡市几乎都有“浙江村”、“浙江街”, 作为市场大省,不仅把市场办向全国各省市,还办到国外,五大洲都有浙江人办的市场,不 断地跨国发展。
(三)浙江这一经济发展格局将引发一系列制度创新
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政府改革。政府改革滞后将极大地阻碍以至窒息特色产业区的发育 、发展。政府改革包括精简机构、转换职能和调整行为方式三方面。总的是要大减机构,大 转职能,大缩编制。在人员编制上至少可再缩减2/3,务求以简为本,这也将是今后体制创 新的重中之重。二是呼唤产权交易、柜台交易等资本市场平台尽快建立健全并严格规范运作 。否则,产业区内的要素流动、优化组合势将严重受阻。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地方政府负责 制和国家职能部门高度监管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边界,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三是积极培育 各 类风险投资机构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促进特色产业区发展壮大。四是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区 发展所必需的民间金融机构和担保、租赁等类公司。五是视情出台有关法规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