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变革观点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点论文,生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8-0021-03
生态社会主义主要是指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活动理论家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及其政治意义日渐突出的事实而逐渐形成的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它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基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有人预言,生态社会主义将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思潮”。[1](p209)生态社会主义是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实现绿色社会的变革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其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其最终陷入改良主义的泥潭。
一、生态社会主义绿色社会变革的基本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是一个未经检验的结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生态社会主义注重挖掘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追逐利润的本性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在自然价值观上,持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认为生态环境问题还根源于现代社会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对自然界的统治导致自然内在价值的断裂。依据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观点和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变革的方案包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唤醒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大的阶级阶层的生态意识;坚持非暴力原则;建立生态现代化。
1.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领域,以实现生态可持续的绿色社会。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仅仅从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角度实现绿色社会的变革,回避生产关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影响,实际上不仅不可能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社会,而且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因此而强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佩珀指出,生态危机的原因不在于生产力的增长,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度增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了两大社会问题:“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过度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过度消费则是过度生产的结果。二者相互促进,既造成了人的异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造成了生态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主要的社会矛盾。生态社会主义始终把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阿基米德支点”。既然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所以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才能彻底消除生态危机。
2.在绿色社会变革的力量上,生态社会主义寄希望于有生态意识和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大的阶级阶层。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发生了新变化,但仍然可以找到推动绿色社会变革的阶级的力量。那些还没有被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所毒害、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具有极大的革命热情、既热衷于生态社会运动又关心社会主义前途的人,是未来社会革命的领导力量。这些人是以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中间阶级”。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西方的中间力量普遍右转,生态社会主义对中间力量的“领导”作用也失去了信心。他们断言,未来革命的领导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条件的成熟程度,不应先验地把某个社会集团设定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应该在现实的斗争实践中去形成。工人阶级因缺乏“生态意识”,不再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但他们毕竟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受环境污染之害最深重的阶级,工人阶级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性,仍然是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革命的历史使命现在落在了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工业社会的“新左派”的身上。
3.在绿色社会变革策略上,生态社会主义在坚持非暴力原则的基础上,不放弃使用暴力。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传统,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升到“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来认识,指出这种矛盾源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因而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就使他们对生态问题的分析带有显著的革命或批判倾向。受“左派”政治观点的影响,生态社会主义回归到重视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将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如罢工)作为策略之一,作为其他政治斗争(包括议会斗争、宣传、教育)的一个补充。它一方面赞同无政府主义者所主张的罢工,另一方面,也倾向于接纳国家的议会“民主制”形式。对这种回归的理由是:“非暴力”只能是一种斗争的策略,而不能作为斗争的原则,因为反动阶级是不会因为你放弃暴力而不使用暴力的。如把它变成一种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态和原则,那只能使人们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遭受大量不必要的牺牲。
4.在未来社会构想上,生态社会主义坚持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生态理性为原则的更加现代化的社会。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重建”,以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消除生态危机,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理性主义,但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经济理性,而是主张人类应建立健全生态理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应该服从社会的生态标准。生态社会主义对现代化持支持的态度,认为生产和工业在本质上不会被否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上,而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度增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它现在阻碍了生产力的非异化的、理性的发展,并造成了生态环境灾难。因此,生态运动集中攻击的弊端应当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度增长,资本主义只有走向更加现代化,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重建是指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体系进行生态现代化的变革,按照社会生态标准对生产、交换、消费进行彻底的改造,所有的一切均受到社会生态标准的约束,并进行生态的改造。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也是生态社会主义与以往社会主义模式的最大不同。生态社会主义以人的需要为标准,注重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发展一致起来、协调起来,从而走向基于自我约束的、更节俭的、生态上可持续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二、生态社会主义绿色社会变革观点的积极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社会变革观点对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为人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它的生态重建对绿色社会变革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扩大了生态运动的影响。
1.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为人们深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西方的许多学者在探讨生态问题时,对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原因,或者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或者闪烁其词,或者抽象地把它归之于‘人类科技进步’,有的甚至把主要责任推到了第三世界的落后国家身上,而生态社会主义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2]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罪恶,抓住了问题实质,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建树。福斯特指出,里约峰会所产生的希望之所以是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组织没有认真考虑与它们对立的经济力量,也没有想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环境恶化的加快有多么大的影响。[3]生态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马克思的时代受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致力于实现工业化,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改造和征服自然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使得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理论缺乏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生态社会主义切中时弊地在社会主义理论中导入生态分析,其总体目标是把维护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和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即实现他们自己宣称的“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这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反映,为社会主义理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迪。
2.它的生态重建对绿色社会变革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以及对市场经济、经济理性的崇拜所导致的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扭曲,生态社会主义围绕资本主义的生态重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生态社会主义谴责资本主义对自然界所采取的掠夺态度,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反人道、反自然的倾向,否定资本主义的阶层制,要求实现社会平等;它向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消费生产、生产异化和社会异化,要求人们重新评价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文明及其生活方式,主张生产的目的首先是应该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批判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关心生态保护和人类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人类的生活基础受到了彻底污染和破坏,失业越来越多,生活和精神的穷困越来越严重;批判垄断资本主义和强权政治,认为各种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是对内对外剥削掠夺的工具,是挥霍资源和践踏生命的元凶,发达国家是造成不发达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所有这些都对实现绿色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扩大了生态运动的影响。在绿色政治运动中,生态社会主义在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大了生态政治的现实影响。这是生态社会主义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从而也使得许多国家的执政党不得不正视这种挑战,并逐步在自己的施政纲领中吸纳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以符合选民的愿望。这客观上促使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生态问题、南北问题、和平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生态理性至上原则,主张实行基层民主,这对于我们树立生态价值观,激励公众广泛的生态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生态化应该有所启迪。
三、生态社会主义绿色社会变革观点的不足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是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具有局限性和消极意义。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借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方法是为了促进“实践应用”,然而,正如佩珀所说,由于“关于生活的目的和如何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假定已经获得绝对统治地位,以至于任何转向一种基于选择性假定的社会的努力看起来或者是不符合需要的或是无效的。”“如果行动纲领确实听起来是可行的和可以实现的,那么,或许它们很可能含蓄地赞成现存社会的经济政治范式的信条,而不可能威胁它的持续性。”[4](p358)因此,发端于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批判的锋芒并没有真正针对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些弊害。生态社会主义绿色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也有巨大的差距: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偏差,使其根本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在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的途径和力量方面面临难题;生态重建存在矛盾;缺乏全球视野。这些最终使生态社会主义陷入改良主义的泥潭,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绿色社会变革。
1.生态社会主义对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偏差,使其根本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虽然生态社会主义也赞同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潜在作用和意义,但它仍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将社会的内涵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由于它视生态问题为核心,注重从人和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导致其在理论上以所谓“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淡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进而取消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生态社会主义虽然从生产关系的领域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所有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虽然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但不重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淡化所有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其结果必然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生态社会主义在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的途径和力量方面面临难题。生态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主张变革资本主义,虽然不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但从本质上仍将“非暴力”当作斗争的一条基本原则。主张将革命手段严格限定在“教育”和“示范生活”的范围内,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采取任何积极、主动的革命行动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主张接管资本主义国家,将其改造成以某种方式为全体服务的机构。实际上,生态社会主义在社会政治实践中提不出可行的、有号召力的具体社会政策,缺乏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冲突的具体手段。在实现绿色社会变革的力量上,生态社会主义特别青睐于具有“生态意识”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托于能认识到其社会的美好性并自觉为之奋斗的人身上,并企图得到资产阶级政党、公司经理们的“同情”和政府的“资助”。这就必然导致生态社会主义的宗派性、软弱性、非科学性。生态社会主义虽然反对资本主义发展中诸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等某些弊端,但不支持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国共产党。因此,它不能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找到了一条确实可行的道路。
3.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重建存在矛盾。生态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态重建,资本主义的生态重建虽然减少了现存生产体系对环境的影响,但是没有消除生态危机最深层次的原因——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因此,资本主义这种生态重建是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经济合理性的自由运作施加新的约束和限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趋势,只是扩展了经济合理性的范围,增加资本增量的价值。它完全没有达到社会的生态重建要求经济合理性服从于生态—社会合理性的目的。尽管它可能在部分领域缓解生态危机,但是它并没有将人类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没有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仍然沿着现今的方向前进:穷人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富。
4.生态社会主义的最大弱点是缺乏一种全球化视野。生态社会主义崇尚分散化、非官僚化,把工人管理视作一种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在理论上是有漏洞的。把企业分散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不但不利于生态,简直是反生态的。它所主张的经济理性对生态理性的服从,在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对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不能不是根除贫穷、摆脱饥饿的重要手段,如果这样做,实际上只能维持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之间的不平等现状。生态社会主义只是反对生态殖民主义,但没有能进一步提出在解决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基础上保护全球环境和促进全球发展的现实方案。因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生态社会主义的命运将取决于它能否提出一项适合不发达国家的环境与发展政纲。
标签:生态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