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

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

管宇强[1]2000年在《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开始注意到信息不完全、激励不相容下的诸如产权、委托一代理关系、监督等企业内部深层次的问题,这使得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倍受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个国家企业治理结构的方式因其经济中技术条件、规模经济和法律框架的差别而异,同时也有路径上的依存关系,因此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只能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机治理是按照相关利益者合作的逻辑来设计企业治理结构的一种模式,它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而适当的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效率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相机治理模式是在充分考虑制度环境约束及传统路径约束的前提下的现实选择,因此它是“可行”的,同时它也是“可塑”的,具有自身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组织特征下,它具有不同的具体机制。从这一角度看,相机治理是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的指导模式。 本文从对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回顾了学术界对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有用方法——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接着,论文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国有企业相机治理的框架,提出了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程序,对国有企业中不同利益人之间的关系做了适当的制度安排并对治理程序有效实施所需的条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使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风险和利益关系人所处的角色相匹配,在企业中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权得到了合理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等影响企业效率的问题,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的发展提供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马胜[2]2006年在《企业破产制度重构》文中研究表明经营失败是市场竞争中的普遍现象,因而有效的破产制度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研究的既有理论成果为逻辑起点,以企业破产的基础理论和企业相机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石来展开对企业破产制度的考察和讨论。全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博弈论、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及制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系统阐述和探究了企业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模式设计、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检视与改革方向等等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框架为全文的分析基准和逻辑视域,力图通过对相机治理视角下企业破产制度效率的考察和解构,检视并发现传统企业破产制度的瑕疵和不足,继而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重构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的研究进路是,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既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是较少将企业破产问题放在一个全新的视域(如相机治理视域)来进行考察。其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企业破产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搭建完整的企业相机治理理论模型及理论体系,并对该模型及体系进行详尽的解构和诠释。嗣后,借助博弈论这一经济分析工具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之间以及相机治理主体和债务企业之间的各种利益博弈行为进行全面的追踪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破产过程中各相机治理主体的相机治理模式进行探究和设计。接着,以来自我国国有企业的证据对前述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历史演进路径及现状进行检视并给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重构方向的具体改革建议。全文主体共分七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对本文问题的緣起,国内外对该命

曾亚敏[3]2002年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文中指出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整体上说,国有企业至今仍面临较大的困境,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仍较低,亏损面较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重复建设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不太有力等。尤其是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员工下岗、企业逃债行为等现象日益严重。其根本原因,一是企业外部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企业内部缺乏健全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机制即狭义的治理结构进行创新。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分析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内涵,接着介绍了六种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利益相关者”模式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利益相关者”模式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启示。 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是许多人所分析的“内部人控制”,而是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这种治理结构带来了许多弊端;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沿用的“股东至上”逻辑也使国有企业陷入困境。 第三部分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应遵循的原则。首先,创新不能摆脱我国的现实约束条件;其次,要用“共同治理”或“利益相关者”逻辑来代替“股东至上”逻辑;最后,要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引入“相机治理”机制。 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思路。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应按分类改革的原则进行财产权改革并完善法人财产制度;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有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的具体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杨瑞龙, 周业安[4]1998年在《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文中认为本文认为,单纯依靠放权让利很难优化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当通过控制权的合理配置硬化企业的约束机制,使之与相应的激励机制相匹配,达到权责利的统一。重新设计相机治理机制,就是要通过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改变现实利益格局,确保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一套合适的制度安排确保控制权的顺利让渡,实现对企业决策者的有效约束,保护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完整的相机治理机制包含三个要素:相机治理主体、信号及相机治理程序。国有企业“失控”实际上是相机治理机制的“失灵”。本文设计了国有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并分别就相机治理主体的确认、相机治理的程序设计、职工作为相机治理主体时的程序设计、股东及债权人的相机治理程序设计、管理收购、破产程序的改进、相机治理各程序的协调、相机治理的信号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具体构想

罗韵轩[5]2009年在《基于契约理论的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契约理论作为一个统一的企业理论或组织理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它和激励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在公司财务、金融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其在现代经济学科的前沿主流学术地位,其标志是五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分别授予了契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做出基础性贡献的8位经济学家。基于契约理论的前沿主流学术地位,在当前世界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银企债务违约和债务重组剧增,而国内理论与实证研究“重股轻债”的选题背景下,笔者试图把握、梳理契约理论的脉络线索,以金融生态环境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为视角,重点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治理效应。本文的研究起点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以契约理论作为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以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作为全文的分析主线,并贯穿于债务契约的设计、签订、履约、违约运行之中,以金融生态环境下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为视角,注重债务的“异质性”、债权人权益保护、上市公司债务解困、不完全债务契约的内生性机制设计等,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解读、佐证前述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试图从地区层面、公司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在不同来源性质、期限结构债务融资对债务重组交互影响之关系;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证结果来拓展我国债务融资治理、趋于内生化的债务契约设计治理、破产机制及相关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等优化路径,作为本文的研究终点;并得出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七部分,各章结构安排及具体内容如下:导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基于分析国内研究的现状及局限性,从而引出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界定与论题相关的概念,归纳论文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为文献回顾与述评,笔者梳理国内外文献的脉络线索,以契约理论中现金流和控制权的配置转移以及融资结构理论中的激励、信号传递、控制权、债务重组四个理论作为文献的逻辑分析框架,以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作为文献分析的主线,并贯穿于债务契约的设计、签订、履约、违约运行之中。通过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局限性,从而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下债务重组视角,为论文奠定一个文献框架基础,也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在债务契约与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阐释契约事前设计、契约事中履约与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以及契约事后违约下债务重组与破产机制,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构建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柱与核心基石。第三章为选题的相关制度背景分析,以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环境依赖观为分析前提,具体包括:①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界定、我国债务融资治理现状、中国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与债务重组及相关制度背景、我国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特征,即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预算软约束特征;②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短期化为主的现状与成因,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债务融资期限结构治理,为实证研究进行制度、法学、内生、外生、宏观、微观因素的背景诠释。第四章从债务“异质性”角度出发,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生态环境、终极控制人性质、不同来源性质及期限结构的债务治理效应与债务重组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数理模型、制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我国深圳国泰安公司CSMAR等数据库以及手工收集2003-2007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相关财务数据、采用Logistic离散回归模型进行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拟用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来表征债务契约履约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地区层面、公司层面进行实证检验与制度阐释,检验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终极控制人性质对不同来源性质、期限结构的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与债务重组之间交互影响的关系,并得出结论。第五章为基于契约理论的我国债务融资治理优化路径,拟解决的关键是在债权人权益保障机制下契约的内生化设计、衍生融资契约设计、会计规则对契约设计的优化路径;完善我国破产机制及相关法律制度;提出我国银行债权治理模式与机制、发展债券市场;同时,建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即资本市场下应多元化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第六章总结归纳本文的基本观点、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后续研究的展望,从而使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具有针对性。

钱晨[6]2010年在《公司治理情境影响下的经营者决策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生存环境复杂化,公司治理范式经历了根本性发展,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相关研究逐渐兴起,建立与完善能够平衡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经营者决策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现实表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均与不科学决策相关。已有理论虽然勾勒了公司治理能给企业带来的绩效优势与竞争优势,但对于其作用机理,尤其是如何通过经营者行为的分析,研究影响决策机制以及企业价值等一系列连贯问题的文献则较为缺乏。因此,在打开作用机理黑箱的基础上,研究优化经营者决策机制的办法,成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经营者决策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理念融入机制设计过程中,提高公司治理与决策机制的作用效力,实现企业价值的长远提升。本文围绕“公司治理情境如何影响经营者决策机制”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对经营者决策的重要影响,从而为我国企业如何构建科学的经营者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和实务支持。具体而言,本文将试图逐层深入地探究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公司治理对经营者行为约束有何影响?作用机制是怎样的?(2)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影响的经营者行为约束对决策机制有何影响?(3)公司治理情境影响下的经营者决策机制应该如何优化?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采用理论拓展、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大规模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浙江省176份企业有效调查问卷数据,以及来自于21家企业的30位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通过以下三个子研究逐层深入地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论证。(1)子研究一构建了经营者行为组合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能够提高经营者行为约束性和公司治理效力。现有相关文献较少围绕经营者协调职能作出详细研究,本文将经营者利益协调行为视为生产努力行为的子行为之一,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证实了对于某一经营者谋取私人收益水平,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比股东单边治理花费更少的监督成本,并且治理主体数量与激励监督效力成正向关系。进而文章通过量表设计、变量删选、因子分析与指标计算等步骤,构建了公司治理效力指标,对理论模型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际验证,统计结果证明了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比股东单边治理获得更高的公司治理效力。此外,对控制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对公司治理效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子研究二构建了基于B-C指数的决策权力制衡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能够提高经营者决策机制的决策效力与协调效力。现有研究较少基于公司治理情境对企业决策权配置与决策结果作出比较与判断,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研究决策者实际权力与决策权力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研究证明了企业股权配置并没有直接与决策权力挂钩,同时发现权力内部制衡效应能提升企业治理效力,以及引入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能提高决策整体效力。文章以经营者行为的两个重要属性出发,分别对决策与协调进行实证检验,旨在较为全面地把握公司治理对经营者决策机制的影响。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均值检验、指标计算等方式,对理论模型的相关结果进行验证,统计结果证明了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比股东单边治理获得更高的企业决策效力、利益协调效力和利益诉求满足程度,但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影响程度在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下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对控制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企业规模大小与决策效力、利益协调效力之间成反向趋势;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决策效力和协调效力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访谈资料,提供了可参考的解释,旨在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理论指导与实务建议。(3)子研究三构建了符合公司治理情境变化要求的经营者决策机制,通过仿真算例实验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决策机制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操作建议。现有决策项目评价文献大多基于股东主权范式,并且假定决策者完全理性。本文以有限度理性行为为前提,从公司治理情境化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指标作为决策项目属性,构建了经营者多属性决策模型,基于TOPSIS方法对有限项目进行优劣排序,反映了利益诉求平衡原理。继而针对四类公司治理情境,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仿真实验了决策机制的运用与分析过程。并且通过属性值的灵敏度分析,对决策机制进行了后优化的分析过程。最后,根据为期6个月的案例研究,对浙江省杭州市两家制造业私营企业进行了跟踪式的访谈调研,以文章构建的经营者多属性决策模型为研究准绳,分别对比探讨了在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下经营者决策行为与结果的差异。交叉案例分析证实了决策稳定性与经营者决策机制中涵盖的项目属性数量成正向关系,并且建议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了解项目属性值灵敏度来提高对决策结果的预见性。纵观全文,文章基于对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与经营者决策机制等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拓展,围绕公司治理情境如何影响经营者决策机制这一基本问题,在以下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阐释了公司治理影响经营者决策机制的本质过程。建立了“公司治理——经营者行为——经营者决策机制”的逻辑链,深入挖掘了公司治理与企业决策之间的关系脉络,力图打开公司治理情境对决策机制的作用黑箱,补充和充实了现有企业决策研究内容。(2)揭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对经营者决策机制优化的重要性。基于总结已有学者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与经营者决策的理论研究,拓展了相关的理论模型,结合实证研究,提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影响的不可忽视性。(3)系统剖析了经营者决策机制的公司治理情境化模型构建与实际运用问题。通过对决策项目属性与决策情境状态变量的把握,构建了符合不同公司治理情境要求的经营者决策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平衡原理。通过仿真算例的实验方式与案例研究的实证方式,对构建的多属性决策模型进行了全景式的系统研究与分析,旨在为企业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郑林[7]2001年在《中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途径是公司制改造,进行公司改造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难点在于公有制条件下,特别是在企业党组织参与管理状态下治理结构的创新。 论文从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的特殊矛盾入手,揭示了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和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特征,根据权变管理和动态管理思想,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下国有企业状态或相机治理方案,提出了建立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下的监督机构,实现“三会四权”在职、责、权利合理重配基础上的国有企业弹性治理的理论思路。 第一章导言。介绍了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动态。 第二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概说。企业治理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概念,这里的企业主是指现代公司制企业。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是一个特殊的治理范畴,是在国有制基础上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制定安排,也有人认为它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第三章国有企业治理的特殊矛盾。本章分析了国有企业内在矛盾、二元领导体制的冲突、特殊的委托代理体系和国有企业的内在治理障碍,说明了国有企业目标和功能的特殊性。 第四章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的模式转换。国有企业具有双向多层的代理体系特征。国有企业代理人既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一般性问题,而且也存在置换成本问题;国有企业委托人寻租和宽幅委托病是特有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模式转换与国有企业领导制度变革及制度转换是一致的。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选择。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人格假定是经济人假定,作为经济人的利益相关者在治理过程中必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努力。所以会有治理中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权力配置,也会有股东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拥有控制权的争夺。 第六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状态依存与相机治理设计。由于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股东与利益相关者、出资者与企业债权人权益的存在,国有企业治理过程中,就有一个依经营状态不断调整权责结构的动态行为,表现为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经营状态下的相机匹配。 第七章国有企业治理组织的职责整合。国有企业治理组织同标准公司制相比,党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监督机构,职代会也会参与企业治理,国有企业治理组织的职责整合是要在董事会、经理阶层、监事会分享企业权利的同时,必须考虑党组织和职代会的职责及权力分割。 第八章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监督者的激励。经营者和监督者,对于国有企业来讲,都是代理人,因而都有一个激励问题。监督者的激励还没有被人所关注,然而,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监督者的激励与代理人的激励同等重要。 第九章国有企业的外部监控与约束。在讨论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特征的同时,提出了强化外部监督体系基本思路。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点: 一是首先提出传统国有企业“稻草人”监督机制概念,并进行了特征分析。2 中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二是提出了企业党组织领导下的监督机制的新思路和监督者的激励问题。 三是对企业状态控制权中的经营决策和决策执行权进行细分,提出了不同治理角色的产权匹配关系。 四是提出不同类型和状况下国有企业相机治理的思路和方案。 ’

吴树畅[8]2005年在《相机财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不确定性与风险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了相机财务行为选择的分析框架。并认为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单个投资者可供选择的财务行为机会集合是确定的,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企业、市场或关系合同等不同的风险分散机制及其组合分散风险,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扩大财务行为选择机会集合。在正确评判财务状态、识别财务机会的条件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组合和融资组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人为了有效防范风险、相机选择财务行为,必须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有助于改善投资者的风险依存状态。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从不确定的客观存在性与理论研究范式的缺陷出发提出了投资者如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财务行为的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不确定性财务行为选择研究的方法、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视角、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突破点。第二部分,不确定性、风险与投资者策略选择。该部分是全文的逻辑起点,明确界定了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财务的不确定性形式,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观点认为不确定性是状态、行为与结果的分布函数;风险是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期的偏离程度及其对投资者未来行为选择的影响。不确定性是风险形成的条件,风险是主观不确定性与客观不确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财务主体可以通过风险接受、风险拒绝、风险转移等不同策略调整所处的风险状态,实现不确定性、风险状态与预期收益的协调一致。第三部分,相机财务理论模型。该部分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相机财务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应用概念结构。明确界定了相机财务的目标、本质、功能、对象、内容、假设、原则等基本概念与应用概念。主要观点认为相机财务的目标是正确权衡风险收益关系,实现2经济收益的满意化;相相机财务的本质是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其形成的风险收益关系;相机财务的功能是风险分散、价值创造与利益关系协调;相机财务的对象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行为选择;相机财务的内容是财务状态评判、财务机会识别、财务政策选择、财务行为选择与相机财务治理;相机财务的假设包括不确定性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与风险承受能力假设;相机财务的原则包括协调、权衡、期权原则、弹性原则和修正原则。 第四部分,财务状态评判。该部分构建了识别不确定性及其对财务运行系统影响的理论模型。主要观点认为不确定性对财务运行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财务状态的波动。财务状态的评判是财务机会识别与财务行为选择的基本前提,通过评判可以正确评估不确定性对风险的影响。并从财务环境状态与财务运行状态分别构造了评判模型,其中,重点研究了财务运行指数模型及其信号显示功能问题。第五部分,财务机会识别。该部分分析了财务机会对财务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财务机会识别模型。主要观点认为财务机会是财务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只有正确识别财务机会才能有效选择财务行为。并从托宾 Q 值模型、投资机会因素分析模型、盈亏平衡点分析模型等角度分析了识别投资机会的方法;从融资窗口理论模型、托宾 Q 值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融资机会识别的方法;从机会成本理论、风险偏好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收益分配机会识别的方法。第六部分,财务政策选择。该部分为财务行为选择提供了政策分析框架。主要观点认为财务政策是财务行为选择的信号,利益相关者通过达成财务行为选择的政策框架,可以有效消除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收益关系冲突,约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财务政策选择应坚持时间一致性与相机性基本原则,保持财务政策与财务状态、财务机会的协调一致。企业应当根据生命周期的财务特点选择适应性的财务政策。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应分别制定国有资本的配置政策和经营政策。第七部分,财务行为选择。该部分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不确3定性条件下的相机财务行为选择的约束因素,以及相机财务行为选择的策略与决策模型,确定了相机财务行为选择的原则性框架。主要观点认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财务行为选择不仅要有利于防范风险而且还要有利于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有利于未来财务行为的相机选择。应当在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贴现模型,分别构建给予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投资决策模型。 第八部分,国有企业财务行为相机选择的实证分析与设想。该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检验相机财务行为选择理论的有效性,以及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具有相机选择财务行为。实证结果表明虽然国有股的非流通性限制了上市公司相机选择的灵活性,但是,上市公司仍然具有相机选择财务行为的动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验证了再融资能力理论的有效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的相机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问题,认为国有企业应当进一步发挥投资平台优势,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提高财务行为选择的相机性;考虑选择国资为主导下的资本共生?

陈会平[9]2013年在《论公司社会治理》文中指出公司制度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它优化了资源配置方式,解放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公众的福利,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人类历史阔步向前。公司占有、控制和运用资源的行为对公司以外的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行使,它是政治权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了使权力科学有效地运行并防止权力被滥用,必须科学地配置权力并对权力进行制衡与监督。对公司权力进行分立、科学配置并加以制衡与监督的机制就是公司治理。公司从其理论渊源上来说,是个人或者众人财产所有权的行使的方式,因此,传统上公司治理的目标被认为是为了实现个人或众人财产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从公司这一组织体层面而言,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利润或者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公司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物,它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绝大多数法律关系中,公司独立于那些所谓“使用”个人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公司利用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与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很多利益相关者建立合同关系或者非合同关系,从而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公众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多层次的合同或者非合同法律关系。公司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产生广泛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尽管如此,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并未对公司的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影响作出足够的正确反应。传统的强制性的“公法”在公司外部以“控制——命令”为调整手段的救济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不足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以“私法”的方法让社会公众直接以合同或者非合同的方法参与到公司内外部治理当中成为一种必然。公司社会治理是对传统公司治理机制反思,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公司内外部权力分配与制衡的机制,实现社会公众和公司之间当前和长远,物质、文化和精神利益的平衡。本文除了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各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公司治理概念、理论和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困境。该章通过对美、德、日等国公司及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分析其治理模式的异同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并着重对公司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公司治理内外关系的重要结论,并形象地用“双气球理论”加以说明。该结论是指公司外部治理的效应与内部治理的效应成反比,如果公司外部治理例如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则可以简约化;反之,如果公司外部缺乏竞争,则必须完善、充实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股权不够分散,股权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与监督的情况下,必须让外部力量参与公司内部治理,形成较强的制衡与监督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本章根据“双气球理论”和美、德、日等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危机与困境,揭示了公司社会治理的萌芽,论证了实行公司社会治理的紧迫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动因,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等哲学视角;从国家学说、公民社会经济权利、权力配置、公众参与等政治学视角,从社会成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从剩余索取者和集体行动等经济学视角,从法理学、宪法和商法规范的目的和作用法学视角论证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介绍并分析了前苏联、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西方国家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了这些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治理的本质不同。这些差异表现在公司社会治理体现的是市民社会条件下公司治理的一种民商事“私法”关系,是社会自治的一部分,而前苏联、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公司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公权力对资源的配置的“公法”关系,是一种近乎纯粹的行政法或者经济法法律关系。第三章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这是本文重点。论文通过对文献和公司治理实践的梳理,结合对“社会治理”、“公司社区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比较分析,界定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内涵。论文分析了公司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认为公司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与商法的一般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公司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论文从失范救济、权利保障、维护公正和实现和谐四个方面论证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功能。公司社会治理的类型包括直接治理和间接治理。直接治理是公司社会治理的主体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当中的治理,包括社会董事治理、社会监事治理和社会治理委员治理等。间接治理方式最广义的“社会”概念的角度而言是指从公司外部通过施压的方式实现权益诉求的治理,主要包括政策治理、法律治理、媒体治理、非政府组织治理、市场竞争治理等。直接治理与间接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四章论述公司社会治理的适用条件。间接公司治理是公司外部的客观存在物,几乎对每个公司都产生影响。直接公司社会治理并不是公司治理的普遍法则。它的存在与否必须考虑直接公司社会治理与公司效率目标之间的平衡。公司外部治理力量不足、而公司对社会公众利益又能产生重大影响是直接公司社会治理的条件。基于这种平衡和条件,直接公司社会治理通常属于垄断公司外部市场竞争治理的不充分而采取的救济措施。在这种垄断类型的公司中,如果不在直接治理方面进行强化,公司有效、均衡和稳定的治理机制可能被破坏,从而造成对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需要实行直接社会治理的公司限于从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出发必须存续的无法用“反垄断法”进行规制的垄断公司,在我国主要是指国有垄断公司。对这些垄断公司以外的公司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或者法律规制的方法加以解决。第五章分析我国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问题。该章研究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政策变迁,分析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的现状,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应然的属性与定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论证了国有垄断公司直接社会治理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适用这一治理方式的条件,构建了我国国有垄断公司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主体制度,直接治理机制、间接治理机制和治理监督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具有垄断地位国有公司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第六章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展望。论文从资本运动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出发,预测了公司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从跨国公司权力扩张和各国人民经济权利意识觉醒的角度论述了公司社会治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经济民主和环境权利发展态势上论述了各国社会公众参与跨国垄断公司社会治理的国际趋同。总之,公司社会治理不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问题。直接公司社会治理是具有垄断地位公司平衡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运行机制。不论其名称谓何,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是对公司治理单一目标的纠正;同时,直接公司社会治理也是根除必须存续的垄断公司弊病的重要方法。

郝晓雁[10]2007年在《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人们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上来,形成了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学派,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如果就某一问题单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理论正是适应这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财务治理贯穿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难题。在我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的逐步加快,资本市场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证券市场频繁发生大股东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欺诈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规误导与虚假陈述、市场操纵等违法违纪现象,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造成上市公司大肆违规舞弊,出现的这一系列特殊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财务问题,不仅仅需要从数量技术的角度对财务问题进行研究,更需要对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各种财权关系的处理,即解决目前存在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上市公司治理中复杂的财务问题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并完善财务治理理论,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和问题探讨治理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是,在广泛参阅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和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财务治理的涵义出发,详细阐述上市公司财务治理诸要素,试图丰富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理论基础、财务治理基本理论和财务治理应用理论;在案例分析和实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与问题,借鉴国际上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经验,构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并详细阐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全文沿着“基本理论——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治理体系——运行机制”这样的线索逐步展开详细论述。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二章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财务治理的涵义,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财务治理的基本要素,财务治理的结构和机制。在本章阐述了一个包含财务治理诸要素的财务治理概念,并试图完善财务治理的理论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理论基础、财务治理基本理论和财务治理应用理论。第三章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现状。本章从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入手,详细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治理现状和中国上市公司外部财务治理现状析,并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国际比较。首先,对国际上三种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然后,从资本结构路径依赖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差异进行成因分析;并阐明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趋同化趋势及其反思。第五章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国际比较的启示,引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的构思,构建出一个包括内部财务治理和外部财务治理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框架。第六章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内部财务治理为切入点,实施制度创新,同时,逐步完善外部财务治理机制,保证财务治理效率。并详细阐述了从哪些方面进行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创新,从哪些方面进行外部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创新。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阐述了一个涵盖财务治理诸要素的财务治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理论基础、财务治理基本理论和财务治理应用理论,特别是把财务治理应用理论纳入财务治理理论体系中;提出并阐释了“财务治理主体结构”的概念,弥补了财务治理组织结构无法包含外部财务治理主体结构的不足,并构建了包括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和外部财务治理结构的财务治理结构框架,同时划分内部财务治理机制和外部财务治理机制;沿着这样的逻辑,详细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与问题,借鉴国际上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经验,构建了包括内部财务治理和外部财务治理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并详细阐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D]. 管宇强. 广东工业大学. 2000

[2]. 企业破产制度重构[D]. 马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3].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D]. 曾亚敏. 厦门大学. 2002

[4]. 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J]. 杨瑞龙, 周业安.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5]. 基于契约理论的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研究[D]. 罗韵轩. 武汉大学. 2009

[6]. 公司治理情境影响下的经营者决策机制优化研究[D]. 钱晨. 浙江工商大学. 2010

[7]. 中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 郑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8]. 相机财务论[D]. 吴树畅.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9]. 论公司社会治理[D]. 陈会平. 复旦大学. 2013

[10].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D]. 郝晓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