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性论文,促进就业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对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关系的研究最早源于国外,A·Fisher(1935)最早注意到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率先提出了“第三产业”这一术语,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还进一步指出,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将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C·G·Clark(1940)搜索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计和研究,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就业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克拉克发现,一个国家内从事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农业就业比重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则不断增长。克拉克这一观点渊源于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因而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一定理作为有关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关系的经验性总结,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证实,而且还可以从目前各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现状中得到印证。
Simon Kuznets(1960s)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十分显著。Kuznets得到的结论认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无论就绝对量和相对比重而言,第二产业就业的上升均十分明显,但其相对比重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下降的幅度。这无疑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相当大部分是靠第二产业以外的部门——第三产业就业的大幅度提高加以抵消的。Hollis B.Chenery和Moises Syrquin(1975)等人在更近时间和更大范围进一步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库兹涅茨的上述发现。他们指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模式看存在两个特点:第一,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幅度相比,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第二,制造业就业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农业就业的下降。这表明,在工业化及结构变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与服务业之间。①
李江帆(1989)在国内较早注意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近年来李江帆主要是从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阐述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关系。刘纯志(1994)在《统计与决策》上发表了《失业、就业与第三产业》一文,较早提出劳动人口就业与第三产业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是解决劳动人口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宋晓丽(2004)重点对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已呈下降趋势。魏作磊(2004)通过国际比较和就业比重、就业弹性等指标,对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王春枝(2005)分析了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得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要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结论,提出第三产业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曾国平等(2005)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整体保持了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并具备继续扩大就业的潜力。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早期开创性的研究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路,国内学者大多研究的是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关联性以及可能性,以下问题还要深入探讨:首先,未从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有效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其次,国内学者的研究是单独仅就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分析,并未从三次产业联动的角度进行研究,最后,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且大都未进行统计检验。本文正是为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我国三次产业联动和第三产业单独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具体思路。
二、我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根据表1绘制图1和图2。
我们首先从就业的绝对人数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产业的绝对就业人数从1978年至1991年是逐年增加的,并在1991年达到最高峰39098万人,此后,逐年递减直至1996年。1996年后又缓慢增加至2002年,才基本稳定在3.65亿人左右。2002年以后逐年递减,2009年只有2.97亿。总的趋势是以1991年为分水岭,1991年以前,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是逐年增加的,1991年以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缓慢减少的趋势,虽然其中略有波动。这表明第一产业此时不仅不能吸收劳动力,而且具有排斥劳动力的倾向。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体呈缓慢增加的态势。以1998年为分界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在1998年达到最大值1.66亿人。1998年以后,达到饱和,并呈减少趋势,随后逐渐稳定在1.62亿左右,在2005年后又出现一次增长,2009年后达到2.16亿。说明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趋于饱和。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动趋势相对单调,从国家开始统计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978年开始就一直呈快速增加态势。从1978年的0.49亿人一直增加到2009年的2.66亿人,并且当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同期都在增加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速更快,当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逐渐减少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还在快速地增加。这就说明第三产业吸纳了从第一、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
我们再从各次产业所占就业份额的相对数进行分析。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呈四个阶梯式下降。第一个阶梯是1978、1979年,所占比重为70%左右,经过1980-1986年共七年相对较为缓慢地下降,达到第二个阶梯,所占比重为60%。第二个阶梯由1986-1991年构成。此后经过1992、1993、1994和1995年四年的快速下降,到达第三个阶梯,所占比重为50%左右。在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为38.1%。从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共减少就业比重32.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变动较为平缓。从1978年的17.3%缓慢增加到1997年的最大值23.7%。1997年后逐渐下降,2003年仅为21.6%。随后又经历了第二次的缓慢增长,2009年达到27.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1978年以来,增加了10.5个百分点,即略有增长。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1978-1982年五年间增加非常缓慢,基本保持稳定。此后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并在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总体增加较快,从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9年的34.1%,增加了21.9个百分点。
我们进一步分析各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的数据,以1997年为分界点。从1978-1997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减少态势,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都呈增加态势。具体情况是第一产业减少20.6%,第二产业增加6.4%,第三产业增加14.2%,说明第一产业减少的人数除一少部分转移到第二产业外,大多转移到了第三产业。从1997-2003年,第一、二产业都呈减少态势,只有第三产业呈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减少0.8%,第二产业减少2.1%,两者之和正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数2.9%。从2003-2009年,第一产业呈减少态势,第二、三产业都呈增加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减少11%,第二产业增加6.2%,第三产业增加4.8%。可以发现,在我国,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首先是转移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接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渐趋于饱和,第三产业就吸纳了从第一、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缓慢。
从上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截止2009年底,无论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我国都已出现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只是定性地说明了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就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是有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发展第三产业对扩大我国的就业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计算就业吸纳弹性来直接考察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大小。②我们采取索洛余值法进行计算。数学模型是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
d为常数,e为随机误差,其数学期望等于零。
按照上面的回归方程,即公式(5),笔者根据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对各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进行了具体测算。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总就业人数的对数和三次产业的GDP产出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回归关系式:
说明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的,能较好地拟合就业总量与三次产业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回归方程(6)反映的是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幅度,表明三次产业的发展对总就业人数总体的影响。我们从中发现在1978-2009年32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336,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418,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278。
从回归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较大,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依然能显著增加就业量。当然,由于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高效化肥的使用,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产业的增加并不过多地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负数,说明第二产业的GDP增加,不仅不能增长就业岗位,还可能排斥劳动力。这反映出我们工业产出虽然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在下降,有富余劳动力,不能再吸纳就业人口,导致第二产业的吸纳弹性为负数。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0.278,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吸纳弹性仅次于第一产业。具体的经济含义是第三产业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就增长0.278个百分点。在目前条件下,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是扩大就业的一剂良方。
总之,从三次产业联动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是最大的,因而发展第一产业比发展第二、三产业更能有效地促进就业。
同样运用F统计量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8)、(9)、(10)式都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仅为0.0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0.2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则高达0.32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具有最大的就业吸纳弹性。我们以2009年的数据具体说明它的经济含义。2009年,第一产业产出的一个百分点为352.26亿元人民币,第二产业产出的一个百分点为1576.38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产出的一个百分点为1476.72亿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就业岗位增长0.04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为12.47万,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增长0.214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为46.40万,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长0.322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则高达85.66万。
我们在此对两种回归方程得出的就业吸纳弹性的结果不同进行说明。方程(6)拟合的是三次产业联动对就业总人数的影响,由于三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各不相同,根据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原理,它为了使系统具有最小的离差平方和,也就是使我们所构建的回归方程(5)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它们必然要求回归方程(5)与各个点的离差平方和最小,得出的方程(6)在统计上有最好的拟合优度,但不一定是最符合实际的。采用三次产业联动方法分析,由于考虑了三次产业间的影响,各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具体消长关系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但第二产业相对比重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下降的幅度,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大大落后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下降。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相当大部分是靠第三产业就业的大幅度提高加以抵消的。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及结构变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这与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结论相符。正是这种消长关系使两种方法得出回归系数不尽相同。
而采用第二次分析方法,方程(8)、(9)、(10)所拟合的是各次产业产出独立作用于各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没有考虑三次产业间的相互影响,但能较好地单独说明各次产业产出对各自就业人数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潜在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真实地反映第一产业劳动力实际的就业状况,这必然会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具体分析各次产业增长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分析中,我们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就更能充分地说明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致产生混同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从定量分析都表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在我国是有效的。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扩大就业的思路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亟待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与之相关的就业结构均存在着严重偏差,纠偏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只要政策措施科学、合理、到位,结构调整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尤其是促进第三产业高效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遵循产业演进规律,通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在产业规模、增长速度、产值比重等方面仍显落后与不足,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步伐有放慢趋向,且近期内难有根本转变,所以,现代服务业代表第三产业必然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们前面的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可创造85.66万个就业岗位,而据统计,第三产业平均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只需配置2万元资金。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太高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带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0年的47.5%,提高了29.5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92个百分点,有2-3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较去年增加4个百分点。
按照潘筱川(2002)的研究,城市化水平提高0.1个百分点,将大约使第三产业产值指数上升10个指数值,也就大约338亿元(1999年当年价),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加1亿元产业,将增加0.39万个就业岗位,那么城市化每提高0.1个百分点,将增加就业岗位约132万个。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就业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一些已经致富的农村人口无法城市化,其各种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丧失了服务业发展的绝好机会。因此,目前逐步取消户籍限制的政策,放松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限制,同时制定鼓励中小城市扩容的政策措施,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群,为第三产业的多层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3.第三产业管理体制创新,清除政策藩篱实现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目前仍由国家垄断所有并经营,如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教育、铁路和航空运输以及不少服务业,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被限制或禁止。由于行业中缺乏竞争或潜在进入的压力不足够大,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导致企业经营效率较差,新兴服务业或新服务项目的发展受到阻碍,结构变化和优化受到影响。在国家投资总额不能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唯有放松或取消某些可竞争行业的管制政策,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以上行业,形成与国有企业相竞争的局面,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产业的综合素质。
4.通过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增强劳动力流动性。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很大程度地改变当前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但同时劳动力的素质和配置体制也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咨询服务、营销策划、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以及其他产业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知识密集特征日渐显著。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发展必将失去基础性支撑条件。通过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机制,保证高素质的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并能够促成劳动力间的有效竞争,激发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的棘轮效应。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为企业增添活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通过企业间高水平竞争来提高整个产业运行绩效。
注释:
①有时为了分析简洁,本文粗略地把第一、二、三产业等同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并不影响理解。
②所谓就业吸纳弹性,它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具体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也就是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每改变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