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商品贸易:一个新的理论视角_经济学论文

非商品贸易:一个新的理论视角_经济学论文

非商品交易: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商品交易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易”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交易已经渗透到了经 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交易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过程,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都离 不开市场交易,“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亚当·斯密:《国富论》第20页)市场经 济的首要特征是: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劳动、技术、信息、网络、土地等都要进入市 场,进行交易。问题是: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否都是商品?或者说,市场交易是否就是商 品交易?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正确的答案是:市场交易不仅包括商品交易,还包括非商品 交易。这种观点虽然有悖于传统的理解,却是现实经济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经济理论中 只有商品交易理论是不够的,应同时包括非商品交易理论。遗憾的是,后者至今仍是一块理 论空白,经济学者要么认识不到非商品交易的存在,将非商品交易等同于商品交易;要么虽 然认识到了非商品交易的存在,却没有展开论述。鉴于此,本文尝试建立非商品交易经济理 论,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非商品交易理论

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市场同商品是分不开的,进入市场交易的东西几乎都是商品。在 这 种情况下,有商品及商品交易理论,对于揭示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就足够了。但在比较发达 的市场经济中情况就不同了,进入市场交易的东西未必就是商品。比如在不兑现的现代信用 货币制度下,进入市场交易的纸币就不是商品;再比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可以 通过股票、债券、期货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进行世界范围内的财富集中和分配,达 到获取暴利甚至控制他国经济的目的。这是一种全球化的虚拟经济大游戏,而在这场游戏中 担任主要角色的正是非商品交易。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商品交易是大量存在的,根 据非商品交易对象的性质不同可分类表述如下:

1.自然物品交易。这是指具有使用价值且具有稀缺性的自然物品。如原始森林、野生动物 和植物等。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它们进行市场交易的物质原因。由于这些物品是天然存在的, 所以在最初有人占有它们之前,其产权是公共的,而一旦有人占有了它,其产权就具有了排 他性,这是它们进入市场交易的制度原因。这类物品的交易类似于商品交易,但自然物品不 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它们的交易价格是依据与其使用价值类似的商品价格确定的。如野 生水果的价格和人工种植的水果价格相近;在自然河流中捕获的鱼和人工渔场捕获的鱼价格 相一致等。

2.土地交易。土地虽然是自然资源,但其交易不能归入第一类。因为土地交易完成后,只 是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不变。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它的交易就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价 值 基础,但土地可以有收益,土地的交易价格正是利用收益的资本化规律计算的。比如,一块 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500元,假定年利息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年每亩500元÷5%=1 0000元的价格成交。

3.劳动交易。劳动不是商品,但可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劳动的价格主要由其效用决定。如 经营者的经营收入,钟点工的劳动报酬,演员演出的出场费等。

4.金融工具交易。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条件 等具体事项的书面凭证。金融工具是以价值形式存在的资产,本身没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 。进入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国库券、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 股票、债券等,这些叫做基础性金融工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 西方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在基础性金融工具之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可交易凭证, 称为衍生性金融工具。如各种金融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在价格形成上,基础性金融工具分 为发行价格和流通价格。发行价格以其面额为基础,结合市场利率、资金供求状况等确定。 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交易以相应的基础性金融工具价格为基础。

5.无形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中有些是商品,有些不是商品,但都要进行市场交易。作为非 商品交易的无形资产包括人们的名誉、地位,以及企业的商誉、商标、品牌、地理位置等。 我们通常所讲的“名人效应”、“名牌效应”等正是这类交易的形象反映。

6.货币交易。货币交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资金的借贷,其价格表现为利息;另一种是世 界市场上两种不同货币的交易,其价格用汇率表示。利息的变化范围在零与平均利润之间,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汇率的决定与变动较为复杂,一般来讲,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的汇率决定应以其代表的价值为依据,主要由两国货币在外汇 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

7.权力交易。权力不是商品,但权力买卖之普遍、危害之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缪尔达尔在研究南亚经济问题时,提出了“软政权”概念。在“软政权”中,制度、法律、 规范、指令、条例等都是一种软约束,都可以讨价还价,既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里通 行的便是“权钱交易”。权力的交易价格决定于权力的大小,即取决于权力的效用。

二、非商品交易和商品交易的比较

上面我们概述了非商品交易的种种表现,显然,这种概述是不够全面的,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这种经济关系的存在。在现代市场交易中,包括商品交易和非商品交 易两大类市场交易,下面我们通过对这两类交易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非商品交易的规律 性。

商品交易与非商品交易共同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因而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主 要 包括:

第一,两类交易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无论是商品还是非商品,都是交易的对象 。作为客体,它们不能自己到市场上来,不能自行完成交易,交易是由其监护人完成的。所 以,交易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第二,具有共同的调节机制。两类交易都是市场交易,交易的进行要受价格机制、供求机 制、竞争机制等的调节。

第三,信用是共同遵守的规则。两类交易都以信用作为交易的基本规则,交易双方都要承 认对方所享有的权利,在双方意志共同一致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任何一种交易违背了信用, 交易关系就将受到破坏,交易就会中断。

然而,商品交易和非商品交易毕竟是两类不同的交易,两者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第一,价格形成的基础不同。价格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市场上虽然存在着没有交易的 价格,但决不存在没有价格的交易。在商品交易中,决定价格高低主要是其中凝结的活劳动 量,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而在非商品交易中,决定其价格的主要是效用,效用是价格形 成的基础。

第二,交易的原则不同。商品交易的原则是等价交换;非商品交易的原则是不等价交换。 第三,交易的目的不同。商品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需要,交易是等价进 行的。而非商品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交易是不等价进行的,并且交易的双方都能获 利,是“双赢”交易。

第四,存在的经济条件不同。商品交易的存在条件是商品经济,它和商品经济同生同灭。 而非商品交易的存在条件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它只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才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五,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不同。在商品经济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商品交易的发展是加速进 行的。而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已接近极限,商品交易的发展 速度就会减慢,非商品交易则呈加速发展趋势。所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市场交易 中,商品交易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却下降,而非商品交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却在上升。

第六,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不同。一般而言,商品交易对交易各方都是有利的,商品交易 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同向的。而在非商品交易中,大部分是有利的,有些却是有害 的和需要禁止的。如作为非商品交易的权钱交易、拐卖人口、盗窃出售国家机密等即属有害 和需要禁止之列。

三、结语

商品交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交换关系时,也曾接 触到非商品交易问题。在《资本论》中他曾提到人们的良心、名誉、地位等也可以买卖,但 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而是运用抽象法将其抽象掉了。这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合理的。马 克思还研究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债券)和生息资本问题。在谈到生息资本时,马克思认为: “就它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讲,它变成了商品,不过是一种 特别的商品。或者换一种说法,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资本论》第3卷,第378 页)马克思说:“如果我们把利息叫作货币资本的价格,那就是价格的不合理的形式,与商 品价格的概念完全相矛盾。”(《资本论》第3卷,第396页)马克思没有解决这个矛盾,而是 在“特别的商品”之下矛盾消失了。

笔者在本文提出“非商品交易”这一概念,决不是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而是有着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它有助于解决诸如劳动价值论等一系列无休止争论的问 题,使市场经济理论趋于完善;从实践上看,它有助于政府部门规范和管理金融市场、地产 市场等非商品交易市场,使我国的市场体系趋于完善。

标签:;  ;  ;  

非商品贸易:一个新的理论视角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