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儒学普及的先驱者--读“刘瑛传”_理学论文

元初儒学普及的先驱者--读“刘瑛传”_理学论文

元初普及儒学的先驱——读《刘因评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传论文,儒学论文,先驱论文,元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宋明理学,多把注意力放到两宋理学家以及明代王阳明等人,而对元代理学家涉及不多,偶尔有人做些研究,也多推重许衡、吴澄,往往忽略元初普及理学的先驱——刘因(1249—1293)。商聚德教授著《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 月版)的出版,正弥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空缺。阅后,认为此书有以下特点:

(一)运用大量罕见的资料,具体、生动地介绍了刘因其人。

刘因是冀中平原容城人。他出生于蒙古灭金后的第13年,幼年时在故里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刘氏世代习儒,他的思想便是在儒生之家学习、薰陶而成。其父刘述深通儒学,是他的启蒙老师。他最初学的是经学,后来转为儒学。少有大志的刘因,一直持积极入世的态度。他的室名“静修”。“静以修身”为了“出以济世”。要仿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时准备出山,干一番大事业。元朝皇帝曾两次对他征聘,均托故固辞。却致力于研讨学术,发展儒学,传业授徒。据传刘因曾授徒百人,有姓名可考者20余人。其再传弟子苏天爵、杨俊民等继承师教,在弘扬儒学中起到一定作用。刘因死后,弟子们将其诗文编辑成《静修文集》,流传于世。元仁宗延祐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德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諡文靖。

作者商聚德教授是河北徐水人,与传主刘因邻县。书中许多处引用地方史志、家乘资料,以及刘因的大量诗文,系结合地方资料写成,因而具体、生动。通过此书,使人们对这一位鲜为人知的元代理学家,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这是作者的一个贡献。

(二)正确评价刘因在理学发展中的传播作用。

理学从兴起到被官方承认为正统思想,有个颇为坎坷的过程。早期理学代表人物程颐的主张屡受打击;朱熹死前的六年间也连遭厄运,理学被诬为“伪学”,直到他死后九年,才为他平反。南宋末年理学虽然有了一定地位,但也只是偏安一隅。直到元朝,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治思想。生于元初的刘因就担当了当时儒学普及、推广的重任。他对理学的一些重要观点作了阐发。如在道、理、气的关系上,他强调“天化”与“人化”的关系,把天地在内的一切事物都看作一个过程。它们变化的原因是“气化”,即阴阳二气相感生万物;变化的动因是“气机”,自然与社会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与变化。刘因还对前人“天人合一”的观点予以阐扬,认为从天人相类,到天人协调,最终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又发展了邵雍的“观物”思想,指出社会与人生总是盛衰相寻,治乱相推,忧乐相继,祸福相倚,一切都在阴阳对待中转化不已,永无止息。显然,这里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作者指出:刘因的理学思想,基本上是复述和阐扬南宋以来理学大师的观点,但当时对于在北方普及理学思想却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评价是极有分寸的。

(三)从对传主人生观的探讨,进一步展现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思想。

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积极入世。刘因思想中这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他特别强调“五心之初”的善。认为天下有道、无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自己却要“为善而不为恶,为君子而不为小人”。亦即,不管客观环境怎样,在主观精神上都应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在他的诗作中,大量出现入世和治世之作。他教弟子时说:如果能“各底于成,则可以为君相,可以为将帅,可以致君为尧舜,可以措天下如泰山之安”。在政治生涯中大展宏图。如果“时不与志,用不与材”时,“则可以立德,可以立言,著书垂世,可以为大儒”。这就是说,人的一生在道德、事功或言论思想方面应有所建树,才是最有价值的。先有入世,而后才能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虽然刘因还没达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但其多次表达入世的主张及对老庄出世思想的批判,足以看出他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四)分析、探讨了刘因维护国家统一和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

刘因一生中尽管很少参加政治活动,但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也有自己的明显态度。那时元朝刚建立不久,新统治者施行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在结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状态后,社会开始统一,稳定起来。忽必烈重用汉族士大夫,尤其儒生刘秉中、许衡等,刘因也把忽必烈当作“中国之主”,对他的统治秩序多次表示赞成和肯定。他对宋、辽、金、元逐渐递嬗的历史,认为是由北而南,由小而大,最后归于一统,是个好趋势。古往今来,有些“怜宋”、“哀宋”的人,对刘因的主张持有疑义,对刘因早年支持元师代宋不理解,对他支持忽必烈政权不赞同。这都是站到旧的正统主义立场上,不能正确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所致。其实,希望统一,厌恶分裂,从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之一。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北宋、辽、金对峙,南宋偏安,到元朝统一,有近四百年。其间战争不断,生产破坏,广大人民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元灭金后,统一华夏,在刘因看来,正是“应天顺人”之举。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同情人民是一致的。刘因长期居住农村,了解民情,因而对人民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在他的诗文中,屡次反映出人民赋役之苦,生计之艰,呼吁各级官吏关心人民疾苦。天不下雨,他和农民一样忧心如焚;普降甘霖,他和农民一样欢呼雀跃。在评价人物时,他也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民为标准。这些思想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具体分析,刘因论学的主张,深入探讨了其教育思想。

论学是孔子及后世儒家普遍重视的问题,刘因对此也特别注意。他曾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学习的目的、内容、次序和方法。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都是善的,人的善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有所发挥。只有发挥出善性,才能在社会上做出有利于国、民的事。他认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应是儒家的“六经”和《论语》、《孟子》,以及历史。当然,他也不摒弃儒家以外的诸子,认为一个人应学习各方面的学问,包括道、医、兵家等。刘因论学有别于陆九渊发明本心,流于空疏的主张,而是走朱熹“道问学”泛学博览的道路。朱熹主张“格尽天下之物而后知至”,是说只有学得更多的学问,才能确立自己的观点。刘因也主张广泛学习,不但博览群籍,而且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正是对朱熹思想的最好发挥。

标签:;  ;  ;  ;  

元初儒学普及的先驱者--读“刘瑛传”_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