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思路做好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以新论文,思路论文,网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8年以来,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有人把它形容为一场“静悄悄的彻底的革命”。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个前卫的群体,他们是最早接触网络的群体之一,EMAIL、ICQ、OICQ、BBS、TELNET,一个个新鲜的字眼,让五彩的大学生活更加缤纷。据2001年3月调查显示,北京市本科生上网率达93.9%,大部分重点高校学生上网率都超过90%。“触网”的学生大幅度增加。
如此多的大学生在短短几年里就被网络所“俘虏”,那么,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上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由主到次分别为:体验现代生活66.5%,学习需要58.1%,同学影响41%,猎奇24.2%,追赶时髦10%。而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由主到次的排列却是:收发邮件83.5%,查找资料82.7%,聊天65.8%,下载各种软件41.6%,网上购物14.8%。这两组数据表明,一方面,当网络走进大学生生活中并且成为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时,上网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接受作为现代生活标志的网络,依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大学生网络生存便不再是遥远的事情了。另一方面,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上网多以收发邮件和查找资料为主要目的,另外网络与人的互动性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寻找知音、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交流感情。
因此,总体而言,在大学生看来,网络是他们学习专业、了解社会、联络朋友的最为快捷、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是他们生存生活的另一个平台。但毕竟还有65.8%的学生出于聊天的目的而经常上网,24.2%和10%的学生分别出于猎奇和追赶时髦而接触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建构的虚拟社会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所谓机遇,是指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变成数字化符号,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高效、生动、普及、经济地传达到受教育群体。所谓挑战,是指即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网络化了,但是,人们是否去点击、点击哪些内容和网址,我们虽然可以通过点击率获知,却难以控制,这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
基于网络给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网络平台的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调整了工作思路,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合于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第一,主动出击,建立主流网站和网页
面对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我们不能或是仅仅赞赏,或是仅仅埋怨,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页,攫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近几年来,学校和部分院、系划拨了专项资金,加大了资金投入,建立了十几个网站和网页,如隶属于学校的“中国人民大学”、隶属于宣传部的“人大新闻网”、隶属于学校团委的“人大青年网”、隶属于学生处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网”,以及分别隶属于不同院系和学校学生会的“紫藤网”、“财金网”、“中国MPA在线”、“人大在线”、“青年人大”和“广播台”等。这些网站和网页的建立,对外是宣传中国人民大学的速度最为快捷、传播领域最为广泛的手段,对内是管理信息化、把握动态及时化、交流思想同步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第二,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登录主流网站和网页
理论和现实的统一不会自动生成,需要我们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面对网络的优势,就需要我们作出一定的努力,合理利用技术,引导学生登录我们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如,我们需要随时、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想法、状况或动态,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发放问卷,而现在我们无须直接面对学生收发问卷,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学生乐于登录的网站网页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让学生在网上回答问卷。所谓技术处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设置,当学生需要了解某方面信息时,需要先回答问卷,并提交问卷,方可登录。例如,每个在校学生都非常关注当年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本专业同学的分配去向,而学校又急需掌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动态,于是,学生处就业网页设计了如下登录程序:输入学号、姓名→弹出问卷→提交问卷→弹出帐号窗口和密码窗口→提交帐号和密码→弹出用人单位信息。类似的技术处理也在其他网页上运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技术处理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必须坚持在不损害学生利益的同时又有利于工作的原则。
第三,发挥人才优势,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网络的建立与维护、网页的设制及网上的内容发排与更新等等都是人的杰作,都是人可以操作的。因此,我们的主流网站和网页要想赢得同学们的喜爱,凝聚人心,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个平台,就需要有一支思想过硬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维护网站,更新网上内容,对网上内容进行过滤。目前,我校已经拥有十几个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小组,这些小组规模不等,多则近百人,少则不到十人。从成员身份来看,每个小组除配有少量的教师外,主要是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
为了保证这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先进性,保证主流网站和网页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学校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条例,而且还定期地对参与网站和网页工作的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导。
第四,开辟交流空间,洞察学生思想脉络,因势利导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学生在网上阅读了什么、受到了哪方面内容的影响,我们往往很难知道或很难及时地知道,这无疑会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的放矢。人是需要交流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渠道和场所以“发泄”他的所思所想,他也注定要对他的所见所闻发表评论。对于人的需要和需求,我们只能也能够引导,而不能无视或“扼杀”。因此,我们在主流网站和网页上开辟了供学生聊天和发表意见的场所,提供了供学生交流和交换感想的空间,如“聊天室”、"BBS"、“学术空间”、“××信箱”等,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可以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进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同时,我们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进入“聊天室”、"BBS",参与学生们的聊天,在聊天与交流中合理地引导学生。“聊天室”、"BBS"等网上交流空间是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也是网络时代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之一。
第五,实现信息化管理,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工作中
网络进校园工程的实施,使学校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变为现实。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把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信息、条例、工作程序等刊登和发布在学校的主流网站和网页上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登录主流网站和网页,并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主流网站和网页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导航器”。如,我们总是及时地在网上发布招生(包括研究生、第二学位招生)就业信息,刊登参评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及各种奖学金的条件和步骤,刊登学校党校规定学生必读的学习材料以及校园内各种文化动态、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办理出国和补办学生证手续,等等。日常工作的信息化,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又方便了学生、服务了学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情感。正是通过日常工作的信息化,我们于微小处见情感,在情感交流中引导和灌输思想。因为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与交流,也是情感的互动与共鸣。
第六,网上网下联动,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场”,但这丝毫不影响网下教育的基础地位。传统的座谈、访谈、问题调查、报告会和学生文娱活动,仍然是我们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便捷窗口,也是我们及时洞察和反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佳渠道。因此,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联动,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开展,也有利于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近几年以来,我们每年除了圆满地完成全国八省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外,还不定期地就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时事问题举办报告会,召开座谈会等,有效地配合和巩固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朝哪个方向发挥作用、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与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上述对策的指导下,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上利用和发挥了网络的正面效应,尽最大努力遏制了网络的负面效应。我们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题特色网站和网页上开设了时事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与发展、文化与教育、历史与地理以及BBS等等专栏。我们还利用电脑的特色功能、如剪接、腾挪、三维动画、个性化等,让我们的网站、网页和专栏动感、生动、新鲜、美观。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服务与交流的双向性,改变了传统的只是面对书面文字的枯燥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文字时的单向性,让同样的内容由枯燥变得生动、由静止变成动感、由版式单一变得美观、由自闭式的单向变成互动式的双向、由强制或半强制性灌输变成正面的积极性引导。技术激活了内容,丰富了内容,也激起了人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人们的学习需求,学生上网与网络平台之间基本上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和网页也成为了学生们喜欢和愿意光顾的网站和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