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诺丁斯关心教育视野下的师幼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视野论文,关系论文,诺丁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心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这一理论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而备受关注,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一种重要思潮并被引入许多国家。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特点
诺丁斯认为,要培养关心型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具有关心的能力和素质,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即与学生建立关心型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为了使关心关系成立,师生双方都要做出努力。教师要作为关心者来关心学生,培养他们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同时,作为被关心者的学生也要对教师的关心做出积极反应。诺丁斯认为,教育中的关心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上,并要求连续性,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连续性——教师应该与学生工作至少3年,从而有利于关心关系的建立。
诺丁斯关心教育视野下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
诺丁斯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关心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相互关爱,它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是师生关系中的一种,但因为幼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幼儿教育更是呼唤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建立,以便从小培养幼儿的关心意识和技能,为成为一个关心型的人而奠定基础。然而,从诺丁斯关心教育的视野来看我国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教师缺乏关心的意识和能力
许多幼儿园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存在规则至上的思维方式。如有些教师恪守规章制度,不带个人思考地执行管理者意图,对幼儿园固有的课程模式、作息时间、教育策略等消极顺应、沿袭套用。长此以往,教师消极、被动、守旧的思维方式形成习惯,并在师幼互动中深刻体现,如没能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体验幼儿的想法。因此,关怀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者对规则至上的思维方式必须保持警惕,它和我们多年来提倡的“不唯上,只唯实”有相通之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发现了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并呼吁成人要关怀儿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教师仍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幼儿,而仅仅是流于形式,认为口头表扬就是关心。甚至有些教师把替幼儿做事当作是关心幼儿的表现。教师缺乏关心能力的另一个表现是教师只关注到少数幼儿,而非集体中的每一个幼儿。
2.在师幼关系中,幼儿缺乏主动性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师幼关系要么强调教师的权威,要么强调学生的绝对中心,使师幼关系难以达到真正的平衡。一方面,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没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教师只是填鸭式地教,幼儿绝对服从地学、机械地听。这样造成了幼儿与教师之间很少有对话交流,幼儿畏惧教师权威,因此失去了很多思考的机会和能力。在游戏中,他们很少自己动手探究,仅仅是听从老师的安排,争取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和期望,他们习惯于独享玩具,期望成为所有人注意的焦点。因此,许多幼儿把这种思想带到幼儿园,期待着周围的教师和同学都以他为中心,从而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视野下师幼关系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关心型的师幼关系是以了解与热爱、尊重与赏识、信任与理解、民主与平等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充满人性的新型师幼关系。以下是笔者对关心型师幼关系的一些思考。
1.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关心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有极强的向师性,所以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低估的。要想在幼儿园建立关心型的师幼关系,培养关心型的幼儿,显然教师必须先成为关心者。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关心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在关心型师幼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好地去示范关心,指导幼儿学会接受关心、给与关心。要培养具有关怀的意识,用诺丁斯的话说,就是教师“一定要淡化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到关心的关系中去。”教师淡化职业意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科知识,而且要敏锐地观察和深刻地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成为幼儿生活上互相关心的伙伴。同时,要成为关心型的人,教师就要努力先培养自己的关心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关心幼儿。一方面,教师要有爱心,所以在平时就多作培养情感接受和反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高超的交往技巧和策略,所以要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不断体验收获、总结经验。
2.教师示范关心过程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非常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认为教师不必讲解关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起关心关系、示范关心,学生就能明白如何关心。对幼儿来说,观察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当教师和幼儿在一起时要不断地示范关心,以此来感染、感化幼儿,形成号召力。教师示范关心是要求教师以一种开放且诚恳的方式接纳幼儿,允许幼儿与自己建立关心型的师幼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监督幼儿实施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真诚对话,与幼儿建立起密切的情感关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关心倾向和关心行为进行认可。因此,在建立关心型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对幼儿的漠不关心或轻描淡写的口头示爱是有害而无益的。只有通过与被关心者的各种关系去展示如何关心,让幼儿在关心的体验和模仿中积累感性材料和情感基础,幼儿才能从爱的情景和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一种对自己、他人、周围环境的普遍关心的责任感。
3.把关心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中
儿童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幼儿是生活在声音、形象、色彩的世界中的,他们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对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会关心”的内容包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关心自然环境、关心人造世界及关心思想。对幼儿来说,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也是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关心人造世界和关心生活的基础。诺丁斯主张以关心为主题来组织教育,所以要构建关心型的师幼关系,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观点,并根据幼儿园的特点,把关心的主题渗透到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去,将关心生活化,给幼儿提供实践关心的机会。如让幼儿从学会自己穿戴衣帽开始关心自己;组织能充分展示关心他人的角色游戏;每个班级有一片菜地供幼儿种菜、浇水;让幼儿亲自饲养一些小动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幼儿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参与活动中或做适当的引导,让他们看到在自己的关心下,周围的事物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增进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形成。
4.给教师与幼儿创建一个关心他人和接受他人关心的平台
要建立关心型师幼关系,教师除了要培养自己具有关心的意识和能力,示范关心过程,把关心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中外,还要给教师和幼儿分享经验的机会,以便与幼儿一起来体会给与和接受关心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教师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跟幼儿一同来讨论关心的经验,鼓励他们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和体验到的美好感受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要鼓励幼儿学会欣赏、感谢关心自己的人,使关心者从中获得积极的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样一种交流强化了教师和幼儿的关心行为,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有利于关心型师幼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总之,当代教育对教师和幼儿关系的理解已不同于传统,而是强烈呼唤“关怀”的存在。在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关心型师幼关系所蕴含的意义,以新的视角看待它,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人性,使之成为教师和幼儿精神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