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问题”到“学生问题”_导学案论文

从“教师问题”到“学生问题”_导学案论文

从“教师的问题”走向“学生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教师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自学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种流行的形式。但从当前课堂实际来看,这种导学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很多情况下,导学案只成为一种比较具体详细的预习作业,起不到预想的激发兴趣、引导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状况呢?关键在于导学案中提出的学习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常常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也不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难,而是教师主观设置的问题。

      常见的导学案产生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命制。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地研读课文,根据自己的体会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最优的学习步骤、方法,再转化为导学问题。这种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其阅读也是深入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水平与学生的水平不一致,往往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总是不能理解(当然也有些比较新潮的问题,教师不会,学生却认为是小菜一碟);还有时教师认为生动富于韵味的地方,学生却不感兴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如果总是一厢情愿地代替学生“导学”,方枘圆凿当然经常发生了。

      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或考试要求命制。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些目标理应分解、落实到各个单元和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因此,根据教学目标或考试要求命制导学案无疑是正确的。这种命制方式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多数并不了解这些目标与要求,不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果造成了强按牛头不喝水的困窘。

      三是教师根据往年的学生学习情况命制。不少学校是在假期中组织教师集体预制导学案,由于学生还没来校,教师只能根据学生过去的学习表现来编写,如果是新年级,则只好根据往届学生的情况来编写。这种编写方法,表面上源于学生实际,而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学生情况却是“一般过去时”,时过境迁,这样的导学案又怎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过去的故事”又怎能引起新学生的兴趣?

      当然还有更低下偷懒者从网络上下载练习,然后一字不变地印发给学生,这种情况更可能驴头不对马嘴。

      在这些方式下产生的导学案,当然很难适合学生的需要,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很多情况下,导学案是预先一次性编写、印制好,要用时发出就可以了,因此连调整的空间都很小。

      要使导学案教学走出困境,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导学案中“教师的问题”变为“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导学案激发兴趣、引导学习的积极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从“教师的问题”走向“学生的问题”呢?笔者进行了多种探索。

      一、组织学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习课程标准似乎只是教师的事,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安排学习课文、做好练习就可以了,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如果学生不了解课程标准,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更不知道应该怎样走,他怎么可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呢?

      笔者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就挤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课程标准,特别是学习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本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和“写作”等五个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本单元或本篇课文与课程标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反复学习和理解,学生基本都能明确自己应该掌握什么内容、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学习方向变得具体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变教师预制导学案为从学生问题中归纳导学问题

      日常的课文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带着问题学”,因为有了教师的问题束缚,学生就无法轻松自由地欣赏作品,而是把欣赏变成了完成任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改变了预制导学案的做法,而让学生先进行无预设的预习,即强调学生自由地“裸读”课文,把课文当作课外书来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读后“裸提”问题,即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问题多少不论,觉得没有问题也可以;最后教师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归纳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阅读的困难所在,据此再编写导学案。这种做法虽然麻烦,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结果。

      例如教学《背影》。笔者先让学生“裸读”,再“裸提”问题。下面摘录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父亲给儿子买桔子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为什么我读了很感动?

      (2)老师说写文章要简洁,可课文要写的是背影,却有两段写了当时的家庭情况,这样写不是很啰嗦吗?

      (3)作者四次写看了父亲的背影很感动而流泪,有必要吗?

      (4)“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又是“很轻松”,又说“似的”,好像是病句。

      这些问题表达上显得幼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正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第(1)问要关注的是主题的理解和选材的问题;第(2)问扣住了文中的铺垫;第(3)问属于人物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问题;第(4)问可以展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而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其吸引力就大有不同。这些问题略加整理,就成了学生欢迎的导学案。

      三、教师提出导学问题,经过学生“审核”认可,师生共同协商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并不是主张取消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切以学生的马首是瞻。学习不是随心所欲的事,它应该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要求。当学生的自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存在差距时,教师就要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向规定的目标靠拢。这种提出问题与传统的教师预设问题的不同在于提出的时机和问题的确定权不同。传统的教师预设问题在学生阅读之前,而这种提问是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作为补充和引导;如果要把它们作为导学的中心问题,还要经过学生的“审核”,要征得多数学生的同意。有了这样两个程序,教师的问题就转化为了学生的问题。

      例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也许是学生对说明文兴趣不大,“裸读”之后没有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课标指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科技作品,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补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审核”,由学生确定比较有兴趣的问题作为阅读的主问题:

      (1)什么是“克隆”?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说明,你想怎么表达?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2)文章四个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可以调换前后顺序吗?

      (3)你认为可以“克隆”人类吗?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经过学生“审核”,大家比较认可前三个问题,而后两个问题可能比较死板,被学生否定了。于是笔者尊重学生的意见,把前三个问题作为导学的主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达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

      四、从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差距中提出导学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课堂对话、批改练习、批阅试卷等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症结所在,是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导学中应该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及时沟通,把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的差距转化为学生愿意接受以至主动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作文中,我发现学生描写简单的人物比较容易,而如果要求描写稍微复杂的场面就有难度了。于是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笔者与学生商量确定了一个问题:模仿“山野对歌”片段的写法,描写班级晚会的场面。由于有的放矢,学生读得特别认真,加上写作对象是亲身经历过的,经过练习,写作能力大为提高。

      根据学生作业和考试中的不足来设计问题,是导学的必要方面。但这种问题设计绝不能机械照搬考试原题,而应该根据具体课文的内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设计。因为不少作业题目和试题,特别是升学考试试题属于终极学业检测,而非毕业班的学生往往还达不到这种水平,机械照搬显然不恰当。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具体题目加以改编和提示铺垫,降低问题难度,以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根据不同的语境,随机调整导学问题

      导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甚至他们对问题反映的态度、表情都是教学中导学的根据和触发点。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抓住那短暂的时机发现问题,随时加以归纳,提炼成导学问题。

      例如教学《老王》,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人物性格和细节描写方面。经过协商,笔者跟学生确定了以下导学问题:

      (1)作者记叙了老王的哪些事?说说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2)题目是“老王”,为什么课文又写了不少自己的事情?

      (3)课文怎样描写老王这个人的?

      学生经过讨论顺利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时有一个学生冒出一句:“老王的事迹好像乱乱的。”这引起了其他几个学生的赞同。笔者马上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本文写作布局的特点之所在,也是引导学生探讨记叙文组织材料的好时机,于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顺着他的疑问,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所写老王的事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应该怎样安排?

      (2)课文这样安排是不是有点乱?为什么课文要这样安排?

      经过讨论,学生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课文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体会到了材料安排的精心。

标签:;  ;  

从“教师问题”到“学生问题”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