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纳米银创伤贴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160例感染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阿米卡星喷剂治疗,研究组使用纳米银创伤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w、2w创面渗出液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临床疗效及创面细菌转阴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1w、2w创面渗出液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25%,明显高于对照组为83.75%(P<0.05)。研究组创面细菌转阴率为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细菌转阴率为51.25%(P<0.05)。结论 感染性创面采用纳米银创伤贴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纳米银创伤贴;感染性创面;临床疗效
感染性创面是各种创面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护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多重耐药菌株与“超级细菌”的出现,对其的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1]。纳米银创伤贴具有杀菌作用,我院采用纳米银创伤贴治疗感染性创面,获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感染性创面患者,均表现为创口红肿热痛,创面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其中男49例,女性31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39.34±7.48)岁;创面面积24.38~1145.29 cm 2,平均(61.77±14.02)cm 2,排除合并其它部位感染者及对银过敏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清除创面脓液及失活组织,对照组用1‰新洁尔灭消毒后,使用阿米卡星喷剂(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创面;研究组使用纳米银创伤贴(安信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处理创面。两组均采取暴露或半暴露疗法,3次/d。
1.3实验室检查
分别在治疗后第1w、2w采取ELISE法检测创面渗出液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
1.4疗效判定标准[2]
①痊愈:创面愈合完全,不存在痂下积脓等假性愈合;②显效:创面缩小>75%,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呈鲜红颜色,不存在脓性分泌物;③有效:创面缩小25%~75%,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脓性分泌物显著减少;④无效:创面缩小<25%,仍存在大量脓性分泌物。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细菌培养
分别在治疗前后收集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第1w、2w创面渗出液IL-6、TNF-α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第1w、2w创面渗出液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第1w、2w创面渗出液IL-6、TNF-α水平比较
2.3两组创面细菌转阴率比较
研究组创面细菌转阴69例,占86.25%,对照组创面细菌转阴41例,占51.25%,研究组创面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251,P<0.05)。
3讨论
创面愈合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增殖、重新塑型三个阶段。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创面感染的发生率高,包括:①合并营养不良、全身感染、免疫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抗感染能力弱,易发生感染;②一些创伤性溃疡、压疮由于存在较多的创面坏死组织,或是引流不畅,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③由于创伤、局部受压等原因,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局部抗感染力减低;④多重耐药菌株及生物膜形成,是造成创面不愈的重要原因[3,4]。因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性创面变得复杂、难治。
纳米银创伤贴由两层针刺棉组成,下层是能吸附渗液渗血的针刺棉,而上层是含有抗菌成分纳米银的针刺棉,具有屏障细菌、抗菌消炎的作用。研究表明,纳米银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显著的灭活作用,并可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而遇水时其活性更强,局部不良反应少[5]。本研究显示,与阿米卡星喷剂相比,使用纳米银创伤贴能进一步提高总有效率和创面细菌转阴率。炎症反应是创伤后的基本防御性反应,其中以IL-6、TNF-α为首的炎症介质密切参与炎症的发生过程,其中尤其是TNF-α发挥了关键作用,二者在局部的表达下降可反映炎症好转,创面逐步愈合。本研究显示,纳米银创伤贴比阿米卡星喷剂能更进一步地降低创面渗出液中IL-6、TNF-α水平。
综上,感染性创面采用纳米银创伤贴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曾龙英,黄婕. 气管切开拔管后应用纳米银离子创伤贴的效果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9(6):132-133.
[2]李俊梅.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J]. 中国药业,2014,25(12):108-109.
[3]廖凯男,卞则栋,熊耕. 自体真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小儿感染性创面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05-207.
[4]窦孝康,程代薇,王毅. 感染性创面细菌学调查与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4858-4860.
[5]刘兵,邹勇,余明.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烧伤后感染性创面的疗效分析[J]. 河北医学,2014,22(12):1973-1975.
论文作者:张耀军,刘宇,邓帆,林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创面论文; 感染性论文; 创伤论文; 细菌论文; 两组论文; 纳米银论文; 分泌物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