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士是商周时期统治阶层中地位最低的贵族,但却是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封建制的逐步确立、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井田制的瓦解,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也随之解体,大批的低级贵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被迫离宗国,去乡土,不得不靠知识和技能维持生活,成为游士。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以及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产生的军功地主,使得庶民地位得以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士阶层也就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秦士阶层 演变 缘由 社会流动
学界有关士的起源与其发展有很多争论,而关于士的研究从古至今就未曾断过,近代研究有关士问题的学者多好从文字训诂入手,并引金文、甲骨文为证。[1]士最先指最低级别的贵族,战国时从贵族之末变为四民之首,有才德亦或有一技之长都可称为士。[2] 关于士的分类学界亦是各有见解,说法不一。本文笔者欲以时间为分界简单论述先秦士阶层的演变,以社会流动的角度探其原因。因士阶层在东周之时有本质之变暂以此为界点。
一 东周之前的士
士这个名词虽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但其在中国史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此我们先探讨一下士的渊源。
1、我国古代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相对。
2、指最低等级的奴隶主贵族。受宗法制支配,以血缘远近来区别亲疏,并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分为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3]士居于中间,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最低等级,此等级是基本固定的。“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 [4] 此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和后裔,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
3、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低级官吏或者是狱吏。士能进仕,担当一定的职务,顾炎武认为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
4、军士的通称,当时的士皆为武士。顾颉刚先生在其《文士与武士之蜕变》中指出“吾国古代之战士,皆为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5]
总而言之,“士”分多种,东周之前,士更多的是作为最低级别的奴隶主贵族出现的。
古文献和考古资料里所指的士很多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一定职务的特定阶层,是我国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阶层结构中的等级之一。从商周到春秋中期,士的含义则在不断的广泛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士的指称对象或为殷遗或周邦以外“有方”之士,这批人拥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和各种专门技能,在周初的行政事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作用。礼坏乐崩,士阶层转型,诸子百家各怀一套理论周游列国,于是便有了春秋战国的游士时代。
二 东周时期的士
从“封建”身份中解放出来之后,虽取得精神上的自由,但却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处于游离状态,便有了离宗国去乡土,以文才武艺游移于列国间游士,虽与周游列国有关,但更是没有固定经济基础之故。此时的士阶层主要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是从旧的封建制中游离出来的没落贵族;一部分则是由社会下层浮上去的庶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是作为嫡长子继承大宗的正统地位而保留下来的低级别贵族,但无论如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贫穷不堪。千千万万托庇私门的游士大都穷到“无以为衣食业”,其中当然有不少人抱着借机会做官的野心,但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却是只求一饱的寒士,这种情形直到汉初都还不曾绝迹。这些贫不足以自存的游士,个别地看似乎均无足轻重,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言,他们正是权力的政治基础。孟子所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则指的就是先秦的游士。
1、春秋时期
在古代中国这个宗法制等级社会下,以血缘亲疏来区别关系远近,君主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直至西周末春秋初,还一直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但强宗巨室的世袭大夫们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以后则变得相当有权势,同时,士也开始参与国政。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大夫集团开始失去政治权力,而此时正是士逐渐增大影响力的时期。社会与政治的阶层分化紧密相连,政治权力的变动折射出社会集团大幅度的升降沉浮。社会变革的发生频度之高,从整个春秋时期的人数统计中看得更清晰。[8]许倬云先生根据《汉书·古今人表》中列出的出自记载本朝史事《左传》的516个名字做成表格以观其变,并认为这是研究春秋社会的基础。将这516个人按30年为一个单位来分组,确定第一年始于《左传》的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见表一)
由表格数据可看出,春秋未完,卿大夫群体的重要性就开始下降。《古今人表》中前两段没有提到士,或史家认为其无关紧要,后来尽管每段士人数量不多,但占总人数比重却是呈上升趋势,至少可以说明权力中心始由卿大夫阶层部分转移至士阶层。
2、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从寒微上升为士的人数大量增加,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大夫家族几近消亡,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流动频繁,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社会结构也已发生变化,世袭贵族阶层已基本绝迹。《古今人表》中记录了197个战国人名,许倬云根据班固的标准将春秋战国出身寒微的人的情况统计成表。(如表二)
根据表中显示的数据,春秋时期出身寒微者所占比例总计为26%,而战国时期比列总计为55%,明显提高,这种趋势与前述卿大夫阶层的衰落一起,不仅可以显示战国初期社会各阶层之间更多的流动,而且可表明曾占主流的卿大夫阶层已几近崩溃。
三 东周之后士阶层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游士活跃的盛况到了秦汉时期,政治形势发变化,游士势必会成为一股强大的离心力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统一,秦国在霸局既定后下“逐客令”,汉武帝颁布“附依法”“左官律”一系列削藩后,游士时代随即告终。秦统一六国前就对游士有严格的限制,甚至惩罚措施。《云梦秦简》中就有《游士律》一条: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10]所以士人也就只能以吏为师,为朝廷服务。
在秦代,士一分为二,儒生方士,发展到汉代,则为了迎合统治者的神性,方士与儒生结合。汉武帝之后则不多见方士,只因儒生们尽量方士化,方士们要取得政治权利都已归到儒生的队伍里来,反促进了两汉经学的发展。[11]选官制度使得士人和家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逐渐的发展为士大夫,由于宗族和田产有了紧密的联系,于是战国的游士便转为具有深刻社会基础的士大夫开始士族化,有恒产不离乡土则再不是游士了,则游士时代告终。
四 士阶层演变的缘由
东周之前士阶层多为低级贵族,地位较为稳定,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奴隶主贵族中最低等级成员的士也逐步丢失了以往的特权,无田可食或者丢失了原来的职守,只能靠知识和技能维持生活,成为游士,离宗国,去乡土,游走四方。而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原因
兼并战争,社会变革,等级关系发生变化,使得阶层流动频繁。
首先,兼并战争激烈,使得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需求剧增。诸侯各国都非常注意招揽人才,改革政治,争霸图强,“楚才晋用”已经成为很突出的历史现象。这就给当时的士人集团一个就业与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积极奔走于各国君主之间,成为当时最活跃最自由的一个社会阶层。
其次,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各社会阶层流动频繁。士阶层扩大,庶民地位上升,官学下移,私学兴起,使得更多的平民受到教育,“学而优则仕”,凭借文化知识以改变身份,成为孔、墨门下的名士,获得推荐的机会入仕进入所谓的体制之内,而这种现象在贵贱有别、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盛行之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最后,井田制随着社会变革被破坏,贵族统治者逐渐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实行“履亩而税”、“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同时也使得很多“食田”的低级贵族失去了物质基础。
2、贵族地位下降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原本作为统治阶层中等级地位最低的士阶层逐步失去了以往的经济基础,诸侯国对土地私有制的承认,贵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田”,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解体,世卿世禄制的破坏,都使得贵族地位下降,为其流变为游士提供了前提条件,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首先,这是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下的必然现象,旁庶子孙不能继承父亲的爵禄,只得周游求生存。
其次,可能在兼并战争中成为战胜国俘虏,即使是一国卿大夫,成为俘虏后地位都不如一个士的待遇。
3、庶人地位上升
私学兴起,使得更多的庶人可以接受到教育成为知识分子得以周游入仕,使得士阶层得以扩大。并且兼并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军功地主,这一部分庶人得以上升,但也严重的破坏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
首先,私学兴起,学而优则仕,为包括庶民在内的新士人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路径。种种原因又导致旧士人被迫出走,部分则流落民间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其次,一部分庶民成为军功地主,地位上升。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各国需要有勇有谋之人参与其中,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政策,论功行赏,使得一部分人地位发生变化。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平民普遍参加军役立军功而获得高官厚禄,变成新地主新贵人的,地位也就有了变化。[12]
结语
士最早源于奴隶社会时期,直至西周,所指多为最低级贵族,贵族阶层和庶民之间连接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阶层之间上下流动,为士阶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一个新兴的士阶层——游士。游士的出现,严重的破坏了世卿世禄制这一传统等级制社会原则,随着社会的变革、流动,士阶层也在扩大,至秦汉时期已没有其存在基础,只得归附皇权,受国家约束,于是逐渐发展为士族,游士时代告终,虽然秦末汉初士阶层有过短暂的活跃,但已是回光返照,最终走向没落。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何怀宏.世袭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白自东,孔宪风.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2.
[5]顾颉刚.文士与武士之蜕变.史林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7]云梦秦简释文<二>.文物[J].1976,7.
[8]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9]钱穆.国史新论[M].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附表(表格数据来源于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根据需要略有改动)
表一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
表二 春秋战国出身寒微者情况表
论文作者:陈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游士论文; 阶层论文; 贵族论文; 社会论文; 东周论文; 春秋论文; 的士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4月论文;